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6 17: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世宗
研究生(外文):Shih-Tsung Chen
論文名稱:護理人員工作型態壓力、知覺組織支持與主觀生涯成功之關係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Nurses' Stress of Work Characteristics,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Subjective Career Success – Chiayi Region, Taiwan
指導教授:楊育儀楊育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eter Yang Ph. 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管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醫護生涯生涯壓力生涯管理員工協助方案
外文關鍵詞:nursing careerscareer stresscareer management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EA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當今護理人員的工作型態壓力、知覺組織支持與主觀生涯成功之關係,分析不同背景特質(醫院規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是否擔任管理職務)的護理人員在工作型態壓力、知覺組織支持以及主觀生涯成功經驗之差異情況,以及瞭解其工作型態壓力與知覺組織支持經驗對主觀生涯成功之影響。本研究使用「工作型態壓力感受量表」、「知覺組織支持量表」、「主觀生涯成功評估量表」為研究工具,以嘉義某地區醫院與某區域醫院所屬之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總計回收有效問卷307份,將回收所得資料進行敍述性統計分析、信效度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最後以多元迴歸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服務於不同醫院規模的護理人員,知覺組織支持與主觀生涯成功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婚姻狀況之護理人員,其知覺組織支持與主觀生涯成功有顯著差異。
三、護理人員是否擔任管理職務,其工作型態壓力與知覺工作績效有顯著差異。
四、護理人員的工作型態壓力經驗及知覺組織支持(直屬主管、同儕)可有效解釋主觀生涯成功。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與發現加以討論,提出建議供醫療機構之行政管理者或其他高情緒勞務工作者之相關產業與未來相關研究參考。

目 錄 I
表目錄 II
圖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工作型態壓力 8
第二節 知覺組織支持 15
第三節 主觀生涯成功 19
第四節 各變項之相關實徵研究分析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3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6
第四節 問卷發放與回收 38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方法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40
第一節 信效度分析 40
第二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 44
第三節 各研究變項之差異性分析 49
第四節 迴歸分析 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1
第二節 研究結論 63
第三節 建議 64
參考文獻 66
附錄 本研究使用之問卷 74


一、中文部份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1997),心理衛生與適應,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曼溪、劉秀華、劉素蘭(2010),「新進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源之研究」,榮總護理
雜誌,第27卷3期,頁276-284。
尹祚芊、安妮(1991),「護理人員離職原因與工作滿意度相關性之探討」,榮總
護理雜誌,第8卷4期,頁428-436。
尹裕君、林麗英、陳宥蓁、徐明儀、張淑真(2012),「醫院護理管理者工作壓力源與工作壓力因應策略之研究」,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第8卷第2期,頁15-26。
史麗珠、邱孟君、沈昱名、林雪蓉、張薰榕(2012),「台灣健保總額預算期間臨
床護理人員的工作感受及工作壓力」,第19卷1期,頁18-30。
牟素雯(2002),「人力成本精簡方案和員工個人特質,對工作態度與生涯規劃認
知相關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佳怡(2000),「知覺組織支持對員工工作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
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聲吼(1997),「工作壓力管理」,人力發展月刊,第45期,頁26-36。
李聲吼(1997),人力資源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金泉、潘月秋、黃培文、張清律(2012),「工作輪調認知與意願、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之關係─以台南地區護理人員為例」,護理雜誌,第59卷2期,頁50-59。
李育儒(2011),「企業員工成就動機、知覺主管支持與 生涯成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余朝權(2005),現代管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何慧菁、張淑惠、曹瑞雲、張梅芳、陳永煌、楊燦(2010),「醫院員工工作壓力
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第17卷4期,頁239-252。
周佳佑(2005),「工作壓力的認識與改善」,T&;D飛訊季刊,第37期,頁1-5。
吳函儒(2009),「桃園縣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與生涯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教 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欣宸(2011),「護理人員專業承諾、生涯發展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以北部某醫學中心為例」,元智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明謙(2001),「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宗藍(2011),「請叫我護理師正名運動~看台灣最受信賴行業與護士荒」,長庚
醫訊,第32卷5期,頁137-139。
林昆玄、馬于雯(2011) ,「國軍連輔導長知覺組織支持與工作心流經驗對工作績效之影響效果」,復興崗學報,第99卷,頁19-44。
林佩瑩(2009),「女醫師生涯滿意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
林瑞枝(2012) ,「高雄市政府會計人員情緒勞務、知覺組織支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瑜雯、莊子萱、劉曦宸、陳韻柔、陳富莉(2011),「從醫療職場工作特質探討醫院護理長與臨床護理人員之工作壓力源」,臺灣公共衛生雜誌,第30卷3期,頁245-256。
邵秀玲(2005),「以社會資本觀點探討中階主管之事業生涯成功與工作績效」,國
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瑞桃(2000),「加護單位護理人員對其工作壓力來源之反應與調適」,長庚護理,第11卷2期,頁20-29。
洪瑜嬬、林佩蓁、潘純媚、陳秋蓉、何啟功、吳明蒼(2006),「護理人員的輪班
工作與睡眠品質、身心健康及家庭功能之間的相關性」,勞工安全衛生研究
季刊,第15卷1期,頁17-30。
高靜秋(2011),「台灣護理人力面面觀」,澄清醫護管理雜誌,第3期,頁41-45。
許育維、童惠玲(2011),「知覺組織支持與員工工作結果-權力距離之調節效果」,服務業管理評論,第9期,頁35-61。
莊子萱(2009),「醫院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源及工作壓力反應之研究」,輔仁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
張美倫(2003),「台灣中等學校教職員之組織支持知覺對其組織承諾與變革認知影響之探討」,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張惠惠(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台北:張老師文化。
張慧蘭(2008),「應屆畢業新進護理人員離職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蕓梃(2004),「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效應之調查」,樹德科技大學與家庭服務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洛(2006),「職場健康管理」,T&;D飛訊季刊,第52期,頁1-16。
莊家綾(2009),「護理人力資源對病患照護結果之影響」,中臺科技大學醫護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秉璋(1985),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
陳怡安(2008) ,「激勵制度、人際信任對業務人員生涯成功之預測研究─以工作滿意度為中介變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慧淑(2011),「代理代課教師生涯發展與生命意義感之探討」,樹德科技大學與
家庭服務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金梅(2006),「醫院護理人員之角色壓力、工作滿足及領導型態與離職傾向之相關性研究-以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榮真(1992),「啟智教養機構教保人員工作滿意、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嘉立(2007),「護理人員工作輪班對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中臺科
技大學醫療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真(譯)(1995),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Diane, E. P., &; Sally, W. O., 1994)
黃淑玲、許馨仁、湯豐誠(2012),「在職進修護理人員離職意圖與心理困擾之工作相關因子探討」,工業安全衛生,第278期,頁20-33。
溫玲玉、辛瑞芝(2010),「員工生涯發展與生涯成功關係之研究」,T&;D飛訊季刊,第100期,頁1-21。
楊育儀(2012),「醫療健康服務產業高情緒勞務工作者之生涯壓力來源分析」,社
會變遷與健康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灣大學。
趙婉秀(2012),「知覺組織支持與員工幸福感之關聯性探討-以工作/家庭平衡工作 壓力為中介變項」,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尊仁(2003),工作型態與心血管疾病交互作用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勞委會勞
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劉姵嘉(2003),「我的未來不是夢─高科技產業工程師的工作價值觀與生涯發展」,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以琳(2012),「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工作壓力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韓致凱(2012),「知覺組織支持、復原力與職業倦怠之關係—以憲兵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蜜(2004),「護理人員專業承諾及工作風險認知與生涯發展、離職傾向關聯性之研究─以某區域醫院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佳慧(2010),「高科技產業員工之逆境商數、工作壓力與角色績效的關係--以知覺組織支持為調節變項」,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宛蓉(2009),「臨床護理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倦怠、專業承諾及知覺組織支持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昭菁(2008),「什麼是壓力」,義大醫訊,第5期,頁19-22。
蘇慧瑢(1993),「臨床護理人員壓力源與壓力反應的探討」,護理研究,第1卷1
期,頁83-93。


二、英文部份
Aiken, L. H., Freund, D. A., Noyes, K., &; Xue, Y.(2012), ” Quality Outcomes of
Hospital Supplemental Nurse Staffing ,” J Nurs Adm, Vol.42(12), pp.580-585.
Blau, P. M. (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Wiley.
Compas, B. E., Orosan, P. G., &; Grant, K. E. (1993), “ Adolescent stress and coping:Implications for psychopathology 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Vol.16, pp.331-349.
Cooper &; Marshall, C. L., &; Marshall, J.(1978), Sources of managerial and white collar stres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Cordes, K. A., &; Ibrahim, H. M. (1999), Application in Recreation and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New York:McGraw-Hill.
Eisenberger, R., Huntington, R., Hutchision, S., &; Sowa, D. (1986), “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71, No.3, pp.500-507.
Greller, M. M., &; Herold, D. M. (1975), “ Sources of feedback: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Vol.13, pp.224-256.
Gutteridge, T. G. (1986), Organiz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systems,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Lewin, K. (1936), ” The psychology of success and failure,” Occuptions, Vol.14, pp.926-930.
Hair, J. F., Black, B., Babin, B.,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1992),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6th ed.), New York:Macmillan.
Hall, D. T., &; Foster, L. W. (1977), “ A psychological success cycle and goal setting : Goals, ” perfoemance, and attitud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mal, Vol.20, pp.282-290.
Hall, D. T. (2002), Career in and out of organizations, Thousand Oaks : Sage Publications.
Hall, D. T., &; Chandler, D. E.(2005), ” Psychological success:When the career is a calling,”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26, NO.2, pp.155-176.
Homans, G. C. (1958), “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pp.597-606.
Kaiser, H. F. (1970), “ A Second Generation Little Jiffy,” Psychomettrika, Vol.35, pp.401-405.
Kottke, J. L., &; Sharafinski, C. E. (1988), ” Measuring perceived supervisory an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Vol.48, pp.1075-1079.
Krantz, L. (1988), The jobs rated almanac, NY:Pharos Books.
Levinson, H. (1965), “Recipro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organization,
”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9, pp.370-390.
Moriss, C. (1990),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and effective behavior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Schuler, R. S. (1980), “Definition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Stress in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Vol.25, pp.184-215.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Selye, H. (1974), Stress without distress, Philadelphia: J. B. Lippin- cott Company.
Shore, L. M., &; Terick, L.E. (1991), ” A Construct validity study of the survey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76, No.5, pp.637-643.
Steer, R. M. (1994), Work and stress, New, York:Addison-Wesley.
Suhultz, D. (1986),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Monterey:California.
Super, D. E. (1953). 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8,
185-190.
Super, D. E. (1976), Career Education and Meaning of Work, 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 C:The Office of Career Education, U.S. Office of Education.
Super, D. E. (1983). Assessment in career guidance: toward truly developmental counseling.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 555-562.
Super, D. E. (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Brown, D., Brooks, L., &; Associate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ayne, S. J., Shore, L. M., &; Liden, R. C. (1997),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leader-member exchange: A social exchange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40, NO.1, pp.82-111.
Yang, (2009), “ Effective Informal Career Support at Work: Bonding and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 UK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London.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