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5 06: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施欣儀
研究生(外文):Hsin-Yi Shih
論文名稱:鄉村旅遊地休閒生活型態與遊憩需求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hip of Tourist’s Leisure Lifestyle and Recreation Demand in Rural Tourism Area
指導教授:湯幸芬湯幸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ng-Fen T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亞洲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與遊憩學系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6
中文關鍵詞:休閒生活型態遊憩需求
外文關鍵詞:Leisure LifestyleRecreation Deman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7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6
摘要
休閒生活成為現代人越來越重視的議題,人們的休閒生活型態亦成為社會學家關切的方向。都市化程度遽增的今日,鄉村地區之「鄉村性」成為吸引遊客,尋求放鬆、愉悅、進行休閒度假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希望能找出鄉村旅遊地遊客之休閒生活型態為何?不同休閒生活型態是否會對遊憩本身或資源有不同的需求?研究將藉由休閒生活型態的探討,了解遊客平時的休閒生活模式,並深入探討各休閒生活型態間與生活背景的影響,最後探討各休閒生活型態間與遊憩需求之差異。
本研究將問卷分為三個部份:分別為遊客基本資料、休閒生活型態以及遊憩需求。針對三義勝興火車站遊客進行便利抽樣調查,共發放230份問卷,有效問卷為197份,有效回收率為85.5%。首先採用因素分析將休閒生活型態萃取出四個因素構面:「休閒注重性」、「休閒活動性」、「休閒社群性」,「休閒資訊性」。再經過集群分析將遊客分為四種類群,分別命名為:「休閒資訊導向」、「休閒活動導向」、「多元化休閒導向」、「注重休閒導向」。研究採用卡方分析探討各休閒生活型態與生活背景之差異,顯示各休閒生活型態間在「職業」、「婚姻」以及「教育程度」上有顯著的差異;並利用變異數分析各休閒生活型態在遊憩需求的差異上,分析結果顯示「休閒資訊導向」在從事鄉村旅遊時有明顯的「社會」層面需求;「多元化休閒導向」進行鄉村旅遊時最重視「心理」層面需求的獲得,即個人內在的收穫,其他兩休閒生活型態的遊客在此四個遊憩需求構面無顯著的反應。
Abstract
Leisure life has became a significance issue for modern people, and for sociologists, the leisure lifestyle for people is also a major concern for them. By present urbanization level, the “rurality” of rural areas certainly the best facter of escaping pressure, searching for relaxing, pleasure and recreations. For this reason, this research would like to find out what about the leisure lifestyle of rural area tourists? And how is the recreation itself or the resource is effected by different leisure lifestyle? By research on leisure lifestyles, understand the usual forms of leisure life of tourists. And further more, to deeply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eisure lifestyles and life background of each group. And finally to combine the leisure lifestyles and recreation demands of tourist in the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divided the questionnaire into three parts. Basic information of tourists, leisure lifestyle, recreation demands. Aimed at tourists at Sun-Yi Sung-Sin railway station to be engaged in convenience sampling, total questionnaires 230 copies, and valid questionnaires 197 copies, efficacious retrieve is 85.5%. Researching analyzed, firstly adopting factor analysis to extract leisure lifestyle into 4 components, which are “leisure importance”,” leisure actions”, “leisure leisure lifestyles”, and “leisure information”. And then by cluster analysis, divided the tourists into another four leisure lifestyles, which are named as “ leisure information orientation”,” leisure action orientation”,” diversification leisure orientation”, and “centered on leisure orientation”. The research uses chi-square test to analysis and confer the tourist’s life background an difference between leisure lifestyles, and shows up the occupations, marriages and education level of tourist between leisure lifestyles has remarkably difference. And by using ANOVA the different between leisure lifestyles of recreation deman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hen “ leisure information orientation” tourists are engaged in rural tourism with demands obviously of level of “social”. And While” diversification leisure orientation” tourists are engaged in rural tourism with demands obviously of level of “psychology”, accordingly inherent gains of individuals. Another two leisure lifestyles shows up without responses obviously of recreation demand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重要性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鄉村旅遊之定義 6
第二節 休閒生活型態之定義12
第三節 遊憩需求之定義18
第四節 休閒生活型態與遊憩需求之關係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22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假設22
第二節 研究設計23
第三節 分析方法29
第四章分析結果31
第一節 樣本屬性分析31
第二節 遊客休閒生活型態之分析39
第三節 休閒生活型態者之差異分析45
第四節 各休閒生活型態在遊憩需求上之差異分析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53
第一節 研究結論53
第二節 建議56
第三節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58
參考文獻59
附錄 問卷64

表1-1鄉村旅遊與都市度假旅遊顯著的差異表8
表1-2 鄉村旅遊相關定義之整理表10
表1-3 生活型態定義整理表14
表3-1 各構面及概念意義之說明表23
表3-2 變項操作型定義及衡量說明表24
表4-1 本研究遊客基本資料表32
表4-2 休閒生活型態平均分數表34
表4-3 遊憩需求心理構面平均數表35
表4-4 遊憩需求社會構面平均數表36
表4-5 遊憩需求實質構面平均數表37
表4-6 遊憩需求管理構面平均數表38
表4-7 遊客休閒生活型態因素分析表40
表4-8遊客休閒生活型態因素之集群分析表42
表4-9 遊客基本資料卡方分析表45
表4-10 各休閒生活型態遊客資本資料與婚姻狀況之交叉分析表46
表4-11 遊憩需求之各構面題項因素分析表48
表4-12 各休閒生活型態遊客與遊憩需求構面差異分析表49
表4-13各休閒生活型態於遊憩需求之差異分析表52
博碩士論文
王淑琴,(1996),消費行為兩岸三大都會區生活型態與購買決策過 程之關係比較研究--以運動休閒用品為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 ,台北。
朱佩瑩,(2002),遊客從事鄉野觀光之動機、期望與滿意度-以新竹縣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台北。
林淑真,(2001),生活型態與購買涉入對品牌權益之影響研究─ 以電子字典為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台北。
姜惠娟 ,(1996),休閒農業民宿旅客特性與需求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研究所 ,台中。
徐光輝,(1998),台灣農業之消費者行為分析,碩士論文,台大農業經濟研究所,台北。
孫仁和,(1998) ,溫泉遊憩區遊客特性之研究-以北投、陽明山、馬槽溫泉遊憩區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台北。
陳譽馨,1995,老年人生活型態、疏離感程度與電視觀賞行為之關連性研究, 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
陳譽馨,(1995),老年人生活型態、疏離感程度與電視觀賞情行為之關連性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
陳彥龍,(2005),溫泉區遊客之生活型態、旅遊動機、消費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廬山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彰化。
陳麗玉,(1993),台灣居民對休閒農場偏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台中。
陳冠惠,(2002),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
許瓊文,(1991),休閒生活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的研究:以台大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
黃尹萱,(2004) , N世代生活型態與國內旅遊消費行為,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台北。
湯幸芬,(2001),鄉村旅遊的社會影響-對當地居民的知覺與態度影響之分析,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台中
張淑婷(2003)來華旅客國際觀光旅館住宿需求預測之研究─以日本、香港及美國為例 ,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台中。
葉佳宜 ,(2001),大型購物中心之區位與消費者生活型態對消費行為之影響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新竹。
蔡淑如,(2004),生活型態、消費者涉入對文化創意產業工藝產品購買行為之影響,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彰化。
劉熙慧,(2002),百貨公司卡友來店禮消費者特性與生活型態之研究-以高雄地區居民為例 ,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花蓮。
鄭順璁,(2000),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北。
鄭心儀,(2005),以鄉村旅遊活化地區發展之策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
謝奇明,(2000) ,台灣地區休閒農業市場區隔研究─以消費者需求層面分析,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台北。
薛主堅,(2001),渡假生活型態於澎湖旅遊市場區隔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台北。

期刊論文
陳水源,(1988),遊客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研討,戶外遊憩研究,1(3), 25-51。
蔡宏進,(2005),政治熱季的冷話題─發展鄉村旅遊,農訓,22(2),44-45。
蘇維杉,(2002),當代休閒生活型態的社會學研究趨勢,社教雙月刊,19(4),P25-30。
劉維公,(2000),生活組合:介紹德國社會學的多元化社會研究,東吳學報,9,pp123-143。

研討會論文
吳忠宏,黃宗成,何昶鴛,(1999),休閒農場遊客對解說需求之研究─以飛牛牧場為例,1999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61-78,中華民國戶遊憩學會與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系編著。
張俊彥,(1999),台灣居民休閒活動與設施需求之研究,1999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209-222,中華民國戶遊憩學會與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系編著。
張芝良,(1999),台灣居民休閒活動與設施需求之研究,1999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177-208,中華民國戶遊憩學會與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系編著。
鄭健雄(2001),從社區總體營造觀點談台灣「Roral Tourism」發展。世新大學觀光學系六十年度觀光學術論壇論文集,台北,世新大學,P67-81。
鄭健雄 (2005),旅遊吸引力與鄉村旅遊發展策略,2005首屆中國鄉村旅遊發展論壇,大陸國家旅遊局及成都市政府,大陸成都。

書籍
林晏州,(1987),玉山國家公園遊憩承載量及遊憩需求調查研究報告,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南投。
邱皓政,2003,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1998),休閒遊憩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05,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其他
交通部觀光局,(1998),86年國人國內旅遊情況調查報告。

英文部份:
博碩士論文
Veal , A.J. (2000), Lifestyle and leisure: A review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School of Leisure ,Sport and Tourism,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on-line Biliography8.
Verbeke, M.J.(1991).Towards Balance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Europe. Nijmegen: University of Nijmegen.

期刊論文
Dernoi, L.A (1991).About rural & farm tourism.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16(1), 3-6.
Edmunds, M.(1999).Rural tourism in Europe. Travel&Tourism Analyst,6,37-50
Edgell, D.L. Sr. & Harbaugh, L(1993),.Tourism Development: Annals of Travel Research,18,41-56.
Frochot, I.(2003).A benifit segmentation of tourism in rural area: a Scottish perspective , Tourism Management, 26, 335-346.
Glyptis, S.A.(1981).Leisure Life-styles, Regional Studies, 15(5), 911-326.
Kelly, J. R.(1975).Life styles and Leisure choices. The Family Coordinator, April,195-190.
Lavery, P.(1975),The demand for recreation: a review of Studies, Town Planning Review,46,185-200.
Lane, B. (1994), What is Rural Tourism,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Vol.2, No.1&2
Oppermann, M.(1996). 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1), 86-102.
Plumer, J.T.(1974).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and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1,33-37.
Singer, J.E.(1982).The need to measure life styl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Psychology,33,303-315.

研討會論文、書籍專章
Levy, S.J.(1963).Symbolism and Life Style. In G. Stephen(ed.), Toward Scientific Marketing,pp.140-151.Chicago:AMA.
Maw, R.(1974),Assessment of demand for recreation-A modeling approach, Leisure Research and Policy,pp78-108,Londonl:Scottish Academic Press.
Reynolds, F.D. & Darden, W.R. (1974). Constructing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In W.D. Well(eds.),Life Styleand Psychographics, pp71-96.Chicago:AMA.

書籍
Driver, B.L. and Brown, P.J.,(1975),A social-psychological definition of recreations demand, with implications for recreations resource planning.
Engel, J.F., Kollat, D.T. & Blackwell, R.D.(1984).Consumer Behavior,4nd ed. Orlando, FL: The Dryden Press, a division of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Hawkins, D.I., Best, R.J. & Coney, K.A.,(1995). Customer Behavior: 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Strategy, 8nd ed. Homewood, Ill: Richard D. Irwin, Inc.
Kelly, J.R.& Freysinger, V.J.(2000). 21st Century Leisure Current Issues.
Kotler, P.(1984).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8nd ed. Prentice-Hall, Inc.
Newby, H.(1985)Green and pleasant Land? Social Change in Rural England, London, Wildwood House.
OECD(1993).What future for our countryside? A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Paris: OECD.
Parker(1979).Work and Leisure, State of the Art Review for Joint SSRC/Spoets Council Panel on Recreation and Leisure Reaserch..
Roebrt , K.(1999). Leisur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Wallingford, Oxon:CABIP Publishing.
Richard & Sharplry, J(1997).Rural Tourism an Introduction, 1nd ,Edition, Oxford: the Alden Press.
Sarpley. R. & Sarpley, J.(1997) .Rural Tourism: An introduction. Lond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ess.
Shrpley, R.(1996).Tourism and Leisure in countryside, 2nd Edition, Huntingdon :Elm Publications.

其他
Sobel, M.E.(1981).Lifestyle research in appropriate for some categories of products, Marketing News,v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1,63-86。
2. 盧欽銘(1979)。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的發展。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2,123-132。
3. 賈馥茗(1968)。自知與大學生活之調適,師大學報,13,95-145。
4. 詹馨(1984)。適應的性質初探。國教世紀。2,6-9。
5.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整比較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0,121-141。
6. 梁朝雲(2001)。在學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分析及輔導方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9(1),43-69。
7. 張淑美(1995)。從自我概念談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其輔導。學生輔導通訊,36,89-95。
8. 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張淑美(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之研究。教育學刊,10,261-322。
9. 張春興、陳李綢(1977)。國小男女學業成績的性別差異與其教師性別差異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0, 21-34。
10. 俞筱鈞(1978)。高中生適應問題與應有的態度和觀念。張老師月刊,1(2),150-152。
11. 吳齊殷(1998)。電腦網路的社會衝擊:以倫理議題為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5,7-11。
12. 吳統雄(2000)。台灣網路使用者系列調查研究:現景、策略、方法。民意研究季刊,214,41-77。
13. 吳美娟(2000)。資訊科技中的主體性危機及其在教育上的意涵。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國民教育研究集刊,8,159-173。
14. 王志仁(1997)。網路大調查:族群分析—上班族領先台灣網路。天下雜誌,198,124-129。
15. 蘇維杉,(2002),當代休閒生活型態的社會學研究趨勢,社教雙月刊,19(4),P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