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5 18: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盛錩
研究生(外文):Yang ,Sheng-Chang
論文名稱:符籙美學-符籙的符號、象徵與圖像之創作
論文名稱(外文):Aesthetics of Taoism- Creation of Signs, Symbols and Icons-
指導教授:曾肅良曾肅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eng ,Su-L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0
中文關鍵詞:符籙神靈圖像符號水墨美學
外文關鍵詞:Fu- LuspiritsiconssymbolsChinese Ink Paintingsaesthet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7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符籙」,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巫術文化,具有神聖的象徵意涵與心靈圖像;更蘊含著不可解說的玄學意義,經由道士長期施用與道家的論述,已經形成一系列的符碼系統,這一系統,以信仰為基礎,被運用來治病、祈福、鎮災、解煞、求財等,是一龐大而又神秘的道家符碼系統,這個符碼系統,以書寫與圖像為主,孕藏強烈的道家思想,具有神秘、不可解、未知與玄學的情境。
本文藉由「符籙」的圖像與符碼,試驗水墨創作中可表現的多元面向,以一系列藝術理論為論據,強調創作的觀念、意境、形式與技法,並以「符籙文字的神聖性」、「符籙圖像的象徵性」及「符籙儀軌的通靈性」三種觀念為出發,反省本土文化與國際思潮的相容性,進而將式微的本土文化,建構出台灣本土另一種新的訊息符碼,並試圖從中國「符籙」的素材中,加以運用水墨、水彩、膠彩、蠟筆等媒材的實驗來表現,並開發出一系列可以欣賞、可以閱讀,且耐人尋味的「符籙美學」創作。
Fu-Lu, one of the Chinese culture specific witchcrafts, not only symbolizes the sacredness as well as holy spirits but also implies the indescribable Metaphysics.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being widely used by Taoist priests, Fu-Lu has had become a system of symbolic conventions. As the fundamental ground of the Fu-Lu system is the religious faith, it is believed that Fu-Lu can be used to cure the illnesses, to pray for good fortunes as well as wealth, to tranquilize disasters, and to dissolve malignant deities. Therefore, Fu-Lu is apparently a multifarious and mysterious symbolic convention system of Taoism. This symbolic convention system is mainly expressed through the calligraphy and the icon, implying strong beliefs of Taoism and carrying mysterious, unexplored, unknown and Metaphysical significations.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icons and symbols of Fu-Lu,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ultifaceted aspects of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Chinese Ink Paintings. Based on a series of artistic theories, I emphasize the notions, the conception, the styles and the techniques of creations of the Chinese Ink Paintings. Moreover, I reflect upon our own Taiwanese indigenous culture and its compatibility with the ideological trend worldwide on the basis of the three notions of Fu-Lu—the Sacredness of the Calligraphy, the Symbolism of the Icons, and the Psychic Telesthesia of the ritual of Fu-Lu.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construct the new convention of messages from the descending Taiwanese indigenous culture. Furthermore, I make an effort to apply various media from the ink painting, water color painting, glue painting, to crayon painting as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of expressions in order to develop a series of pleasurable, readable and absorbing creations of the Fu-Lu aesthetic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7
第五節 研究內容------------------------------------- 10
第二章 符籙的源起、演化與功能 --------------------- 11
第一節 符籙的源起與演化 ------------------------------- 11
第二節 符籙的形式與類型 ------------------------------- 14
第三節 符籙的製作與施用---------------------------------- 23
第四節 符號象徵與圖像意涵 --------------------------- 33
第三章 符籙美學創作理論與實踐 ---------------------- 40
第一節 觀念--------------------------------------------- 40
第二節 意境-玄學氣氛的營造 ---------------------------- 43
第三節 形式與技法-----------------------------------------49
第四章 符籙美學作品詮釋 --------------------------------- 52
第一節 人間系列------------------------------------------ 53
第二節 神靈系列 ------------------------------------------65
第五章 結論 -------------------------------------------- 77
參考書目 ------------------------------------------------79
一、專書
1. 林富士(1988),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香。
2. 許梅貞(2003),籤情卦意符咒傳語,基隆:文化局。
3. 姚周輝(2004),符咒的魔法寶盒,台北:書泉。
4. 李冬生(1992),神秘文化,安徽:人民。
5. 吳綬琚(1990),道教文化面面觀,山東:齊魯。
6. 李賢文(1992),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
7. Susanne K.Langer(1990),感情與形式,劉大基譯,台北:商鼎。
8. 楊大春(1997),解構理論,台北:揚智。
9. 董芳苑(1996),台灣民宅門楣八卦牌守護功用研究,台北:稻香。
10. 胡孚琛(1989),魏晉神仙道教,北京:人民。
11. 陳雄群(1990),道教神話,安徽:新華。
12. 盧勝彥(2004),先天符筆,桃園:大燈。
13. 元龍法師(2004),茅山符咒法,台南:正海。
14. 巴莫曲布嫫(2004),神圖與鬼板,廣西:人民。
15. 曾肅良(2002a),當代藝術廣角鏡-曾肅良藝術評論集,台北:三藝。
16. 曾肅良(2002b),傳統與創新,台北:三藝。
17. 曾肅良(2004),眺望文化群島-曾肅良藝術文評論集,台北:典。
18. 楊盛錩、賴麗雯(1996),臉-創意主題系統開發,台北:台北縣政府。
19. 何懷碩(2003),給未來的藝術家,台北:立緒。
20. 黃光男(1999),台灣水墨畫創作環境因素之研究,台北:歷史博物館。
21. 宗白華(1989),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
22. 劉其偉(1994),現代繪畫基礎理論,台北:雄獅。
23. 韋勒克(1962 ),文學論,王夢鷗譯,台北:志文。
24. 黑格爾(1981),美學,朱孟實譯,台北:里仁。
25. Rudofe Arnheim(1974),藝術與視知覺,藤守堯、朱疆源譯,四川:人民。
26. 楊福全(2003),走過圖畫象形文的靈境,四川:文藝。
27. 李倫(2000),藝術界-五、六月雙月刊,廣州:藝術界。
28. 郭繼生(1995),當代台灣繪畫文選,台北:雄獅。
29. 李長俊(1889),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雄獅。
30. 袁樞真、王建柱(1994),高中美術4,台北:復興書局。
31. 龔云表(2004),中國當代版畫名家實錄-楊勁松,上海:上海書店。
二、期刊論文
1. 吳永猛(1996),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 夏昭炎(2003),意境概說-中國文藝美學範疇研究,北京:廣播學院。
3. 林隆達(2002),山水畫論的符號與象徵學,台北:國立師範大學。
4. 羅婷以(2002 ),從象徵符號看圖畫書中的女巫形象,台北:靜宜大學。
5. 管執中(1992),試論現代水墨畫的源頭和流向,台北:市立美術館。
6. 黃玉秀(2004),看不見的意象,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畢業論文。
三、網路資料
1. 網路資料http://www.divine.com.tw/pbto8-1-1-3-3.htm,2004年10月22日參閱。
2. 網路資料http://content.edu.tw/local/jinmn/jinmnlj,2005年2月16日參閱。
3. 網路資料http://www.lib.ntu.edu.tw/spe/taiwan/religion/juju/6443-52.jpg,2005年2月16
日參閱。
4. 教育人生網http://www.edulife.com.cn/News/200411/2320041113315700.html,2005年6月21日參閱。
5. 海棠-藝術新聞網http://www.arts.com.tw/news/9911/991118-1.htm,2005年6月21日參閱。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