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05: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敏宜
研究生(外文):Min-Yi Lin
論文名稱:臺灣民間故事中正義的面貌
論文名稱(外文):Perspectives of Justice in Taiwanese Folktales
指導教授:杜明城杜明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民間故事台灣民間故事正義正義觀
外文關鍵詞:FolktalesTaiwanese FolktalesJusticePerceptions of Justi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6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在人際間的相互往來中,「公道自在人心」這句話,常常是一般大眾掛在嘴邊,不經意流露出的期待。這句話顯露出許多人對生活中的公道~「正義」,雖有共同客觀信服的道理,卻又各自有主觀而抽象模糊的判準,因此如能有具體的文化素材,透過適切的整理與爬梳,自當能清楚地捕捉一般人心中的正義實質。臺灣民間故事是了解臺灣先民價值思維、社會心理和審美情趣的文化資產。本研究基於本土文化自覺,以「臺灣民間故事中正義的面貌」為題,選擇遠流出版公司所出版的《中國民間故事全集─臺灣民間故事集》作為探索與分析的文本,從正義題材、敘事方式及正義觀三個面向切入,剖析文本中所呈現的正義面貌,藉此了解臺灣先民心中的正義實質。
全篇論文共分伍章。第壹章緒論,旨在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研究方法及步驟、研究範圍及限制、名詞解釋。
第貳章臺灣民間故事的正義題材,旨在剖析正義的意涵、臺灣民間故事的正義題材類型以及影響臺灣民間故事正義題材表現的思想觀念。
第參章臺灣民間故事中呈現正義的方式,旨在探求臺灣民間故事在伸張正義的形象塑造、考驗正義的情節安排以及為正義發聲的言語設計上的特色。
第肆章臺灣民間故事的正義觀,旨在分析臺灣民間故事在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朋友關係、陌生人間等不同人倫關係的正義觀。
第伍章結論,針對各章予以總結並針對未來學術研究提出建議。
Often people refer to the saying “Justice exists in the public minds.” in conversation, which incidentally show their expectations about justice. Although “justice” has its commonly believed and objective truth, there are some subjective and ambiguous judgments. Therefore, if we can obtain concrete cultural materials, then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m, a clear picture of justice envisioned in people’s minds can be revealed. Taiwanese folktales are great assets for understanding our ancestors’ values, social perceptions and aesthetics in Taiwan. Stemming from the awareness of local cultures, t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Perspectives of Justice in Taiwanese Folktales.” Full Collections of Chinese Folktales--Taiwanese Folktales published by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is used as the material for studying and analysis. It discusses the themes, narrating styles and perceptions of justice. It also analyzes the displayed perspectives of justice, to examine the justice envisioned in our ancestors’ minds in Taiwan.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It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e study, research methods, steps, scope, limitations and terminology.
Chapter two is “Themes of Justice in Taiwanese Folktales.” It purports to analyze the meanings of justice, different justice themes and the concepts that influence the ways to express the justice in Taiwanese folktales.
Chapter three is “Ways of Presenting Justice in Taiwanese Folktales.” It aims at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age shaping in seeking justice, plot developing about justice being tested, and the language used to protect justice.
Chapter four is “Perceptions of Justice.” It intend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justice in differ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se relationships include husband-wife, parents-children, friend-friend relationship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ngers.
Chapter five is “Conclusions.” It summarizes what is discussed in every chapter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future academic researches.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3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14
第五節 名詞解釋………………………………………………16
第貳章 臺灣民間故事的正義題材………………………………17
第一節 正義的界說……………………………………………17
第二節 臺灣民間故事的正義題材類型……………………23
第三節 影響正義題材表現的思想觀念……………………42
第參章 臺灣民間故事中呈現正義的方式…………………………48
第一節 伸張正義的形象塑造…………………………………48
第二節 考驗正義的情節安排…………………………………61
第三節 為正義發聲的言語設計………………………………68
第肆章 臺灣民間故事的正義觀……………………………………75
第一節 夫妻關係間的正義觀…………………………………75
第二節 親子關係間的正義觀…………………………………79
第三節 朋友關係間的正義觀…………………………………81
第四節 陌生人之間的正義觀…………………………………83
第伍章 結論…………………………………………………………86
第一節 臺灣民間故事中正義的整體面貌……………………86
第二節 臺灣民間故事研究的再出發…………………………89
參考書目………………………………………………………………92
附錄一 臺灣民間故事中的懲惡篇目………………………………98
附錄二 臺灣民間故事中的濟弱篇目…………………………….103
附錄三 臺灣民間故事中的酬善篇目…………………………….105
附錄四 臺灣民間故事中的解困篇目…………………………….108
附錄五 臺灣民間故事的篇目及大意…………………………….109
一、專書
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文藝出版社,1986年7月。
田哲益,《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8月。
艾柏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新華書店,1999年2月。
佛洛伊德,《圖騰與禁忌─文明及其缺憾》,台北:米娜貝爾出版公司,2000年11月。
林衡道,《臺灣歷史民俗》,台北:黎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索引》,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0年1月。
侯健譯,《柏拉圖理想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1月。
段寶林,《中國民間文學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段寶林,《笑話─人間的喜劇藝術》,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9月。
施翠峰,《臺灣民譚探源》,台北:漢光文化事業,1985年5月。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店,1995年9月。
高致華,《臺灣文化鬼跡》,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7月。
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台北:文景書局,2000年12月。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3月。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臺灣民間故事集》,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6月。
程薔,《中國民俗傳說》,浙江:教育出版社,1886年5月。
萬建中,《解讀禁忌─中國神話、傳說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3月。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劉守華、巫瑞書,《民間文學導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5月。
董苑芳,《探討臺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3月
鍾華操,《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6月。
漢斯‧比德曼,《世界文化象徵辭典》,廣西:漓江出版社,2000年1月。
二、學位論文
王釧芬,《「周成過臺灣」故事的形成及演變》,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李傳芳,《朱元璋的故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李嘉慧,《臺灣閩南故事集研究》,台北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吳姝嬙,《賽夏族民間故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林培雅,《臺灣地區邱罔舍故事研究》,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7月。
洪白蓉,《幸福的祈思─中國龍女故事類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姜佩君,《澎湖民間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唐蕙韻,《金門民間故事集的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陳佳雯,《十二生肖的故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陳慧珣,《泰雅族民間故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游佩娟,《嫦娥奔月神話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彭衍綸,《臺灣民間故事〈白賊七的趣味〉及其相關問題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5月。
曾瓊儀,《蘭嶼雅美族民間故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劉育玲,《臺灣賽德克族口傳故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劉慧青,《缽中蓮傳奇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鄭安宜,《龍圖公案之公道文化研究》,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7月。
鄭蕙如,《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蔡慧懋,《猿猴搶親故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蔡麗雲,《中國民間動物故事類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簡齊儒,《臺灣地區蛇郎君故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三、單篇專論
方立天,〈中國佛教的因果報應論〉,《中國文化》,第7期,1992年11月,頁56-70。
王釧芬,〈「周成過臺灣」故事的演變及分析〉,林松源總編輯,《首屆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臺灣省磺溪文化學會,1997年6月,頁212-239。
余桂霖,〈「正義」釋名之研究〉,《復興崗學報》,第59期,1996年12月,頁1-35。
林文寶:〈台灣民間故事書目─並序〉,《東師語文學刊》,第13期,1992年6月,頁217-307。
林天河,〈聖多瑪斯正義觀之分析與反省〉,戴華、鄭曉時主編,《正義及其相關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年10月,頁51-64。
林如求,〈民間故事中時間的表達特點〉,《民間文學論壇》,第3期,1983年8月,頁43。
屈育德,〈民間故事三談〉,《民間文學研究》 第3期,1983年8月,頁79-81。
胡萍,〈一種獨特的民間文學現象─呆女婿故事探趣〉,《湖南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12卷第3期,2001年7月,頁109。
洪菊吟,〈人鬼─家鬼─探討中國人鬼魂情結〉,《傳習》,第十期,1992年7月,頁99-106。
施翠峰,〈臺灣民間故事的發展及其內容〉,《漢學研究》,第8卷第1期,1990年6月,頁677-681。
陳建寵,〈民間故事與宗教文化〉,《民間文藝季刊》,第88卷第4期,1988年11月,頁39-55。
陳鋕雄,〈盜匪的正義觀─論梁山泊的恩義世界〉,《月旦法學雜誌》,第53期,1999年10月,頁23-34。
黃光國,〈儒家思想中的正義觀〉,《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1卷第1期,1991年1月,頁64-76。
黃藿,〈亞里斯多德的正義觀〉,《哲學與文化》,第23卷第1期,1996年1月,頁1179-1182。
曾春海,〈先秦儒家正義觀及現代省思〉,《哲學與文化》,第18卷第4期,1991年4月,頁314-316。
彭衍綸,〈淺論臺灣民間故事發展概況〉,《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5卷第2期,1998年12月,頁109-121。
彭衍綸,〈白賊七故事在臺灣的演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4卷第2期,1997年12月,頁82-97。
張稔穰,〈儒家倫理道德與古代小說藝術形象〉,《國文天地》,第10卷第8期,1995年1月,頁81-87。
張穎舒,〈淺析民間故事中的家庭倫理觀〉,《遼寧大學學報》,第28卷第4期,2000年7月,頁100-102。
蒲忠成,〈神話中的變形〉,《花蓮師院學報》,第5期,1995年6月,頁47-62。
靳瑋,〈對民間故事三種定式結構的考察〉,《民間文學論壇》,第3期,1987年3月,頁77。76-80。
楊聯陞,〈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段昌國、劉紉尼、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9月,頁349-372。
萬建中,〈民間故事與禁忌民俗的傳播〉,《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1977年11月,頁14。
劉守華,〈民間故事的敘事藝術〉,《民間文學論壇》,第3期,1998年8月,頁31-36。
劉恆妏,〈由包公系列小說看傳統中國正義觀〉,《月旦法學雜誌》,第53期,1999年10月,頁10-46。
鄭志明,〈臺灣神明傳說的文學意義與宗教功能〉,中華民國民間文學學會主編,《第一屆中國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華民國民間文學學會,1991年12月,頁1-9。
鄭阿財,〈臺灣民間故事傳承與變衍的文化意義〉,胡萬川總編輯,《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省文化處,1998年6月,頁31-40。
蔡蕙如,〈從民間「命中注定觀」看林道乾的傳說〉,林松源總編輯,《首屆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臺灣省磺溪文化學會,1997年6月,頁44-58。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古添洪、陳慧樺編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2月,頁150-185。
四、網站
謝望原,〈作為刑罰價值的正義〉http://www.criminallaw.com.cn/foreland/paper_1_1.htm
觀世音菩薩,http://mis.mdes.tp.edu.tw/009/temple/introgods.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