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05: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士傑
研究生(外文):Shih-Chieh Lin
論文名稱:以社會網絡理論探討兩家企業的環安衛管理系統之運作差異
論文名稱(外文):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n Environment,Safety and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 of Two Enterprises
指導教授:洪肇嘉洪肇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ao-Jia Hor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碩士班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環境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6
中文關鍵詞:環安衛管理組織環安衛管理系統組織內部社會網絡社會網絡分析理論
外文關鍵詞:intra-organizational social networksESH management systemESH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ocial network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8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將「社會網絡分析理論」應用於兩家國際級企業的「環安衛管理系統」運作,運用社會網絡之質性與定量,觀察其環安衛管理組織成員於管理系統上的運作與差異,目的在以社會網絡觀點解釋企業環安衛管理系統的實際運作。
以問卷調查兩家企業環安衛人員的各種網絡運作資訊並由「NodeXL」軟體分析,先以質性研究將環安衛管理組織之運作情形分成五種社會網絡「類型」,再以四種「衡量指標」進行定量分析,經由蒐集組織及人員的背景資料,搭配衡量指標數值與社會網絡圖,可推論出三種特殊社會網絡成員類型,最後用以探討組織之網絡工作流。
研究分析發現兩家企業依據ISO系統建置的組織架構與實際運作落差大,並於衡量指標量化之中心性數值中顯示出,部分主管缺乏連結及部分成員因受制於組織架構致產生知識無法被利用或專業不為人所知等等,可能成為管理系統績效低落之因素。質性分析顯示環安衛成員間的信任感與選擇諮詢的對象呈現著正向關聯,並與組織整體聯繫之「網絡密度」與「認知網絡」有明顯的正向關聯。因此,透過案例研究應可協助於企業管理者規劃環安衛管理組織與調整組織人員配置的參考,並作為了解企業「組織內部社會網絡」發展及運作的學術探討。
This research applied social network theory and analysis toward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systems of Environment, Safety and Health (ESH) on two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 The ESH’s operation structure and actual operation situations will be analyzed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and observed their differences. The purpose was to explain the actual ESH system operation on the viewpoints of the social network.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answered by the ESH personnel of two enterprises and the "NodeXL" were used as analytical tool. The qualitative study was to categorize the operation of ESH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and actual operating situations by five "social network type." Then, four types of measurement indices and social networks were to qualitatively analyze the systems. There were three special types of network members. The final effort was to discover the actual “work flow’ in the organizations.
Those gaps between ESH from their ISO organization charts were differed from actual operation. Our indices analysis pointed out that some persons were not frustrated by organization chart, the knowledge could not be applied further. Those factors could assist to establish of ESH organ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personnel for their workloads. The analysis could also be developed and the academa studied for organization networks for two enterprises.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源起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3
1.3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2.1 社會網絡 6
2.1.1 社會網絡理論之發展起源 7
2.1.2 社會網絡之應用工具(社會網絡分析) 8
2.1.3 社會網絡理論應用於企業組織及環安衛領域之相關研究 15
2.2 製鞋產業與個案企業研究敘述 28
2.2.1研究個案企業介紹 28
2.2.2個案企業與國際品牌NIKE之環安衛合作關係 31
2.2.3個案企業與NGO團體FLA之環安衛合作關係 32
2.3 輪胎產業與個案企業研究敘述 32
2.3.1研究個案企業介紹 34
2.3.2個案企業與國際品牌TOYOTA汽車之環安衛合作關係 38
2.3.3個案企業與政府勞動檢查機構之環安衛合作關係 40
2.4企業內部組織的社會網絡應用 42
2.4.1企業內部的有形組織與無形組織 42
2.4.2以企業案例說明社會網絡成員類型 44
2.4.3企業組織的潛在網絡圖 50
2.5 個案企業的環安衛管理組織結構敘述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5
3.1 研究流程 56
3.2 研究對象 58
3.3 問卷調查 59
3.3.1問卷內容設計 59
3.3.2資料處理及分析的工具 62
3.3.3資料處理及分析的方法 64
3.4 研究限制 6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9
4.1個案企業的環安衛管理現狀與發展差異 69
4.1.1環保管理 70
4.1.2安衛管理 71
4.1.3兩家個案企業環安衛管理實績差異 73
4.2環安衛管理的「組織架構」與「實際運作」 75
4.2.1 PC集團的運作分析 75
4.2.2 CS集團的運作分析 79
4.2.3小結 83
4.3社會網絡類型分析 84
4.3.1社會網絡類型的質性與圖形分析 85
4.3.2社會網絡類型的定量分析 90
4.3.3小結 92
4.4社會網絡成員類型分析 93
4.4.1環安衛管理組織的認知網絡及成員類型分析 94
4.4.2環安衛管理組織的諮詢網絡及成員類型分析 99
4.4.3環安衛管理組織的信任網絡及成員類型分析 104
4.4.4環安衛管理組織的資訊網絡及成員類型分析 109
4.4.5環安衛管理組織在時事對應下的諮詢網絡及成員類型分析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5.1 研究結論 120
5.2 研究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4
附錄一 問卷 131
附錄二 PC集團中心性列表-1 133
附錄三 PC集團中心性列表-2 134
附錄四 CS集團中心性列表-1 135
附錄五 CS集團中心性列表-2 136
Burt, R. S. ,1992,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MA.
Brian, P.H. ,2001, “Value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5,pp.19-32.
Cross, R. , and Prusak, L. , 2002, “The people that make organizations stop — or go,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80,no.6, pp.104-112.
Cross, R. and Parker, A. , 2004, The Hidden Power of Social Networks ,Harvard Business Shool Publishing Corporation.
Freeman, L. C. ,1979,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Social Networks, vol.1, pp.215-239.
Granovetter, M. S.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78, pp. 1360-1380.
Inkpen, A. C. and Tsang, W. K., 2005, “Social capital, network, and knowledge transfer,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30,no.1,pp.146-165.
Jeffrey, B. , 2010, Science and Climate Change Policy-Making: A Comparative Network Perspective, Climate Strategies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 New York.
Jeffrey, B. , and Compon Team, 2010, “Discourse,Mobilization &; Networks interim result from a comparative research program on National/Global Rw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World Congress of Sociology Gothenburg, Sweden.
Jeffrey, B. , and Dana R. Fisher, 2010, “Social Networks as Agents of Change in Climate Change Policy Making”, Poster on Interim Results.
Kapucu, N. , Yuldashev, F. and Feldheim, M. A. , 2011,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Disaster Response and Management- A Network Analysis”,European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 vol.21, no.4,pp.83-113.
Knoke, D. , and Kuklinski, J. , 1982, Network analysis,London:Sage.
Krackhardt, D. ,1993, MRQAP: Analytic versus permutatioin solutions ,Working paper,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Marsden, P. V. , 1990, “Network Data and Measuremen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16,pp.435-463.
Mitchell, J. C. , 1969 , “The concept and use of social networks ”, in:Mitchell, J.C.(ed.): Social networks in urban settings, Manchester, Manchester U.P.
Morten T. H. , 2002,“Knowledge Networks: Explaining Effective Knowledge Sharing in Multiunit Companies ”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 13, No. 3, Knowledge, Knowing, and Organizations. (May - Jun.,2002), pp. 232-248.
McEvily, B., Perrone, V., Zaheer, A.,2003, “Trust as an organizing principle”,Organization Science, vol. 14.1,pp. 91-103.
Pawlowski, S. D. and Robey, D. ,2004, “Bridging User Organizations: Knowledge Brokering and the Work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MIS Quarterly, Vol.28,4, pp.645-672.
Scott, J. , 2000, Social Network Analysis,A Handbook,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2nd ed.
Walker, K. N. , Macbride, A., and Vachon, M. L. S. ,1977,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the Crisis of Bereavement,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11,1, pp.35-41.
Wasserman and K. Faust, 1994,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didas group, 2013,
http://www.adidas-group.com/en/sustainability/welcome.aspx. (2013. 02.10)
Asics, 2013,http://www.asics.com/responsibility/commitment/.(2013. 02.10)
Borgatti, S. P. , 1998,“What I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http://www.analytictech.com/networks/whatis.htm. (2013.02.01)
Fair Labor Association, 2013,http://www.fairlabor.org/.(2013.02.22)
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HSE,United Kingdom, “Managing Health and Safety Five Steps to Success”, 2013,http://www.hse.gov.uk/index.htm.(2013.01.10)
Li-Ning李寧, 2013,http://www.li-ning.com.cn/html/info/li-ning/duty/.(2013. 02.10)
Mizuno, 2013,http://www.mizuno.com/csr/index.html. (2013. 02.10)
Nike,Inc, 2013,http://nikeinc.com/pages/responsibility. (2013.02.10)
NewBalance, 2013, http://www.newbalance.com/Responsible-Leadership/about_responsible_leadership,default,pg.html. (2013. 02.10)
NodeXL, 2013,http://nodexl.codeplex.com/.(2013.02.25)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3,http://www.oecd.org/about/.(2013.01.15)
PUMA, 2013,http://about.puma.com/sustainability/.(2013. 02.10)
Pentland, 2013,http://www.pentland.com/corporate-responsibility.aspx. (2013. 02.10)
Timberland, 2013 ,http://responsibility.timberland.com. (2013. 02.10)
方祥明,2004,團隊成員個人知識轉換能力與外部關係資源對創造表現行為之影響—以網絡中心性為中介變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方世榮、張文賢、林正智,2008,中小企業跨層次社會網絡與績效之關係,中山管理評論,第16期,頁83-118。
王派榮,2002,豐田生產方式運作之研究─台灣國瑞汽車公司及其協力廠之成功案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美瑤,2009,外部社會網絡與子公司創新關係之探討-以企業內部信任為干擾變數,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畠真弓,2006,網絡結構與跨國高科技知識的擴散:臺灣積體電路與面板的比較分析,東吳社會學報,第20期,頁109-148。
台灣區橡膠同業公會,2008,台灣橡膠產業甲子風雲,橡膠公會60周年專刊。
任慶宗,2003,集團企業子公司之綜效利益與彈性限制-網絡觀點,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7,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安全伙伴計畫實施要點。
朱玟欣,2011,綠色環保產業中組織公民行為前置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管理所 ,碩士論文。
何怡芳,2008,應用社會網絡理論於國際企業內部知識分享網絡及國際企業外部知識流網絡之分析,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余東龍,2009,台灣生技產業廠商間之社會網絡關係與企業績效之相關探討,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佩燕,2011,高科技產業策略導向、社會網絡與企業績效關聯研究-以動態能力為中介變項探討,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宇平,2010,以企業與社會網絡觀點探討數位內容服務提供者之組織創新以數位娛樂公司個案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系,碩士論文。
周麗芳,2002,華人組織中的關係與社會網絡,本土心理學研究, 18期, 175-228頁。
林佳慧,2004,傳統產業運用創新機制轉型研究與案例探討,台灣經濟研究院。
卓秀足、陳沁怡、楊仁壽,2005,社會網絡密度和群體中心性對團體效能的影響─以某休閒餐廳為例,21世紀產業經營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屆,591-598頁。
洪正明,2007,研發團隊成員社會網絡與技術創新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柯佳伶,2009,網絡結構、知識流通與績效關係之研究 -以台灣中衛體系廠商為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
侯良儒,2012,非營利組織的事件參與及其跨組織網絡之生態分析:以台灣1987-2011年的環境運動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振鵬,論企業社會責任,「政府與企業法制關係」學術研討會,台北,10 2004。
翁順裕,2007,從社會網絡分析觀點探討技術的趨同性–以保險商業方法專利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國瑞汽車,2009,永續報告書。
張火燦、劉淑寧,2002,從社會網絡理論探討員工知識分享,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卷2期,101-113頁。
梁辰徐健,2012,社會網絡可視化的技術方法與工具研究,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現代圖書情報技術,第5期,頁7-15。
許秋惠,2007,區域技術知識網絡與創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中國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恩得、陳德茂 ,2012,社會網絡與企業經營績效,會計評論,第55期,頁119-145。
許旭緯、趙義隆,2013,組織寬裕資源與組織規模之網絡關係:集團中心性之跨層次干擾效果 ,企業管理學報,第96期,頁25-47。
陳榮德,2004,組織內部社會網絡的形成與影響:社會資本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美惠、李來錫、王相華、蘇倍以,2008,以社會網絡分析法進行社區生態旅遊發展之研究─以社頂部落的共識凝聚為例,中華林學季刊,第2季,頁221-236。
陳志嘉、陳怡如、徐勝一,2010,土石流災害的社會脆弱性研究--以南投縣水里鄉上安社區為例,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第2期,頁1-28。
陳雪芳,2010,影響員工創造力因素之研究--以社會網絡為中介變數,商略學報,第2期,頁249-268。
陳慧蓉,2011,災後應變集體行動與社會資本之運作─八八風災高雄縣甲仙鄉三個社區之經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武源,2011,國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觀音廠推動無災害工時優良紀錄經驗分享,工業安全衛生月刊,7月,頁66-69。
黃楷茵,2005,網絡觀點下的策略群組同形化分析-以台灣集團企業為例,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夢萱,2011,中台灣毒化災區域聯防組織之社會網絡關係研究,弘光科技大學,職業安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君,2006,某中小企業執行政府專案計畫之社會網絡關係分析,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惠玲,2010,以社會網絡觀點分析社區組織推動觀光發展之影響,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褚幸雯,2010,製鞋業作業員肌肉骨骼危害之人因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劉怡君、蕭媺巧、洪肇嘉、李河清,從主要新聞報導分析台灣氣候變遷之議題構成及社會因素,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2010環境資訊研討會,屏東,11 2010。
劉怡君,2012,以新聞媒體及問卷探究石化工業其環境影響及安全議題之網絡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源成、陳梅慈、呂蕙芝,2011,中小企業社會網絡、夥伴信任與創新績效關聯之實證研究,人文與應用科學期刊,2011第2期,頁29-39。
賴奕帆,2012,企業社會網絡與資訊透明度關聯性之研究,東海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謝易達,2012,以新聞媒體及問卷探討化學品災害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羅雅文,2006,運動製鞋業環安衛發展歷程及現況分析探討- 以NIKE專業代工廠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NIKE官方網站,2013,http://nikeinc.com/。(2013.02.10)
CS集團股東會年報,2012,http://www.cst.com.tw/pubtw/mmmmm/mmm01-101.pdf。(2013.02.15)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區勞動檢查所新聞稿,中華民國99 年 12 月 30 日,www.crlio.gov.tw。(2013.02.15)
財團法人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2013,http://shoeswonderland.bestmotion.com/p03.asp。(2013.02.10)
國際標準組織,2013,http://www.iso.org/iso/home.htm。(2012.10.22)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13,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t0GUBw/webmge?mode=basic。(2013.01.04)
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2013,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2013.01.31)
遠見雜誌,2008,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4027.html。(2013.02.08)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H7N9流感Q&;A,2013,http://www.cdc.gov.tw/qa.aspx?treeid=5784355bfd011a1c&;nowtreeid=24eae71f4142ab41。(2013.04.3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蔡源成、陳梅慈、呂蕙芝,2011,中小企業社會網絡、夥伴信任與創新績效關聯之實證研究,人文與應用科學期刊,2011第2期,頁29-39。
2. 陳雪芳,2010,影響員工創造力因素之研究--以社會網絡為中介變數,商略學報,第2期,頁249-268。
3. 陳志嘉、陳怡如、徐勝一,2010,土石流災害的社會脆弱性研究--以南投縣水里鄉上安社區為例,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第2期,頁1-28。
4. 陳美惠、李來錫、王相華、蘇倍以,2008,以社會網絡分析法進行社區生態旅遊發展之研究─以社頂部落的共識凝聚為例,中華林學季刊,第2季,頁221-236。
5. 許恩得、陳德茂 ,2012,社會網絡與企業經營績效,會計評論,第55期,頁119-145。
6. 許旭緯、趙義隆,2013,組織寬裕資源與組織規模之網絡關係:集團中心性之跨層次干擾效果 ,企業管理學報,第96期,頁25-47。
7. 張火燦、劉淑寧,2002,從社會網絡理論探討員工知識分享,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卷2期,101-113頁。
8. 周麗芳,2002,華人組織中的關係與社會網絡,本土心理學研究, 18期, 175-228頁。
9. 田畠真弓,2006,網絡結構與跨國高科技知識的擴散:臺灣積體電路與面板的比較分析,東吳社會學報,第20期,頁109-148。
10. 方世榮、張文賢、林正智,2008,中小企業跨層次社會網絡與績效之關係,中山管理評論,第16期,頁83-118。
11. [2]盧志文,1993,動機與智能不足兒童的學習,特殊教育季刊,第46期,頁35~38,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