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5 10: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朱麗惠
研究生(外文):Chu, Li-Hui
論文名稱:真實與夢幻-朱麗惠人體彩繪創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ality and Illusion—A Study of Chu Li-hui’s Body Painting Creation
指導教授:鄭義融鄭義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Yi-Jung
口試委員:陳建發洪明宏
口試委員(外文):Chen, Chien-FaHong, Ming-Hong
口試日期:2011-07-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方設計學院
系所名稱: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其他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4
中文關鍵詞:人體彩繪性別意識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人體造型美學
外文關鍵詞:Body PaintingGender AwarenessExpressionismSurrealismBody Style Aesthet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0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創作研究是筆者針對所從事人體彩繪創作工作內涵,基於女性的性別意識覺醒與反思,參研藝術理論及人體造型美學實務的體悟,探討其創作學理脈絡與理念形式,同時透過與創作實踐的觀照,以辨明、澄清、參透及領悟創作源頭,以及創作行動的意義與價值。
關於彩繪作品創作藝術性的一般性及理論性研究,及其法則與內容的探討,會隨時代藝術的思潮變化,亦會因族群、信仰、文化差異而有不同的詮釋,近代更廣泛應用在設計領域及融入生活藝術當中。筆者即以人體視覺美感為主,運用彩繪技巧創造出呈現多元風格的人體彩繪作品,並透過身為女性的思維特質,性
別意識的覺醒及對過去生活的自我內心對話感悟,賦予作品重要的心靈要素。筆者一直以來自發性地運用抽象速寫線條,以補捉自身生命的神韻,如同表現主義對情感內在生命與精神的真實探索,不僅建構了創作的繪畫空間,亦呈現精神的真實樣貌;而在人體彩繪題材方面,所運用女性對性別生理意義的解讀與潛意識所交錯的氛圍中,以超現實主義的繪畫形式,勾勒出對生命意義解讀的圖騰與符號,以形成作品的夢幻意境。同時人體彩繪在女性身體曲線所呈現的豐富空間,與平面繪畫迥然不同,是真實與夢幻所相互交錯存在的創作事實,亦是表達筆者豐富感情夢幻世界之真實,將人體美與女性精神特質彰顯出來,透過不斷地自我內在的挖掘反思作用,以人體視覺美感串聯彩繪意象,形成人體造型美學個人創作風格與內蘊。
藉由本研究,筆者得以領悟創作的動力源自本身對於內心感受之敏銳,生活情感紓發之豐沛;而在創作所呈現的精神性脈絡,包含表現主義的精神性真實哲學,以及超現實主義的夢幻世界,透過創作實踐,提出對自身的觀照,亦是澄清自身存在的真實與夢幻,同時亦辨明創作的意義與價值所在,未來,期待能突破
生命的能量,促成嶄新看待人生的省思與行動。
The statement of the study explores the theories and ideas of body painting, based on my own experiences of creation, the feminine awakening and introspection of gender awareness ideology, the art theorie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body aesthetic practice. Meanwhile, by the insight of creative practice and theories including discerning, clearness, understanding and realization, it suggests the meaning and values of creative action. The gener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f beauty of artistic work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its methods and contents have been changing with the current of time. It also has th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because of races, belief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especially applied on design fields widely and blending into life art. The author, combining body
lines with painting skills, creates the multi-style work of body painting. Furthermore, the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a female, the awakening of sexu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ner-minded conversation to past life provide the important factors for my works. For a long time, the author has been spontaneously applying the theories of abstract on drawing lines in order to capture the spirit of my life. It has similar process with expressionism which seeks to express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the search of spiritual reality. Therefore, it not only constructs the drawing space of creation,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realistic appearance. In terms of the subject of body painting, the author adopts feminine interpretations of sexes, physiological meaning and unconsciousness in surrealistic painting style to sketch the totems and symbols. At the same time, body painting on female body curves taking on prolific space differs from plat drawing. The existence and interlocking of reality and illusion show the reality of creation. That also expresses the reality of the author’s emotional illusive mind and manifests the beauty of body and feminine spirits. It forms my own creative style and IV thoughtfulness of the body style aesthetics. In the study, the author can realize the creative energy that originates my own penetration of inner sens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my life emotions. The reative sequence of ideas contains the spiritually real philosophy of expressionism and the illusive world of surrealism. By the creative practice, the author brings up the self-contemplation to clarify the reality and illusion of my own existence and judges the creative meaning and values as well. In the future, the author expects to break through the life energy and to review my own introspection and action.
中 文 摘要 II
英 文 摘 要 III
目 錄 V
表 目 錄 VII
圖 目 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節 研究動機 1
1-2節 研究目的 1
1-3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
1-3-1節 研究方法 2
1-3-2節 研究步驟 3
1-4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1-4-1節 研究範圍 6
1-4-2節 研究限制 6
1-5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學理基礎與創作脈絡 9
2-1節 表現主義在精神上的真實哲學 9
2-1-1節 內在生命與精神元素的創造 16
2-1-2節 繪畫精神性空間的建構 20
2-2節 超現實主義虛實的夢幻世界 23
2-2-1節 潛在意識的甦醒—心象與意念 28
2-2-2節 夢境的再現—象徵與隱喻 31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藝術之形式 35
3-1節 精神自我的覺醒 35
3-1-1節 自我意識的覺醒 37
3-1-2節 自我存在觀察 39
3-1-3節 女性自覺的融入與擴散 40
3-1-4節 女性對美的自覺與差異 42
3-2節 生活的內在體驗 44
3-2-1節 心靈思索 46
3-2-2節 感情流動 47
3-2-3節 記憶反思 49
3-3節 人體彩繪-真實與夢幻 51
3-3-1節 人體與彩繪的視覺虛實聯結 53
3-3-2節 人體彩繪內蘊的藝術性呈現 55
第四章 創作實踐與作品詮釋 61
4-1節 創作內容與詮釋 61
4-2節 創作主題與精神內涵 62
4-3節 創作的形式與技法 64
4-3-1節 紙圖彩繪系列作品 68
4-3-2節 人體模型彩繪系列作品 98
4-3-3節 人體彩繪(局部篇)系列作品 106
4-3-4節 人體彩繪系列作品 12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2
5-1節 省思與綜結 142
5-2節 建議與期許 145
參考文獻 146
附錄 149





表 目 錄
表4-1紙圖「終日凝眸」 69
表4-2紙圖「惜春春去」 71
表4-3紙圖「愁損離人」 73
表4-4紙圖「百花落盡」 75
表4-5紙圖「驚破ㄧ甌春」 77
表4-6紙圖「寂寞幽閨」 79
表4-7紙圖「綠肥紅瘦」 81
表4-8紙圖「獨抱濃愁無好夢」 83
表4-9紙圖「別離愁苦」 85
表4-10紙圖「深情苦調」 87
表4-11紙圖「言情蘊藉」 89
表4-12紙圖「情深有韻」 91
表4-13紙圖「帶結同心」 93
表4-14紙圖「思念含蓄」 95
表4-15紙圖「玉鉤金鎖」 97
表4-16人體模型「歌巧動朱唇」 99
表4-17人體模型「風物依舊」 101
表4-18人體模型「龍嬌馬流水輕車」 103
表4-19人體模型「綠雲鬢上飛金雀」 105
表4-20人體彩繪(局部篇)「倚門回首」 107
表4-21人體彩繪(局部篇)「零落殘紅」 109
表4-22人體彩繪(局部篇)「花自飄零」 111
表4-23人體彩繪(局部篇)「世路崎嶇」 113
表4-24人體彩繪(局部篇)「伴我情懷如水」 115
表4-25人體彩繪(局部篇)「消魂」 117
表4-26人體彩繪(局部篇)「幽香」 119
表4-27人體彩繪(局部篇)「妖嬈艷態」 121
表4-28人體彩繪(局部篇)「兩處閒愁」 123
表4-29人體彩繪(局部篇)「春風停止」 125
表4-30人體彩繪「尋尋覓覓」 127
表4-31人體彩繪「傷心枕上三更雨」 129
表4-32人體彩繪「望斷歸來路」 131
表4-33人體彩繪「淚融残粉花鈿重」 133
表4-34人體彩繪「瑤臺清夜月」 135
表4-35人體彩繪「一番風露曉妝新」 137
表4-36人體彩繪「瑞腦消金獸」 139
表4-37人體彩繪「物是人非事事休」 141


圖 目 錄
圖1-1研究流程圖 5
圖2-1康丁斯基(Kandinsky),圓之舞 14
圖2-2孟克(Edvard Munch),吶喊 14
圖2-3梵谷(Van Gogh),星空 15
速寫草圖2-4朱麗惠,思念 16
圖2-5康丁斯基(Kandinsky),構成第八號﹝Composition VIII﹞ 17
圖2-6孟克(Edvard Munch),瑪利亞﹝Madonna﹞ 17
速寫草圖2-7朱麗惠,生活 19
圖2-8孟克(Edvard Munch),星夜(Starry Night) 21
圖2-9梵谷(Van Gogh),麥田群鴉,﹝Wheatfield with Crows﹞ 22
速寫草圖2-10朱麗惠,聲聲慢 23
圖2-11達利(Salvador.Dali),慾望之謎,我的母親,Folkwang Museum 25
圖2-12夏卡爾(Marc Chagall),鄉村與我(I and the Villag) 26
速寫草圖2-13朱麗惠,飄零 27
圖2-14達利(Salvador.Dali),永恆的記憶 29
圖2-15夏卡爾(Marc Chagall),生日The Birthday 30
速寫草圖2-16朱麗惠,香塵 31
圖2-17夏卡爾(Marc Chagall),蓓拉肖像 Bella with a White Collar 32
速寫草圖2-18朱麗惠,擬 34
速寫草圖3-1朱麗惠,困頓 36
速寫草圖3-2朱麗惠,悲深 38
速寫草圖3-3朱麗惠,憂愁 40
速寫草圖3-4朱麗惠,自覺 42
速寫草圖3-5朱麗惠,生命 44
速寫草圖3-5朱麗惠,路崎嶇 46
速寫草圖3-6朱麗惠,婉約 47
速寫草圖3-7朱麗惠,觸動 49
速寫草圖3-8朱麗惠,流寓 51
人體草圖3-9朱麗惠,真實 53
人體草圖3-10朱麗惠,夢幻 55
圖3-11唐朝婦女 57
人體草圖3-12朱麗惠,真實與夢幻 59
速寫草圖3-13朱麗惠,高峰 60
圖4-1彩繪顏料,拍攝地點,印度 65
圖4-2手部彩繪,拍攝地點印度 66
圖4-3筆刷 67
圖4-4人體彩繪顏料 67
圖4-5朱麗惠,終日凝眸 68
圖4-6朱麗惠,惜春春去 70
圖4-7朱麗惠,愁損離人 72
圖4-8朱麗惠,百花落盡 74
圖4-9朱麗惠,驚破ㄧ甌春 76
圖4-10朱麗惠,寂寞幽閨 78
圖4-11朱麗惠,綠肥紅瘦 80
圖4-12朱麗惠,獨抱濃愁無好夢 82
圖4-13朱麗惠,別離愁苦 84
圖4-14朱麗惠,深情苦調 86
圖4-15朱麗惠,言情蘊藉 88
圖4-16朱麗惠,情深有韻 90
圖4-17朱麗惠,帶結同心 92
圖4-18朱麗惠,思念含蓄 94
圖4-19朱麗惠,玉鉤金鎖 96
圖4-20朱麗惠,歌巧動朱唇 98
圖4-21朱麗惠,風物依舊 100
圖4-22朱麗惠,龍嬌馬流水輕車 102
圖4-23朱麗惠,綠雲鬢上飛金雀 104
圖4-24朱麗惠,倚門回首 106
圖4-25朱麗惠,零落殘紅 108
圖4-26朱麗惠,花自飄零 110
圖4-27朱麗惠,世路崎嶇 112
圖4-28朱麗惠,伴我情懷如水 114
圖4-29朱麗惠,消魂 116
圖4-30朱麗惠,幽香 118
圖4-31朱麗惠,妖嬈艷態 120
圖4-32朱麗惠,兩處閒愁 122
圖4-33朱麗惠,春風停止 124
圖4-34朱麗惠,尋尋覓覓 126
圖4-35朱麗惠,傷心枕上三更雨 128
圖4-36朱麗惠,望斷歸來路 130
圖4-37朱麗惠,淚融残粉花鈿重 132
圖4-38朱麗惠,瑤臺清夜月 134
圖4-39朱麗惠,一番風露曉妝新 136
圖4-40朱麗惠,瑞腦消金獸 138
圖4-41朱麗惠,物是人非事事休 140


王哲雄(1985)。畫夢者夏卡爾[Marc Chagall]。雄獅美術,175,141。
朱紀蓉(2008)。存在主義的英格爾。雄獅美術,277,45。
朱惠芬(1996)。夢幻詩境的彩繪者--法國尼斯的夏卡爾美術館[Musee National Message Biblique Marc Chagall]。炎黃藝術,78,105~106。
李文玫(89.12)。性別意識形成與覺醒之探究。龍華學報,16,53。
林志鴻(2006)。人體彩繪的東方藝術象限。藝術家時尚美學,62,2,378。
周伯乃(1972)。精神分析學與超現實主義。幼獅月刊,35,(6),84。
洪福源(2005)。青少年身體藝術之省思。學生事務卷期,44,1,60。
高千惠(1994)。原鄉與異域-米羅(Joan Miro)的南國夢幻V.S.夏卡爾(Marc Chagall的北國詩情。雄獅美術,278,71。
莊傑仰(2007)。超現實主義的獨特風格對現代藝術之影響。大明學報,8,23~140。
陳義芝(2006)。創世紀與超現實主義。創世紀詩雜誌,146,158。
曾長生(2000)。Viewpoint世紀觀點。art china,15,77。
曾啟雄(1999)。康丁斯基[Vassily Kandinsky]的色彩論。現代美術,84,12。
曾啟雄(2005)。致命的吸引力-古代的化妝與色彩。美育,147,43。
曾曬淑(1997)。女性主義觀點的美術史研究。人文學報,15,2。
游添富(2003)。美術與音樂的表現主義--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與荀伯格[Arnold Schonberg]。議藝份子,5,182。
蔣勳(2000)。肉身覺醒--關於人體美學的思維。聯合文學,16,12,70。
蔡宜芳;柯茹毓;朱淳慧(2004)。超現實主義應用在人體攝影之研究。圖文傳播藝術學報,5,93.05,152。
劉惠琴(1999)。性別意識與心理治療[女性主義。測驗與輔導,135,2776。
賴傳鑑(1975)。夏卡爾(Marc Chagall)的夢與真實。雄獅美術,52,70。
謝明昌(2001)。描繪與夢境的畫家-夏卡爾。10,12。
蘇憲法(2004)。舞之韻律--色彩與肢體美學結合的視覺新饗宴。典藏今藝術,140,224。
G.G.Jung32page,譯者:劉國彬.楊德友(1997)。張老師文化,3。
Victor H. Miesel(1975)。德國表現主義。雄獅美術,54,110。
王才勇(2000)。現代審美哲學。台北市:書林出版。
安海姆著(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李長俊譯)。台北市:雄獅圖書。
朱光潛(1987)。美學再出發(初版)。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朱孟痒(2006)。心靈畫語-藝術裡的精神表現。台北市:藝術家庭公司。
何政廣(1996)。北歐表現派先驅孟克。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何政廣(1997)。歐美現代藝術(二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何恭上(2005)。西洋繪畫史。臺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吳慶宏(2002)。吾爾夫。臺北市:生智出版社。
呂姿瑩(2006)。彩繪造型設計(二版)。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
李秀蓮(1999)。中國化妝史概說。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李長俊(1980)。西洋美術史綱(二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李醒塵(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亞力山德安著(1982)。超現實主義的藝術(二版)。(李長俊譯)。台北市:大陸書局。
柳鳴九(1980)。魔幻現實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台北市:淑馨出版。
胡永芬(2001)。藝術大師世紀畫廊第四十七冊生命的吶,孟克。台北:閣林出版社。
馬格達雷娜.M.梅拉等 著(2004)。世界美術全集。魏伶容譯。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台北市:志文出版社。
康丁斯基著(1955)。藝術與藝術家論。(吳瑪悧譯)。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許麗雯(2006)。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台北市:高談文化。
陳思聰(2009)。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市:全華圖書公司。
淩嵩郎(1983)。藝術概論。台北市:各大書局。
彭宇薰(2006)。相互性的迴盪。台北市:藝術家庭公司。
童慶炳(1993)。「現代心理美學」。台北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馮作民(2005)。西洋繪畫史。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馮滬祥(2001)。兩性之哲學。台北市: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光男(1992)。藝術為瀾(初版)。台北市:允晨文化。
管倖生(2009)。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市:全華圖書公司。
劉其偉(2002)。藝術人類學(初版)。台北市:雄獅圖書。
劉其偉(2006)。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振源(1955)。表現派繪畫。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劉振源(1998)。超現實畫派。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顧炳星(1990)。超現實主義思想簡論。台北市:現代美術。
Deryck Heoley著(1989)。色彩與生活實用的彩色技巧(張琰譯)。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蘇珊‧朗格著(1990)。情感與形式。(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台北市:允晨文化。
Alfred Adler著 顧天天譯(2011)。自卑與超越。中國大陸:重慶出版社。
Anthony Stevens(2000)。夢是我的神話。台北市:立緒公司。
David Fontana著(2003)。夢境的例句(李潔修譯)。台北市:之書房。
J.P.Hodin著(1997)。孟克(朱紀蓉譯)。台北市:遠流。
Kandinsky(1985)。吳瑪悧譯,(2000)。點線面。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Paola Rapelli著(2001)。康丁斯基(陳靜文譯)。台北市:貓頭鷹。
Sigmund Freud(2000)。夢的解析。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Simone de Beauvoir著(1999)。陶鐵柱譯。台北市:之書房。
Wassily Kandinsky著(1987)。呂澎譯。1987論藝術裡的精神。台北市:丹青圖書。
WoIEDiete.Dube著(1999)。表現主義(初版)。(吳介禎譯)。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王英權(2007)。超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的風格研究與創作,P.8
王美玲(2008)。女性空間意象之創作研究P.37
張炳陽(1994)。希臘悲劇的美學基礎-悲劇全是與世界觀哲學,P.60。
張嘉文(2008)。逐光論文P.19。
陳宛瑜(2003)。背負十字架的梵谷及其對時代與社會的納叛,P.23.65.120。
趙徳群(2008)。流行造型美學之應用與創作,P.106。
Louis Harp著。藝術的社會根源。轉引自羅淑君成大藝研所。(中西繪畫抽象形態之比較),P.35。
http://www.haibao.cn/article/10522.htm,20110802。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康丁斯基著(1955)。藝術與藝術家論。(吳瑪悧譯)。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2. 劉其偉(2002)。藝術人類學(初版)。台北市:雄獅圖書。
3. 蘇憲法(2004)。舞之韻律--色彩與肢體美學結合的視覺新饗宴。典藏今藝術,140,224。
4. 賴傳鑑(1975)。夏卡爾(Marc Chagall)的夢與真實。雄獅美術,52,70。
5. 劉惠琴(1999)。性別意識與心理治療[女性主義。測驗與輔導,135,2776。
6. 蔡宜芳;柯茹毓;朱淳慧(2004)。超現實主義應用在人體攝影之研究。圖文傳播藝術學報,5,93.05,152。
7. 蔣勳(2000)。肉身覺醒--關於人體美學的思維。聯合文學,16,12,70。
8. 游添富(2003)。美術與音樂的表現主義--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與荀伯格[Arnold Schonberg]。議藝份子,5,182。
9. 曾曬淑(1997)。女性主義觀點的美術史研究。人文學報,15,2。
10. 曾啟雄(1999)。康丁斯基[Vassily Kandinsky]的色彩論。現代美術,84,12。
11. 陳義芝(2006)。創世紀與超現實主義。創世紀詩雜誌,146,158。
12. 莊傑仰(2007)。超現實主義的獨特風格對現代藝術之影響。大明學報,8,23~140。
13. 高千惠(1994)。原鄉與異域-米羅(Joan Miro)的南國夢幻V.S.夏卡爾(Marc Chagall的北國詩情。雄獅美術,278,71。
14. 洪福源(2005)。青少年身體藝術之省思。學生事務卷期,44,1,60。
15. 周伯乃(1972)。精神分析學與超現實主義。幼獅月刊,35,(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