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籍
1. Liz Hill, Catherine O’Sullivan, Terry O’Sullivan合著,2004 如何開發藝術市場,林潔盈譯,五觀藝術管理
2. Pierre Bourdieu,1993。社會空間與象徵權力。台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王志弘譯,台北
3. R. J. Johnston,1994,柴彥威等譯(2004):人文地理學辭典,北京:商務出版社。
4. 王立文,2008,全球在地文化研究,台北: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秀威資訊出版社
5. 王育英、梁曉鶯(譯),2000,體驗行銷(原作者:B。 H。 Schmitt),臺北:經典傳訊文化。
6.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五南圖書,台北
7. 吳思華,2003,科技產業創新模式硏究,台北市 : 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
8. 林明軒、李如美(譯),1996,Michael Porter著,1985,競爭優勢,天下出版,台北。
9. 林榮泰,2005,文化創意‧設計加值。藝術欣賞。10. 林潔盈等譯、Falk & Dierking 原著,2001。博物館經驗。台北: 五觀。
11. 星野克美、黃恆正,1988年,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2. 洪德仁,2000,北投采風。人人月曆出版社,台北
13. 夏業良(譯),2003,體驗經濟時代(原作者Pine , B。 J。 & Gilmore J。 H。)。台北市:經濟新潮社出版。
14. 夏學理,2005,文化機構與藝術組,五南出版社,臺北 。
15. 孫華翔,2003,文化設施在文化創意產業之角色,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16. 張維倫等譯,原著David Throsby,2003,文化經濟學,典藏雜誌社,台北。
17. 張譽騰,2004,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五觀藝術管理,台北。
18. 許梅芳 (譯),2005,,顧客經驗管理,臺北市:陪生教育出版公司。(Carbone, L。P。, 2004)
19. 陳建和,2002,觀光研究方法,五南文化,台北。
20. 黃光男,2007,博物館企業,藝術家,台北
21. 黃光男,2003,博物館能量,藝術家,台北。
22. 葉浩 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臺北市:書林。John Urry。
23. 詹宏志,1992,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市:天下文化。
24. 管倖生,2007,研究的基本概念。管倖生、阮綠茵、王明堂 等編著。臺北縣:全華圖書
25. 劉修祥,2004,觀光導論。臺北:揚智文化。
26. 蔡淑梨,2006,掌握機會善用資源:女性創業停看聽,創業創新育成。27. 鄭自隆、洪雅慧、許安琪(2005)。文化行銷。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國內論文
1. 王淮真,2001,旅客對導覽解說滿意度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 王嵩山,2009,客家文化中心─苗栗園區客家博物館整體營運規劃研究3. 田潔菁,100,臺灣與英國地方博物館政策探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4. 李戊益,2001,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玩具DIY」模組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5. 沈佩儀 ,2002,當代觀光凝視的建構-以鹿港古蹟旅遊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6. 林育慈,1997,都市速食餐飲消費活動、店址與空間分析,國立中興大學。
7. 林彥銘,2004,互動式多媒體展示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8. 林恩盈,2002,星巴克人在台北—消費文化的省思,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研究所。
9. 許琇瑩,2005,地方文化館生成過程之研究-以花蓮「郭子究音樂文化館」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10. 許瓊心,1999,博物館家庭觀眾參觀行為與親子互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11. 郭品妤,2004,地方文化產業行銷機制之研究─以消費者心理向度探討,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12. 郭靖金,2009,地方文化館存活因素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
13. 陳一夫,2002,博物館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影響-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
14. 陳宥成,2008,白蘭氏健康博物館形成期展示設計之研究
15. 陳貞吟,2005,懷舊體驗之情緒與價值-以遺跡觀光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16. 陳郁秀,2004,媽祖與台灣文化專題,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實錄,台中: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
17. 陳國政,2004,台灣博物館之賣店生態與文化商品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18. 陳筱筠,2002,奇美博物館成人觀眾學習類型之個案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 曾婉琳,2007,地方文化館的依賴發展—一個反身式的思考,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台南縣。
20. 溫知禮,2003,台灣廟宇石雕與泥塑工藝表現形式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21. 劉慶宗,2001,博物館觀眾參觀經驗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例。國
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劉潔妃,2004,書店的體驗行銷策略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臺北市。
23. 劉曉蓉,2006,文化產業發展成文化創意產業之特性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24. 鄭巧玟,2007,打造新博物館體驗:國立故宮博物院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期刊學報
1. 王俐容 2003 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精英文化到大眾經濟?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年會「靠文化.By Culture」論文。2. 王啟祥、朱仕甄,2009,科學博物館家庭觀眾參觀行為之研究-身份取向的解讀,博物館學季刊,24(2):57-81
3. 何明泉、蔡子瑋,1995,”產品意象語言研究─以本土性意象為例”,成功大學學報第三十卷,頁99-115。4. 林明美,2007,以博物館作為都市振興的觸媒:以古根漢畢爾包分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頁102。5. 林振春,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發展。中等教育,47(1),66-77。6. 侯天麗,2009,博物館學習的再發現:家庭學習研究,博物館學季刊, 23(2): 41-59。
7. 故宮博物院,2006,讓故宮活起來!—林曼麗院長的一席話,故宮文物月刊276期
8. 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 22-31。9. 張維倫等譯、David Throsby 原著, 2003,文化經濟學,典藏雜誌社,臺北。
10. 張譽騰,2007,台灣的文化政策與博物館發展,研習論壇月刊第 73 期,頁 28-31。11. 陳乃菁、卓玲妃,文化產業設計與創意,歷史月刊(2003)。
12. 博物館學季刊,2008,台灣與英國地方博物館政策研究,頁77-90
13. 劉幸真,1995,「博物館展示的形成性評量」,博物館學季刊,9(1):pp.9-18。
14. 劉婉珍,2006,從博物館意識談博物館人的誕生與形塑,博物館學季刊,20(3), 7-21。15. 蔡旺洲,2005,全球化趨勢下的臺灣博物館展望:整合型地方文化行銷策略,博物館學季刊第4期,頁5516. 蔣玉蟬,2006,地方文化產業與社區學習,社區發展季刊,第115 期,9 月,P。335-346。
17. 鄭健雄,黃穎捷,2008,農業傳播的發展理念與策略,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台中區農推專訊96期。政府政策計畫書
1. UNESCO,2003,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聯合國文號:MISC/2003/CLT/CH/14 REV。
2.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06,地方文化館實施與檢討研究計畫
3. 文建會,2004,數位藝術創作前期規劃研究計畫,臺北。文建會
4. 文建會,2008,磐石行動-地方文化館第二期計畫
5. 文建會,2011,100台南市地方文化館專案管理中心建置計畫書
6.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1,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2011
7. 夏學理,2007,文化產業經濟效能研究-我國博物館經營效益及產值調查,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
8. 夏學理,2007,文化產業經濟效能研究-我國博物館經營效益及產值調查,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北。
網站資料
1. 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組織章程 http://www.cam.org.tw/big5/about2.htm 擷取時間 2012/05/21
2.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http://www.cam.org.tw/big5/main.asp 資料取自 2012/05/21
3. 文化創意產業官方網站 http://cci.culture.tw/cci/cci/index.php 擷取時間2012/05/24
4. 文化創意產業官方網站 http://cci.culture.tw/cci/cci/index.php 擷取時間2012/05/24
5. 文建會,2003,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系統服務規劃研究報告,http://cci.culture.tw/cci/cci/market_detail.php?sn=3754,擷取時間 2012/06/10
6. 早坂犀牛化石便當 圖片擷取日期 2012/06/25 http://tw.myblog.yahoo.com/jw!5TwoUrOaHxmAF_skKndG9w--/ http://tw.myblog.yahoo.com/beautiful-sunshine/article?mid=2214
7. 呂建中,2008,呂建中委員: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培育新經濟增長點。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2008lianghui/2008-03/11/content_12307253。htm 擷取日期 2012/05/12
8. 陳乃菁、卓玲妃,2003,文化產業的設計與創意,敘事設計資訊中心。擷取日期2012年6月16日,:http://home.educities.edu.tw/lingyf/na/col028.html
英文文獻
1. Abbott,1995,Quality , and Compet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 Banchoff, Thomas, & Smith, Mitchell P。 (1999)。 Legitimacy and the European Union: The Contested Polity。 London: Routledge。
3. Banchoff, Thomas, & Smith, Mitchell P。 (1999)。 Legitimacy and the European Union: The Contested Polity。 London: Routledge。
4. Banker, R。 D。, H。 Chang and R。 Cunningham。2003。 “The public accounting industry production func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5(2):255-281。
5. Blank, Stephen (2001), The United States and Central Asia。Washington D。 C。:The New International Context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6. Chen, J. R. (2003) Theory and Policy of Cre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of New Cultural Goods: an Economists View. International
7. DCMS,1999),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Sponsored Museums and Galleries: Measurement and improvement。 Consolidated Report。 UK: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8. Diamond, J., 1986. The behavior of family groups in science museums. Curator, 29(2): 139-154.
9. Dukowicz, J。 K。, and R。 D。 Smith, 1994: Implicit free-surface method for the Bryan–Cox–Semtner ocean model。 J。 Geophys。 Res。,99, 7991–8014。
10. Eiserhardt, K.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 pp. 523-550.
11. Ellenbogen, K. M., Luke, J. J. and Dierking, L. D., 2004. Family learning research inmuseums: An emerging disciplinary matrix. Science Education, 88: 48-58.
12. Hein, G., 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 London: Routledge.
13. Hilke, D. D. (1989). The family as a learning system: An observation study of families in museums. In Butler, B. H. & Sussman, M. B. (ed.). Museum visits and activities for family Life enrichment. N. Y.: The Haworth Press.
14. Hood, M. G., 1983. Staying away: Why people choose not to visit museums. MuseumNews, 61(4): 50-57.
15. John Urry。(1990)。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a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6. McManus, P. M., 1994. Families in museums. I n: R. Miles and L. Zavala (Eds.), 1994, Toward the Museum of the Future, pp. 81-97. London: Routledge.
17. NMDC (2004)。 Manifesto for Museums: Building Outstanding Museums for the 21st Century。 UK: National Museum Directors' Conference。
18. Pine II and Gilmore (1999) 。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19. Robert K. Yin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 Robert K. Yin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 Sage Publications,Inc.
21. Robert K. Yin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 Sage Publications, Inc.
22. Screven,Chandler G. 1976, Exhibit Evaluation: A Goal-Refernced Approach.urator.Washington D.C.19(4).
23. Snedcof, R.Harold.,1985, Cultural facilities in mixed-use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Urban Land Institute. p.16~18
24. Symposium on " Creative industry"-A Global Thought and Future Action. Australia.
25.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a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6. Zukin Sharon. (1995). The Cultures of Cities.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