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大紀元(2005)。全球自尊排名台灣倒數。檢索日期:2008/12/10。 http:// ww.epochtimes. com/b5/5/10/3/n1073218.htm
中華民國內政部全球資訊網(2009)。歷年育齡婦女一般生育率、年齡別生育率及總生育率。台北:內政部戶政司。檢索日期:2008/5/23。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20-8.xls
方美玲(2004)。分析台灣雙薪家庭的家務分工-以教養子女的分工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安娜譯(1994)。親密關係。台北:遠流。Lerner, H. G.(1989). The dance of intimacy。
王如芬(2004)。大學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其愛情關係中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舒芸(1995)。現代奶爸難為乎?-雙工作家庭中父職角色之初探。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舒芸、余漢儀 (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王碧朗(2001)。依附理論-探索人類情感的發展。教育研究資訊,9(3),68-85。王薇甄(2005)。父母教養方式、個人依附風格與大學生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大專校院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黃亞琴譯(2007)。尋找父親:當爸爸是怎麼一回事。臺北:宏道文化。Karl Gebauer(2003).
江怡文(2007)。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親父職覺知與父職實踐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江福貞(2006)。大學生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其婚姻態度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余沛玲(2004)。探討大學生異性親密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以某科技大學為例。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余德慧主編(1987)。中國人的父母經。台北:張老師文化。
利翠珊(2000)。婚姻親密感的內涵與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4),29-51。吳元蓉(2005)。大學生憂鬱、人際親密與自尊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怡欣(1999)。青少年自我尊重模式之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怡欣,張景媛(2000)。青少年與重要他人的情感關係和其自尊之相關研究暨訪談內容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15-40。吳美玲(2002)。大專學生自我知覺的親子關係與人格特質對自殺意念的影響。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就君(2000)。婚姻與家庭。台北市:華騰。
吳萬春(2005)。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吳嘉瑜(2004)。親子關係的另一端:成年期親子關係特色。諮商與輔導,217,20-24。吳嘉瑜、蔡素妙(2006):父親外派對家庭的影響-從成年前期學生的回溯經驗中探討。中華輔導學報,19,137-174。吳黛宜(2002)。已婚男性父職態度與實踐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麗娟(1997)。共依附的特質與治療。測驗與輔導,145,3011-3014。呂玉瑕、伊慶春2005)。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台灣七〇年代與九〇年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台灣社會學,10,41-94。李正傑(2000)。雙薪家庭高承諾男性的工作與家庭生活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育忠(2000)。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研究,以台東地居單、雙親家庭之比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育純(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社會支持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佳霙(2008)。高中生親子關係、性別平等觀念及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招美(2007)。影子爸爸:成年女性之父親心理缺席經驗探討。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9,3-52。李茂興譯(1996)。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出版社。Corey, G.(1996).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5th ed.).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閏華(1993)。父母婚姻關係對子女婚姻態度影響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碧蕙(2007)。大學生親子依附、同儕依附與獨立自主發展之相關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杜仲傑(1990)。大學生人際親密的評量與身心適應-親子、情人、異性朋友、同性朋友四種角色的相關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卓紋君(1998)。父母衝突行為與成年子女親密關係和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3,26-55。
周碩振(2007)。出生序和父母管教方式對國中生之同儕關係的影響。中華大學應用數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易言嬡 (2004)。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家有青少年子女的父母親職經驗之性別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杏足(1996)。諮商中當事人自尊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林佳吟(2006)。愛情與親情的美麗與哀愁--憂鬱症父母家庭中成年女性親密關係之敘說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怡君、趙梅如(2007)。親密信任之內涵建構及量表編製。中華輔導學報,21,1–32。林明慧(1989)。家庭因素與學齡兒童攻擊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學童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昭溶(2005)。技職體系青少年中期的親子關係(一):內涵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5,213-248。林昭溶(2005)。技職體系青少年中期的親子關係(二):良好轉折之影響因素。 應用心理研究,26,225-248。林素妃(2002)。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性別角色與親密關係滿意度之分析研究--以大學生情侶為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清文(2003)。自尊。教育研究月刊,116,142-143。林淑玲(2002)。婚姻與家庭。嘉義:濤石。
林慧姿(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文彬、林美珍(1999)。大學生發展成熟的人際關係中親密性能力的發展:自我揭露與自主性年級與性別差異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31(1),37-62。邱珍琬(2004):大學生知覺的父親形象。屏東師院學報,22,291-330。邱獻輝(2008)。從「權威關注」到「自我關注」:遊療師的生命轉換經驗及其在專業實踐之文化考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柯佳美(2003)。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柯淑敏(1996)。異性親密關係分手研究。學生輔導,43,108-115。柳杰欣(2006)。適婚男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依附關係與其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洪雅貞(2001)。感情發展與婚姻。載於王以仁、李育奇、林慧芬、洪雅貞、連惠君、潘婉茹,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59-88頁)。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范振義(2006)。大學生身體活動、情緒智力及自尊心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柯里斯、林正為譯(1995)。父愛不缺席:心理醫生剖析父親的十二種模式。台北:智庫文化。Stoop, D.(1994). Making peace with your father.
孫世維(1997)。親子依附與分離—個體化大學時期的發展。教育與心理研究,20,271-296。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徐秋央(2001)。原生家庭經驗、心理分離-個體化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徐珮瑜(2005)。影響大學生異性親密關係分手調適因素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市:心理。
翁淑媛(1985)。青少年的自尊以及相關變項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8,79-114。
翁樹澍、王大維(1999)。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台北市:揚智。Goldenberg, I.& Goldenberg, H(1996).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
高岫君(2007)。大學生親子依附、自主發展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商業周刊(2005)。家庭總裁。檢索日期:2008/12/10。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1739&p=1
康維芬(2005)。大學生家庭功能、父母教養方式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康續祥(2008)。新手爸爸初體驗—初生兒父親之父職經驗。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令恬(1999)。原生家庭經驗對大學女生愛情關係的影響及其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艾如(1995)。自覺的親子與異性親密關係、性格特質及懷孕感受對產前憂鬱症之影響。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張佩韻(1998)。離婚單親父親父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4)。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家綺(2008)。彰化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成就動機與考試焦慮之關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高賓(2004)。家庭心理環境、親子關係與兒童情緒經驗之關係探究。中華輔導學報,16,119-148。張博雅(2005)。親子三角關係與大學生異性親密關係適應之相關研究。淡江大學教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瓊文譯(2004)。爸爸怎麼回事 : 發現父親,發現你自己。台北 : 經典傳訊。Barry H. Gordon(2004). Your father, your self.
張儷馨(2004)。大學生性別、依附風格與親密感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梁太陽(2007)。國小兒童自我知覺之親子關係、衝動性格及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莊欣蓉(2006)。青春期子女父親形象知覺、父親依附關係及個人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莊瑞飛(2002)。原生家庭與其他重要他人經驗對女性婚姻恐懼者之影響研究─以客體關係理論分析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莊麗雯(2002)。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淑佳(2008)。原生家庭與教會生活經驗對基督教會中適婚者兩性交往與婚姻觀念影響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許琪英(2007)。高雄市高中職青少女父女關係與自尊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雅惠(2004)。女性的原生家庭經驗、戀愛經驗、婚姻觀與婚姻行為意向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儀貞、吳麗娟(2004)。台灣成年女性性別角色特質、共依附和自尊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1),85~107。許憶真(2003)。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孝貞(1987)。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其幼兒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以托兒所為調查對象。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佳華(2000)。父親參與父職教育方案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淑君(2007)。大學生情侶間依附風格、衝突因應與異性親密關係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淑美(2005)。離婚婦女爭取子女監護權歷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郭惠玲(2006)。父子互動歷程中之幼兒生氣情緒表達。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一惠(1998)。父母婚姻關係、兒童性別角色與兒童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安琪(2004)。以批判女性主義觀點探討中年父親父職角色實踐與父子關係之跨世代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秀如(2001)。國小學生父親參與子女生活及學習相關活動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坤虎(2001)。青少年自我認同與父母管教態度及自尊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怡心(2005)。成年早期女性經營兩性親密關係之經驗學習。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怡文(2002)。青少年父母婚姻關係知覺、父母控制知覺對其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怡冰(1991)。親子關係與兒童社會技巧之相關-單、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怡吟(2002)。國小兒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個人變項與其情緒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秉華、游淑瑜(2001)。台灣的家庭文化與家庭治療。亞洲輔導學報,8(2),153-174.
陳信昭、崔秀倩譯(2002)。渴望父愛──失去父親及其影響。台北:五南。Erikson, B. M.(1998).Longing for dad: Father loss and its impact.
陳淑貞(1993)。父親涉入子女生活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麗如譯(1997)。父親的掌上明珠。台北市:新衛文化。Murdock, M.(1994). Fathers’ daughters.
曾文志(1995)。成年早期婚姻親密量表之編製及影響婚姻親密之因素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先量(1993)。從了解到形成異性親密關係—以人格構念的觀點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春枝 (1988)。青少年親子溝通與自我概念發展。現代教育,3(4),70-76。黃珮玲譯(2002)。愛女兒愛爸爸:做女兒生命中第一個好男人。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出版社。Leman, K. (2000).What a difference a daddy marks: The indelible imprint a dad leaves on his daughter's life.
黃琴雅(1992)。不同產序子女之生活適應、學業成就及對父母管教態度知覺差異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中芳譯(1997)。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性念、態度及特質篇。台北市:遠流。Robison, J. P., Shaver, P. R., & Wrightsman, L. S.(1990).Measures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attitudes.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國樞、余德慧、吳英璋(1991)。臺灣青少年的正常及異常徵候群:量化區辨與心理剖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2),260-279。楊國樞、葉明華(2005)。家族主義與泛家族主義。載於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上),249-292。台北市:遠流出版。楊惠珍(2004)。原生家庭經驗對國小未婚女教師婚姻觀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葉光輝(2004)。現代華人家人的互動關係及其心理歷程。本土心理學刊,22,81-119。葉光輝、林延叡、王維敏、林倩如(2005)。父女關係與渴望父愛情結。教育與心理研究,29(1),93-119。賈紅鶯(1991)。父母自我分化、子女自我分化與子女適應水準之相關研究--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驗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廖美芳(2003)。自尊教育融入國中暴力高危險群輔導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蕭翊杰(2004)。自尊穩定度與對他人信任的關係:談預測他人行為確定度的中介效果。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趙梅如(2003)。孺慕父親情結量表之建構及其信效度研究。測驗學刊,50(2),199-222。劉樹斐(2000)。自尊的多面向對大學生憂鬱與攻擊行為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劉修全(1996)。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麗珍、王文霞譯(2005)。女兒背後的爸爸。台北市:雅歌。Wright, H. N.(2001). Always daddy’s girl: Understanding your father’s impact on who you are.
歐陽儀(1998)。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如棠(2008)。父親心理缺席之成年女性其親密關係之經驗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佳宜(2000)。兒童知覺父親角色涉入之探討。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淑霞(2003)。單親父母共依附對其青少年子女教養態度及共依附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鳳薇(2006)。大學生親子互動模式與其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方媛,賴香如(2007)。台北市某國中學生自尊與相關因素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7,93-122。鄭秀足(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惠環(2004)。青少年子女的父子互動關係與其未來父職角色期待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與人類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慈蓉(2005)。父女互動經驗對女性異性親密關係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鄭錦霞(2005)。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親子溝通與親子關係的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賴淑宜(2008)。華人中年父親親子衝突情緒經驗之敘說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戴嘉南、蘇曉憶(2008)。青少年完美主義、自尊與其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8,123-154。謝明華(2002)。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芬蘭(1999)。四十女兒心。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顏姿吟(2007)。高中生自尊、生氣歷程與其憂鬱情緒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蘇芸仙(2008)。大學生運用沙盤表達自尊故事之敘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蘇美榕(2003)。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其異性異性親密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與人類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龔美娟(1994)。母親的依附經驗與其教養方式及子女安全依附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二、西文部分
Alfred, B. & Heilbrun, J.(1984).Identification with the father and peer intimacy of the daughter. Family Relations, 33(4), 597-605.
Baron, R. A., Byrne, D., & Kantowitz, B. H. (1981).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behavior. Tokyo: Holt-Saunders.
Ballard, D.(2001). Adolescent health: For girls, having dad around is preventive medicine. Women’s Health Weekly, 7-8.
Bowlby, J.(1973). Attachment and loss: Seperation, Anxiety and anger. New York: Basic Books.
Bulanda, R. E., & Majumdar, D.(2009). Perceived parent–child relations and adolescent self-esteem.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8(2),203-212.
Cambron, M.J. & Acitelli, L.K.(2010). Examining the link between friendship contingent self-esteem and the self-propagating cycle of depress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9(6), 701-726
Coley, R. L.(2003). Daughter-father relationships and adolescent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in low-income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5(4), 867-874.
Cooley, C. H. (190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 Charles Schribner’s Sons.
Elfhag, K., Tynelius, P.& Rasmussen, F.(2010).Self-esteem links in families with 12-year-old children and in separated spouse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44(4), 341–359.
Forgas, J.P.&Williams, K.D.( 2003) .The social self : cognitive, interpersonal, and intergroup perspectives. Hove : Psychology
Higgins, E. T., Roney, C. J. R., Crowe, E., & Hymes, C. (1994). Ideal versus ought predilections for approach and avoidance: Distinct self-regulatory system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276-286.
Holmes, J.(1993). John Bowlby and Attachment Theor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Klein, J.(1995). Doubts and certainties in the practice of psychotherapy. London: Karnac.
Lamb, M. E. (1981).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 Wiley.
Lewis, C., & Lamb, M. E. (2003). Fathers' influence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The evidence from two families.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Education, 18(2), 212-239.
Linda, N.(2007).College daughters’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fathers:A 15 year study.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41(1), 112-121.
Mack, K. Y.(2001). Childhood family disuptions and adult well-being: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divorce and parental death. Death Studies, 25, 419-443.
Mori, M.(1999).The influence of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nd girls' sex-roles on girls' self-esteem. 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2, 45-47.
Narissra, M. & Punyanunt-Carter(2006).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Attachment Styles on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Behaviors in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The Family Journal, 14, 135.
Orth, U., Trzesniewski, K. H.,&Robins, R. W.(2010).Self-Esteem Development From Young Adulthood to Old Age: A Cohort-Sequential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4), 645–658
Perkins, R. M.(2001). The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Familial interactions that impact a daughter's style of life.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5(4), 616-627.
Perosa, L. M., Perosa, S. L.& Tam, H. P. (1996). The contribution of family structure and differentiation to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female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5(6), 817-837.
Phares, V. (1997).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maladjustment, and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s. In M. E. Lamb (Ed.).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ope, A. W., McHale S. M., &Craighead, W. E. (1988). Self-esteem enhancement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Rosenberg, M.(1972).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3rd ed.).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cheffler, T. S., & Naus, P. J.(199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ly affirmation and a woman's self-esteem, fear of intimacy, comfort with womanhood and comfort with sexuality. Canadian Journal of Human Sexuality, 8 (1), 39-45.
Shane, E.(2006). Girls, their Fathers, and their Mothers: Patterned links to ambition and prohibition in women. International Forum Psychoanalysis, 15,99-108.
Target, M.& Fonagy, P.(2002). Fathers in modern psychoanalysis and in society: the role of the father and child development’, in J. Trowell and A. Etchegoyen (Eds) ,The Importance of Fathers. London: The New Library of Psychoanalysis.
Williamson, M.(2004).The importance of fathers in relation to their daughters’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Psychodynamic Practice, 10(2), 20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