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6 04: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沈建億
研究生(外文):Shen,Chien-yi
論文名稱:蔣介石的幕僚長:陳布雷與民國政治(1927-1948)
論文名稱(外文):Chiang Kai-shek's chief of staff:Chen Bulei and The Politics of Republican China (1927-1948)
指導教授:呂芳上呂芳上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u,Fang-s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2
中文關鍵詞:蔣介石陳布雷侍從室幕僚長CC系
外文關鍵詞:Chiang Kai-shekChen buleichief of staffshicongsh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0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論文,除了緒論外,一共分成五章。
第一章將從陳布雷之死切入,以他死的原因進而討論成長背景中性格的形成、記者生涯的歷練,以及他與蔣介石認識的經過。
第二章將以對日抗戰前作為斷限,從北伐完成後至抗戰前,蔣介石的地位與權力越來越大,當地方派系妥協後,蔣的困擾就只剩下政治方面的問題,首推汪兆銘與胡漢民兩位所主持的派系。直到一九三六年六月胡漢民過世,西南地區的叛亂結束後,蔣的權位更為集中。一九三五年十月底汪兆銘遇刺後,出國休養,蔣兼任行政院院長一職,他正式掌握黨、政、軍三項權力,西安事變發生後更把蔣的聲望推向高點,此時蔣儼然成為中國不可獲缺的領袖。陳布雷是如何在這個時期幫助蔣?蔣又是如何看待陳布雷?陳布雷在這個時間裡又有哪些具體貢獻?這些問題將是本章所要討論的。
第三章則是以討論陳布雷在戰時體制與侍從室在戰時所發揮的功用,戰前蔣介石已大權在握,權力集於一身,他除了是軍事領袖,更是國家的領導者。雷震在他的日記中寫到:「蔣先生執政二十年,年已六十以上,其習慣自非一日可改,何以造成今日之集權,其周圍人物實應自負其責也。」 陳布雷在此時期是如何幫助蔣介石順利掌握黨權?政權方面的治理與控制又是如何?集權過程中是否有遇到困難?前後又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都是本章所要探究的。
第四章將從侍從室的結束開始談起。侍從室在戰後一個月正式走入歷史,所有人員重新分配至各單位工作,此時的陳布雷兼任國防最高委員會代秘書長一職(亦是國民黨中常委),但他卻無意真除。陳布雷對蔣介石表示自己的身體羸弱無法擔當國防委員會的任務,祇能以副秘書長名義追隨自效。蔣介石未明確表示許可與否,只是一再囑咐陳布雷先靜養休息,暫不需過問其他事務。 當各方人馬接在爭奪戰後職權時,陳布雷卻病倒了,甚至出現自棄的念頭, 蔣介石允許陳布雷休假調養,但在戰後政局紛擾的時候,想要靜養休息是難上加難矣。探討陳布雷在戰後中國的變局中所主導的位置,蔣介石對陳布雷的重視程度是否有減損?行憲後總統選舉又是如何進行?陳布雷自殺究竟是為了什麼?這幾個問題將是本章所要討論的。
第五章則是本文的結論與筆者對幕僚作為的看法。從研究陳布雷這位歷史人物,觀察幕僚的權利與義務究竟為何,當遇見「東主」交待的工作違反自己的準則時,身為幕僚又該如何自處。
緒論............................001
第一章 尋找陳布雷從政的起點.......011
第一節 幕僚長之死................012
第二節 重回年少................. 019
第三節 初露光芒..................022
第四節 蔣、陳二人的首次見面........031
第二章 從幕賓變成幕僚長............041
第一節 黨職與政職的歷練............042
第二節 侍從室的成立與擴大...........054
第三節 西安事變與陳布雷.............074
第三章 黨政一體化權力建構下的幕僚長.....091
第一節 陳布雷與戰時體制的建立...........094
第二節 幕僚長的作為與無奈...............110
第三節 抗戰結束前的黨政變局.............127
第四章 陳布雷與戰後中國.................141
第一節 國民黨的內鬥與戰後宣傳............142
第二節 內耗下的犧牲者...................155
第三節 危機與轉機:陳布雷與一九四八年的改革.....170
第四節 自殺之謎..............................183
第五章 結論:權力背後的省思...................195
一、「四階段」與「八特質」.....................195
二、身不由己:幕僚長的權利與義務................199
三、典型猶在..................................201
附 錄一:陳布雷呈蔣侍從室擴充業務文(1943年3月4日).........202
附 錄二:陳布雷呈蔣關於國府組織法相關條文(1944年8月20日)...205
徵引資料...............................................206

圖表頁次
表一:陳布雷子女表...........................................012
表二:侍從室各處歷任主任與任期................................056
圖一: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組織系統表(1933年6月24日).........058
圖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系統表(1935年2月25日)..................059
圖三:戰時黨國體制最高權力結構圖...............................092
圖四:軍事委員會組織系統表(1938年1月10日)......................093
圖五:戰時國民黨中央組織系統圖(1938年).........................104
表三:十三名國民黨中央要員兼職統計(1936年)......................106
表四:副總統選舉民意測驗表(1948年4月23日).......................174
一、檔案:
(一)《國民政府檔案》國史館館藏,台北:
(二)《蔣中正總統檔案》國史館館藏,台北:
(三)《國防最高委員會檔案》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藏,台北:
(四)《中央政治會議檔案》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藏,台北:
(五)《王世杰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台北:
二、日記、史料與史料彙編: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
員會會議紀錄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藏,1954),未
出版。
王子壯,《王子壯日記》手稿影本(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王世杰,《王世杰日記》手稿影本(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公安部檔案館編注,《在蔣介石身邊八年──侍從室高級幕僚唐縱日記》(北京:
群眾出版社,1992)。
朱傳譽主編,《陳布雷傳記資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
周美華編,《國民政府軍政組織史料──軍事委員會》第一冊(台北:國史館,1996)。
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二(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78)。
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第79輯(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9)。
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從名記者到幕僚長──陳布雷》浙江文史
資料選輯第37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陳布雷,《陳布雷先生從政日記稿樣》,鉛印本(東南印務出版社承印,未刊行)。傅正主編,《雷震日記(1948-1949):第一個十年》(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八十八‧列傳七十五(台北:鼎文書局,1987)。
蔣中正,《蔣中正日記》,1936年、1939年(手稿抄本)。
蔣中正,《感恩與懷德集:我們常在蔣公左右》(台北:應舜仁,2001)。
蔣中正,《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84)。
蔣中正,《西安事變回憶錄》(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66)。
蔡德金編注,《周佛海日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三、工具書:
李雲漢主編,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職名錄》(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94)。
汪新、劉紅,《南京國民政府軍政要員錄》(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
秦孝儀主編,中國現代史辭典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國現代史辭典──人物部分》(台北:
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
許師慎編輯,《國民政府建制職名錄》(台北:國史館,1984)。
陳旭麓、李華興主編,《中華民國史辭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張朋園、沈懷玉合編,《國民政府職官年表》,第一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7)。
劉國新主編,《中國政治制度辭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0)。
四、自傳、年譜、憶述文集、口述歷史:
卜少夫,《受想行識》(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
中央日報社編印,《中央日報與我》(台北:中央日報社,1978)。
王新命,《新聞圈裡四十年》(台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3)。
司徒雷登( John L. Stuart),《司徒雷登回憶錄(在中國五十年)》(台北:新象書店,
1984)。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下冊(台北:李敖出版社,1995)。
李鍔、汪瑞炯,趙令楊編註,《苦笑錄:陳公博回憶(1925-1936)》(香港:香港大學亞洲
研究中心,1980)。
李 璜,《學鈍室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
沈亦雲,《亦雲回憶》上下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8)。
沈雲龍、林泉、林忠勝(兼紀錄)訪問,《齊世英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1990)。
何 廉,《何廉回憶錄》朱佑慈等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台北:天下遠見,
2003)。
金雄白,《記者生涯五十年》上下冊(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
居亦僑口述,汪元舟整理,《侍衛官談蔣介石》(台北:李敖出版社,1990)。
胡頌平,《朱家驊年譜》(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69)。
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台北:正中書局,1994)。
陳布雷,《陳布雷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陳布雷,《陳布雷先生文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67)。
陳正茂,《左舜生年譜》(台北:國史館,1998)。
陶希聖,《潮流與點滴》(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
陶希聖口述,陳存恭、蘇啟明、劉妮玲訪問,陳存恭、尹文泉(整理),《陶希聖先生訪問
記錄》(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4)。
陶菊隱,《陶菊隱回憶錄》(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
張令澳,《我在蔣介石侍從室的日子》(台北:周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張治中,《張治中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
郭廷以、王聿均訪問,劉鳳翰紀錄,《馬超俊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1992)。
陸 鏗,《陸鏗回憶與懺悔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
黃仁宇,《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張逸安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黃宇人,《我的小故事》上下冊,(香港:吳興記出版社,1982)。
熊丸口述,陳三井訪問,《熊丸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8)。
劉健群,《銀河憶往》(台北:傳記文學,1978)。
程思遠,《政海秘辛》(台北:李敖出版社,1995)。
程滄波,《滄波文存》(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3)。
董 霖,《六十載從政講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董顯光等著,《新聞學論集》第三輯(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
裴斐、韋慕庭,《從上海市長到「台灣省主席」(1946-1953)吳國楨口述回憶》(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9)。
蔣廷黻口述,《蔣廷黻回憶錄》謝鐘璉譯(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
錢昌照,《錢昌照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
賴景瑚,《煙雲思往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
墨 爾(Mohr, Ernst Gunther),《蔣介石的功過:德史墨爾駐華回憶錄》張采欣譯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
蕭 錚,《蕭錚回憶錄:土地改革五十年》(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1980)。
蕭贊育,《梅園文存》(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龔德柏,《龔德柏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
龔選舞,《龔選舞回億》(台北:時報文化,1991)。
龔選舞,《國共戰爭見聞錄──龔選舞回憶(2)》(台北:時報文化,1995)。
五、憶述專文:
王又庸,〈一個親身參與者筆下的政學系兩巨頭─楊永泰與熊式輝─對唐德剛教授〈政學
系探源〉大文的一件補充資料〉,《傳記文學》第64卷第2期(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
1994年2月)。
左舜生,《中國近代名人軼事》(台北:藍燈出版社,1975)。
吳江雄,〈陳布雷及其家中的中共地下黨〉,《傳記文學》第71卷第1期(台北:傳記文學
雜誌社,1997年7月)。
吳江雄,〈陳布雷及其家中的中共地下黨-續完〉,《傳記文學》第71卷第2期(台北:傳記
文學雜誌社,1997年8月)。
胡有瑞記錄,〈陳布雷先生百年誕辰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百年憶述》第四冊(台北:
近代中國出版社,1996)。
胡健中,〈我與布雷先生的交往〉,《傳記文學》第28卷第4期(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
1976年10月)。
秋宗鼎,〈蔣介石的侍從室紀實〉,《中華文史資料文庫》,第8卷政治軍事篇,(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徐復觀,〈曾家岩的友誼──我個人生活中的一個片段〉,《民主評論》第16卷第17期(香
港:民主評論社,1965)。
徐學海譯撰,〈從送子文密檔看西安事變〉,《傳記文學》第85卷第6期(台北:傳記文學
雜誌社,2004年12月)。
唐德剛,〈政學系探源〉,《傳記文學》第63卷第6期(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3年12
月)。
陳立夫,〈我的創造、倡建、與服務──九十憶往〉,《傳記文學》第54卷第6期(台北:
傳記文學雜誌社,1989年6月)。
陳立夫,〈駁陳訓慈「先兄陳布雷雜憶」文中所捏造故事〉,《傳記文學》第71卷第3期
(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7年9月)。
陳訓慈,〈先兄陳布雷雜憶〉,《傳記文學》第70卷第3期(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7
年3月)。
陳叔同,〈關於陳布雷日記及其他〉,《傳記文學》第55卷第5期(台北:傳記文學雜誌
社,1989年11月)。
陶希聖,〈報人本色的布雷先生〉,《傳記文學》第28卷4期(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
1976年10月)。
陶恆生,〈一面之緣的陳布雷和女兒陳璉〉,《傳記文學》第78卷第1期(台北:傳記文學
雜誌社,2001年1月)。
六、專著: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型態》(上海:上海書店,
2003)。
王良卿,《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1938-1949)》 (台北:近代中國出版
社,1998)。
王泰棟,《陳布雷外史》(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王泰棟,《陳布雷傳》(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王凌霄,《中國國民黨新聞政策之研究》(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6)。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
古斯涌,《兩代悲歌:陳布雷和他的女兒陳璉》(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2001)。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李 瞻主編,《中國新聞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李以劻,《國共難戰秘錄》(台北:巴比倫出版社,1991)。
李海生、完顏紹元,《幕僚政治:前所未聞的政壇內幕》(台北:周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1995)。
李雲漢,《西安事變始末之研究》(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2)。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史述》第三編(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94)。
李雲漢主編,《陳果夫先生文集》(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93)。
谷斯涌,《兩代悲歌:陳布雷和他的女兒陳璉》(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
吳振漢,《國民政府時期的地方派系意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周美華,《中國抗日政策的形成──從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國史館,2000)。
周錫瑞,《改良與革命:辛亥革命在兩湖》楊慎之譯(台北:華世出版社,1986)。
金觀濤、劉青峯,《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台北:風雲時代出版,
1994)。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商務印書館,2003)。
柯文(Cohen, Paul A.),《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雷頤、羅檢秋譯(南
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柯偉林(William C. Kirby),《德國與中華民國》陳謙平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
柯博文(Park M.Coble),《走向「最後關頭」──中國民族國家構建中的日本因素
(1931-1937)》馬俊亞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胡建華主編,《閻錫山評傳》(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胡素珊(Pepper, Suzanne),《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鬥爭》王海良、金
燕、胡禮忠、許立冰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
馬歇爾(Marshall, George Catlett),《馬歇爾使華 : 美國特使馬歇爾出使中國報告
書》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譯(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家近亮子,《蔣介石與南京國民政府》王士花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高郁雅,《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1945-1949)》(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
版委員會,2005)。
高郁雅,《北伐報紙輿論對北伐之反應──以天津大公報、北京晨報為代表的探討》(台
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
徐乃力,《八年對日抗戰中之國民政府》(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
徐詠平,《陳布雷先生傳》(台北:台北記者公會,1973)。
湯一介編,《論傳統與反傳統──五四70周年紀念文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9)。
陳約文,《澹泊寧靜:陳布雷傳》(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7)。
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
陳進金,《地方實力派與中原大戰》(台北:國史館,2002)。
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
張希賢,《陳布雷與陳伯達──踩在中國歷史轉折點上的兩位秘書》(書海出版社,
1993)。
張梓生,《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七輯:護法與北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張其昀,《黨史概要》第三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7年再版)。
梁敬錞,《九一八事變史述》(台北:世界書局,1968,四版)。
梁敬錞,《史迪威事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台北:曉園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
郭緒印主編,《國民黨派系鬥爭史》上下册(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許育銘,《汪兆銘與國民政府──1931-1936對日問題下的政治變動》(台北:國史館,
1999)。
馮啟宏,《法西斯主義與三○年代中國政治》(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1998)。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台北:時報文化,1994)。
黃美真、黃云編,《汪精衛漢奸政權的興亡──汪偽政權史研究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
版社,1987)。
費孝通、吳晗等著,《皇權與紳權》(學風出版社,出版地與時間不詳)。
費正清(Fairbank, John King),《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台北:正中書局股份
有限公司,2001)。
楊躍進,《蔣介石的幕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楊躍進,《蔣介石幕僚的思想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
楊者聖,《國民黨「軍機大臣」陳布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5)。
劉 統,《中國的1948年──兩種命運的決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6)。
劉維開,《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國史館,1995)。
劉 馥,《中國現代軍事史》梅寅生譯(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
廖風德,《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蔣勻田,《中國近代史轉捩點》(香港:友聯出版社,1976)。
賴光臨,《七十年中華報業史》(台北:中央日報社,1981)。
賴光臨,《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二版)。
龐瑞垠,《陳布雷之死》(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
七、論文:
王正華,〈蔣中正與東北易幟〉,《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第二冊(台北:
國史館,2000)。
王正華,〈國史館館藏《陳布雷檔案》介紹〉,《國史館館刊》復刊第32期(台北:國史
館,2002年6月)。
王奇生,〈黨的派系化與派系的黨化:CC系的組織形態與政治理念(1933-1938)〉,(台
北: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宣讀本,2001年10月6-9日)。
王成勉,〈馬歇爾使華調處──第一階段之研究(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至三十五年三月〉,
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一屆討論會秘書處編輯,《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一屆討論會》
(台北:國史館,1992)。
王成勉,〈從和平到戰爭──馬歇爾使華調處第二階段之研究〉,國父建黨一百周年學術
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國父建黨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第三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
社,1995)。
王成勉,〈烽火下的調處:對馬歇爾使華調處第三階段的評估(1946年7月-1947年1
月)〉(台北: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宣讀本,2001年10月6-9
日)。
王良卿,〈派系政治與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以第六屆中央執行、監察委員選舉
為中心的探討〉,《國史館館刊》第21期(台北:國史館,1996年12月)。
王良卿,〈動盪中的改革:中國國民黨從「革新」走向「改造」(1945-1950)〉(台北:國
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朱文原,〈西安事變時期孔祥熙整合各方勢力的經過〉,《近代中國》第152期(台北:近
代中國雜誌社,2002年12月)。
西村成雄,〈論1930年代前半期中央與地方關係──「政務委員會」模型〉,《中華民國
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第二冊(台北:國史館,2000)。
西村成雄,〈試論第二個四分之一世紀中國政黨國家形成特點〉,(台北:辛亥革命九十週
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宣讀本,2001年10月6-9日)。
呂芳上,〈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一九四七∼一九五○)〉,一九四九
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編輯,《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
集》(台北:國史館,2000)。
呂芳上,〈政治轉型的挑戰:近代中國「黨國」體制的發展與省思〉,未刊稿。
汪榮祖,〈蔣介石「西安半月記」透視〉,《傳記文學》第46卷第3期(台北:傳記文學雜
誌社,1994年3月)。
里 凡,〈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沿革和文檔處理述略〉,《軍事歷史研
究》第3期,(上海:上海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2002年),頁69-76。
李君山,〈默守待援──「汪蔣合作」下的外交政策及汪兆銘的評價問題〉,《歷史月
刊》第74期(台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3月)。
李君山,〈由「不抵抗」到抵抗──國府因應「九.一八」之決策過程與困境〉,《臺大
歷史學報》第26期(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0)。
李君山,〈「九一八」後之熱河危機(1932-33)──國民政府決策及派系隔閡之探討〉,
《興大人文學報》第37期(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2006)。
李雲漢,〈抗戰期間的黨政關係(1937-1945)〉,《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台北:近代史學會出版,1986)。
吳淑凰,〈中共的「聯合政府」要求與國民政府的對策(1944-1947〉(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周維朋,〈戰後中國國民黨派系關係之研究──以黨政革新運動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國
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林 泉,〈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之初步研究〉,《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一
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2)。
林能士,〈國民黨內派系之爭與國共商談──以《王世杰日記》為中心的探討〉,《慶祝
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
林能士、王良卿,〈戰後國民黨人爭取黨內民主化的背景考察〉,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
鍵年代學術討論會編輯,《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
史館,2000)。
邵銘煌,〈為抗戰勝利而綢繆──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與時代意義〉,
《近代中國》第149期(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2年6月)。
邵銘煌,〈宋子文西安事變日記〉,《近代中國》第157期(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
2004)。
胡春惠,〈聯邦主義與民國初年的分與合〉,《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馬 軍,〈1947年5月上海搶米風潮探析〉,《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3期(台北:國
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5年5月)。
栗國成,〈一九四六年一至四月國共關於以「國民政府民主化」為中心之權力爭執〉,
《政治科學論叢》第17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2002年12月)。
栗國成,〈戰後初期的國共關係(1945年8-12月)〉,《國家發展研究》第一卷第一期(台
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001年12月)。
徐保達,〈王世杰與民國政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徐鴻鈞,〈陳屺懷的教育思想與實踐初探〉,《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第11期(北京:國
家教育行政學院,2005年11月)。
陳 華,〈「行憲」與「戡亂」──陶希聖日記(1947-1953)的觀察與討論〉,《國史館
學術集刊》第8期(台北:國史館,2001年12月)。
陳建宇,〈二次大戰期間的中美關係:隱匿的衝突關係〉,《史學研究》第十七期(台北:
輔仁大學歷史系所,2003年7月)。
陳志昌,〈蔣中正四次下野前後之財務運作〉(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張瑞德,〈無聲的要角──侍從室的幕僚人員(1936-1945)〉,《近代中國》第156期(台
北:近代中國雜誌社,2004年3月)。
張朋園,〈國民黨控制下的國會選舉(1947-194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5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6月)。
章百家,〈重慶談判國共決策分析〉(台北: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宣
讀本,2001年10月6-9日)。
馮啟宏,〈陳果夫與侍從室第三處的組建〉,《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0期(台北:國史館,
2006)。
楊天石,〈九一八事變後的蔣介石──讀蔣介石《日記類抄》〉,《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
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近代史學會出版,1986)。
楊仲揆,《中國現代化先驅──朱家驊傳》(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4)。
劉維開,〈蔣中正第三次下野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台北:國立政
治大學歷史學系,2000年6月)。
劉維開,〈蔣中正〈西安半月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0期(台北:國
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3年5月)。
劉維開,〈國防最高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1期(台北:國
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4年5月)。
劉維開,〈訓政前期的黨政關係(1928-1937)──以中央政治會議為中心的探討〉,《政
大歷史學報》第24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5年11月)。
簡明輝,〈北伐時期中國國民黨宣傳策略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新聞
組碩士論文,1985)。
羅志田,〈南北新舊與北伐的在詮釋〉,《新史學》5卷1期(台北:新史學雜誌社,1994
年3月)。
羅俊強,〈行憲第一屆立法委員之研究(1948-1949)〉(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9)。
蘇雲峯,〈民初之知識份子(1912-1928)〉,《第一屆歷史與中國社會變遷(中國社會史)
研討會》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2)。
八、報紙、期刊:
《大公報》,重慶,1941-1944年。
《大公報》,上海,1946-1948年。
《中央日報》,重慶,1942-1943年。
《中央日報》,南京,1947-1948年。
《中央日報》,台灣,1951年。
《和平日報》,南京,1948年。
《聯合報》,台灣,2002年。
《國聞週報》,第9卷第7期,(天津:國文週報社,1932年2月8日)。
《新聞天地》,第53期,(香港:新聞天地社,1948年12月1日)。
《嚮導》,第161期,1926年7月7日,(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九、外文著作:
Ch’i, Hsi-sheng, Nationalist China at War: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ical Collapse,1937-1945. (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2)
Chou, Shun-Hsin, The Chinese Inflation:1937-1949.(New York and London:Clo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Ch’ien, Tuan-Sheng, 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China, 1912-1949.(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
Eastman, Lloyd E.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1927-1937.(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Eastman,Lloyed E., Seeds of Destruction: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1937-1949.(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Press,1984)
Fairbank, John K. and Feuerwerker, Albert,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3.(Cambridge: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6 vol.9, The Far
East:China (Washington: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2)
Shaw, Yu-Ming, An American Missionary in China: John Leighton Stuart and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Tien, Hung-Mao,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Kuomintang China, 1927-1937.(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Tsou,Tang, 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 1941-50(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
十、網路資料:
http://www.epochtaiwan.net/content_detail.asp?art_id=2459
2005年12月26日。
http://old.jiangsu.gov.cn/big5/zgjs/wnfw/jk/userobject1ai148208.html
2008年1月3日。
http://big5.51daifu.com/diseases/2007/0428/702360749FCBC9B9H154851.sh
tml 2008年1月3日。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沈亦雲,《亦雲回憶》上下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8)。
2. 陳布雷,《陳布雷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3. 吳江雄,〈陳布雷及其家中的中共地下黨〉,《傳記文學》第71卷第1期(台北:傳記文學
4. 吳江雄,〈陳布雷及其家中的中共地下黨-續完〉,《傳記文學》第71卷第2期(台北:傳記
5. 唐德剛,〈政學系探源〉,《傳記文學》第63卷第6期(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3年12
6. 陳立夫,〈我的創造、倡建、與服務──九十憶往〉,《傳記文學》第54卷第6期(台北:
7. 陳叔同,〈關於陳布雷日記及其他〉,《傳記文學》第55卷第5期(台北:傳記文學雜誌
8. 陶希聖,〈報人本色的布雷先生〉,《傳記文學》第28卷4期(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
9. 陶恆生,〈一面之緣的陳布雷和女兒陳璉〉,《傳記文學》第78卷第1期(台北:傳記文學
10. 梁敬錞,《九一八事變史述》(台北:世界書局,1968,四版)。
11. 梁敬錞,《史迪威事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12. 費正清(Fairbank, John King),《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台北:正中書局股份
13. 王正華,〈國史館館藏《陳布雷檔案》介紹〉,《國史館館刊》復刊第32期(台北:國史
14. 王良卿,〈派系政治與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以第六屆中央執行、監察委員選舉
15. 朱文原,〈西安事變時期孔祥熙整合各方勢力的經過〉,《近代中國》第152期(台北: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