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書籍
Bhaskaran, Lakshmi(2008)。當代設計演化論:關鍵運動與經典風格的承先啟後(羅雅萱譯)。台北:大雁出版基地。(原著於2005出版)
Jordan, P. W., (2000), Designing Pleasurable Products, Taylor & Francis.
Michael Kroeger(2010)。設計是什麼?:保羅.蘭德給年輕人的第一堂啟蒙課(Paul Rand: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吳莉君譯)。台北:原點。
Villegas, M. (2003). New Bamboo: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Colonbia: VILLEGA EDITORES S. A. Pub.
張逸民(2008)。策略管理:分析架構與實務 。台北市:華泰文化。
管倖生等編著(2010)。 研究方法(第三版)。臺北縣:全華圖書 。
喜多俊之(2011)。給設計以靈魂: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台北市:經濟新潮社出版 。
羅伯托.維甘提(Verganti, R. )(2001)。設計力創新(Design-Driven Innovation)(呂奕欣譯)。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出版。(原作2009出版)
車文博,2001,《人本主義心理學》,台北:東華。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台北:天下雜誌。
金玉梅,2006,《手感經濟就是深度經濟》,台北:天下。
學位論文
謝佳珍(2002)。竹材特性應用於產品造型設計創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庚錞(2006)。竹材運用於創新生活產品設計之可能性。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桓民(2012)。以竹材探討現代工藝設計之產品化模式。南台科技大學數位內容與動畫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南市。朱怡儒(2010)。工藝性產品之設計策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張簡世揚(2012)。東方手感創作思維下之竹家具設計。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碩士創作報告,未出版,臺北市。
張正宜(2011)。文化符碼轉譯之竹具造形設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徐雲天(2012)。以力學結構系統應用於竹工藝家具設計。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碩士創作報告,未出版,臺北市。陳麗雯(2007)。工藝生活化之設計策略研究。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劉妍君(2010)。竹材運用於時尚工藝之設計模式探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黃婷琪(2012)。臺灣時尚工藝「Yii」手感品牌產品象徵語意分析。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黃筱媛(2013)。以設計創新融合工藝技法之實驗創作—以漆藝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英文期刊
Blijlevens, J., Creusen, M. E. H., & Schoormans, J. P. L. (2009). How consumers perceive product appearanc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product appearance attribu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3(3), 27-35.
Crilly N, Moultrie J, Clarkson PJ (2004).Seeing things: Consumer response to the visual domain in product design. Design Studies, 25(6):547-577
Keeley, L., (1992) The Strategic Design Plaette, Communication Arts, May/June, pp134~139.
Olson, E. M., Cooper, R., & Slater, S. F. (1998). Design Strateg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Business Horizons, 41(2) Mar.-Apr., 55-61.
Reubens, R., (2010). Bamboo canopy: Creating new reference-points for the craft of the Kotwalia community in India through sustainability. Craft Research, 1, 11-38.
中文期刊
何明泉、宋同正、陳國祥、黃東明(1997) 。影響設計策略之要素分析研究。設計 學報 ,2(1),79-92。
何明泉、林其祥、劉怡君(1996)。文化商品開發設計之構思。設計學報 ,1 (1),1-15。李如菁(2009)。博物館文化商品設計策略初探。科技博物,13(4):37-53。汪瑞霞(2006)。格罗佩斯的设计思想及其现实意?。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4(2),60-63。
林承緯(2008)。顏水龍的臺灣工藝復興運動與柳宗悅─生活工藝運動之比較研究。藝術評論,18,167-95。林媛婉(2004)。台灣工藝研究的議題-一個後殖民文化論述的觀點。設計學報 ,9(2),1-12。林銘煌、鄭仕弘(2004)。原型理論與原型設計。設計學報,9(4),1-13。
張文智(1998)。設計政策與設計策略在產 品設計之應用。工業設計 ,27(1), 2-7。陸定邦 (2003)。構想發展與企業發展導向之設計程序,設計學報,8 (1),17-32。黃世輝、李宜欣(2005)。工業時代的反動、生活工藝的先驅—從莫里斯與顏水龍談生活工藝的振興。台灣工藝,20,6-15。
黃世輝、林文龍、林秀鳳、陸蕙萍(1999)。竹山地區竹開發三百年史-竹藝竹情在竹山。竹山鎮公所。8-17。
黃永松(1998)。考工法則:體、用、造、化。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傳承‧交流‧成長。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台北。
黃熙宗(2001)。工藝、藝術與審美。視覺藝術,4,165-176。衛才華(2005)。民間工藝傳說的審美思考。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189-191。
諸葛正(2004)。傳統工藝、綠色設計、適切設計與設計教育。朝陽設計學報,4。鄧成連(2000)。設計策略評述。設計學報,5(2),53-71。蕭坤安、陳玲鈴(2005)。造形形變於產品造形情感意象上的探討-以壺類產品為例。設計學報,10(3),101- 121。顧琪君 (2000)。由傳統工藝談工藝的振興,台灣工藝,5,10-17。
张芳芳(2010)。论创意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路径:传统手工艺教育。未来与发展 ,1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