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部分(以姓名筆畫排列)
教科書、專論
1.Claus Roxin著,吳麗琪譯,德國刑事訴訟法,三民書局,1998年11月,初版。
2.王兆鵬,路檢、盤查與人權,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6月。
3.王兆鵬,新刑訴新思維,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0月,初版1刷。4.王兆鵬,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9月。
5.王兆鵬,辯護權與詰問權,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1月,初版1刷。
6.王兆鵬、陳運財等,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9月,初版1刷。
7.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八冊,台大法學叢書(96),自版,2000年3月。
8.朱敬一、李念祖著,基本人權,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初版1刷。
9.吳巡龍,新刑事訴訟制度與證據法則論文集,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9月,1版。
10.吳巡龍,刑事訴訟與證據法實務,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1版。
11.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2月,初版1刷。
12.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冊),自版,1999年9月,增訂2版。
13.林山田,刑事程序法,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9月,增訂5版。
14.林山田,刑法的革新,新學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8月。
15.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自版,2004年9月,4版。
16.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自版,2004年9月,4版。
17.林鈺雄,搜索扣押註釋書,自版,2001年9月,初版1刷。
18.林鈺雄,刑事法理論與實踐,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8月,1版。
19.林鈺雄,嚴格證明與刑事證據,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9月,1版。
20.林鐘沂,行政學,三民書局,2002年3月,初版2刷。
21.法治斌、董保成,中華民國憲法,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3版。
22.陳志龍,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自版,1992年,初版。
23.陳敏,行政法總論,自版,2003年1月,3版。
24.陳運財,直接審理原則與傳聞法則,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1月,初版1刷。
25.傅美惠,臥底偵查之刑事法與公法問題研究,自版,2001年5月,初版1刷。
26.黃朝義,無罪推定,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初版1刷。
27.黃朝義,刑事證據法研究,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4月,2版1刷。
28.廖福特,歐洲人權法,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5月,1版。
學位論文:
1.王士帆,不自證己罪原則,政大法研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2.林裕順,臥底偵查之刑事法律問題研究,警大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3.林漢強,臥底偵查法制化之研究,台大國發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4.城兆毅,臥底偵查與法治國原則-論法治國採行臥底偵查之可行途徑,台大法律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5.倪子修,秘密證人與刑事程序,台大法研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6.連孟琦,論監聽之證據使用禁止,台大法研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7.陳志忠,個人資訊自決權之研究,東海法研所碩士論文,2000年1月。8.彭國能,辯護人之法庭活動-兼論偵查活動,台大法研所博士論文,1999年6月。期刊:
1.W.HHassemer著,陳志龍譯,「刑事程序中的法定性與便宜性」,刑事法雜誌第40卷第3期,1996年。
2.王正嘉,「誘捕偵查於刑事訴訟上相關問題研究」,高雄律師會訊,第8卷第10期,2003年12月。3.王兆鵬,「論新修刑訴之證人不自證己罪」,台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1期,2005年1月。
4.王兆鵬,「貫徹平等與實質之辯護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137期,2006年10月。5.王皇玉,「刑事追訴理念的轉變與緩起訴-從德國刑事追訴制度之變遷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2005年4月。6.江舜明,「監聽界限與證據排除」,法學叢刊,第172期,1998年10月。7.何賴傑,「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刑事訴訟法上一個新的法律原則?」,憲政時代,第25卷第4期,2000年4月。8.何賴傑,「檢察官不起訴職權修法總檢討-第一部份:緩起訴處分」,法學講座,第6期,2002年6月。9.何賴傑,「刑事法院依職權調查證據之範圍與限制」,收於,刑事訴訟法改革對案論文集,刑事程序法研討會系列(一),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10月。
9.吳元曜,「論誘捕偵查在刑事訴訟上之效力」,律師雜誌,第299期,2004年8月。10.吳俊毅,「辯護人與被告交流權之探討-透過接見以及使用書信方式的情形」,月旦法學雜誌,第137期,2006年10月。11.林山田,「論正當法律程序」,軍法專刊,第45卷第4期,1999年4月。
12.林東茂,「臥底警探程序法上問題」,收於林山田、甘添貴主持如何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刑事訴訟制度-刑事法系列研討會(一),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4月一版。
13.林東茂,「臥底警探的法律問題」,刑事法雜誌,第40卷第4期,1996年8月。14.林東茂,「刑法分則:第一講-不作為詐欺」,月旦法學教室,第2期,2002年12月。15.林鈺雄,「國家挑唆犯罪之認定與證明-評三則罪高法院九十二年度之陷害教唆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11期,2004年8月。16.林鈺雄,「歐式米蘭達-歐洲人權法院Allan裁判及其劃時代意義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2期,2005年7月。
17.林鈺雄,「論不自證己罪原則」,台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2期,2006年3月。
18.林鈺雄,「論詐欺罪之施用詐術」,台大法學論叢,第32卷第3期,2003年5月。
19.林鈺雄、王梅英,「從被害者學談刑法詐欺罪」,月旦法學雜誌,第35期,1998年4月。20.林燦璋,「緝毒工作中臥底偵查及誘陷抗辯之研討」,警學叢刊,第25卷1期,1993年9月。21.姜世明,「論民事程序之武器平等」,輔仁法學,第23期,2002年6月。22.孫啟強、邵勇維,「通知義務以及銷毀所儲存資料的義務」,萬國法律,第140期,2005年4月。23.許宗力,「基本權程序保障功能的最新發展—評司法院釋字第488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45期,1999年11月。24.陳文琪,「臥底偵查法草案相關問題探討(一)」,法務通訊,第4版,2002年7月11日。25.陳文琪,「臥底偵查法草案相關問題探討(二)」,法務通訊,第3版,2002年7月18日。26.陳仟萬,「論司法警察以隱藏身份從事犯罪偵查」,警專學報,第2卷2期,1997年。27.陳愛娥,「正當法律程序與人權保障-以我國法為中心」,憲政時代,第29卷第3期,2004年1月。28.傅美惠,「警察人格權與人性尊嚴之初探」,警學叢刊,第31卷6期,2001年5月。29.湯德宗,「論憲法上的正當程序保障」,憲政時代,第25卷第4期,2000年4月。30.程明修,「基本權各論基礎講座(3)-資訊自決權:遺傳基因訊息」,法學講座,第19期,2003年7月。31.黃惠婷,「警察中詢問犯罪嫌疑人之權利」,警學叢刊,第31卷第2期,2000年9月。32.黃惠婷,「不正訊問方法之禁止-最高法院八十九年度台上自第一四五六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6期,2000年11月。
32.黃朝義,「偵查不公開原則」,月旦法學教室,第17期,2004年3月。33.楊子敬,「談臥底偵查」,警光雜誌,第553期,2002年8月。34.楊雲驊,「證據使用禁止在個案上的判斷過程-以電話分機聆聽按為例」,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3卷第2期,2002年2月。
35.楊雲驊,「憲法上正當法律程序之保障」,法學講座,第24期,2003年12月。
36.楊雲驊,「偵查程序中證據保全制度之檢討」,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6卷第2期,2004年12月。
37.楊雲驊,「閱卷權的突破-以歐洲人權法院數個判決為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0期,2005年5月。
38.楊雲驊,「找回嚴格證明程序之靈魂-釋字第582號的意義與影響」,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2004年12月。39.蕭文生,『關於「一九八三年人口普查法」之判決,』,西德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一),司法週刊雜誌社印行,1990年10月。
40.鍾志朋,「警察臥底偵查犯罪之探討」,警光雜誌,第516期,1999年7月。
外文文獻部分
1.Amelung, Knut/Schall, Hero , Zum Einsatz von Polizeispitzeln: Hausfriedensbruch Hausfriedensbruch und Notstandsrechtfertigung, Wohnungsgrundrecht und Durchsuchungsbefugnis, Jus 1975,S.565 ff.
2.Berkemann,Jörg , Fairneß als Rechtsprinzip, JR 1989,S.221 ff.
3.Beulke, Werner, Strafprozeßrecht, Heidelberg, 5.Aufl., 2001.
4.Bockemühl, Jan, Zur Verwertbarkeit von präventiv-poliyeilichen Erkenntniss aus "Lauschangriffen"im Strafverfahren,JA 1996,S.695 ff.
5.Bochum, Gunnar Duttge,Strafprozessualer Einsatz von V-personen und Vorbehalt des Gesetzs, JZ 1996, S. 556 ff.
6. Dingeldey, Thomas,Das Prinzip der Aussagefreiheit im Strafprozeßrecht, JA 1984, S. 407.
7.Erfurth, Christina, Verdeckte Ermittlungen : Problemlösung durch das OrgKG?, Frankfort am Main, 1997.
8.Eschelbach, Ralf, Rechtsfragen zum Einsatz von V-Leuten, StV 2000, S. 390 ff.
9.Geppert, Klaus, Das Legalitätsprinzip,Jura 1982,S.139 ff.
10.Gusy, Christoph, Das Grundrecht des Post-und Fernmeldegeheimnisses, Jus 1986,S.89 ff.
11.Hilger, Hans, Zur Vereinbarkeit des § 110c StPO mit dem Grundrecht aus Art. 13 GG, NStZ 1997,S.449.
12.Lammer, Dirk, Verdeckte Ermittlumg im Strafprozeß-Zugleich eine Studie Zum Menschenwürdegehalt der Grundrechte, Berlin, 1992.
13.Lemke/Julius/Krehl/Kurth/Rautenberg/Temming, Heidelberger Kommentar StPO, 2. Aufl., 1999.
14.Lesch, Heiko H, V-Mann und Hauptverhandlung-die Drei-Stufen-Theorie nach Einführung der §§68Ⅲ,110bⅢ StPO und 172 Nr.1a GVG, StV 1995,S.542 ff,
15.Makrutzki, Patric, Verdeckte Ermittlungen im Strafprozeß,
Berlin ,2000.
16.Meyer, Jürgen, Zur prozeßrechtlichen Problematik des V-Mannes, NStW 1983,S.834 ff.
17.Müller, Egon, Der Grundsatz der Waffengleichheit im Strafverfahren, NJW 1976,S.50 ff.
18.Müller-Dietz, Heinz, Die Stellung des Beschulditen im strafprozeß, ZStW 1981,S.1177 ff.
19.Ostendorf, Heribert,Organisierte Kriminalität-eine Herausforderung für die Justiz, JZ 1991,S.62 ff.
20.Pieroth/Schlink, Staatsrecht Ⅱ, Heidelberg, 19.neubearbeitete Aufl, 2003.
21.Rebmann, Kurt, Der Einsatz verdeckt ermittelnder Polizeibeamter im Bereich der Strafverfolgung, NJW 1985,S.1 ff,
22.Rudolphi, Hans-Joachim, Strafvereitelung durch Verzögern der Bestrafung und Selbstbegünstigung durch Vortäuschen einer Straftat, Jus 1979,S.859 ff,
23.Rüping, Hinrich, Anmerkung zu BVerG, JZ 1983,S.663 ff.
24.Stree, Walter, Begünstigung, Strafvereitelung und Hehlerei, Jus 1976,S.137 ff.
25.Velten, Petra, Der Auslandszeuge als Einbruchstelle für den Abbai von Verteidigungsrechten und Unmittelbarkeitsgrundsaty im Namen der Prozeßökonomie, StV 2007,S.97 ff,
26.Walder, Hans, Grenzen der Ermittlungtätigkeit, NStW 1983.
27.Wolfslast, Gabriele:Beweisführung und heimliche tonbandauf-
zeichungen, NStZ 1987,S.862 ff.
28.Wolter, Jürgen, Freiheitlicher Strafprozeß, vorbeugende Verbrechensbekämpfung und Verfassungsschutzzugleich Besprechung des Entwurfs eines StVÄG 1988, StV 1989,S.358 ff,
29.Wolter, Jürgen,Strafverfahrensrecht und StrafProzeßreform,GA 1985,S.49 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