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4 19: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舜堂
論文名稱:蒙古草原笛子音樂文化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Mongolian Prairie Dizi's Music Culture Research
指導教授:鄭德淵鄭德淵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笛子蒙古草原文化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8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笛子約在九百年前開始出現在廣大蒙古草原的音樂世界裡。時當成吉思汗所建立蒙古汗國之際,起初為宮廷樂隊的成員,後來也在民間流傳。隨著朝代興衰更替,幾百年來笛子就在宮廷與民間中流轉,雖然並未成為蒙古草原民族最重要的樂器,但已深深融入蒙古草原的音樂文化之中,幾百年下來也有其發展脈絡可循。近百年來隨著民歌器樂化的潮流,蒙古草原的笛子音樂逐漸有獨奏曲形式的出現,在作曲和演奏技巧的提升下更豐富了蒙古草原笛子演奏的內涵。
本文主旨在整理笛子在蒙古草原音樂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並透過史料分析與實地學習體驗蒙古草原笛子音樂的演奏,探討草原文化薰陶下笛子音樂的風格呈現。全文除緒論與結論外,分成四大部份:第一部份,從蒙古草原音樂史的角度,以蒙古族音樂發展為主軸,探討蒙古草原笛子音樂文化的發展;第二部份從美學、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討蒙古草原民族笛子音樂之美,並探索蒙、漢民族文化交流衝擊下笛子音樂文化的變化;第三部份是蒙古草原笛子演奏技巧的研究,細說流傳在蒙古草原的笛子演奏特點;第四部份為蒙古草原地區的笛子演奏家、音樂作品的整理和蒙古草原笛子演奏與其創作時對笛子音色的審美概念。

The dizi starts in 900 years ago to appear approximately in the general Mongolian prairie music world. When Genghis Khan establishes when the Mongol Khanate, at first for the palace orchestra's member, afterwards also spread in the folk. Along with the dynasty prosperity and decline change, several for hundred years dizi on pasts in the palace and the folk, although by no means becomes the Mongolian prairie nationality most important musical instrument, but deep has integrated the Mongolian prairie deeply in music culture, several hundred years get down also have its development vein to be possible to follow. In recent centuries along with the folk song instrumental music tidal current, Mongolian prairie dizi music has the solo form appearance gradually, has enriched the Mongolian prairie dizi performance connotation in composing music and under the performance skill promotion.

This article primary intention in reorganizes the dizi the role which acts in the Mongolian prairie music development, and penetrates the historical data analysis with to study on the spot experiences the Mongolian prairie dizi music the performance, the discussion prairie culture fumigates under the ceramic the dizi music style to present. The full text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divides into four major parts: The first part, from the Mongolian prairie music history angle, take the Mongolian national minority music development as a main axle, discusses the Mongolian prairie dizi music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The second part from esthetics, the cultural research angle discusses beauty the Mongolian prairie nationality dizi music, and explores Mongolian, under the Han nationality cultural exchange impact the dizi music culture change; The third part is the Mongolian prairie dizi performance skill research, related in detail spreads in the Mongolian prairie dizi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The fourth part for the Mongolia prairie steppes bamboo flute concert performer, music work reorganization with when the Mongolian prairie dizi performance creates to the dizi timbre esthetic concept.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IV
目錄 ……………………………………………………………………………… Ⅴ
圖目錄………………………………………………………………………………Ⅶ
譜目錄 …………………………………………………………………………… Ⅷ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步驟與限制 ……………………………………………6
第二章 蒙古草原笛子音樂發展源流 …………………………………………8
第一節 元代前蒙古草原笛子的源流與發展 ……………………………… 8
第二節 元代及北元時期的蒙古草原笛子音樂文化 ………………………12
第三節 清代統治政策下的蒙古草原原笛子音樂文化發展 ……………15
第四節 清代以後蒙古草原笛子音樂的發展 ……………………………20
第三章 蒙古草原笛子音樂文化內涵……………………………………………23
第一節 蒙古草原音樂文化的美學研究 ……………………………………23
第二節 蒙古草原民族的音樂審美心理 …………………………………… 26
第三節 從地域文化看蒙漢音樂的交融 …………………………………… 30
第四節 原生態蒙古草原音樂議題的思索 ………………………………… 34
第四章 蒙古草原笛子演奏技法研究……………………………………………39
第一節 蒙古民歌對蒙古草原笛子演奏的影響 …………………………… 39
第二節 諾古拉與循環換氣法在長調中的運用 …………………………… 40
第三節 其它摹仿式的演奏 ………………………………………………… 50
第四節 長、短調音樂在現代笛曲的運用研究 ……………………………57
第五章 蒙古地區笛子演奏家及蒙古草原音樂風格笛曲………………………62
第一節 蒙古地區的笛子演奏家 ………………………………………………62
第二節 蒙古草原笛子音樂文化的傳承 ………………………………………68
第三節 蒙古草原風格的笛子獨奏作品…………………………………………70
第四節 蒙古草原音樂風格笛子樂曲選用各式笛子的概念……………………73
第六章 結論………………………………………………………………………76
參考文獻……………………………………………………………………………78
附錄:
 李鎮訪談記錄1 …………………………………………………………………85
 李鎮訪談記錄2 …………………………………………………………………90
樂譜:
牧民新歌 …………………………………………………………………………102
草原上 ……………………………………………………………………………103
鄂爾多斯的春天 …………………………………………………………………104
浩特篝火 …………………………………………………………………………106
草原的思念…… …………………………………………………………………107
草原抒情 …………………………………………………………………………108
塞上鐵騎 …………………………………………………………………………109
那達木1988 ……………………………………………………………………110
草原巡邏兵 ………………………………………………………………………111

一、中文書籍
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2003),《李鎮笛子曲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1982),《簡廣易笛子曲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王鐵錘(1984),《王鐵錘笛子曲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王福利(2005),《遼金元三史樂志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王耀華編著(1998),《世界民族音樂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王耀華、王州編著(2004),《世界民族音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孔德撰(1975),《外族音樂流傳中國史》,臺北:華世出版社。
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1985),《中國民歌》,第四卷,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江明惇(1991),《中國民族音樂欣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吉聯抗輯譯(1986),《遼金元音樂史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札奇斯欽(2007),《蒙古黃金史譯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札奇斯欽(2006),《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伍國棟(2006),《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伍國棟(2002),《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傳統音樂》,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田聯韜(2001),《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李醒塵(2005),《西方美學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鳳斌(2008),《草原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李世相(2004),《蒙古族長調民歌概論》,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李鎮(2002),《李鎮笛子演奏曲六十首彙編》,臺北:琴園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杜亞雄編著(2002),《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杜亞雄、周吉(1997),《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
呂宏久(1981),《蒙古族民歌調式初探》,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吳瑛(2009),《文化對外傳播:理論與戰略》,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宋博年、李強(2006),《西域音樂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林谷芳(1997),《諦觀有情─中國音樂裡的人文世界》,臺北:望月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林谷芳(1997),《典型在夙昔》,臺北:望月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林克仁(2009),《中國簫笛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林克仁(1992),《中國簫笛》,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孟馳北(1999),《草原文化與人類歷史》,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呼格吉勒圖著,龍梅、烏雲巴圖譯(2006),《蒙古族音樂史》,審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周青青 (1993),《中國民歌》,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吳華、彥平(1998),《笛子演奏實用教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俞遜發、于寶臣編著(2006),《笛壇精英繁星錄》,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俞遜發、許國屏、周大成(2002),《笛子考級訓練問答》,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俞遜發、胡錫敏(1990),《中國竹笛》,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胡結續(2000),《竹笛實用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袁炳昌、馮光鈺(1998),《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上冊,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桑德諾瓦(2004),《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珠蘭其其其柯主編(2003),《蒙古族長調歌曲研討會論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民族出版社。
特‧官布扎布,阿斯鋼譯(2006),《蒙古秘史》,北京:新華出版社。
勒內‧格魯塞著,藍琪譯(2009),《草原帝國》,北京:商務印書館。
莫爾吉胡(2007),《追尋胡笳的踪跡─蒙古音樂考察紀實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程湘君(1992),《樂苑四花─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音樂》,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楊蔭瀏(1981),《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下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楊瑞慶(2002),《中國民歌旋律形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孫星群(1998),《西夏遼金音樂史稿》,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烏蘭杰(2007),《蒙古族長調民歌國際論壇優秀論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烏蘭杰(1998),《蒙古族音樂史》,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烏蘭杰、馬玉蕤編選譯配(1993),《蒙古民歌精選99首》,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
烏蘭杰(1985),《蒙古族古代音樂舞蹈初探》,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張伯瑜等編譯(2007),《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鄧光華(2002),《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鄭濟民、胡錫敏編 (1985),《中國竹笛獨奏曲精選》,香港:上海書局有限公司。
蔣孔陽(2008),《德國古典美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賴賢宗(2009),《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露斯‧本尼迪克特著,王煒譯(2009),《文化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二、西文書籍
Myer, Helen (1992). Ethnomusicolog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三、論文
王青(2006),《古笛研究》,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研究生部音樂學專業,碩士論文。
田斌(2004),《竹笛演奏藝術中的“心”“技”“韻”》,天津音樂學院音樂學,中國樂器演奏藝術專業,碩士論文。
任麗君(2005),《論鄂爾多斯蒙古族民歌形態》,內蒙古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音樂學專業,碩士論文。
朱文華(2007),《論二人台藝術中蒙古族音樂文化因素》,內蒙古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清泉(2004),《中國古代笛屬樂器的歷史研究》,河南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况雪(2009),《宋代笛屬樂器研究》,河南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軍(2006),《論漫瀚調的文化交融性》,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碩士論文。
周‧特古斯(2005),《論清代宮廷音樂中的「蒙古樂曲」─“笳吹樂章”與“番部合奏之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亮(2008),《簡廣易竹笛藝術研究》,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曉芳(2009),《論內蒙古西路二人台》,內蒙古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師占成(2007),《“原生態民歌”與“新民歌”:以蒙古族短調、長調為例的音樂文化研究》,四川大學,碩士論文。
孫琳(2008),《蒙古族長調的傳承研究》,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碩士論文。
通拉嘎(2007),《口頭傳統下的延續─甘珠兒及其胡仁烏力格爾藝術》,內蒙古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卓慧(2004),《蒙漢文明的碰撞與交融》,內蒙古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梅(2003),《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及其演唱方法》,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碩士論文。
楊杉(2008),《村落視野中的宴與宴歌─都嘎敖包嘎查“乃日”及“乃日道”習俗的田野調查與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文娟(2009),《音樂文化學視野下的漫瀚調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賈威(2009),《呼麥藝術的音樂心理學研究》,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專業,碩士論文。
蔣寧(2004),《中國笛簫文化》,山西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滕騰(2009),《蒙古族傳統音樂傳承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士欣(2003),《人類學視域下的音樂研究》,蘭州大學,碩士論文。

四、期刊:
尹雪峰(2007),<蒙古族音樂文化的探索>,《成功(教育)》,第十二期,頁172。
史維生(2007),<鄂爾多斯蒙古族短調民歌探微>,《中國音樂》,第二期,頁171-174。
好必斯(2006),<蒙古族原始音樂及其形態研究>,《中國音樂》,第三期,頁60-65。
好必斯(2003),<建構良好草原音樂文化生態環境之斷想>,《人民音樂》,第六期,頁27-29。
伍國棟(2004),<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創建>,《中國音樂學》,第三期,頁5-14。
李世相(2007),<蒙古族長調民歌旋律的拖腔體特性探析>,《中國音樂》,第一期,頁225-228。
李世相(2003),<“潮爾”現象對蒙古族音樂風格的影響>,《中國音樂學》,第三期,頁64-70。
李彥娜(2008),<論漫瀚調藝人傳承的文化交融性>,《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期,頁95-98。
杭紅梅( 2007),<淺談鄂爾多斯地區蒙漢調的腔調特點>,《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第四期,頁87-91。
哈斯朝魯(1994),<蒙古族民歌審美談>,《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頁35-38。
高‧青格勒圖( 1998),<蒙古族器樂曲>,《內蒙古藝術》,第二期,頁48-50。
莫爾吉胡(2008),<關於“蒙古長調學”綱目細則>,《中國音樂》,第四期,頁60-63。
秦建平( 2007),<關於蒙古族民間器樂文化的幾點思考>,《內蒙古藝術》,第二期,頁34-35。
許博允(2009),<二十一世紀音樂新絲路重現文化趨勢>,《新絲路》,第七期,頁32-39。
楊海源(2005),<鄂爾多斯短調民歌演唱藝術簡論>,《天籟》,第二期,頁76-81。
崔鴻飛(2003),<遼闊的草原永遠的《牧歌》>,《人民音樂》,第七期,頁21-23。
烏云陶麗(2005),<論蒙古族歌唱藝術>,《音樂研究》,第二期,頁110-115。
烏蘭杰(2002),<北方草原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交流中的整合現象>,《音樂研究》,第一期,頁47-55。
潮魯(2001),<談蒙古族民歌器樂化發展>,《內蒙古師大學報》,第六期,頁109-113。
歐軍(2008),<察哈爾蒙古族對蒙古宮廷音樂的傳承和發展>,《集寧師專學報》,第三期,頁50-53。
劉永福(2005),<略述蒙古族“長調民歌的藝術特色>,《音樂探索》,第二期,
頁32-34。
劉曉文( 2008),<二人台樂器“梅”稱謂考>,《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第三期,頁49-51。
趙星( 1996),<內蒙古東西部民歌之比較>,《民族藝術》,第二期,頁104-147。
銀寶(1998),<蒙古民歌體裁分類>,《內蒙古師大學報》,第六期,頁89-92。
陳恩笑(2005),<即興性與演奏者身份的關係>,《中國音樂學》,第一期,頁46-47。
格日勒圖(2003),<簡論蒙古族烏日汀哆>,《中國音樂學》,第一期,頁80-87。
姜國平(2007),<科爾沁蒙古族民歌旋法淺論>,《中國音樂學》,第二期,頁89-91。
慶歌樂(2006),<蒙古族古典宴樂《阿斯爾》的傳統樂器特徵>,《內蒙古藝術》,第二期,頁23-25。

五、有聲資料:
巴圖(2000),《馬頭琴》,巴圖演奏CD,北京:中國青少年音像出版社。
李鎮(1999),《走西口》,李鎮演奏CD,臺北:中國龍唱片出版公司。
李鎮(1998),《笛子現代名曲集》,李鎮演奏CD,廣州:白天鵝音像出版社。
李鎮(1997),《笛韻唱心聲》,李鎮與琴園國樂團演出錄影帶,臺北:琴園樂器有限公司。
阿拉坦其其格、扎格達蘇榮(2008),《蒙古長調民歌》,阿拉坦其其格、扎格達蘇榮演唱CD,台北,風潮音樂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恩克塔勃等(1991),《蒙古音樂》,恩克塔勃等演奏、演唱CD,香港:百利唱片有限公司。
蒙古族青年合唱團(1999),《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蒙古族青年合唱團演唱CD,香港:百利唱片有限公司。
齊‧寶力高、趙雙虎等(2006),《蒙古族音樂》,齊‧寶力高、趙雙虎等演奏、唱CD,臺北:搖籃唱片有限公司。
齊‧寶力高(1999),《萬馬奔騰》,齊‧寶力高演奏CD,北京: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
賀西格(2005),《歸來的馬》,賀西格演奏CD,北京:中國唱片總公司。
賀西格(2005),《四海》,賀西格演奏CD,北京: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
德德瑪等(1990),《草原之夜》,德德瑪等演唱CD,香港:百利唱片有限公司。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