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1 06: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勻翔
研究生(外文):Chang, Yun Hsiang
論文名稱:攝王於禮、攝禮於德-荀子之智德及倫理社會建構之意涵
論文名稱(外文):Embodying the Kingly Way in Propriety and Incorporating Propriety in Virtue--Xun Zis Prudence and the Meaning of Constructing and Ethical Society
指導教授:潘小慧潘小慧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an, Hsiao Huei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7
中文關鍵詞:化性起偽荀子智德聖人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6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荀子之智德及社會倫理建構之意涵-以攝王於禮、攝禮於德為核心」在跳脫傳統以孟子為正宗儒家來解讀荀子的詮釋架構;另以德行倫理學的視角重新審視荀子的思想,以荀子的智德思想為研究主題,並且對於他由智德的陶成所開拓成的社會倫理具有的真正意涵予以釐清,同時亦針對荀學的智德與西方德行倫理學傳統之核心概念-亞里斯多德的智德進行比對,就以對照出中西方兩種智德觀的不同與一致處。這項工作可為當代的孔學現代化提供新的可能性。
  本研究首先針對歷代的荀子評價進行分述。就論者來看,無論是漢代、宋明、明末以及清代對於荀子的評價不能算是真正體認荀子。宋明以降對於荀子的研究受制於以孟子詮釋荀子的架構,因而難有公允的解讀,而此等現象在今日仍舊存在著;其中,「性惡」一說最為人垢病;不過荀子在被否認的同時,卻又是一直持續發展著。時人指出當代荀子的研究由於「中學西解」詮釋路徑的錯誤,因而荀子思想中真正的核心-明智的取捨態度-遂難以被正視。論者以為,「中學西解」並非導致荀子智德為時人忽略的原因,由《荀子》思想中對於德行的強調來看,以德行論作為詮釋的參照系,是合理的。荀子的智德思想承繼孔子「學」的精神,良好德行的擁有得通過後天教化的陶成,德行是一種由發展而來的優良品格。荀子是以智德成就「內聖」,並由之開拓出儒家的「外王」理想。(參見第一章)
  荀子不同於孔子以「仁」德為全德、「智」德為殊德;他將「智」德提高至同「仁」德為全德,並強調德治。所謂聖人即具有「智」德之人,其生命表現是諳合理、盡其情、從其欲的。「化性起偽」的對象是「情」,「化性起偽」所以可能,在「心」為身體主宰、為自由的、具知能、本具有趨向善的意志傾向。荀子為緩和的主智精神,「智」德為一種可進行認識、分析、推理、與權衡倫理實踐的理智德行,具「智」德者的思慮活動難為一般人所認識。「智」德的陶成與自然生命轉為理想生命有著密切的關係,社會的正理平治亦要求君王必須具備「智」德。所謂「明天人之分」,意指配合自然、善用自然,並且包含有主動參天地、明天道以實踐人道的意義。「天」不只為自然,聖人立人道,還當識天才足有為人取法之範示。(參見第二章)
  生命品格的發展過程,即生命之知能經「禮」養成道德的知識理性,並漸次由行禮之積累,完成具道德之實踐理性之「智」德的歷程。「天」與人有著根源上的統一,他們在目的上也是相同、一致的。「禮」具「超越義」之義,整個天地的規律即客觀之「禮」的表現,「智」德者制禮,是有所本、有所據的。荀子兼重「法先王」與「法後王」,「法先王」著重彰明道德知識的邏輯及所持之不變之理,這是「先王」與「後王」共同持守的「道貫」;「法後王」的強調,為的是將此「道貫」推理作用於現實,以完成符合歷史所具之動態性特徵的禮制;生命、人事與國家皆經由「禮」而與整體有一和諧的關係。時人評荀子的「禮」為功利思想,並不公允。道德在荀子那裡具有內在與工具之雙重性價值,理想生命的實現包含有內在德行的養成與自然生命之自然傾向的合理滿足。(參見第三章)
  荀子與亞里斯多德二人無論在德行為道德踐履的關鍵、德行與目的的關係、陶成德行的途徑、人性結構中本具有向善的意志傾向以及德行一體論等關注上的解讀,皆有著若合符節之處;不過,他們所共同強調的智德,在內涵上並不相同。亞里斯多德雖重視智德,但是對於技術及純粹思辨的科學知識予以獨立的位置,他們的成就亦為理想生命的要素;相較於亞氏,技術在荀子那裡不具獨立地位,科學知識在荀子那裡,只是具有落實「智」德之實現人道的工具性意義。(參見第四章)
  本研究旨在重新審視荀子智德思想及社會倫理建構之意涵,並指出其智德思想的價值及當代在會通荀子與孟子的嘗試上,可以嘗試的途徑。(參見第五章)
目 次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荀學的歷史遭遇與傳統對於荀學的解讀 2
(一)《荀子》於兩漢的適應性及經學地位 2
(二)宋明對於荀學的評價及「主性惡」、「禮為偽」、「尚強伯」之認識 4
二、孟子學視野下的儒學詮釋及宋明儒學中的荀學 7
(一)理學與反理學對於荀學的吸收 7
(二)明末援入荀學以救正外王的思想價值 11
三、對於荀子內聖外王之道的認識 13
第二節 理解荀學為德行論的中學西解 16
一、拿捏分寸的理解-中學西解的適當性 16
(一)中學西解的問題 17
(二)對「明智的取捨態度」的忽略非全由「西解」所致 18
二、另一條詮釋荀學的路線 22
(一)衡定當代新儒家對於荀學所做的肯定 22
(二)儒家的德行傳統與荀學的智德 25

第二章 荀子的智德思想 31
第一節 智德為道德高度發展的生命所具有的一種穩定的、關乎倫理實踐的理智德行 32
一、智德與聖人生命 32
(一)「智」德與「仁」德 33
(二)自然生命、道德生命與智德 39
二、智德的內涵與作用 45
第二節 積慮成智的可能性及主智精神 49
一、心的結構與功能及意志在化性起偽中扮演的角色 50
二、欲利且好義的人性雙重結構 55
三、主智精神的強調 59
第三節 本於人道之智德的「不求知天」與「知天」觀 64
一、側重應用科學而不重自然之所以然的不求知天觀及其意義 65
(一)在實用的之智德思慮下對自然律則進行認識所表現的取捨態度 65
(二)技術與智德的關係 69
二、落實視之則於人事的知天觀及其意義 73

第三章 智德、禮之倫理社會的建構與目的 78
第一節 作為倫理社會之落實之禮論的意義與結構 79
一、「禮」與「智」德的關係 79
(一)「禮」為由知入「智」德的門徑 80
(二)「禮」為參天於人事之「智」德的開顯 82
二、施作於倫理社會的禮義之統 86
(一)「禮」、「類」、「理」三者的關係 87
(二)兼融「法先王」與「法後王」之「禮」的精神 95
第二節 不為功利主義而為尚義的禮論思想 102
一、荀學義利觀內涵及其於儒學義利思想中的轉折意義 102
二、作為落實社會倫理之禮義之統的若干現代解讀的商榷 110

第四章 荀子智德思想於倫理實踐上的啟示、意義與侷限 121
第一節 德行為關乎倫理實踐、生命目的之實現的品格 122
一、亞里斯多德之德行劃分、內涵、表現及其與目的的關係 122
二、荀學智德思想為一種德行論型態 126
第二節 荀學智德思想與亞里斯多德理智德行的差異 131
一、荀學與亞里斯多德於智者抉擇上的差異與意義 132
二、荀學重人事、輕理論科學之智德思想之因由與侷限 134

第五章 結論 138
第一節 本研究的目的及各章架構之鋪排用意 138
第二節 攝王於禮、攝禮於德的主智精神 142
第三節 荀學於現代儒家的價值及可能性發展 148

參考文獻 153
參考文獻

  一、原典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宋】陳 亮:《陳亮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明】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明】王陽明:《傳習錄‧答顧東橋書》,臺北:金楓,1987年。
【明】羅欽順:《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唐】楊 倞,【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考證》,臺北:世界書局,2005年。
【唐】韓 愈:《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
【晉】杜 預:《春秋經傳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焦 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清】程樹德:《論語》,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清】熊賜覆:《學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劉師培,《荀子補釋》,臺北:古今藝文印行,年代不詳。
【清】謝墉,《荀子集解》,臺北:新興書局印行,1959年。
【漢】王 充:劉盼遂集解:《論衡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七略出版社,1991年。
【漢】劉 向,【清】姚振宗輯錄:《書目類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于省吾:《荀子新證》,臺北:樂天出版社,1970年。
毛子水:《荀子訓解補正》,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李中生:《荀子校詁叢稿》,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滌生:《荀子集解》,臺北:臺灣學生學局,2000年。
張 覺:《荀子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
張以文:《荀子全釋》,湖南:三環出版社,1991年。
梁啟雄:《荀子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章太炎:《國學略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章詩同:《荀子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溫晉城:《孟子會箋》,臺北:正中書局,1954年。
熊公哲:《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劉 向:《漢書藝文志》,臺北:成文書局,1978年。
劉 向:《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劉殿爵:《荀子逐字索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6年。
嚴靈峰:《無求備齋荀子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97年。

  二、相關著作
王 穎:《荀子倫理思想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牟宗三:《名家與苟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漢京文化,1987年。
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柯雄文:《倫理論辯》,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76年。
韋政通:《先秦七大哲學家》,臺北:水牛出版社,1989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
翁惠美:《荀子論人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8年。
張君勱:《中西印哲學文集》(下冊),臺北:學生書局,1981年。
郭沬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陳大齊:《荀子學說》,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89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惠吉星:《荀子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馮 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楊承彬:《孔、孟、荀的道德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楊國榮:《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廖名春:《荀子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熊公哲:《荀卿學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潘小慧:《四德行論-以多瑪斯哲學與儒家哲學為對比的探究》,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7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韓德民:《荀子與儒家的社會理想》,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三、期刊論文
王靈康:〈英語世界的荀子研究〉,刊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一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3年。
佐藤將之:〈二十世紀日本荀子研究之回顧〉,刊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一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2003年。
李滌生:〈荀子的自然論〉,刊載於《民主評論》,第十五卷,第二十一期,臺北:民主評論,1964年。
李賢中:〈墨學論用〉,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一卷,第一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2005年1月。
杜米杉:〈荀子堪稱「東方的亞里士多德」嗎?〉(下),刊載於《宇宙》,第八卷,第十一期,宇宙,1978年。
俞仁寰:〈荀子書中的「類」字與邏輯〉,刊載於《政治學季刊》,第二期,臺北:臺大政治學會出版,1960年4月。
胡啟勇:〈先秦儒家「智」德思想述略〉,刊載於《蘭州學刊》,第十二期,甘肅:蘭州大學,2006年12月。
張 亨:〈荀子對人的認知及其問題〉,刊載於《文史哲學報》,第二十期,臺北:臺灣大學,1960年。
張 涅:〈「人定勝天」思想的歷史查考和認識,刊載於《東岳論叢》,第二十一卷,第二期,濟南:山東人文科學院,2003年。
張 穎:〈試論孔、荀對自然規律的探索態度及其對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影響〉,刊載於《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第三期,2000年。
張鼎國:〈「實踐智」與新亞里理多德主義〉,刊載於《哲學雜誌》,第十九期,台北:聯合發行中心,1997年2月。
陳大齊:〈荀子所說的義〉,刊載於《孔孟學報》,第二十一期,1971年。
越 蓓:〈荀子科技思想評述〉,刊載於《船山學刊》,第三期,長沙: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0年。
黃 藿:〈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當代道德教育〉,刊載於《社會文化學報》,第九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1999年12月。
楊秀宮:〈義利之辨在技職教育中的意義-以孔孟荀「義利之辨」為核心之研究〉,刊戴於《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五卷,第二期,高雄:樹德科技大學,1993年。
潘小慧:〈荀子的「解蔽心」-荀學作為道德實踐論的人之哲學理解〉,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五卷,第六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雜誌社,1998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與當代新儒家的對比及其前瞻〉,刊於《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三十五卷,第二期,江西:南昌大學,2004年5月。

四、會議論文
王祥齡:〈荀子哲學的近代化特徵〉,編錄於《荀子思想的當代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臨沂:山東大學,2007年8月6日。
劉文銘:〈當代新荀學的基本理念〉,編綠於《荀子思想的當代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臨沂:山東大學,2007年8月6日。
蔡錦昌:〈「不若」說變成「基於」說-檢討台灣的荀子研究〉,編錄於《荀子研究的回顧與開創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6年2月18、19日。
鄭宰相:〈現代韓國學者荀子研究評述〉,編錄於《荀子研究的回顧與開創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6年。
潘小慧:〈德行倫理在中西〉,編錄於《第三個千禧年哲學的展望:基督宗教學與中華文化的交談會議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2年。

五、學位論文
田富美:《清代荀子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夏長樸:《兩漢儒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73年。

  六、外文著作
Alasdair MacIntyre, After Virtue,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1984.
Aristolt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ed by Terence Irwin, Terence Irwin, 1985.
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Roger Crisp,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0.
Daniel Statman ed., Virtue Ethics-A Critical Reader,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7.
Jonathan W. Schofer, “Virtue in Xunzi’s Thought”,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21-1, 199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