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應用性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系列叢書,(Folyd.Fowler,Jr 原著)。台北:弘智出版社。
王碧媜(1994)。消費動機、服務品質與購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大學推廣教育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司徒賢達(1997)。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智勝出版社。
沈淑貞(1999)。桃竹苗地區健康休閒俱樂部服務品質與會員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沈進成、方靜儀、許志遠、鍾武侖、王鈞平(2003)。南華大學學生參與動機、阻礙因素、運動參與滿意度關聯性之研究。2003台南立德管理學院健康休閒暨觀光餐旅產官學研討會資料,立德管理學院,台南縣。
李堂立(2004)。台灣網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0)。國立台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官文炎(1995)。圓頂運動場建築空間規劃及其經營方式之研究。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麥田出版。
吳佳靜(2000)。服務內容、過程品質與消費者滿意度:落差理論之驗證。台灣大學心理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政謀(2005)。運動健身俱樂部參與行為、服務品質、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奔放主題運動館為例。台北市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週旭華譯(1998)。競爭策略。台北: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80)
卓俊辰(1991)。美國公元兩千年國家健康目標中「促進身體活動與體適能」部分的啟示。國民體育季刊,2(40) 0,82-91。邱金松(1990)。台灣省各縣市體育場企業化經營之研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專案研究報告。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生傳(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岑怡(2004)。在有氧舞蹈參與者身體自我概念、參與動機及健身運動承諾對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林季燕、季力康(2003)。運動動機量表之編製—信度與效度分析。台灣運動心理學報,2,15-32。姜慧嵐(2000)。台灣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產業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袁愈光主編(2000)。體育運動管理學(Bubrin, Iveland, & Williams原著,1989 年出版)。台北:麥格羅印行。
孫顯峰(2000)。校務基金制度實施後國立大學校運運動場館經營管理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高俊雄(1995)。台北市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經營管理型態初探。大專體育,22期,頁39-53。陳美玲(2001)。環境不確定性、經營策略及績效衡量之關係。淡江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陳金冰(1991)。休閒俱樂部行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景森(1996)。運動健康俱樂部服務品質之實證研究-以中興健身俱樂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師範大學,台北市。曾玉明(1999)。21世紀的產業機會在哪裡。能力雜誌,528期,頁16-17。曾麗娟(2001)。應用行動研究改善運動健身俱樂部服務品質之個案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臺中市。傅仰止、田芳華譯(1999)。改進調查問題:設計與評估。應用性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系列叢書(Folyd.Fowler,Jr 原著)。台北:弘智出版社。
張立新(2004)。淺析網球運動的終身健身價值。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02(s_1),376-378。
張春興(1991)。心理學概要(十五版)。台北市:東華。
張慧如(2002)。台灣鄉村俱樂部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對入會意願影響之研究,中華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黃金柱(1999)。跨世紀體育運動經營管理思潮。台北:師大書苑。
黃賢哲(2004)。運動健身俱樂不消費者商店印象與再次購買意願之研究- 以金牌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市。黃鴻斌 ( 2002)。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以金牌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黃耀鋐(2006)。台中市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參與行為顧客滿意度及品牌忠誠度關係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程紹同(1997)。國內運動休閒與體適能企業之概況介紹及經營策略分析。桃縣文教,復刊號,2 9 - 3 6 。葉公鼎(1991)。臺灣地區體育場企業化管理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廖尹華(1997)。臺北地區公立大學院校運動設施開放與經營管理問題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6,1,56-64 。趙興華(1993)。影響我國高爾夫球場服務品質因素之研究—以PZB 模型為實証。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劉益源(2007)。網球運動者參與動機與運動行為之探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劉碧華(1996)。消費者/使用者中心的體育與運動經營理念。中華體育季刊,36,17-21。蔡長清(1993)。如何提升校園運動休閒設施的經營績效。中華體育季刊,25,1-7。蔡明達、沈易利(2007)。運動俱樂部場地設施之風險管理。大專體育,89,105 -111 。鄭光慶(1997)。學校運動設開放的問題與對策。國民體育季刊,26,1,18-20。鄭志富等(1999)。國民運動場地設施的現況及發展策略。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賴子敬(2002)。台中市高爾夫參與者參與動機與參與行為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戴遐齡(1995)。台北市高爾夫練習場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二、英文部分
Dishman, R. K. (1991). Increasing & maintaining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Behavior Therapy, 22(3), 345-378.
Gould, D. (1982). Sport psychology in the 1980’s : Status direction and challenge in education in youth sports research.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 203-218.
Heapes, R. A. (1978). Relating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fitness: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18(4), 399-408.
Raglin, J. S. (1990).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beneficial and detrimental effects. Sport Medicine, 9(6), 323-329.
Sage, G.. (1977). Introduction to motor behavior: A neuropsychological approach (2nded.).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Miles, Raymond E. & Snow, Charles C.(1978). Organizational Strategy,Structure and Process. Mc Graw-Hill, New York.
Dishman, R.K., & Buckworth, J. (1997). Adherence to physical activity. In W.P.Morgan (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 (p.63-80). Washington DC: Taylor & Francis.
Robison, J. I., & Rogers, M. A. (1994). Adherence to exercise progra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17(1), 39-52.
Weyerer, S., & Kupfer, B. (1994). Physical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Sports Mdicine, 17(2), 108-116.
Anspaugh, D. J., Humter, S., & Digan, M. (1996).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exercising versus non-exercising women. American Journal Health Promote, 10(3), 171-174.
Conant J.S.,Mokwa M.P. & Varadarajan P.R. (1990). Strategic Types,Distinctive Marketing Competenci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 Multiple Measures-Based Stud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1(5), 365-383.
Casperson, C. J., Powell, K. E., & Christenson, G. M. (1985). 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and physical fitness: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 100(2), 126-131.
Sallis, J. F., Hovell, M. F., Hofstetter, C. R., & Barrington, E. (1992). Explanation of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two years using social learning variables.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34(1), 25-32.
Price, L. L., Arnould, E. J. (1999). Commercial Friendships: Service Provider-Client Relationships in Context, Journal of Marketing, 63, 38-56.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Leonard, L. & Berry, L. L.(1994). Reassessment of Expectations as a Comparison Standard in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58, 24-111.
Oliver, R. L.(1993).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Attribute Bases of the Satisfaction Respons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 30-418.
Cronin, J., Joseph, Jr., & Taylor, S. A. (1992).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A Reexamination & Extens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56, 55-68.
Bitner, M. J. (1990). Evaluating Service Encounters: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Surroundings and Employee Responses, Journal of Marketing, 54, 6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