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6 22: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美華
研究生(外文):Chen, Meihua
論文名稱:蘇格拉底對話在國小品格教育上的應用
論文名稱(外文):The Application of Socratic Dialogue on Character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潘小慧潘小慧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an, Hsiaohui
口試委員:鈕則誠蔡進雄
口試委員(外文):Niu,TsechengTsai, Chinhsiung
口試日期:2011-06-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蘇格拉底對話品格品格教育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5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與發展以「蘇格拉底對話」作為國小品格教育教學活動的具體方案,以提供國小教師在品格教育教學活動上一個不一樣的教學方法參考,使蘇格拉底對話能夠進入國小課程的教學領域,打破師生互動對話的藩籬,使之成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能幫助學生有效思考的教學模式,將蘇格拉底對話的精神普及化。
目前蘇格拉底對話是哲學諮商、兒童哲學及心理諮商領域經常使用的方法,經由相互合作的團體對話,讓參與者可以在對話中自我思辨、反思或透過他人的具體經驗連結中學習,釐清概念,進而建構正確的認知價值,蘇格拉底對話是一個能幫助學生思考的教學方法。
隨著整個社會結構的變遷,兒童及青少年的品格、價值觀也受到嚴重扭曲;品格是教育的核心,如何推展「品格教育」之議題也受到全球教育界的重視。而隨著威權教育的鬆綁,品格教育的內涵與觀念也須與時俱進,教育工作者應改變教育觀念,著力於學生的思維訓練,做正確選擇的能力,這樣的教育理念是與蘇格拉底對話的精神是相呼應的。
筆者於本研究中嘗試將蘇格拉底對話應用在國小品格教育教學上,活動過程確實能引導學生思考探究有關品格核心價值的普遍定義,幫助學生澄清概念,建立正確的品格認知的目標。期蘇格拉底對話能深入校園,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有效學習,啟發主動思考、思辨及自省的能力。

蘇格拉底對話在國小品格教育上的應用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二章 品格教育的推展現況…………………………………….………………. 9
第一節 品格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9
第二節 臺灣品格教育課程的發展………..………………………………… 19
第三節 品格教育推動的原則與策略…………………………….…………….23
第四節 國小品格教育教師的角色…………….………………….……………31
第三章 蘇格拉底對話............................................................................................ .34
第一節 蘇格拉底對話起源與發展歷程………………………………………. 34
第二節 蘇格拉底對話的哲思脈絡……………………………...……………...37
第三節 蘇格拉底對話的特徵…………………………...……………...............40
第四節 蘇格拉底對話的程序與規則………………...…………….................. 41
第五節 蘇格拉底對話的目的、教育意涵與限制………………...……...……44
第四章 蘇格拉底對話在國小品格教育上的應用--營造友善校園去霸凌以
「尊重、關懷」為例…...…………….................. ................. ............. ......49
. 第一節 校園霸凌行為……………………………………………….…………..50
第二節 以尊重為主題……………………………………………….………….56
第三節 以關懷為主題…………………………………………….………….…72
第四節 蘇格拉底對話活動之省思……………………………….………….…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參考書目……………………………………………………………………………..96
附 錄…………………………………………………………………………..……102

參考書目
一、中文專書與譯書
王金國:《品格教育理論與活動設計》,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
王曉朝譯,柏拉圖:《柏拉圖全集》卷三,臺北縣: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李琪明:《倫理與生活---善惡的變與辨》,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
李琪明:《兩岸德育與意識型態》,臺北:五南出版社,2001。
李琪明:《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臺北:師大書苑,2000。
李奉儒:《教育哲學:分析的取向》,臺北:揚智文化公司,2004。
但昭偉:《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
吳瑞珠譯,雷納.莎朗◎芭芭拉.尼塞編著:《心靈探索》,臺北:五南出版,2008。
林火旺:《倫理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9。
范明生《蘇格拉底及其先期哲學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陳大齊:《平凡的道德觀》,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
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1987。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1994。
曾昭旭:《道德與實踐》,臺北:漢光文化,1987。
傅佩榮:《蘇格拉底咖啡館》,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黃政傑:《新品格教育~人性是什麼?》,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
鄔昆如:《西洋哲學史話》,臺北:三民書局,1977。
鄔昆如、黎建球:《中西兩百大哲學家》,臺北:東大書局,1978。
鄔昆如:《西洋百位哲學家》,臺北:三民書局,2006。
葉秀山:《蘇格拉底及其哲學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滕守堯:《對話理論》,臺北:揚智文化,1995。
劉以煥、王鳳賢:《蘇格拉底-述而不作的古希臘聖哲》,臺北:婦女與生活社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潘小慧:《兒童哲學的理論與實務》,臺北:輔大出版社,2008。



二、英文專書、論文
Anderson, D. R., Character education:Who is responsible?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7, 2000.
Bohlin K. E. & Ryan K. Bui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001.
Kohn, A. How not to teach values: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 Phi Delta
Kappa, 78, 1997.
Lickona.T,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3), 1993.
Otten, E. H., Character education. : An ethical choice for higher education., 2000,
Retrieved December 19,2010. http://www.indiana.edu/%7Essdc/chardig.htm
Plato, trans. by Michael C. Stokes: Plato: Apology,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Rusank, T. G., & Ribich, F., The death of character eduation. Education Horizons,
76, 10, 1997.
Ryan, K.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for a Just & Caring Education, 2(1), 2003.
Vessels, G. G., & Boyd, S. M., public and co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les,80(579), 1996.

三、期刊論文
丁亞雯:〈高中品格教育的反思與行動〉,《學生輔導》,第92期,2004。
王金國:〈品格教育的實施策略與活動設計〉,《教育研究月刊》,第162期,2007。
王金國:〈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一位品格教育行動者得省思〉,《研習資訊》,
第26卷第1期,2009。
李琪明:〈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0卷,第
8期,2003。
李琪明:〈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雙月刊》,第92
期,2004。
李琪明:〈中小學品德校園之實施策略與評鑑方式探析〉,《教育時論》,第159期,2007。
李佩芬:〈思考、判斷,做正確的選擇〉,《親子天下雜誌》,第47期,2010。
李佩芬:〈聆聽孩子內在的聲音〉,《親子天下雜誌》,第47期,2010。
李素貞、蔡金鈴:〈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期,2004。
李奉儒:〈尊重與關懷作為學校品格教育的核心〉,《國教天地》,287期,2003。李奉儒:〈品格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一些概念的釐清與可行的做法〉,E社
會的公民倫理、公民素養與公民養成學術研討會,臺北,2004。
李奉儒:〈道德教育的再轉向或新保守?對於品格教育的一些質疑與期待〉,品
格教育學術研討會,臺中,2004。
李 珀:〈品格教育〉,《教師天地》,第135期,2005。
何 仕:〈蘇格拉底產婆式教學法對高校教育的啟示〉,《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4期,2007。
何琦瑜:〈品格,大不如前〉,《天下雜誌》,第287 期,2003。
何琦瑜:〈超過半數國中生:作弊沒關係〉,《天下雜誌》,第287 期,2003。
林佳範:〈規範意識的變遷與道德教育的轉變〉,《課程與教學》,第9卷2期,2006。周慧菁:〈品格要怎麼教?〉,《天下雜誌》,287期,2003。
吳清山、林天佑:〈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第64期,2005。
吳清山、林天祐:〈校園霸凌〉,《教育研究月刊》,第130期,2005。
吳培源、黃錫培、徐明和:〈國小二年級品德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第3卷第2期,2007。
邱紹一、李介至:〈西方品格教育對我國中學品德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20期,2004。
邱靖惠、蕭慧琳:〈台灣校園霸凌現象與危機因素之解析〉,《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第15期,2003。
俞懿嫻:〈亞里斯多德的幸福論-目的價值與目的倫理學〉,《東海哲學研究集 刊》,第1輯,1991。
洪福源:〈校園欺凌行為的本質及其防治策略〉,《教育研究月刊》,第110期, 2003。
傅木龍:〈推動品德教育其實不難〉,《研習資訊》,第24卷第1期,2007。
傅木龍:〈輔導與管教〉,《學生輔導》,第93 期,2004。
傅佩榮:〈約、恕、儉、敬勾勒人生全景〉,《天下雜誌》,第287 期,2003。
黃德祥:〈二十一世紀的品格教育〉,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院,2001。
黃德祥:〈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嘉義大學教育論壇研討會,2003。
黃德祥、謝龍卿:〈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期,2004。
黃政傑:〈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第120期,2004。
黃信諺:〈被忽視的品格教育〉,《師說》,第184期,2005。
黃 藿:〈品格教育與社會正義的哲學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75期,
2007。
張振成:〈如何建構及落實新世紀的道德教育〉,《師說》,第184期,2003。
張素玲:〈孔報子與蘇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較研究〉,《河南大學學》,第 46卷,第1期,2006。
張信務:〈營造友善校園—從去霸凌開始〉,《北縣教育》,第61期,2007。
陸敬忠:〈辯士術語對話法:蘇格拉底哲思之生成〉,《鵝湖月刊》,第32卷
第3期,2006。
陳寶國:〈建立以品格為第一的未來〉,《學生輔導》,第92期,2004。
陳啟明:〈行為心理學觀點的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第75期,2007。彭文林:〈從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方法論哲人術與辯證術的衝突〉,《國立政治大
學學報》,2000。
葉學志:〈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第120期,2004。
楊深坑:〈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第120期,2004。
賈廷秀:〈蘇格拉底道德哲學與道德實踐〉,《湖北社會科學》,第2期,2009。
趙宇善:〈對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的思考〉,《徐洲教育學院學報》,第
23卷,第1期,2008。
鄔昆如:〈「知即德」在西洋傳統知識論的前因後果〉,《哲學與文化月刊》,
第31卷,第7期,2004。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臺北市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臺北:臺北
市政府,2006。
潘小慧:〈蘇格拉底對話在哲學教育的應用-以團體討論為主的兒童哲學與哲學
商為例的探討〉,《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1卷,第1期,2007。
鄭一青:〈台北美國學校找到四十九國的認同〉,《天下雜誌》,287期,2003。
劉福鎔:〈蘇格拉底式對話在個別諮商中的應用〉,《國教輔導》,第41卷,第2期,2001。
劉財安、李远洲:〈淺談智者與蘇格拉底的美德觀〉,《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
第18卷,第3期,2008。
歐陽康:〈實踐哲學思想溯源-從蘇格拉底到亞里斯多德〉,《華中科技大學學
報》,第1期,2006。
簡成熙:〈缺德的道德教育如何實施〉,《教育研究月刊》,第121期,2004。
戴亦梁:〈孔子與蘇格拉底—兼議中西倫理學傳統的差異〉,《哲學與文化月刊》,
第26卷,第12期,1999。
羅瑞玉:〈品格教育實施與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之探討〉,《國教天地》,
第9卷2期,2006。

四、學位論文
王榮駿:〈以生命教育課程與協同教學改善霸凌行為之行動研究〉,嘉義大學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江謝麗雪:〈在道德科消失了以後…一位國小教師道德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
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李宣俞:〈國小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杜淑芬:〈涉入霸凌行動兒童家長親職經驗之敘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
與輔導學博士論文,2010。
林明輝:〈九年一貫課程領域中道德教育實施的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臺東大學社會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素梅:〈走出倫理困境-重振亞里斯多德倫理學中之「德行」觀〉,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002。
吳寶珍:〈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2004。
陳信宏:〈蘇格拉底對話在六年級輔導上的應用〉,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黃梅嬌:〈以符合對話教學精神之生命教育課程改善學生言語霸凌之行動研究〉,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趙瓊珉:〈兩個自我的交會與對話—以蘇格拉底對話增進兒童友誼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劉藍芳:〈蘇格拉底對話之教育意涵〉,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蔡秀蓉:〈國小學童覺知父母品格教育方式與品格、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蔡孟錡:〈國民小學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劉雅玲:〈國小學生品格教育的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劉雅玲:〈品格教育方案對弱勢家庭兒童處遇成效影響因素之研究~以三種教學
模式為例〉,靜宜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五、網路資源
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14053
國民教育司: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國民教育社群網: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basic.php。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品德教育資源網:http://ce.naer.edu.tw/index3-1.html
教育部電子報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2335
教育部電子報:美國公民教育與品格教育線上資源
http://www.character.org/elevenprinciples
教育部防治校園霸凌專區: http://140.111.1.88/news/detail/22
藝術教育
http://fjtct.now.net.cn:7751/www.artedu.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13
Friends of Character plus:http://www.characterplus.org/page.asp?page=356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簡成熙:〈缺德的道德教育如何實施〉,《教育研究月刊》,第121期,2004。
2. 羅瑞玉:〈品格教育實施與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之探討〉,《國教天地》,
3. 劉福鎔:〈蘇格拉底式對話在個別諮商中的應用〉,《國教輔導》,第41卷,第2期,2001。
4. 潘小慧:〈蘇格拉底對話在哲學教育的應用-以團體討論為主的兒童哲學與哲學
5. 鄔昆如:〈「知即德」在西洋傳統知識論的前因後果〉,《哲學與文化月刊》,
6. 陳啟明:〈行為心理學觀點的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第75期,2007。彭文林:〈從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方法論哲人術與辯證術的衝突〉,《國立政治大
7. 張信務:〈營造友善校園—從去霸凌開始〉,《北縣教育》,第61期,2007。
8. 陸敬忠:〈辯士術語對話法:蘇格拉底哲思之生成〉,《鵝湖月刊》,第32卷
9. 陳寶國:〈建立以品格為第一的未來〉,《學生輔導》,第92期,2004。
10. 黃信諺:〈被忽視的品格教育〉,《師說》,第184期,2005。
11. 張振成:〈如何建構及落實新世紀的道德教育〉,《師說》,第184期,2003。
12. 黃德祥、謝龍卿:〈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期,2004。
13. 黃德祥:〈二十一世紀的品格教育〉,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院,2001。
14. 傅木龍:〈推動品德教育其實不難〉,《研習資訊》,第24卷第1期,2007。
15. 洪福源:〈校園欺凌行為的本質及其防治策略〉,《教育研究月刊》,第110期,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