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原典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宋】陳 亮:《陳亮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明】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明】王陽明:《傳習錄‧答顧東橋書》,臺北:金楓,1987年。
【明】羅欽順:《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唐】楊 倞,【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考證》,臺北:世界書局,2005年。
【唐】韓 愈:《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
【晉】杜 預:《春秋經傳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焦 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清】程樹德:《論語》,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清】熊賜覆:《學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劉師培,《荀子補釋》,臺北:古今藝文印行,年代不詳。
【清】謝墉,《荀子集解》,臺北:新興書局印行,1959年。
【漢】王 充:劉盼遂集解:《論衡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七略出版社,1991年。
【漢】劉 向,【清】姚振宗輯錄:《書目類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于省吾:《荀子新證》,臺北:樂天出版社,1970年。
毛子水:《荀子訓解補正》,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李中生:《荀子校詁叢稿》,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滌生:《荀子集解》,臺北:臺灣學生學局,2000年。
張 覺:《荀子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
張以文:《荀子全釋》,湖南:三環出版社,1991年。
梁啟雄:《荀子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章太炎:《國學略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章詩同:《荀子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溫晉城:《孟子會箋》,臺北:正中書局,1954年。
熊公哲:《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劉 向:《漢書藝文志》,臺北:成文書局,1978年。
劉 向:《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劉殿爵:《荀子逐字索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6年。
嚴靈峰:《無求備齋荀子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97年。
二、相關著作
王 穎:《荀子倫理思想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牟宗三:《名家與苟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漢京文化,1987年。
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柯雄文:《倫理論辯》,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76年。
韋政通:《先秦七大哲學家》,臺北:水牛出版社,1989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
翁惠美:《荀子論人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8年。
張君勱:《中西印哲學文集》(下冊),臺北:學生書局,1981年。
郭沬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陳大齊:《荀子學說》,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89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惠吉星:《荀子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馮 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楊承彬:《孔、孟、荀的道德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楊國榮:《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廖名春:《荀子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熊公哲:《荀卿學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潘小慧:《四德行論-以多瑪斯哲學與儒家哲學為對比的探究》,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7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韓德民:《荀子與儒家的社會理想》,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三、期刊論文
王靈康:〈英語世界的荀子研究〉,刊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一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3年。佐藤將之:〈二十世紀日本荀子研究之回顧〉,刊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一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2003年。李滌生:〈荀子的自然論〉,刊載於《民主評論》,第十五卷,第二十一期,臺北:民主評論,1964年。
李賢中:〈墨學論用〉,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一卷,第一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2005年1月。杜米杉:〈荀子堪稱「東方的亞里士多德」嗎?〉(下),刊載於《宇宙》,第八卷,第十一期,宇宙,1978年。俞仁寰:〈荀子書中的「類」字與邏輯〉,刊載於《政治學季刊》,第二期,臺北:臺大政治學會出版,1960年4月。
胡啟勇:〈先秦儒家「智」德思想述略〉,刊載於《蘭州學刊》,第十二期,甘肅:蘭州大學,2006年12月。
張 亨:〈荀子對人的認知及其問題〉,刊載於《文史哲學報》,第二十期,臺北:臺灣大學,1960年。
張 涅:〈「人定勝天」思想的歷史查考和認識,刊載於《東岳論叢》,第二十一卷,第二期,濟南:山東人文科學院,2003年。
張 穎:〈試論孔、荀對自然規律的探索態度及其對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影響〉,刊載於《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第三期,2000年。
張鼎國:〈「實踐智」與新亞里理多德主義〉,刊載於《哲學雜誌》,第十九期,台北:聯合發行中心,1997年2月。陳大齊:〈荀子所說的義〉,刊載於《孔孟學報》,第二十一期,1971年。越 蓓:〈荀子科技思想評述〉,刊載於《船山學刊》,第三期,長沙: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0年。
黃 藿:〈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當代道德教育〉,刊載於《社會文化學報》,第九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1999年12月。
楊秀宮:〈義利之辨在技職教育中的意義-以孔孟荀「義利之辨」為核心之研究〉,刊戴於《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五卷,第二期,高雄:樹德科技大學,1993年。潘小慧:〈荀子的「解蔽心」-荀學作為道德實踐論的人之哲學理解〉,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五卷,第六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雜誌社,1998年。蔡仁厚:〈宋明理學與當代新儒家的對比及其前瞻〉,刊於《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三十五卷,第二期,江西:南昌大學,2004年5月。
四、會議論文
王祥齡:〈荀子哲學的近代化特徵〉,編錄於《荀子思想的當代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臨沂:山東大學,2007年8月6日。
劉文銘:〈當代新荀學的基本理念〉,編綠於《荀子思想的當代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臨沂:山東大學,2007年8月6日。
蔡錦昌:〈「不若」說變成「基於」說-檢討台灣的荀子研究〉,編錄於《荀子研究的回顧與開創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6年2月18、19日。
鄭宰相:〈現代韓國學者荀子研究評述〉,編錄於《荀子研究的回顧與開創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6年。
潘小慧:〈德行倫理在中西〉,編錄於《第三個千禧年哲學的展望:基督宗教學與中華文化的交談會議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2年。
五、學位論文
田富美:《清代荀子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夏長樸:《兩漢儒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73年。 六、外文著作
Alasdair MacIntyre, After Virtue,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1984.
Aristolt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ed by Terence Irwin, Terence Irwin, 1985.
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Roger Crisp,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0.
Daniel Statman ed., Virtue Ethics-A Critical Reader,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7.
Jonathan W. Schofer, “Virtue in Xunzi’s Thought”,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21-1,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