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劉如熹、王健源,「白光發光二極體製作技術-21世紀人類的新曙光」,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九十年十月。
[2]李宏俊、李麗玲,「光、照明與LED」,照明學刊,台灣照明學會,22期第3卷,第17~22頁,民國九十四年。[3]陳羿維,「2007發光二極體(LED)展望」,預知光電產業未來圖像系列研討會講義,第12~25頁,民國九十六年。
[4]陳隆建,「發光二極體之原理與製程」,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九十五年。
[5]劉冠顯,「應用LED混光技術於全日光模擬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六年。[6] CREE, http://www.cree.com
[7]豐田合成,http://www.toyoda-gosei.com
[8]「次世代LED光源產業科技與市場戰略2006」,財團法人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第2-2頁,民國九十五年一月。
[9]蔡亦真,「2007熱門光電產業年鑑」,財團法人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光電半導體產業分析,第50~57頁,民國九十六年一月。
[10]楊俊彬,「適用於LCD TV之脈波寬調變LED背光電源之研製」,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自動化及控制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五年。[11]「2007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拓墣產業研究所,TRI產業專題報告76,第157~159頁,民國九十六年二月。
[12]梁成章,「阿拉伯數字設計應用於LED 顯示看板之視認性評估」,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論文,民國九十三年。[13]松下電器, http://www.panasonic.com.tw/
[14]士弘電腦, http://www.sun2000.com.tw/
[15]群祺科技,http://www.agon-tech.com/agon2006_tw-index.htm
[16]立�砦q子,http://www.ligitek.com
[17]億光電子工業, http://www.everlight.com/
[18]S. Kumar,“Low Power Led-Based Marquee Systems,” United States Patent 20070171158, Jul. 2007.
[19]茂達電子,http://www.anpec.com.tw
[20]Y. W. Chen,“Light Emitting Diode Driver Circuit with Current Compensation,” United States Patent 20060022898, Feb. 2006.
[21]V. D. V. Antony Paul,“Led Dot Matrix Drive Method and Apparatus,” United States Patent 5812105, Sep. 1998.
[22]M. Nogawa,“Dot Matrix Display Device,” United States Patent 6985124, Jan. 2006.
[23]TOSHIBA, https://www.toshiba-wcs.jp/ddc/index_e.php
[24]聚積科技,http://www.mblock.com.tw/tw/products_mbi5026.html
[25]張銘崑,「邏輯設計」,新科技書局,民國八十一年八月。
[26]W. Kurdthongmee,“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FPGA-based Multiple-Colour Led Display Board,” Microprocessors and Microsystems, Volume 29, Issue 7, pp. 327-336, Sep. 2005.
[27]蔡國猷,「運算放大器電路」,建興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一月。
[28]陳漢臣,「類比IC應用電路設計與實習」,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九年九月。
[29]王泰來,「以嵌入式微控制器發展高亮度LED 顯示系統」,國立中正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四年。[30]翁慶典,「智慧型LED電源驅動控制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六年。[31]張晉綱,「高亮度半導體照明之光色控制」,國立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