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論文>
1.王秀雨 (2007)。《公部門導入平衡計分卡之研究-以宜蘭縣政府為例花蓮》,碩士論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2.吳進財 (2003)。《從公務人力資源的觀點論行政機關績效管理制度之強化---以考績及待遇為例》,碩士論文。台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3.李振鴻 (2003)。《社區規劃師制度執行成效評估因素之建立-以公部門角度探討》,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4.林佳容 (2001)。《從永續城鄉觀點論地方公共支出與需求期望差異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5.林怡君 (2004)。《城鄉環境改造運動策略績效評估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南: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6.范淑敏 (2003)。《台灣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之研究。
7.張世傑 (2006)。《社區風貌營造計畫執行機制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8.陳垣滈 (2003)。《模糊層級加權法在計畫評估之應用-以台南市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為例》,博士論文。台中:中興大學經濟學系。9.陳淑芬 (2005)《「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對地方基層建設影響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碩士論文。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10.黃偉晉 (1999)。《台灣「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執行過程評估研究》,碩士論文。高雄: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11.黃德生 (2004)《台南縣下營鄉廟前大街執行「創造城鄉新風貌計劃」之成效研究》,碩士論文。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12.劉居立 (2004)《台灣城鄉風貌空間改造運動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碩士論文。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13.謝麗秋 (2001 )。《美國聯邦政府政府績效與成果法之研究分析》,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中文期刊與研討會資料>
1.王惠君 (1999)。<城鄉景觀風貌的變遷與展望>。《看守臺灣》,期1:4,頁24-27。2.王毓仁 (2000)。<公部門績效指標的設計與運用>。《人力發展月刊》,期82,頁35-45。3.王維周 (1999)。<城鄉新風貌--法國篇:法國經驗VS臺灣經驗>。《空間》,期117/118,頁44-46。4.王鑫、黃世孟(1999)。<發現臺灣內在美?!從襲產保育觀點省思城鄉景觀改造行動>。《空間》,期122,頁65-80。
5.朱武獻 (2003)。<公務人力績效管理制度>。《T&D飛訊》,期15。
6.吳安妮 (1996)。<平衡計分卡轉換策略為行動(中)>。《會計研究月刊》,期135。7.呂苔瑋 (2005)。<知識經濟時代政府部門的策略管理—平衡計分卡在公部門的應用>。《考銓季刊》,期43,頁211-223。8.呂育誠(2002)。〈台灣地方政府組織革新的變與不變:歷史制度. 主義的觀點〉。《中國行政》,第72 期,頁83-108。9.宋玉珍、謝敏文(2000)。<日本城鄉風貌改造制度與實務之探討>。《人與地》,期194,頁41-64。10.李允傑 (2000)。<公共部門之績效評估>。《人事月刊》,期170,台北:人事行政局。11.李永展 (2003)。<在地經營,全球接軌--永續發展式的城鄉風貌>。《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期340,頁106-108。12.李永展 (2004)。<城鄉風貌改造之回顧與前瞻>。《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期344,頁116-119。13.李永展、范淑敏 (2004)。<臺灣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之研究--調節理論觀點的檢視>。《建築與規劃學報》,期5:2,頁132-148。14.李永展、林柏勳、范淑敏 (2001)。<921重建區永續性指標系統及鄉鎮市類型之初探>。《中華民國區域科學會研討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設計學院。
15.李永展、張曉婷 (2001)。<城鄉改造與鄉鎮空間發展之型塑>。《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設計學院。
16.李永展、藍逸之、莊翰華 (2005)。<全球經濟變遷、發展型國家與台灣城鄉規劃之重探>。《地理學報》,期40,頁69-97。
17.李威儀 (1999)。<城鄉新風貌日本篇--城鄉景觀風貌改造的日本經驗>。《空間》,期117/118,頁34-36。18.林怡君 (2004)。<城鄉環境改造運動策略績效評估之研究>。《地區活化與閒置空間再利用》,台南:地區發展學會研討會。
19.林欽榮 (2001)。<運用城鄉風貌公共投資以活化舊城復興策略>。《空間》,期137,頁39-45。
20.林嘉誠 (2002)。<計畫管理的回顧與前瞻>。《研考雙月刊》,期230,頁4-11。21.林嘉誠 (2003)。<行政機關績效評估制度的推動與展望>。《研考雙月刊》,期237,頁5-19。22.林嘉誠 (2004)。<公部門績效評估技術與指標建立>。《國家政策季刊》,期3:2,頁1-20。23.施能傑 (2000)。<建構行政生產力衡量方式之芻議>。《「新世紀的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暨張潤書教授榮退紀念論文及發表會》,台北: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辦。
24.柯鄉黨 (2002)。<推動城鄉景觀風貌改造之回顧與展望>。《造園季刊》,期44/45,頁17-24。25.夏正鐘 (1998)。<創造城鄉新風貌>。《研考報導》,期41,頁38-43。26.孫本初 (2001)。<績效管理的意涵及其未來發展趨勢>。《台北市政府績效管理與組織競爭力研討會》,頁25-30。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
27.徐佳譯 (2004)。<Gary Cokins 解讀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會計研究月刊》,期224,頁83-91。
28.張桂林 (1999)。<城鄉新風貌臺灣篇--政府推動城鄉發展計畫概況>。《空間》,期117/118,頁30-33。29.郭瑞坤 (1999)。<城鄉新風貌 美國篇--以美國鄉村環境規劃為例>。《空間》,期117/118,頁37-39。30.陳光雄 (2006)。<打造城鄉風貌 加速景觀法立法>。《營建知訊》,期280,頁47-55。31.陳其澎 (2000)。<色彩美學與城鄉景觀關係之研究--以城鄉聚落中的色彩經驗為例>。《中原設計學報》,期3:1,頁1-20。32.陳海雄、吳美雲、余敏雄 (2004)。<政府部門施政計畫績效管理實務>。
33.陳慶安 (2000)。<績效評估發展趨勢>。《人力發展月刊》,期82,頁21-25。34.傅朝卿 (1999)。<城鄉新風貌 英國篇--從英國城鎮的可居性反思臺灣城鄉新風貌運動>。《空間》,期117/118,頁47-48。35.曾梓峰 (1998)。<擴大內需--創造城鄉新風貌政策的課題與挑戰>。《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期286,頁48-50。36.曾梓峰 (1999)。<城鄉新風貌德國篇--城鄉景觀風貌改造德國經驗>。《空間》,期117/118,頁40-43。
37.黃世孟 (2003)。<台灣城鄉新風貌之營造與期許-精緻文化小而美的景觀風貌>。《建築師》,期29,頁104-107。
38.黃南淵 (1999)。<城鄉改造走透透-內政部營建署營建政策座談會>。《空間雜誌》,期114,頁97-110。39.楊秀娟 (2001)。<我國施政績效評估制度之變革與發展>。《研考雙月刊》,期224。
40.劉坤億(2003)。〈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組〉。《行政暨政策學報》,期34,頁57-83。41.潘峙良、黃世孟 (2003)。<臺灣城鄉新風貌之營造與期許--精緻文化小而美的景觀風貌>。《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期339,頁104-107。<中文書籍與政府報告書>
1.丁志達 (2003)。《績效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2.內政部營建署 (1996)。《營建政策白皮書》。台北:內政部營建署編印。
3.內政部營建署 (2004)。《教戰手冊-創造台灣城鄉風貌計畫》。台北:內政部營建署編印。
4.內政部營建署 (2004)。《關鍵報告-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參考案例》。台北:內政部營建署編印。
5.內政部營建署 (2005)。《2005城鎮地貌改造-競爭型提案彙編》。台北:內政部營建署編印。
6.內政部營建署 (2005)。《城鎮地貌改造-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第二期計畫 94-97年度)》。台北:內政部營建署編印。
7.朱景鵬(2004)。《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評估模式之建構》。台北: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8.行政院人事局 (2005)。《行政院暨地方各級行政機關九十四年實施績效獎金作業手冊》。台北:行政院人事局編印。
9.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993)。《行政績效評估專論選輯(一)》。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10.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04)。《政府績效評估》。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11.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06)。《行政院所屬各機關施政計畫管制作業要點》。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編印。
12.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997)。《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印。
13.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全體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印。
14.李允傑、邱昌泰 (2003)。《政府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
15.李永展 (2002)。《世界先進國家城鄉風貌改造執行機制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研究。
16.李長貴 (1997)。《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台北:華泰文化。
17.李隆盛、黃同圳 (2000)。《人力資源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18.邱昌泰 (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台北:元照文化。
19.孫本初 (2000)。《行政機關考成指標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國立政治大學研究。
20.高翠霜譯 (2000)。《績效評估》。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21.郭瓊瑩 (2001)。《創造台灣城鄉風貌操作手冊》。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22.陳錦賜 (2004)。《九十二年度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執行成效評鑑及輔導總結報告書》。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23.陳錦賜 (2004)。《九十三年度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區域學習輔導中心計畫(第一區)成果報告書》。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24.陳錦賜 (2004)。《九十三年度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區域學習輔導中心計畫(第一區)期末報告書》。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25.曾梓峰 (2007)。《九十三年度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學習輔導暨專案管理中心計畫95年終執行績效評鑑成果報告書》。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中華民國地區發展學會。
26.馮正民 (2003)。《九十一年度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評鑑顧問團成果報告書》。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
27.黃世孟 (1999)。《擴大國內需求方案-創造城鄉新風貌督導顧問團工作計畫成果報告書》。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28.黃世孟 (1999)。《擴大國內需求方案-創造城鄉新風貌督導顧問團工作計畫期中報告書》。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29.黃世孟 (2000)。《擴大國內需求方案-創造城鄉新風貌督導顧問團工作計畫成果報告書》。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30.黃世孟 (2000)。《擴大國內需求方案-創造城鄉新風貌督導顧問團工作計畫期中報告書》。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31.黃世孟 (2001)。《九十年度創造城鄉新風貌建設計畫督導顧問團工作計畫期中報告書》。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32.黃世孟 (2001)。《九十年度創造城鄉新風貌建設計畫督導顧問團工作計畫期末報告書》。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營建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33.黃世孟 (2004)。《九十三年度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區域學習輔導中心計畫(第二區)總結報告書》。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營建署,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34.張效通 (2000)。《國土與城鄉計畫法計畫功能體系與內容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委託,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研究。
35.戴肇洋 (2007)。《建置中央計畫型補助資訊公開與整合型管理機制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研究。
<英文文獻與網路資料>
1.Bovaird, T. & Löffler, E.(2002),” Moving from Excellence Models of Local Service Delivery to Benchmarking Good Local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Vol.68., No.1., pp.9- 24.
2.Drucker, P. F. (1966) . “The Effective Executive”Reissue editi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3.Edmund R. Gray,Larry R. Smeltzer (1993) . “Management : the competitive edge”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4.Liddle, D.“Best Value—the Impact on Libraries: Practical Steps in Demonstrating Best Value”, Library Management, Vol. 20, No.4: pp.206-214.
5.Leach, Steve and David Wilson(2002).“Rethinking Local Political leadership”,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 80, No. 4:pp.665-689.
6.Martin, Steve“The Modernization of UK Local Government: Markets, Managers, Monitors and Mixed Fortunes”,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Vol. 4, Issue 3: pp.291-307.
7.McADAM, R., and O'Neill, L., Evaluating best value through clustered benchmarking in UK local government: building control serv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Vol. 15, Issue 6, pp 438-457.
8.OECD (1997) . “In Search of Result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actices”,Paris.
9.Raymond A. Noe, John R. Hollenbeck, Barry Gerhart, and Patrick M. Wright (200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Gain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3rd ed”McGraw-Hill, Inc.
10.Szilagyi (1984) .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2nd”New Jersey, Scott Foresman and Co.
11.Walsh, K(1995) . “Public Services and Market Mechanisms—Competition, Contracting a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London,Macmillan Press.
12.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網站:http://www.rdec.gov.tw
13.英國全面性績效評鑑網站:
http://www.audit-commission.gov.uk/cpa/index.asp?page=index.asp&area=hpcpa
14.雪城大學麥斯威爾公共事務學院「政府績效專案」網站: http://www.maxwell.syr.edu/gpp/
15.營建署城鄉風貌網站:http://cpamicitytown.cpami.gov.tw/
16.專管中心城鄉風貌網站:http://townscape.dboem.com/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