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導民(2001),《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臺北: 師大書苑。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臺北: 五南。
王建智(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怡(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建構〉,臺北市市立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桂蘭(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知識分享態度、虛擬社群參與意願
及參與程度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王連生(1994),〈現代小學經營理念與策略〉,《研習資訊》,11:6,頁 64-70。
王美音譯(1997),《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臺北: 遠流。
尤克強(2000),〈知識創造價值〉,《遠見雜誌》,6,頁108-109。白美玲(2011),〈內外在動機對知識分享意願與行為之研究〉,崑山科
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滿堂(2003),〈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策略與學校氣氛對教師知識分享
意願影響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嘉軒(2004),〈虛擬社群網站使用動機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中山大
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文雄(1989),《班級經營》。高雄: 復文。
朱文雄(1999),《班級經營》。高雄: 復文。
李園會(2001),《班級經營》。臺北: 五南。
李友智(2000),〈知識管理產品創新與影響兩者關係的干擾變數之研
究〉,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李佳潔(2010),〈營造討論社群的班級經營知行動研究〉,臺北教育大
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應宗(2002),〈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之研究:以臺北縣國民小學為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余炎和(2004),〈臺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
呂孟真(2005),〈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知識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
研究:以北部五縣市為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宜蓁(2001),〈中等學校教師知識分享模式之研究:TMT觀點〉,
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兆武(2002),《十八世紀哲學家的天空》。臺北﹕左岸文化。
何心蕊(2003),〈國民小學教師參與網路社群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宗岳(2009),〈國小教師之教師信念、領導行為、班級經營策略與
班級經營效能之結構關係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3:1,
頁99-127。
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著(1996),《班級經營》。
臺北: 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黃旭鈞(2000),〈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策略初探〉,《教育研究》,77,頁18-32。
吳清山(2001),〈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32,頁1-16。
吳清山(2003),《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賴協志(2009),《知識領導理論與研究》。臺北: 高等教育文
化。
吳明隆(2004),〈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的教學應用〉,《視聽教育雙
月刊》,45:4,頁12-22。
吳明隆(2009),《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臺北: 五南。
吳清基(1998),《精緻教育的理念》。臺北: 師大書苑。
吳承芬(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實務》。臺北: 小知堂文化。
吳迎春譯(1992),《大未來》。臺北市: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臺北: 五南。
林進材(2012),《班級經營》。臺北: 五南。
林士智(2000),〈知識管理理論模式初探:組織取向與資訊科技運用〉,
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珊如(2002),〈從教師知識分享與資源共享談教育效能之提升〉,《現
代教育論壇》,7,頁33-42。
林海清(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行政改革〉,《現代教育論壇》,7,
頁133-141。
林富能(2003),〈網路實務社群為基礎的音樂教師在職進修研究〉,高
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莉雯(2006),〈思摩特教師虛擬社群知識管理組織文化之研究〉,朝
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碩士論文。
林祐超(2006),〈教師虛擬社群知識分享行為、學習滿意度及成效之
研究:遠距教學課程學習網為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
士論文。
林煥民(2008),〈知識管理在學校創新經營之應用〉,《學校行政》,54,頁73-93。
林志奇(2011),〈台北縣市國民小學分散式領導與教師知識分享行為
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
文。
邱錦堂(2001),〈國中導師信念、班級經營策略對班級經營效能相關
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
邱子芸(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透過Facebook參與線上學習社
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臺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碩士
論文。
姚培鈴(2005),〈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俞灝敏、邱辛曄譯(1998),《控制革命》。臺北: 桂冠。
姜禮琪(2008),〈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
以桃園縣為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麗貞(2011),〈國小教師專業虛擬社群的知識分享與專業成長之研
究〉,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忠民(1994),〈班級經營之我見〉,《學生輔導通訊》,33:7,頁82-85。徐學正(2001),〈運用合作學習教學法與班級經營策略改進國中學生
學習之行動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
文。
徐正時(2011),〈台中市國民中學教師知識分享意願及行為之研究〉,
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孫足承、高禾純、張超盛和王天津(2009),〈網路社群資訊交換行為
模式〉,第二屆國際資訊館學術研討會,5月23日,臺北。
夏侯欣鵬(1999),〈信任與權力對組織內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
以銀行放款部門主管為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高希均(2000),《知識經濟之路》。臺北: 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高義展(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
業表現〉,高雄市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高博銓(2007),《教學論之理論與實施》。臺北: 五南。
高熏芳(2013),《數位原生的學習與教學》。臺北: 高等教育出版。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
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
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臺北: 揚智文化。
陳湘玲(2000),〈國小一年級級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臺
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勇(2002),〈屏東縣國小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
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玉(2002),〈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實踐過程中的個人知識管理〉,
《教育研究月刊》,93,頁41-50。
陳育吟(2002),〈國民小學出任教師班級經營困境及成長策略需求之
研究〉,臺北市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錡(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
之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升(2011),〈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班級經營效能之
研究〉,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許瑋玲(2002),〈國民小學推動知識管理現況與期望之研究:以彰化
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單文經(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臺北: 師大書苑。
張繼文(1992),〈商業設計的本質性任務與趨向:透過視覺傳達呈現影像世界),《現代美術》,39,頁47-52。張秀敏(1998),《國小班級經營》。臺北: 心理。
張玉文(2000),《知識管理》。臺北: 天下遠見。
張志明(2000),〈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行政〉,《學校行政雙月刊》,6,頁38-49。張基成 (2003),〈網路學習社群知經營與管理〉,《T and D飛訊》,8,
頁1-11。
張顯榮(2003),〈臺北市國小校長知識分享意願與行為之研究〉,台北
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芬(2003),〈臺北市國民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能力與班級經營效能
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智竣(2010),〈國小英語教師知識分享經驗之訪談研究〉,屏東教育
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
黃欣儀(2002),〈影響中小學教師網路進修使用程度相關因素之研
究〉,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秋鑾 (2003),〈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
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教育大學博士論文。
黃勢民(2004),〈國民小學知識分享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師範
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紹麟(2007),〈數位之牆〉,http://www.digitalwall.com/(2013年6
月讀取)。
黃國庭(2008),〈大學生德社會網絡網站使用行為與社會資本之關聯
性研究:以無名小站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明德(2001),《班級經營》。臺北: 五南。
莊千慧(2008),〈國小教師績效責任信念、知識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59,頁113-136。
曾錦達(2001),〈知識擷取〉,現代教育論壇﹕知識管理與教育效能研
討會,11月7日,國立教育資料館。
葉芬廷(2002),〈教師專業虛擬社群之國小教師會員使用動機、行為
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以思摩特網(SCTNET)為例〉,屏東師範
學院教育科技碩士論文。
葉倩亨(2004),〈國民中學教師人情特質、人際情感、組織文化與知
識分享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
葉蕙芬(2009),〈國小優良教師素質指標建構與實證之研究〉,臺北市
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傅振焜譯(1994),《後資本主義社會》,台北: 時報文化。
楊昭儀、徐新逸(1997),〈建構網路學習社群的教學設計模式〉,《視
聽教育雙月刊》,39:3,頁15-27。
楊士賢(1997),〈國民小學級任教師班級經營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
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振富譯(2002),《學習型學校》。台北市: 天下文化。
劉榮裕(1995),〈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經營領導模式與學生學業成就之
相關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京偉譯(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臺北: 商周。
劉文良(2008),《知識管理》。臺北: 碁峰。
廖春文(2001),〈知識管理在學校行政實際應用之研究〉,知識管理與
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10月,國立東華大學。
廖振成(2011),〈人際關係網絡、班級經營、班級氣氛與教學效能之
研究〉,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臺北: 三民書局。
蔣佩真(2001),〈虛擬社群的知識分享:認知與行為間的關係〉,中山
大學資訊管理碩士論文。
蔡葦齡(2004),〈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以虛擬社群實踐知識管理
之歷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碩士論文。
鄧延栗(2008),〈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情緒智慧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
究〉,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榮泰生(2000),《網路行銷電子商務實務篇》,臺北: 五南圖書。
黎士群(1999),〈組織公平、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性研究:以
Unix系統管理人員為例〉,銘傳大學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翟本瑞(2002),《連線文化》,高雄﹕復文。
鄭玉疊、郭慶發(1994),《班級經營:做個稱職的教師》。台北: 心理。
鄭彩鳳(1998),《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 麗文文化。
戴怡真(2004),〈知識管理應用於國小教師班級經營具體作為之意見
研究:以臺南縣市為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政
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
謝美雲(2009),〈國小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性研究:以彰
化為例〉,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世華(2000),〈國小教師電腦焦慮與因應方式之研究〉,花蓮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名君(2006),〈政府網路公共論述空間之研究:以中央政府行政機關網路論壇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簡紅珠(1996),〈國小專家與新手教師的班級經營管理實作與決定之
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頁36-48。
Anne, B. (1994), “Communities On-Line: Community-Based Computer Networks,” http://alberti.mit.edu/arch/4.207/anneb/thesis/
background.html.
Armstrong, A. and J. Hagel III (1997), Net Gain: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aron, R. M. and D. A. Kenny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pp. 1173-1182.
Blackler, F. (1995), “Knowledge, Knowledge Work and Organizations: An Overview and Interpretation,” Organization Studies,16:6,
pp. 1021-1046.
Burden, P. R. (1995),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Discipline. New York: Longman.
Brophy, J. (1979), “Teacher Behavior and Its Effec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pp. 733-750.
Davenport, T. H. and L. Prusak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ertovzos, M. and J. Moses (1994), The Computer Age: A Twenty Year
View. Cambridge, MA: MIT Press.
Devi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Newbury Park. NJ: SAGE
Publication.
Eisenhart, M. and H. Borko (1993), Designing Classroom Research:
Themes, Issues, and Struggles. Needham Heights, Massachusetts:
Ally and Bacon.
Emmer, E. T., C. M. Evertson, and L. M. Anderson (1980),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at Beginning of the School Year,”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0:5, pp. 219-231.
Frozen, Y. A. (1993),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 Reflective Teacher.
New York: Merrill.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the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2, pp. 91-100.
Herzberg, F. (1966), 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 London: Granada Publishing.
Holsapple, C. and A. Whinston (1996),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A
Knowledge-Based Approach. St. Paul, M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Jones, V. F. and L. S. Jones (1995),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Creating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All
Students. Needham Height: Allyn, Bacon and Schuster Company.
Kollock P. (1999), “The Economies of Online Cooperation: Gifts and
Public Goods in Cyberspace,” in M. Smith and P. Kollock, eds.,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 (London: Routledge), pp. 220-239.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cMillan, W. D. and M. D. Chavis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m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
pp. 6-23.
MeLuhan, M. (1962), The Gutenberg Galaxy: 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 Canada﹕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Nonaka, I. (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5:1, pp. 14-37.
Nonaka, I. and H. Takeuchi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Quinn, J. B. (1992), Intelligent Enterprise﹕A Knowledge and Service Based Paradigm for Industry. New York: Free Press.
Rheingold, H. (1993),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London, England: MIT Press.
Romm, C., N. Pliskin, and R. Clarke (1997),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Society: Toward and Integrative Three Phase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7:4, pp. 261-270.
Senge, P. (1997), “Sharing Knowledge,” Excutive Excellence, 14:11, pp.17-18.
Tampoe, M. (1993), “Motivating Knowledge Workers: The Challenge for
the 1990s,” Long Range Planning, 26:3, pp. 49-55.
Veenman, S. (1984), “Perceice Problems of Beginning Teacher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4, pp. 143-178.
Wiig, K. (1997), “Knowledge Management:Where Did It Come from and Where Will It Go,” Exper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 13:1, pp. 1-14.
Woods, P. (1983), Sociology and the School.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