一、英文文獻
Cannon, Garland 1988,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 American Speech 63/1:3-33.
Chambers, J. K. & Peter, Trudgill (Eds.) (1998) Dialect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Chan-Yap, Gloria (1980) Hokkien Chinese borrowings in Tagalog,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oulmas, Florian (1997). (Ed.) 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Oxford: Blackwell.
D.R SarDesai著、蔡百銓譯,2001,《東南亞史(上)》(Southeast Asia Past and Present),台北:麥田出版社。
E. Arsenio Manuel(1948), Chinese Elements in the Tagalog Language,Manila: Filipiniana Publications.
García, Ofelia. 1992. Societal Multilingualism in a Multicultural World in Transition,” in Heidi Byren, ed. Language for a Multicultural World in Transition, pp. 1-27. Lincolnwood, Ill.: National Textbook Co.
Garland cannon(1988)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USA:American Speech No.1
Peter Kang,2013年,〈On the Romanization Archives of Lán-lâng Language Collected in Leiden University〉,Journal of Taiwanese Vernacular. 5(1), pp.98-108。
Rodriguez, Manel Ollei,2004年,〈菲律賓在東亞的影響(1565∼1593)〉,澳門:《文化雜誌》52期,頁9-24。
Teresita Ang See,1997,The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s problems &Perspectives II,, Manila: Kaisa para sa kaunlaran.
Teixeira, Victor Gomes,2004年,〈16-17世紀從菲律賓前往東南亞葡佔領地的傳教團〉,澳門:《文化雜誌》52期,頁25-35。
Trigoso, Maria,1992年,〈對澳門語言政策的反思〉,澳門:《澳門政府雜誌》16期,頁617-622。
Agoncillo, Teodoro A.著,吳文煥譯,1996年,《菲律濱簡史》,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Scollon, Ran /Scollon, S.W.著、呂奕欣譯,2005,《實體世界的語言》,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Jensen Khin Khin, Myint著;吳文煥譯,1991年,《美統時期的菲律濱華人(1898-1946)》,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世界日報》。
Victoria Fromkin‧Robert Rodman‧Nina Hyams著;黃宣範譯,2006,《語言學新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第1版第4刷。
二、中文文獻
丁元亨,2002,《歐洲整合與歐盟語言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
方豪,1959,〈明末菲律賓華僑採用之聖經經文與譯名〉,新加坡:《新鐸聲》第26期,頁75-80。
───1967,〈明萬曆間馬尼拉刊印之漢文書籍〉,台北:《現代學苑》4卷8期,頁1-4。
───1973,〈明末馬尼拉華僑教會之特殊用語與習俗〉,台北:《現代學苑》10卷5期,頁1-17。
方真真,2006,《明末清初臺灣與馬尼拉的帆船貿易》,台北:稻香出版社。
────2012,《華人與呂宋貿易(1657-1687):史料分析與譯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方欣欣,2008,《語言接觸三段兩合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建設、張乾荔,1994,《泉州方言與文化(上)(下)》,廈門:鷺江出版社。
王思韻,2014,〈李清泉與菲西文簿記法案〉,福建:《福建僑報》6月13日,頁7。
王桂蘭,2010,〈台北縣淡水鎮閩南語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朱東芹,2011,〈菲律賓華文報業的歷史、現狀與前景分析〉,北京:《世界民族》1期,頁51-61。
江寶釵、蔡素娟、顏尚文,2005,《嘉義市志》卷八《語言文學志》,嘉義市政府。
何蕙瑛,1979,〈東南亞華僑國籍問題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何大安,2007,〈語言活力通說〉,收錄於《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頁1-6,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李天錫,2009,〈試析菲律賓華僑華人的媽祖信仰〉,台北:《宗教哲學》47期,頁115-123。李壬癸,2010,《珍惜台灣南島語言》,台北:前衛出版社。
李恩涵,2003,《東南亞華人史》,台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
李毓中,2002,〈《印地亞法典》中的生理人:試論西班牙統治菲律賓出期有關華人的法律規範〉,收錄於朱德蘭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327-380。
────2003,《菲律賓簡史》,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2005,〈虛名不義之戰:菲律賓獨立運動與美西戰爭〉,台北:《歷史月刊》207期,頁63-70。
────2006,〈遙遠廣大的海外領土:西班牙殖民地管理體系的建構與確立〉,台北:《歷史月刊》第225期,頁28-34。
李如龍主編,2000,《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2003,《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宇明,2010,《中國語言規劃續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文煥,1989,〈美統對菲華社會的影響〉,收錄於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編,
《融合-菲律賓華人(一)》,頁247-252,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吳文煥編,2000,《華人的文化適應和文化改造》,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一九九八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馬尼拉:菲律濱華裔青年聯合會。
吳文煥、王培元,2002,《紀念排華法一百週年(附華工血淚小說《苦社會》)》,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投石,1989,〈華文作為華族的語文〉,收錄於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編,
《融合-菲律賓華人(一)》,頁191-192,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1989,〈嚴重脫離實際的華文教育〉,收錄於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編,
《融合-菲律賓華人(一)》,頁193-195,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辛廣偉,2010,《世界華文出版業》,台北:遠流出版社。
8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2,《語言權利法典》,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張學謙,2003,《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振民,1976,〈菲律濱華人文化的持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2期,頁119-206。
施華謹譯,2001,《塑造菲律濱的一百項事件》,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施雪琴,2007,《菲律賓天主教研究:天主教在菲律賓的殖民擴張與文化調適(1565-1898)》,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周蔚譯,2001,D. Crystal著,《語言的死亡》,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周澤南,2006,《馬來西亞語言規劃之研究-單語政策與弱勢語族訴求之衝突》,台北: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南京,2007,《菲律賓與菲華社會》,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周長楫;周清海,2000,《新加坡閩南話概況》,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周凱琴,2010,〈馬來西亞漢語和馬來語借詞相互滲透之研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雙學位碩士(研究)畢業論文。
林再復,1984初版;1996再版,《閩南人》,台北:林再復個人出版。
洪惟仁,1995,《台灣語言危機》,初版二刷,台北:前衛出版社。
洪玉華,1990,〈菲律賓華人─ 是資產或是負擔〉,收錄於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編,《融合-菲律賓華人(一)》,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2002,〈菲華社團概述〉,收錄於《2002全球客家文化會議研討會》,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洪玉華編,1992,《華人移民暨施振民教授紀念文集》,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聯合拉剎大學中國研究出版。
林忠強、陳慶地、莊國土、聶德寧,2006,《東南亞的福建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林燾、王理嘉,2008,《語音學教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初版6刷。
卓正明編,1996,《泉州市華僑志》,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姚亞平,2006,《中國語言規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范啟華,2008,〈教育菲化案及其對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影響〉,福建: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安順,2009,《音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第2版第7次印刷。
凌林煌,1992,〈析論清季美國排華運動的原因(1850-1911)〉,宜蘭:《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4期,頁247-274。徐大明,2006《語言變異與變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1997,《當代社會語言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泉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2005,《泉州市志 第五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許壬馨,1998,〈菲律賓早期的唐人街--八連(Parian)的商業活動及其沿革1582-1860〉,南投:《暨南史學》1期,頁43-61。
許銘裕,2012,〈臺灣閩南語與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自治區Catalan語發展脈絡比較〉,台北:《比較教育》72期,頁93-121。張維邦,1996,〈魁北克「民族主義」與法語為官方語言的制訂─兼論加拿大聯邦政府雙語與多元文化政策的確立〉,收錄於施正鋒主編《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頁187-213。
張嘉星,2006,〈傳教士與閩南方言辭書〉,福建:《文獻季刊》1期,頁183-188。
張詠涵,2009,〈菲律賓的華人政策(1946-1986) 〉,台北: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彬村,2002,〈美洲白銀與婦女貞潔:1603年馬尼拉大屠殺的前因與後果〉,收錄於朱德蘭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295-326。
張興權,2012,《接觸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屏生,2007A,《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一・論述篇》,台南:開朗雜誌。
────2007B,《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二・語料篇 高雄閩南語語彙集》,台南:開朗雜誌。
────2007C,《臺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三、冊四・語料篇二・臺灣漢語方言詞彙對照表》,台南:開朗雜誌。
張學謙,1999,〈語言景觀與語言保存規劃〉,台東:《臺東師院學報》10期,頁155-171。────2002,〈Aotearoa/紐西蘭的語言規劃〉,收錄於施正鋒2002年編《各國語言政策學術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7,〈邁向多元化的台灣國家語言政策─從語言歧視到語言人權〉收錄於《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頁177-197,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2011,《語言復振的理念與實務:家庭、社區與學校的協作》,台中: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章石芳,2011,〈族群文化認同視野下菲律賓華族移民母語教育發展及其方略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論文。
麥留芳,1985,《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 (Dialect Group Identity)》,台北:中央研究院民俗研究所。
雲惟利,2004,《一種方言在兩地三代間的變異:文昌話和漳州話在本土與海外的時地差異》,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黃謙纂輯,1831,《增補彙音妙悟》,「清道光辛卯年間孟春重鐫」、「桐城黃澹川鑒定」的版本。
黃龍泉,2014,〈十九世紀咱人話ê動植物構詞文化意涵-以《荷華文語類參》、《廈荷詞典》收錄ê語詞為例〉,台南:《台語研究》6卷1期,頁86-105。黃宣範,2004,《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新版4刷,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黃滋生,1994,〈菲律賓華人的形象〉,收錄於《東南亞研究》1期,頁39-42,廣東:暨南大學出版。
曾少聰,1998,《東洋航路移民─明清海洋移民台灣與菲律賓的比較研究》,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
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編,1997,《融合-菲律賓華人(二)》,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莊國土主編,2003,《二戰以後東南亞華族社會地位的變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莊國土、劉文正,2009,《東亞華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華商網絡、移民與一體化趨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莊文成,1995,〈菲華報業現況〉,收錄於《海外華人研究》3期,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頁277-282。鄒嘉彥、游汝傑編著,2007,《社會語言學教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建成主編,1986,《菲律賓的華僑》(南洋研究史料叢刊第二十三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楊允言,2014,《台語文語料處理kah線頂資源研究》,台南:亞細亞國際出版社。
楊啟光,2009,〈印尼語閩南話借詞及其研究的文化語言學思考〉,收錄於《首屆海外漢語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
楊秀芳,2000,《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第1版第4刷。
楊聰榮,2001,〈菲律賓獨立革命與西美戰爭─論東南亞自主歷史史觀下國族歷史論述的成就與侷限〉,台北:《新史學》12卷1期,頁187-232。閩南基督教會編,1980再版,《聖詩》,馬尼拉:菲律賓中華基督教會。
鄭佩宜,2008,〈十七世紀初以前的中菲貿易與1603年的馬尼拉大屠殺〉,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僑委會,2013,《中華民國僑務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僑務委員會出版。
僑委會,2014,《中華民國僑務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僑務委員會出版。
廖宜瑤、夏誠華、張榮顯,2012,〈菲律賓華文學校之現況與展望〉,桃園:《中原華語文學報》9期,頁99-119。蔡惠名、王桂蘭,2011,〈菲律賓福建話初步調查成果〉,《海翁台語文教學季刊》,台南:金安文教機構出版,頁46-52。蔡惠名,2009,《高雄市旗津區閩南語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博中秋」在菲律賓、中國及台灣的現況初探〉,台北:《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集刊》第2期,頁417-429。
────2014A,〈菲律賓宿霧ê天主教信仰kap文化〉,《台灣教會公報週刊》,第3262期,頁25。
────2014B,〈「老二哲學?」-以宿霧語、廣東語、台語為例〉,南投:《台灣東南亞學刊》,頁109-131。
────2015,〈菲律賓咱人話ê再定位〉,台南:第七屆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蔡永良,2003,《語言‧教育‧同化;美國印第安語言政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蔣為文,2012,〈是「台語」kap「咱人話」,m̄是「閩南話」!〉,台北:台文通訊BONG報219期。
鄧文龍,1999,〈十九世紀美國排華問題析論〉,高雄:《文藻學報》13期,頁25-40。劉冠楠,2009,〈美治時期《排華法案》在菲律賓的頒布及其實施〉,福建:廈門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葛本儀,2001,《現代漢語詞彙學》,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1刷。
董忠司,1999,〈閩南語和畬語的歷史淵源〉,收錄於《第五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頁9-23,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
陳佩修,2003,《馬來西亞簡史》,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初版1刷。
陳玉菁,2011,〈馬尼拉與宿霧華校幼童「閩華共學」的個案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鴻瑜編著,2003,《菲律賓史-東西文明交會的島國》,初版,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陳子彬,1993,〈咱人、番仔、菲律濱人〉,收錄於周南京著、吳文煥編《菲律濱與華人》,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頁159。
陳恒漢,2008,《南洋縱橫-文化接觸與語言教育研究》,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
陳隆志,2006,《國際人權法文獻選集與解說》,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苗主編;莊維坤副主編,1994,《晉江市志(下)》,晉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中國上海:三聯書店。
陳松岑,2001,《語言變異研究》,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第1版第2刷。
陳曉錦,2014《東南亞華人社區漢語方言概要》(上、中、下),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
陳原,2001,《語言與語言學論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刷。
潘露莉訪問、林淑慧記錄,1996,〈邵建寅先生訪問記錄〉,收錄於《菲律賓華僑華人訪問記錄》,頁243-25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盧廣誠,2003,《台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第1版第3刷。
蕭軒竹,2007,〈十六世紀華舶至馬尼拉及華商市場之形成〉,台北:《政大史粹》13期,頁1-26。謝秀嵐,1818,《彙集雅俗通十五音》,重修版。
謝國平,1993,〈從語言規畫看雙語教育〉,台北:《教師天地》第67期,頁16-21。────,2002,《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增訂2版3刷。
──── 2007,〈語言流失與RLS在台灣〉,收錄於《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頁7-18,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魏思齊,2009,〈西方早期(1552-1814)年間漢語學習和研究:若干思考〉,雲林:《漢學研究集刊》8期,頁89-122。
趙啟峰,2011,〈族群、宗教與認同—西班牙殖民時代菲律賓華人社會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趙振祥,2008,〈菲華報刊的發展語菲華社區的建構〉,廈門:《廈門大學學報》2期,頁64-70。
顧長永,2005,《東南亞政治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009,《馬來西亞-獨立五十年》,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013,《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持續與變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葉玉賢,1999,〈語言政策與教育-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之比較研究〉,暨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靈惠基督教會,2005,《靈歌集1》,奎松市:靈惠基督教會。
龔煌城、姚榮松,1993《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第一年期---臺灣南部閩南語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國81 年8 月至82 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