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9 14: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在珍
研究生(外文):YANG,ZAI-ZHEN
論文名稱:特殊教育學校融合教育服務學習之協同 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on Inclusive Education Service-Learning For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指導教授:陳怡萍陳怡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YI-PING
口試委員:陳玉芬洪明財
口試委員(外文):CHEN,YU-FENHONG,MING-CAI
口試日期:2018-07-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1
中文關鍵詞:特殊教育學校融合教育服務學習核心素養協同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Inclusive EducationService-Learning,core literacy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6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以協同行動研究,解決特殊教育學校集中式教育安置缺乏融合教育機會之困境,並探討特殊教育學校融合教育與服務學習結合之可行性與實施成效,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後續相關研究參考。
本研究行動方案分為兩階段—上、下兩個學期,採用質性的協同行動研究方式,每次實施前與實施後都透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不斷對話、反思、滾動式修正調整課程,逐步發展適合特殊教育學校國小部與一般國小普通班融合教育服務學習之課程,並分析相關文件與觀察、訪談等資料,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一、特殊教育學校可結合鄰近學校以服務學習模式進行融合教育。
二、融合教育服務學習可增進特教學校學生社會適應與溝通能力。
三、融合教育服務學習可培養普通班學生自發互動共好核心素養。
四、融合教育服務學習可增進普通學校師生對特教生的瞭解接納。
對於後續研究之建議:可更深入探討特教老師與普通班老師如何透過專業社群對話與反思進行融合教育;或繼續發展融合教育服務學習模式相關活動與課程。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the lack of inclusive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the centralized education place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by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and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service- learning i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and to provid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for follow-up Research reference.
The research action plan is divided into two phases—upper and lower semester. The qualitative and coordinated action research method is adop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continuously dialogues, reflects and scrolls the adjustment course. Gradually develop a curriculum suitabl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services for th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and the general small and medium-sized ordinary classes, and analyze relevant documents and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other materials, and summarize the research results as follows:
1.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can combine the adjacent schools to provide inclusive education in a service-learning model.
2.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Service -Learning can enhance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students i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3. The Inclusive Educ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can cultivate the spontaneous interac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ordinary class.
4. The inclusive 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Service-Learning can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ordinary schools to the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Suggestions for follow-up research: A more in-depth discussion of how instructors and regular class teachers can inclusive education through professional community dialogue and reflection; or continue to develop activities and courses related to the inclusive educ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model.

Key words: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Inclusive Education, Service-Learning, core literacy,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第一節 融合教育之內涵 23
第二節 服務學習之內涵 44
第三節 融合教育服務學習 5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9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7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3
第四節 研究場域、對象與夥伴 73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76
第六節 研究信賴度 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81
第一節 融合教育服務學習歷程 81
第二節 歷程中之改變與挑戰 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2
第一節 結論 122
第二節 建議 12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27
英文部分 145

一、中文部份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Covenants Watch FB(2017)。CRPD星期天人約盟說書 第3回:「什麼是障礙 ? 誰是障礙者 ?」發布日期:2017年8月20日 。線上檢索日期 :2018年6月20日。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covenantswatch/photos/a.1563903863655062.1073741835.397714713607322/1576022445776537/?type=3&theater
于承平(2016)。臺灣融合教育教師師資供需現況及問題探究。
學校行政雙月刊,(102),P140-160。
王智弘(2016)。特殊教育,105年中華民國教育年報,303-329。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王智弘(2015)。特殊教育,104年中華民國教育年報,305-328。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王文科(1995)。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心理。
王天苗(2001)。運用教學支援建立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以一公立 幼兒園的經驗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7-51。
王科雅(2015)。綜合活動融合教育方案對國小普通班學生同儕接納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王金國、陳珮誼、龔信宏(2005)。國小中年級品格教育課程設計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2005年行動研究研討會論文集,143-169。臺東市:國立台東大學。
王佳琪(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之核心素養課程:評量的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35-42 。
王致穎(2010)。關懷倫理學道德教育方法在融合教育下的實踐。教師之友,51(3),63~70。
王瓊婉(2007)台北縣幼稚園教師之融合教育支援服務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方志華 ( 2004 )。關懷倫理學。 台北市 : 洪葉。
方志華 ( 2010 )。關懷取向女性主義者之課程藍圖探究- Nel Noddings 和 Riane Eisler ,課程與教學季刊, 13 ( 2 ) , 1 - 22 。
毛連塭、許素彬 (1995)。情緒與行為異常學生的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季刊, 57 ,18-21 。
古雅婷(2018)。服務-學習課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指導組」。線上檢索日期:107年07月10日。取自:https://slc.ntut.edu.tw/files/11-1147-8215.php
田耐青、張景媛、陳淑瓊(2016)。服務學習方案的規劃與實施原則。國民中小學服務學習教師手冊(第二版),16-31 。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石碩涵(2015)。特教學校融合教育班一般生人際適應之研究。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市。
史蒂芬(2012):4F體驗教育引導反思分享討論。史蒂芬引導趣。發表日期:2012-03-07。 檢索日期:107年6月7日。取自:http://stephen47.com/2012/03/4f.html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3)。服務學習指導手冊。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呂依蓉(2016)。薩拉曼卡宣言與特殊需求行動綱領。翻譯:融合教育檢視與反思(一)。特殊教育季刊,138,21-28。
呂偉白(2017)。美國特殊教育相關法規停、聽、看。線上檢索日期:107年6月6日。取自:
http://blog.ncue.edu.tw/weipailu/doc/39004
吳武典(1994)。融合教育與完全融合的教育改革。
吳武典(2014 )。臺灣特殊教育綜論(三):挑戰與展望。特殊教育季刊,(132),1 - 8。
吳芝儀(2002)。資料分析。黃光雄主譯/校閱。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臺北:濤石。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心理。
吳淑美(2012)。一場教學實驗,讓我蓋了一間學校!長晉Funbook雲端閱讀。發布日期101年11月3日。檢索日期:107年5月20日。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66460580144505&
set=a.166460576811172.5502.165495366907693&type=1&theater
吳雅萍、陳政見(2014)。102嘉義縣融合教育現場教師行動方案之研究。嘉義縣特教訊網。線上檢索日期:107年6月8日。取自:
http://spcedu.cyc.edu.tw/spcedu/pub/page/dsb.php?cat_id=
dsb&dir_no=92
吳雅萍、陳政見(2014)。偏遠地區小學融合教育之行動研究。
2014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特殊教育立法三十週年特刊-融合教育之回顧與展望,95-111。臺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1), 35-54。
吳政達(2008)。教育政策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202~206 。臺北:高等教育。
吳秋燕 (1998):國小學生對聽覺障礙兒童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孟儒、 王文伶(2014)。國小普通班與資源班教師應用同儕中介教學策略之調查研究:融合教育的觀點。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6) ,1-30 。
吳季芳(2008)。巡迴教師之工作調適與支援需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南成(2010)。融合班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的觀點、教學困擾與因 應策略之研究—屏東縣一所小學教師之觀點。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筱蒨(2004)。探討自閉症兒童在融合班的學習經驗—以三個就讀竹師實小融合班的自閉症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吳寶鳳(2010)。國民小學融合教育支援服務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淑美(2017)。融合校區-融合教育課程介紹。線上檢索日期:106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sctcps.hc.edu.tw/lonha/
何素華(1996)國小普通班和啟智班兒童合作學習效果之研究。台北:文景書局。
李秀珠(2005)。高雄市學前融合教育班教師角色知覺與教學支援需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宗哲(2009) 。育人國小融合體驗教育有感。嘉特通訊。
李惠藺、蔡昆瀛(2009)。融合教育下特殊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47),39-50 。
李佳融(2007)。學前融合班教師課程規劃與教學實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孟芸(2013)。特殊教育教師對融合教育之看法與分析──以臺中市某國中資源班教師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李宜學(2006)。「融合教育」融什麼?合什麼?融合班教師的教學
信念與心理調適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英豪(2008)。實施融合教育之學校行政支持研究―以雲林縣特教 評鑑績優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宋慧娟(2008)。學前融合班普通教師教學困境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汪慧玲、沈佳生(2011)。實施學前融合教育之托兒所教師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會議論文,和美科技大學,屏東縣。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1年02月15日)。台灣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report.php?id=349&typeid=4&offset=0
林勝義(2003)。服務學習指導手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雅萍(2012)。國中校園學生霸凌現象與因應策略: 以丁丁國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雅萍、任慶儀(2011)。國中校園學生霸凌現象之個案研究:以丁丁國中為例。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2,247-282。
林紆甄(2011)。國中普通班導師實施融合教育之質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明慧(2012)。身障生融入普通班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林暘甄(2012)。以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提昇普通班學生對身心障礙 同儕接納態度之行動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三年級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文濱(2017)。本校「調整式融合教育」模式介紹。新北特殊教育學校。線上檢索日期:107年1月20日。 http://www.lkm.ntpc.edu.tw/news/u_news_v2.asp?id=%7B628934D7-16C1-4EBB-B05A-CA176AB62734%7D&newsid=613&PageNo=1&skeyword=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頁181 )。高雄:復文。
林煜翔(2013 )。身心障礙學生身心特質與霸凌之相關探討。雲嘉特教期刊。(17),53 - 61。
林慈媛(2017)。人約盟 CRPD 星期天專欄-「融合教育」在臺灣:是「融」或「不容」?NPOst 公益交流站。發表日期:2017年8月 30日。線上檢索日期:107年5月25日。取自:
https://npost.tw/archives/36768
林達森(2002)。合作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10(2), 87-103。
林佩縈、劉若蘭(2016)。服務學習方案的規劃與實施原則。國民中小學服務學習教師手冊(第二版),32-63。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林貴美(2001)。融合教育政策與實際。載於楊宗仁編輯,融合教育論文集(pp11-36) 。臺北市:國立台北師院特教中心。
林靜萍(2005)。小組合作解題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發表) 。
林育薰(2014)。融合教育之省思。惠明特殊教育學刊,(1),191-195。

林萬億、吳慧菁、林珍珍(2011)。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與我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社區發展季刊,(136),278-295。
林秀錦、王天苗(2011)。特殊幼兒轉銜服務的協同行動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6),2,1-26。
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 帶好班上每位學生。台北:心理。
邱湘瑩(2012)。臺北市國小普通班導師融合教育觀點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儷瑜(2001)。英國的融合教育。臺北:學富。
胡懷之(2014)。服務-學習教學方案對國小資源班學生自我概念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洪蘭(2016)。最好的生命教育是展現行動力。親子天下雜誌,(95),16。
柯玉真、蘇昱蓁、童新玉、莊素貞(2012)。從融合教育談和美實驗學校的發展。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叢書,23~32。
姚婷貽(2011)。學前融合班教師運用「融合課程建構模式」教學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翁福元等(2013)。校園霸凌:學理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夏林清等譯(2000)。行動科學。臺北:遠流。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臺北市:源流。
特教通報網(2018)。106 學年度第42次通報人數資料正確性追蹤(統計日期:2018/3/20)。線上檢索日期:107年6月6日。取自:http://www.set.edu.tw。
特教通報網(2018)。106學年度特殊學校各教育階段班級數統計(製表日期:2018/05/28)。線上檢索日期:107年6月6日。取自:http://www.set.edu.tw
高宜芝、王欣宜(2005)。當前我國融合教育實施成敗相關因素之探討:特殊教育叢書。教育教學與趨勢(55-68 頁)。臺中市: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秦麗花(2004)。普通教育課程調整的理論與實務。普通教育之課程調整與教材設計研習演講稿。
孫中山(1924) 。三民主義:民權主義。國父全集。臺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學術資料庫。
許天威 (1996)。加拿大的融合教育。加拿大研究,(1) ,101-128 。
許俊銘(2004)。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許書維(2005)。國小童軍團水環境服務學習統整教學活動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許宜津、劉冠羽(2016)。融合教育~特教學習新型態。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3月23日。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GfakgW69Y(2016年3月21日發佈)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線上檢索日期:106年10月1日。取自:http://w3.naer.edu.tw/longlife/newsite/education/educ04/educ04_1.htm
陳惠邦(2001)。教育行動研究(頁241~259)。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仁慧、陳明聰(2003)。全方位課程設計理論及其在融合教育情境的應用。屏師特殊教育,7,63-70。
陳秋伶(2010)。國中普通班教師面對班上身心障礙學生教學困擾之 研究-以雲林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新宜(2010)。身心障礙幼兒安置於融合教育環境下之問題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麗卿(2008)。一名特殊需求幼兒接受融合教育之歷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陳燕靜(2016)。學前普通班教師與特教班教師合作模式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權滿(2018)。融合教育模式的服務學習-穿越圍牆的愛。發佈日期:2018年4月9日。線上檢索日期:107年6月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x48k7QZChk。
編輯部(2018)。2018教育創新100共創會,跨界連結讓更好的教育來的更快。親子天下雜誌,(101),16。
陳佳賓(2005)。學習的全方位設計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國語科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東甫、劉漢欽(2007)。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領域-以全方位教學設計推動融合教育的實施。教師之友,48(3)。
陳明聰(2000)。融合式教育安置下課程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76,17~23。
陳秀英(2006)。天母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服務學習主題課程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瑜芳(2008)。大手攜小手‧讓愛跟著走~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崔夢萍(2003)。以全方位學習策略取向(UDL) 創造無障礙數位學習環境。教師天地,125,32-38。
曹婷婷(2018)。最棒的融合教育!台南一中、台南啟智共建關愛校園。台北市:中時 電子報。檢索日期:2018年01月15日。取自: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8-01-15/656/20180115002955.jpg
教育部(1984)。特殊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7)。特殊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胡憶蓓編(2007)。大專院校服務學習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靜宜大學服務學習發展中心。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特殊教育簡介。臺北:編者。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
http://www.set.edu.tw/sta2/default.asp。
教育部(2011)。台灣特殊教育百年史話。臺北:編者。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特殊教育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減少班級人數或提供人力資源與協助辦法。主管法規查詢系統。
線上檢索日期:107年6月6日。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561
教育部(2014)。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減少班級人數或提供人力資源與協助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線上檢索日期:107年2月6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5320_2729842_56626.pdf
教育部(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核心素養工作圈。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郭芳妙(1996)。美國中小學服務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又方、林坤燦、林育辰(2016)。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行為問題解決之探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17,105~128。
郭又方、林坤燦、曾米嵐(2016)。臺灣融合教育的實施與展望。東華特教,56,1-9。
郭訓呈(2010)。台南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在融合教育實施下的教學困擾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臺大學,臺東市。
郭美滿(2012)。解析特殊教育法。國小特殊教育,53,13-23 。
郭美滿(2015)。美國特殊教育立法及發展。特殊教育發展,59,45-56。
游沐蓉(2016)。國中輕度障礙學生校園霸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游惠瑜(2005 )。諾丁的關懷倫理學及其問題。哲學與文化, 32 (3) , 95-109 。
張蓓莉(2009):臺灣的融合教育。中等教育,60(4),8-18。
張嘉文(2009)。檢視台灣融合教育的研究與實務發展。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3。
張依琳、呂偉白(2015)。高屏地區國中普通班導師對身心障礙學生受霸凌現況、因應策略與需求之調查研究。105年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35 – 51。
張小萍(2003)。使用全方位設計對普通班 數學低成就學童進行數概念補救教學之效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12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 21-35 頁。
鈕文英(2003)。融合教育的理念與作法—課程與教學規劃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鈕文英(2006)。國小普通班認知障礙學生課 程與教學調整方案之發展與成效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21~58。
鈕文英(2012a)。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鈕文英(2012b)。「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的發展」及對障礙鑑定和服務提供的意涵。南屏特殊教育,(3),1-22。
鈕文英(2015)。擁抱個別化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第2版)。臺北市:心理。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
黃立宇(2017)。論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12條法律能力之憲法實踐-從歐洲經驗出發。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慧貞(2005)。國小資源班教師實踐融合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位 輕度智能障礙兒童的班級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玉、嚴秋蓮、劉若蘭(2016)。服務學習理念與特質。國民中小學服務學習教師手冊(第二版),4-15 。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傅秀媚(2001)。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研究。特殊教育論文集(9001),141-156。臺中市:中師特教中心。
曾慧媚(2003)。台北縣中小學服務學習方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淑賢、楊逸飛(2018)。運用嵌入式教學在學前融合教育師資職前培訓之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21),1,53 - 78。
曾慧媚(2003)台北縣中小學服務學習方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在珍(2002)。運用班刊增進啟智學校小一學生家長參與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熊同鑫主編,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創新(下冊),492~529。臺北市:揚智。
楊在珍(2008)。當我們同在一起~育人國小融合教學。嘉特通訊。
楊逸飛(2012)。學前特教班老師與普通班老師發展合作關係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翔喻(2006)。國中青少年參與志願服務經驗探討-以台北市南門國中小太陽服務社為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
葉振彰(2006)。彰化縣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彰化市。
葉天賞(2012)。談校園青少年之霸凌情形。台灣教育,675,31-34。
葉皓博(2012)。關注本位採用模式對國小融合教育推動成效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彰化特教(2017)。彰化特殊教育學校校史沿革。檢索日期107年1月02日,取自:
http://www.chsmr.chc.edu.tw/files/15-1000-358,c109-1.php
廖永堃(2010)。國民中小學普通班融合教育現場支援服務方案期末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嘉義特教(2015)。國立嘉義特殊教育學校校務發展計畫五年發展計畫(104學年度-108 學年度)。線上檢索日期:107年6月6日。取自:http://www.cymrs.cy.edu.tw/big5/about/main_05.asp
維基百科(2017)。線上檢索日期:106年10月1日。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E%8D%E5%90%88%E6%95%99%E8%82% 。
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T&D飛訊,118,1-20,國家文官學院。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五南。
蔡明富 (1998):融合教育及其對班級經營的啟示。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 ,349-380 。
蔡昆瀛 (2000) 。融合教育理念的剖析與省思。國教新知,47 , (1 ),50-57 。
蔡昆瀛(2014)。特殊教育,103年中華民國教育年報,327-360。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蔡昆瀛等(2018)。A蒂H弟上學去:兒童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知能推廣教材(種子版)。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黎慧欣 (1996) 。國民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的認知與態度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灣臺師範大學,臺北市。
魯曉玲(2008)。嘉義偏遠地區國小實施融合教育問題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劉嘉樺(2004)。臺灣學前融合教育政策與實踐—以臺北縣市國小附設幼稚園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劉雅君(2008)。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以服務學習課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慶仁(2000)。服務學習與教育改革。教師天地,108,16-21。
劉振維(2012)。服務-學習課程理論之芻議。止善。(13),12-144。
劉振維(2013)。服務學習與通識教育。止善。(14),21-44。
蔣明珊(2001)。普通班特殊需求學生課程調整之探討及其在國語科應用成效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蔣明珊(2004)。普通班教師參與身心障礙學生課程調整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39-58。
鄭津妃(2012)。臺灣普教與特教的現況與未來─繼續統合或行動融合?特殊教育季刊,(124),21-28。
鄭雅文(2004)。學前教育機構執行融合教育之困境及因應策略探討 -以高雄市為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鄭佩玲(2003)。臺中縣國小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融合天地(2017)。融合班新聞報導。福榮融合推廣基金會。
http://www.nhcue.edu.tw/~smw/B_class/All_class.htm。線上檢索日期:106年12月20日。
歐用生(1999a) 。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教育部指導。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16 )。國立臺東師院。1999年5月19~23日。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1994)。薩拉曼卡宣言(The Salamanca Statement)。中文百科在線。線上檢索日期:107年6月6日。取自: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284112.aspx
錢偉鈞、王凱平、蘇建彰(2014)。結合科普活動執行「服務-學習」教學學生反思內容與學習成效關聯之探討。朝陽學報,19,75-94。
盧彥蓁(2009)。音樂活動對融合班中發展遲緩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之 研究~以兩位發展遲緩幼兒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賴美雲(2007)。一所公立幼稚園實施完全融合教育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淑豪(2010)。融合教育下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特殊教育專業知能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鮑繼蘭(2012)。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職場服務之困擾與因應。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
謝政隆 (1998):國小教育人員對完全融合模式之態度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謝佳鳳(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參加幼童軍活動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羅丰苓、盧台華民(2103)。台中市國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遭受同儕霸凌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9),73-102。
羅丰苓、盧台華(2015)。國中融合教育中身心障礙受凌學生遭受普通班同儕霸凌現況及原因之研究-以一所國中為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2,1 - 34。
羅月英(2005)。跨校協同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2005年行動研究研討會論文集,143-169。
羅清水等(2008)。特殊教育發展報告書。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編輯。臺北市:教育部。
蘇燕華 (2000):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般教師的經驗。
蘇燕華、王天苗(2003)。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4),39-62。
蘇雅君(2003)服務學習在國中童軍社團推動與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嚴家芳(2006)。智能障礙學生在融合教育班級中社交技巧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二、英文部份

Andrews, A., & Clementson,J.J. (1997). Active learning’s effect upon preservice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 inclus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10 217)
Booth, T. & Ainscow, M. (Eds.) (1998). From Them to Us: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clusion in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Bruce, S. M., &Pine, G. J. (2010). Action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 an inquiry approach for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utinho, M.J. & Repp, A.C. (1999). Inclusion: The Integration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USA: Wadsworth. Down Syndrome Information Network (2000). http://www.down-syndrome.net Hornby,
Dewey, J. (1997).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Dewey, J. (1998). How we think. Mineola, NY: Dover Publications.
Dymond( 2008). A Guide to Creating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jects with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jects The Definition.

Elliott, J.(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Elliott, J.(1998). The curriculum esperiment: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social chang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Eyler, J., & Giles, D. E.(1999). Wheres the learning in service-learning.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