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4 03: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捷宇
研究生(外文):TSAI,CHIEH-YU
論文名稱:伴我—蔡捷宇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Keep My Company-The Creation Discourse Of Tsai, Chieh Yu
指導教授:范晏暖范晏暖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AN,YAN-NUAN
口試委員:康錦樹柯啓慧
口試委員(外文):KANG,JIN-SHUKE,CHI-HUEI
口試日期:2017-06-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班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其他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9
中文關鍵詞:童年玩具幻想朋友
外文關鍵詞:ChildhoodToyImaginary frien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主要探討童年時期的遊戲和兒童之間的互動,而兒童跟玩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並以我童年時期的經歷為開始,且循序漸進的分析下去找到根本的原因。在童年時期缺乏玩伴的情況下,自己幻想出且動手做出的朋友-小人,把他們當作我自己的玩具和玩伴,他們陪著我渡過寂寞的時候,為了找回當時玩具陪伴的感受,進行了此次的創作。在創作的過程中,藉著童年的回憶為靈感來發想,做出童趣且有互動性的作品。
This study focuses on childhood game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children. Children and toys are closely connected. Starting with my own childhood memor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my background to find the root of my personality. When I was little, I had no real friend but "little men," my imaginary friends. Their company was like my toys, helping me to fight loneliness. To find the feelings of being accompanied like this back, I have made this work.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the artwork, I used my childhood memories as my inspiration to create a playful and fully interactive artwork.
目錄

封面內頁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誌謝 v
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童年時期 4
第二節 兒時感知 7
第三節 童年遊戲 10
第三章 學理基礎 14
第一節 玩具的意義 14
第二節 陪伴的重要 16
第三節 幻想的朋友 20
第四節 小人的世界 23
第四章 創作理念與內容形式 31
第一節 創作理念 31
第二節 內容 32
第三節 形式 33
第五章 作品解析 35
第六章 結論 46
參考文獻 4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呂明‧陳紅雯譯。《第三思潮:馬斯洛心裡學》。台北市。師大書苑出版。1992。
2.派特‧亞倫(Pat B. Allen)著。江孟蓉譯。《彩繪心靈-從內在影像創作中了解自己》。台北市。生命潛能文化出版,1998。
3.柯林.黑伍德(Colin Heywood)著。黃煜文譯。《孩子們的歷史 從中世紀到現代的兒童與童年》。台北市。麥田出版。2004。
4.查理斯.史密斯著,呂翠夏。《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台北市。桂冠圖書出版。2002。
5.茱莉亞‧卡麥隆(Julia Cameron)著。鍾清瑜譯。《創意,是心靈療癒的旅程》。台北市。橡樹林。城邦文化出版。2010。
6.馬斯洛著。莊耀嘉譯。《馬斯洛》。台北市。桂冠圖書出版。1990。
7.莫瑞斯(Charles G. Morris)著。羅惠筠等譯。張欣戊等校閱。《現代心理學》。台北市。美亞書版出版。1994。
8.赫洛克(Elizabeth B. Hurlock)著。胡海國編譯《兒童心理學》。桂冠圖書公司。1990。
9.John W.Santrock著。雷若琬等譯。《人類發展學 第九版》。台北市。滄海書局出版。2009。
10.蒙妮漢諾特(Patrica Monighan Nourot)等編。鄭良儀譯。《兒童遊戲與觀察》。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9。
11.熊秉真著。《童年憶往 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市,麥田出版。2000。
12.David Buckingham著。楊雅婷譯。《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孩童》。台北市。巨流圖書出版,2004。
13.黛博拉‧布藍(Deborah Blum)著。鄭谷菀譯。《愛在暴力公園》。遠流出版。2004。
14.蘇建文等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1992。

二、論文部分
1.李岳芳著。《抒壓玩具設計與研究-以自創玩具「小土人」與「翻桌熊」為例》。2010。
2.周文智著。《親子互動玩具設計成效評量工具發展之研究》。2017。
3.楊宗翰著。《探討童年記憶中本我意識的數位影像創作》。2008。
4.盧妍伶著。《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2014。
5.賴慧霞著。《童話故事-童顏.童年記憶圖像之創作研究》。2010。

三、網路部分
1.洪醒夫著。《紙船印象》。2016年6月5日。取自: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junior/chinese/ks_wg/chinese/content/vol01/text/lesson0107.html。
2.馬斯洛需求理論。安全需要。2016年5月25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C%80%E6%B1%82%E5%B1%82%E6%AC%A1%E7%90%86%E8%AE%BA。
3.教育部。國民教育法第二條。2016年5月19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927&KeyWordHL=。
4.教育百科。社會建構主義。2016年5月19日。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A4%BE%E6%9C%83%E5%BB%BA%E6%A7%8B%E4%B8%BB%E7%BE%A9。
5.「嬰戲圖」展覽概述。2016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npm.gov.tw/exhbition/bir0401/chi0401/introduction.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