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1 19: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闕詩穎
研究生(外文):Chueh,Shih-Ying
論文名稱:動畫電影《崖上的波妞》中 「水」的象徵意涵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ing the Symbol of Water And Its Meaning in “Ponyo On the Cliff By the Sea”
指導教授:游珮芸
指導教授(外文):Yu Pei-Yun
口試委員:張溥騰陳鴻興
口試委員(外文):Jhang Pu-TengChen Hung-Shing
口試日期:2015-06-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62
中文關鍵詞:動畫形象視覺文化構成性詮釋法崖上的波妞
外文關鍵詞:Animationwaterimagevisual cultureCompositional InterpretationPonyo on the Cliff by the Se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1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當我們在收看《崖上的波妞》一片同時,對於「水」的感知模式感到熟悉無比,感覺影片詮釋水的各種樣貌,都與現實生活有所連結。視象(vision)在這部份中充份的展現想像力與夢境的再現,這連接了視覺與認知之間幾乎習以為常的巧妙關聯。除了讚嘆導演的詮釋手法,我們不禁想提出視覺之於我們認識的世界,以至於確立自身的感受有何關連?動畫若是視覺文化展演的一種方式,那視覺藝術在此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如果「水」是其表現樣態依循材料的歷史脈絡,導演如何建構其特殊的轉向?此舉(特殊的轉向,及堅持回復到過往耗時費日的製作手法)又揭示了什麼意涵?

討論文本包含宮崎駿擔任導演的十一部長篇動畫電影及參考其他參與之動畫作品,主要探討宮崎駿導演動畫電影中「水」元素於動畫中之運用,並鎖定於2008年發表之《崖上的波妞》為例。藉由吉莉恩‧蘿絲(Gillian Rose)提出之構成性詮釋法(Compositional Interpretation),審視視覺影像的地點中影像生產的地點的三個模態(modalities) 討論宮崎導演獨特的「水」演繹手法,及「水」如何藉由動畫的技術表現詮釋其特有的視覺效果。
While enjoying watching the Japanese animation “Ponyo On the Cliff By the Sea”, we would feel rather familiar with the perception model of “water.” All the kinds of interpretation of water in this film have been linked to our reality life. In this part, vision has fully displayed imagin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dreams, which connects an amazing relevance between visual perception and recognition. In addition to praising the interpretation method that the director has applied, we can’t help wondering what the relationships are among visual perception, the perceived world, and our confirmed feelings. If animation is a way of presentation of visual culture, what kind of role has visual art been play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y, the way to present forms of animation has been changed along with time. What kinds of methods did the director apply to transform the element of water to a likely broad meaning? Has it added a new meaning that the director chose methods in old days to produce his animations in a way not only time-consuming but also money-costing?

In the thesis, 11 animation films by the famous Japanese director-Miyazaki Hayao, and a few others related to him are contained.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water” element in those animations are explored. In addition, “Ponyou on the Cliff by the Sea” launched in 2008 is used to exemplify. To conduct the discussions on how Miyazaki Hayao presented the concept of water in his animations by means of deduction method and how “water” is interpreted to demonstrate particular visual effects by using technology in his animations.
目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研究方法 9
第貳章 水的技術表現 15
第一節 水的動作技法表現 15
第二節 水的構圖與動態表現 25
第三節 水的敘事表現 33
第四節 小結 42
第叁章 水的形象設計 45
第一節 水的色彩 46
第二節 水的攝影手法 69
第三節 水的構成及構圖表現 76
第四節 小結 80
第肆章 水的敘事結構 81
第一節 水的敘事形式 81
第二節 水的技巧模式 85
第三節 水的聲音設計 123
第四節 小結 129
第伍章 水的文化象徵 131
第一節 東西方動畫中「水」元素的象徵意涵 131
第二節 「水」意象的多元意義 138
第三節 「水」元素的神話之旅 144
第四節 小結 150
第陸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 154
第一節 討論 154
第二節 結論 158
第三節 後續研究與建議 160

參考書目
附錄一、《崖上的波妞》動畫電影分鏡表
附錄二、當代動畫初探
附錄三、分色數據
附錄四、COLOR IMAGING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圖書
游珮芸(2010)。在動靜收放之間—宮崎駿動畫的「文法」。臺北市:玉山社。
游珮芸(2011)。大家來談宮崎駿。臺北市:玉山社。
吉卜力工作室編輯(2008)。崖上的波妞 THE ART OF Ponyo on the Cliff by the Sea。臺北市:東販。
吉卜力工作室編輯(2005)。霍爾的移動城堡THE ART OF HOWL’S MOVINGCASTLE。臺北市:東販。
吉卜力工作室編輯(2001)。神隱少女THE ART OF Spirited Away。臺北市:東販。
黃穎凡、章澤儀(譯)(2004)。出發點。臺北市:東販。(宮崎駿著,1996)
黃穎凡(譯)(2010)。折返點1997~2008。臺北市:東販。(宮崎駿著,2008)
劉沛涵(編輯)(2009)。崖上的波妞1~ 4集。臺北市:東販。(宮崎駿,2008)
台灣東販(編輯)(2006)。魔法公主1~ 5集。臺北市:東販。(宮崎駿,1997)
台灣東販(編輯)(2002)。神隱少女1~ 5集。臺北市:東販。(宮崎駿,2001)
台灣東販(編輯)(2013)。風起上、下集。臺北市:東販。(宮崎駿,2013)
台灣東販(編輯)(2005)。霍爾的移動城堡1~ 4集。臺北市:東販。(Diana Wynne JONES(原著),
宮崎駿(腳本/監督)(2004)。
台灣東販(編輯)(2006)。魔女宅急便1~ 4集。臺北市:東販。(角野荣子(原著),宮崎駿(執行/腳本/監督)(1989)。
台灣東販(編輯)(2006)。龍貓1~ 4集。臺北市:東販。(宮崎駿,1988)
台灣東販(編輯)(2006)。紅豬1~ 4集。臺北市:東販。(宮崎駿,1992)
王國強(譯)(2011)。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臺北市:群學。(Gillian Rose,2001)
Coral Yee(譯)(2011)。數位動畫設計完全手冊。臺北市:新一代圖書有限公司。(Andy Wyatt,2010)
劉怡君(譯)(2012)。動畫基礎技法。臺北市:龍溪國際圖書有限公司。(Richard Williams,2009)
喬晶晶(2009)。動畫創作。上海:人民美術出版。
張錦華(譯)(2002)。傳播符號學理論。臺北市:遠流出版。(John Fiske,1990)
葉怡蘭、李佳芳等(編譯)(2006)。3D電腦動畫及數位特效第三版。臺北市:全華科技。(Isaacv. kerlow,2003)
李杰(2010)。看了就懂!圖解原畫設計與繪製技巧。臺北市:博碩。
鄧有立(主編)(1979)。卡通影片製作。臺北市:德華。
張宗雄、黃木村(主編)(1979)。卡通電影。臺北市:大自然卡通影片公司。
陳鴻興(編審)(2011)。顯示色彩工程學。臺北市: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鴻興、陳詩涵(編譯)(2007)。色彩工程學。臺北市: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大田 登,2001)
詹惠晶(2014)。溝通色彩學。臺北市:新文京出版。
鍾嘉惠(譯)(2009)。樂在工作-進入宮崎駿‧高畑勳的動畫世界。臺北市:東販。(鈴木敏夫,2008)
陳儒修、郭幼龍(譯)(2008)。電影理論解讀。臺北市:遠流。(Robert Stam,2000)
李顯立等(譯)(1999)。電影敘事。臺北市:遠流。(David Bordwell,1985)
鄭樹森(2005)。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臺北市:洪範。
胡慧文(譯)(2009)。宮崎駿的動漫密碼。臺北市:大地。(青井汎,2004)
志應‧王鑒(譯)(2011)。準備分鏡圖—動畫編劇與角色設定。臺北市:六合。(Nancy Beiman,2009)
鐘世凱(譯)(2011)。故事編導—電影與動畫中專業的故事敘述和分鏡腳本技巧。臺北市:六合。(Francis Glebas,2007)
陳仲偉(2004)。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臺北市:唐山。
松岡聰、田村裕希著、李清志監修、李曉雯(譯)(2011)。Sight and Architecture 視覺與建築。臺北市:城邦。
陳永國(主編)(2009)。視覺文化研究讀本。臺北市:北京大學。
馮建三(譯)(1996)。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臺北市:遠流。(David Morley,1992)
李延輝(譯)(2008)。文化研究取經-新舊方法論的探索。臺北市:國立編譯館。(Paula Saukko,2003)
郭勇健(2008)。藝術原理新論-大眾傳媒時代的藝術原理。上海:書林。
邵義強(1999)。歌劇賞析。臺北市:錦繡。
何啟宏(譯)(2008)。感動,如此創造-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九石讓的音樂夢。臺北市:麥田。(久石讓,2008)
朱光潛(2007)。文藝心理學。臺北市:頂淵文化。
廖炳惠(2008)。關鍵詞200。臺北市:麥田。
林皎碧(譯)(2009)。漱石-文豪消失的童年與母愛。臺北市:商務。(三浦雅士,2008)
韓叢耀(2008)。圖像:一種後符號學的發現。南京:南京大學。
徐累(主編)(2009)。童話童畫-從安徒生到宮崎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葉君健(翻譯評註)蔡尚志(校訂)(1999)。安徒生故事全集。臺北市:遠流。
朱侃如(譯)(1997)。千面英雄。臺北市:立緒。(Joseph Campbell,1949)
朱侃如(譯)(1996)。神話。臺北市:立緒。(Joseph Campbell&Bill Moyers,1991)
蕭昭君(譯)(1994)。童年的消逝。臺北市:遠流。(Neil Postman,1994)
楊雅婷(譯)(2003)。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兒童。臺北市:巨流(Buckingham&David,2000)。
陳玉箴(譯)(2003)。媒介概念十六講。臺北市:韋伯文化。(Roger Silverstone,1999)
周三平(2007)。動漫的歷史。重慶:重慶。
韋葦(1995)。世界童話史。臺北市:天衛文化圖書。
張子璋(譯)(1997)。童話.兒童.文化產業。臺北市:東方。(Zipes, Jack David,1997)
姚全興(1990)。兒童文藝心理學。重慶:重慶。
葉舒憲(2007)。神話意象。北京:北京大學。
賈放(譯)(2006)。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Vladimir Propp,1984)
趙炎秋(譯)(2007)。文學作品的多重解讀。北京:北京大學。(Michael Ryan,2007)
廣梅芳(譯)(2007)。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臺北市:心靈工坊。(河合隼雄,1984)
李永熾(1991)。日本式心靈。臺北市:三民。
張榮昌(譯)(2007)。動漫寶典。廣西:廣西師範大學。(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1987)
林品章(2009)。方法論。臺北市:基礎造型學會出版。
陳玥蕾(譯)(2008)。視覺藝術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Frank Patrck,2005),
鄧林(2008)。世界動漫產業發展概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余為政(主編)(2009)。動畫筆記。北京:海洋。
2.期刊
逆風時代,希望啟航~宮崎駿的動畫世界。(2009,1月14日發行)。天下雜誌,第414期,P144~155。
繪本みたいな映画「崖上の上のポニュ」。(2008,9月1日發行)。MOE,第30卷第9號通卷347號,P1~38。
吳佩芬、嚴貞、范光義(1999)。專家於角色動畫故事構思之概念圖發展模式。科技學刊,第18卷人文社會類第1期,P35~50。
鄭印君(2007)。動畫敘事與觀看主體關係初探—欲望中的凝視。明道通識論叢,第二期,P88~104。
嚴貞、吳佩芬、方國定(1998)。故事結構與運鏡設計於電腦動畫之關聯研究。科技學刊,第17卷人文社會類第2期,P137~147。
黃奕豪、鐘世凱(2009)。以毛髮模擬系統表現海水動畫。龍華科技大學學報,第27期,P83~99。
詹季衡、鐘世凱(1998)。卡通動畫準則應用於電影運鏡之研究。藝術論文集刊,第10、11期,P101~119。
張宇晴、鐘世凱(1999)。動畫的鏡位取向及表現性探討-以《玩具總動員》、《史瑞克》、《冰原歷險記》三部3D動畫電影為例。臺南教育大學藝術研究學報,第二卷第二期,P1~16。
藍世明、鐘世凱(1998)。物件構圖與攝影機運鏡對於3D動畫立體影像效果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第二十二卷第二期,P51~70。
詹季衡、鐘世凱(1998)。傳統卡通動畫準則應用於3D電腦動畫攝影機運動之研究。臺南教育大學藝術研究學報,第一卷第二期,P1~16。
林珮淳、陳啟耀(1993)。3D 電腦動畫技術、視覺語言與特質之探討。藝術學報,第72期,P45~55。
3.博碩士論文
李明憲(1999)。角色動畫中時間節奏與動作間距的探討與應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伯拯(1995)。以符號觀點分析動畫角色圖像的象徵性。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桃園市。
周賢彬(1998)。2D手繪動畫融合3D電腦動畫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論文,臺北市。
郭淑莉(2000)。幻畫—2D水墨動畫與影像後製之創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鄭詠中(2008)。尋找文字與動畫之間的路徑-以迪士尼動畫《愛麗絲夢遊仙境》為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市。
吳旻峰(2003)。宮崎駿動畫卡通作品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市。
王耀瑄(2004)。宮崎駿動畫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市。
李欣馨(2006)。異化變相的女性主義-以宮崎駿動畫為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市。
蕭玉詩(2007)。宮崎駿動畫的童話質素研究。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吳知穎(2006)。久石讓的宮崎駿動畫電影音樂研究。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張瑞蘭(2004)。台灣電影敘境中所建構之兒童世界。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4.研討會論文
黃寶玲、鐘世凱(2003)。由音樂發展動畫腳本流程的探討。2003應用媒體暨動畫藝術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頁171-181) 。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曾薰儀、鄧偉炘、趙崇侃(2011)。2D 動畫畫面動態張力表現性之初探-以閃電霹靂車動畫為例「旁觀、參與、介入美學:科技媒體與文創產業之互動」。2011第七屆國際視覺傳達設計研討會論文集(頁133~142)。臺南市:崑山科技大學。
5.網路資源
論文加游站(台灣網站)。http://syararira-goalforpaperfight.blogspot.com/2008/08/ponyo-on-cliff-by-sea.html。
游珮芸老師的微風小站(台灣網站)。http://dpts.nttu.edu.tw/breeze/contents/menu/menu_view.asp?menuID=491。
吉卜立工作室(日文網站)。http://www.ghibli.jp/top.html。
Main Page -Ghibliwiki(英文網站)。http://www.nausicaa.net。
Ghibiworld-The Vltimate Ghibli Collection(英文)。http://www.ghibliworld.com。
6.其他(影音產品)
風之谷(雙碟版) DVD。2006年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龍貓(雙碟版) DVD。1998年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紅豬(雙碟版) DVD。1992年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魔女宅急便(雙碟版) DVD。1989年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魔法公主(雙碟版) DVD。2006年博偉影音發行。
神隱少女(日本版雙碟版) DVD。2002年ブエナ・ビスタ・ホーム・エンターテイメント。
神隱少女(北美版) DVD。2002年Walt Disney Video發行。
霍爾的移動城堡(雙碟版) DVD。2004年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崖上的波妞(雙碟版) DVD。2009年博偉影音發行。
風起(雙碟版) DVD。2013年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小美人魚DVD。2013年博偉影音發行。
崖上的波妞 / 動畫電影原聲帶。2009年豐華唱片發行。
霍爾的移動城堡/動畫電影原聲帶。2005年forward music發行。

(二)外國資料
1.圖書
宮崎駿(2008)。スタジオジブリ絵コンテ全集16崖の上のポニョ。日本:德間書店。
宮崎駿(2001)。スタジオジブリ絵コンテ全集1風の谷のナウシカ。日本:德間書店。
宮崎駿(2001)。スタジオジブリ絵コンテ全集2天空の城ラピュタ。日本:德間書店。
宮崎駿(2001)。スタジオジブリ絵コンテ全集3となりのトトロ。日本:德間書店。
宮崎駿(2001)。スタジオジブリ絵コンテ全集5魔女の宅急便。日本:德間書店。
宮崎駿(2001)。スタジオジブリ絵コンテ全集7紅の豚。日本:德間書店。
宮崎駿(2002)。スタジオジブリ絵コンテ全集11もののけ姫。日本:德間書店。
宮崎駿(2001)。スタジオジブリ絵コンテ全集13千と千尋の神隠し。日本:德間書店。
宮崎駿(2004)。スタジオジブリ絵コンテ全集14ハウルの動く城。日本:德間書店。
宮崎駿(2003)。スタジオジブリ絵コンテ全集Пルパン三世 カリオストロの城
。日本:德間書店。
宮崎駿(2008)。折り返し点1997~2008。日本:岩波書店。
宮崎駿(2009)。崖の上のポニョ1~ 4集。日本:德間書店。
住谷知宏編(2008)。ピアノ曲集 [崖の上のポニョ] 。日本:ケイエムピー。
角川グループパブリッシング(2008)。ジブリの森とポニョの海─宮崎駿と「崖の上のポニョ」。日本:角川書店。
中山昭彥(編)(2008)。ヴィジュアル・クリティシズム -表象と映画=機械の臨界点-。日本:玉川大學出版部。
叶精二(2006)。宮崎駿全書。日本:フィルムアート社。
清水正(2001)。宮崎駿を読む―母性とカオスのファンタジー。日本:鳥影社。
ジブリ研究会(2008)。宮崎駿アニメはすごい!─「崖の上のポニョ」まですべての作品を読み解く。日本:鹿砦社。
斉藤守彦(2008)。宮崎アニメは、なぜ当たる スピルバーグを超えた理由。日本:朝日新聞出版。
久美薰(2008)。宮崎駿の時代。日本:鳥影社。
大崎映普(2006)。人魚たちのいた時代。日本:成山堂。
Erik Reinhard, Erum Arif Khan, Ahmet Oguz Akyuz, Garrett M Johnson.(2008)。Color Imaging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A K Peters/CRC Press。
2.論文
榊祐一(2008)。アニメーション/運動/物語――宮崎駿に注目して。收錄在玉川大學出版部出版之《ヴィジュアル・クリティシズム -表象と映画=機械の臨界点-》(頁52-79)。日本東京都:玉川大學。
應雄(2009)。水の映画―ジャン・ヴィゴ、ジャン・ルノワール、費穆(上)。收錄在『層―映像と表現』第3号ゆまに書房(頁122-13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鄭印君(2007)。動畫敘事與觀看主體關係初探—欲望中的凝視。明道通識論叢,第二期,P88~104。
2. 鄭印君(2007)。動畫敘事與觀看主體關係初探—欲望中的凝視。明道通識論叢,第二期,P88~104。
3. 黃奕豪、鐘世凱(2009)。以毛髮模擬系統表現海水動畫。龍華科技大學學報,第27期,P83~99。
4. 黃奕豪、鐘世凱(2009)。以毛髮模擬系統表現海水動畫。龍華科技大學學報,第27期,P83~99。
5. 詹季衡、鐘世凱(1998)。卡通動畫準則應用於電影運鏡之研究。藝術論文集刊,第10、11期,P101~119。
6. 詹季衡、鐘世凱(1998)。卡通動畫準則應用於電影運鏡之研究。藝術論文集刊,第10、11期,P101~119。
7. 張宇晴、鐘世凱(1999)。動畫的鏡位取向及表現性探討-以《玩具總動員》、《史瑞克》、《冰原歷險記》三部3D動畫電影為例。臺南教育大學藝術研究學報,第二卷第二期,P1~16。
8. 張宇晴、鐘世凱(1999)。動畫的鏡位取向及表現性探討-以《玩具總動員》、《史瑞克》、《冰原歷險記》三部3D動畫電影為例。臺南教育大學藝術研究學報,第二卷第二期,P1~16。
9. 詹季衡、鐘世凱(1998)。傳統卡通動畫準則應用於3D電腦動畫攝影機運動之研究。臺南教育大學藝術研究學報,第一卷第二期,P1~16。
10. 詹季衡、鐘世凱(1998)。傳統卡通動畫準則應用於3D電腦動畫攝影機運動之研究。臺南教育大學藝術研究學報,第一卷第二期,P1~16。
11. 林珮淳、陳啟耀(1993)。3D 電腦動畫技術、視覺語言與特質之探討。藝術學報,第72期,P45~55。
12. 林珮淳、陳啟耀(1993)。3D 電腦動畫技術、視覺語言與特質之探討。藝術學報,第72期,P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