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吉文(2001)。國民中小學教師終身學習素養與其專業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
王佩蓮和林碧楨(1992)。國小自然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王昭文(2002)。「1+1>2」:談協同教學經驗。師說,173,47-48。王美芬(1991)。小學生所具有的月亮迷思概念。台灣省第二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彙編(中),380-392。
王美芬(1994)。職前教師所具有的月亮錯誤概念診斷。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465~482。
王美芬(1992)。我國五、六年級學生有關月亮錯誤概念的診斷及補救教學策略的應用。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357-380。
王美芬和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王美芬和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王彩芬(2004)。我國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自然科學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北市。王景坤(2001)。台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天文概念發展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王麗茹(2007)。台北縣偏遠國小學校本位教師進修課程規劃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王寶勛(2006)。閃閃發光的小星星─國內小學天文教育的現況。台北星空:天文館期刊,31,25-28。
史詩琪(2001)。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江玉婷和邱美虹(1995,12月)。地球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中華民國第十一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公務人員終身學習護照核發及認證作業要點(民94年修正)。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2006年10月19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natureScience-source.php#top
何玉婷(2004)。探討不同教學方式對高中生學習四季概念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余宗翰(2000)。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余芳如(2004)。不同教學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月相盈虧』概念的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吳正雄(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天文實作活動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吳昌任和林詩怡(2006)。台灣的中學天文教育概況與展望。台北星空:天文館期刊,31,16~24。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和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吳昌任和林詩怡(2005)。臺灣的中學天文教育概況與展望。天文館期刊,31,16-24。
吳政憲(2001)。教師在職進修的新趨勢-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習資訊,18(1),29-44。吳美麗(1997)。國小教師對參與學士後進修之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吳曉菁(2002)。高雄市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研習活動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李方琪(2002)。台南市國民小學教師研習活動實施現況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李坤燕(2002)。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洋教育教師研習活動之成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資源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李堅萍(2002)。PCK理論於九年一貫課程中的意義。研習資訊,19(4),50。林月芳(2004)。資訊融入教學以提昇國小學童天文學習效能之研究-以「月亮」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林王椅(1995)。國小六年級學生「地球運動」概念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林永菁(2003)。不同教學法及心智能力與兒童地科概念認知層次的關係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林秀鳳(1996)。國小學童「地球運動」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林建福(2003)。實務現象學的乙種嘗試─從Schön 行中反省的反省到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館集刊,28,25-50。
林淑華與陳麗華(2005)。國小中年級社會教科書中社會行動取向教材分析及編輯人員理念實踐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33(3),,2-15。
林凱胤(2005)。運用網路科技促進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發展,國教天地,159,74-79。林進材(2006)。教學理論與方法(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林傳傑(2004)。資訊融入教學與評量─以「地球運動」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林煌(2001)。我國中小學教師終身進修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邱彥瑄(2002)。高雄市國民小學國語文教師研習活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邱美虹和翁雪琴(1995)。國三學生「四季成因」之心智模式與推論歷程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3(2),509-548。
邱美虹和陳英嫻(1995)。月相盈虧之概念改變。師大學報,40,509~548。
姜添輝(2003)。教師是專業或是觀念簡單性的忠誠執行者:文化再製理論的檢證。教育研究集刊,49(4),93-126。姜滿(1993)。國小學童地球科學概念之理解。台南師院學報,26,193-219。
姜滿(1997)。國小學童地球運動之想法與概念改變歷程。台南師院學報,30,217-243。
施惠(1994,12月)。國小教師在職研習探究式教學活動之研究—月球運動的探究過程。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之「中華民國第十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頁775-799),台北市。
段曉林(1995,9月)。學科教學知識對未來科教師資培育上的啟示。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舉辦之「第一屆數理教學及師資培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頁118-143),彰化市。
翁金鶯(2002)。國小學童地球運動之另有概念與空間概念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高博銓(2003)。協同教學的理念與實施。中等教育,54(5),124-139。
張仁邦(2000)。利用電腦幫助學童學習「星星」。教育部八十九年度中小學科學教育計劃期末報告,28。
張德銳、簡賢昌、丁一顧(2005)。中小學優良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8,p23~42。張慧華(譯)(2001)。野本陽代著。彩色版發現宇宙的奧秘。台北:世茂出版社。
梁坤明(2002)。建立教師專業發展能力指標。現代教育論壇,6,210-213。
莊立民、陳志龍(2007)。服務業組織創新擴散模式之研究──以台灣直銷業為例。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0(1),1-25。許民陽、王景坤(2001)。國小自然科中的天文概念及台北市中高年級學生天文概念發展調查。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月刊,2001專刊,1~28。
許瑞榮和蘇漢宗(2002)。高級中學地球科學下冊—天文學。台中市:大同資訊。
郭金美(1999)。國小學童天文學的概念發展研究。國民教育研究所學報,5,95-124。
陳小娟(2006)。國小六年級地球與太空概念二段式診斷測驗之發展與應用。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桃園縣。陳文華(2004)。台北市國小教師運用科學教育館教學資源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玉玲、井敏珠、周宣光(2005)。空間能力、教學層次與學習方式的交互作用對兒童地球運動概念改變之效果。南大學報教育類,39(1),133∼148。
陳俐婷(2007)。天文教學模組開發歷程對學生概念與教師專業成長之影響。台南大學材料科學系自然科學教育碩士論文,台南市。陳英嫻(2005)。月相盈虧之概念改變。師大學報,40,509-548。
陳淑筠(2002)。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研究之後設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市。陳麗華、陳怡君、徐世瑜、詹寶菁(2005)。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教科書評鑑規準之研究:課程統整取向。初等教育學刊,20,1-38。
教育部統計處(2005)。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94~109學年度)。
曾永祥(2002)。線上課程對高二學生四季成因概念學習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湯昶洪(2003)。國民小學教師運用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教學資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黃秀山(2003)。以數位星象儀多媒體演示系統進行星象教學之成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黃坤錦(2003)。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41-258。
黃萬居、熊瑞棻(2004)。新世紀國小科學教師專業素養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2),199-224。
黃嘉莉(2003)。英國的教師專業發展與管理主義。教育資料集刊,28,51-76。
黃鳳琴(2001)。建構主義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看星星」單元學習成效及概念分析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黃鴻博(2003)。從國教九年一貫課程教學模組之發展協助小學自然科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成果報告(NSC89-2511-S-142-006)。台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
楊思偉(1996)。在職進修教育的趨勢與做法。研習資訊,13(6),24-27。楊馥華(2004)。台北市國小自然科教師天文相關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楊栢青(2005)。小組任務結構對不同成就異質分組學生科學學習行為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臺南縣立國民中小學暨幼稚園超額教師介聘他校服務實施要點(民95年修正)。
劉文通(1987)。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伍貞(1996)。國小學生月相概念學習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劉俊直(2006)。科學故事融入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地球運動概念改變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劉春榮(2003)。教師在訓輔知能的專業成長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175
劉淵源(2002)。國小學童的空間能力差異在STS教學策略中學習成效之比較。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執仲(2006)。『巢狀探究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科學學習環境知覺與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彰化市。 蕭倍元(2005)。國小學童星星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蕭靜娥(2004)。台北市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進修需求與模式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賴瑞芳(2002)小學生月亮迷思概念之研究。台中師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賴慶三、吳正雄(2005)。國小學童天文實作教學學習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8(1),59-86。
謝水南(1996)。教師在職進修現況分析與策進。研習資訊,13(6),17-23。簡紅珠(2002)。教師知識的不同詮釋與研究方法。課程與教學季刊,5(3),1-6。魏萬能(2004)。台南市國民小學教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在職進修需求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體育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南市蘇育任和黃文美(2002,12月)。國小教師對自然科教科書天文術語的概念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舉辦之「中華民國第十八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彰化市。
蘇明俊(2002,1月)。建構式天文教學的探究。論文發表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辦之「九十一年星象館教學」研討會,台中市。
鍾一哲(2005)。小組成就異質程度對學生科學學習行為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鐘聖校(1999)。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英文部分
Adams, J., Lindell, R., Brick, C., Brissenden, G., Deming, G., Hufnagel, B., Slater, T., Zeilik, M., et al. ( 1999 ) . Astronomy Diagnostic Test (ADT) Version 2.0, from http://solar.physics.montana.edu/aae/adt/
Akerson, V.L. ( 2005 ). How do Elementary Teachers Compensate for Incomplete Science Content Knowledge?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5, 245–268.
Bailey, J. M. & Slater, T. F.(2003, October 20). A Review of Astronomy Education Research . Astronomy Education Review, 2(2), 20-45. from http://aer.noao.edu/cgi-bin/article.pl?id=63
Birriel, J. ( 2003, April 28 ) . Book Review -- Learner-Centered Astronomy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Astro 101 by Timothy Slater and Jeffrey Adams. The Astronomy Education Review, 2(1), 153-154, from http://aer.noao.edu/cgi-bin/article.pl?id=55
Brunsell, E. & Marcks, J., ( 2005, February 7 ). Identifying A Baseline for Teachers’ Astronomy Content Knowledge. The Astronomy Education Review, 3(2), 38-46, from http://aer.noao.edu/cgi-bin/article.pl?id=119
Deming, G. ( 2002, June 14 ) . Results from the Astronomy Diagnostic Test National Project. The Astronomy Education Review, 1(1), 52-57, from http://aer.noao.edu/cgi-bin/article.pl?id=5
Hufnagel, B.( 2002, June 14). Development of the Astronomy Diagnostic Test. The Astronomy Education Review, 1(1), 47-51, from http://aer.noao.edu/cgi-bin/article.pl?id=4
Kozhevnikov, M., Hegarty, M., & Mayer, R. (1999) . Sudent’s use of imagery in solving qualitative problems in kinematics. ( ED 433-239)
Orion, N., Ben-Chaim, D., & Kali, Y. (1994, March ).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th science education and spatial visualiz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NARST conference, Anaheim.
Trumper, R. (2001). A Cross-College Age Study of Science and Nonscience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Basic Astronomy Concepts in Preservice Training for High-School Teachers.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10(2), 189-195.
Slater, T. F., Safko, J. L., & Carpenter, J. R., (1999). Long-Term Attitude Sustainability from a Constructivist-Based Astronomy-for-Teachers Course. Journal of Geoscience Education, 47(4), 366-368.
Stahly, L. L., Krockover, G. H. & Shepardson, D. P. (1999). Thirdgrade students’ ideas about the lunarphas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6 ( 2 ), 159 - 177.
Taylor, I., Barker, M., & Jones, A. (2003). Promoting mental model building in astronomy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5, 1205–1222.
Ministry of Education.(1993). Science in 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 Wellington, NZ:Learning Media.
Zeilik, M. (2003), Birth of the Astronomy Diagnostic Test: Prototest Evolution. The Astronomy Education Review, 1(2), 46-52, 2003, from http://aer.noao.edu/cgi-bin/article.pl?id=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