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1. 林富士(1988),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香。
2. 許梅貞(2003),籤情卦意符咒傳語,基隆:文化局。
3. 姚周輝(2004),符咒的魔法寶盒,台北:書泉。
4. 李冬生(1992),神秘文化,安徽:人民。
5. 吳綬琚(1990),道教文化面面觀,山東:齊魯。
6. 李賢文(1992),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
7. Susanne K.Langer(1990),感情與形式,劉大基譯,台北:商鼎。
8. 楊大春(1997),解構理論,台北:揚智。
9. 董芳苑(1996),台灣民宅門楣八卦牌守護功用研究,台北:稻香。
10. 胡孚琛(1989),魏晉神仙道教,北京:人民。
11. 陳雄群(1990),道教神話,安徽:新華。
12. 盧勝彥(2004),先天符筆,桃園:大燈。
13. 元龍法師(2004),茅山符咒法,台南:正海。
14. 巴莫曲布嫫(2004),神圖與鬼板,廣西:人民。
15. 曾肅良(2002a),當代藝術廣角鏡-曾肅良藝術評論集,台北:三藝。
16. 曾肅良(2002b),傳統與創新,台北:三藝。
17. 曾肅良(2004),眺望文化群島-曾肅良藝術文評論集,台北:典。
18. 楊盛錩、賴麗雯(1996),臉-創意主題系統開發,台北:台北縣政府。
19. 何懷碩(2003),給未來的藝術家,台北:立緒。
20. 黃光男(1999),台灣水墨畫創作環境因素之研究,台北:歷史博物館。
21. 宗白華(1989),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
22. 劉其偉(1994),現代繪畫基礎理論,台北:雄獅。
23. 韋勒克(1962 ),文學論,王夢鷗譯,台北:志文。
24. 黑格爾(1981),美學,朱孟實譯,台北:里仁。
25. Rudofe Arnheim(1974),藝術與視知覺,藤守堯、朱疆源譯,四川:人民。
26. 楊福全(2003),走過圖畫象形文的靈境,四川:文藝。
27. 李倫(2000),藝術界-五、六月雙月刊,廣州:藝術界。
28. 郭繼生(1995),當代台灣繪畫文選,台北:雄獅。
29. 李長俊(1889),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雄獅。
30. 袁樞真、王建柱(1994),高中美術4,台北:復興書局。
31. 龔云表(2004),中國當代版畫名家實錄-楊勁松,上海:上海書店。
二、期刊論文
1. 吳永猛(1996),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 夏昭炎(2003),意境概說-中國文藝美學範疇研究,北京:廣播學院。
3. 林隆達(2002),山水畫論的符號與象徵學,台北:國立師範大學。
4. 羅婷以(2002 ),從象徵符號看圖畫書中的女巫形象,台北:靜宜大學。
5. 管執中(1992),試論現代水墨畫的源頭和流向,台北:市立美術館。
6. 黃玉秀(2004),看不見的意象,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畢業論文。三、網路資料
1. 網路資料http://www.divine.com.tw/pbto8-1-1-3-3.htm,2004年10月22日參閱。
2. 網路資料http://content.edu.tw/local/jinmn/jinmnlj,2005年2月16日參閱。
3. 網路資料http://www.lib.ntu.edu.tw/spe/taiwan/religion/juju/6443-52.jpg,2005年2月16
日參閱。
4. 教育人生網http://www.edulife.com.cn/News/200411/2320041113315700.html,2005年6月21日參閱。
5. 海棠-藝術新聞網http://www.arts.com.tw/news/9911/991118-1.htm,2005年6月21日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