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毛榮富、李明軒、何日生、林福岳、周典芳、徐祥明、陳世敏、陳國明、陳雪華、彭之修(2005)。《媒介素養概論》。台北:五南。
成露茜、羅曉南(2004)。《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台北:正中。
江靜之譯(2000)。《網際網路的衝擊 : 網際空間與網際網路的文化與政治》。台北:韋伯。(原書Jordan T.[1999]. Cyberpower :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internet. New York : Routledge.)
吳明良(2004年4月23日)。〈上網三天三夜,中風癱瘓〉,《聯合報》,頁A8。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台北:智勝文化。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台北:巨流。
呂育瑋(2005)。《從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探索網路女性認同與兩性互動》。玄奘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承宇(2003)。《閱聽人思考的變革:媒體素養意涵新探》。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詠絮(2004)。《穿越虛擬與真實:青少年線上遊戲文化之形塑與對e化教學的啟示》。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曉媛(2003)。《媒體素養融入國小高年級社會科之合作行動研究》。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子凱(2002)。《線上遊戲『天堂』之使用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研究》。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林子斌(2005)。〈媒體素養教育在英國〉,《北縣教育季刊》。台北:台北縣政府。林子斌譯(2006)。《媒體教育—素養、學習與現代文化》,台北:巨流。(原書Buckingham, D〔2003〕. 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林怡萱(2003)。《女性主義教育學與媒體識讀教育:一個行動研究的成果》。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泊志、潘岳、朱正庭(2007年8月30日)。〈禁玩線上遊戲,資優生燒炭亡〉,《蘋果日報》,頁A1。
林愛翎(2001)。《媒體公民教育理論與實踐初探》。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侯蓉蘭(2003)。《角色扮演的網路遊戲對少年自我認同的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施依萍(1996)。《台灣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網路素養資訊觀層面之分析》。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施寄青譯(1994)。《電腦革命》。台北:遠流。(原書Turkle, S〔1994〕.The Second Self : computers and the human spirit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Inc.)
紀慧怡(2004)。《真實與虛擬空間的對話─網咖族的內在經驗意義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胡清輝、張榮仁(2004年5月24日)。〈「天堂」寶物被盜,遇同好員警受理〉,《聯合報》,頁B2。
孫秀英(2001)。《網際網路使用者溝通才能之初探》。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朗文編輯部(1988)。《朗文當代英漢雙解詞典》(初版)。香港:朗文出版。
翁懿新(2004)。《國小家長對電視識讀教育態度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康照祥(2005)。《媒體識讀》。台北:揚智。
張宏源(2001)。《媒體識讀:如何成為新世紀優質閱聽人》。台北:亞太。
張芳綺(2002)。《中學生網路素養課程設計與發展之初探》。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毅民(2001)。《非營利組織運用議題管理協助公共關係之研究──以富邦文教基金會「媒體素養公民教育」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碧月(2004)。《國小教師對媒體識讀教育之認知與實踐之調查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昕周(1996)。《建構取向的遊戲式MUD學習環境研究》。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妍伶(2004)。《虛擬社群中的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線上遊戲團隊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安(2003)。《線上遊戲的魅力:以重度玩家為例》。南華大學社會研究所出版。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1)。《最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原書McQuail, D〔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 Sage)
陳俞霖(2003)。《網路同儕對N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南華大學社會研究所出版。
陳美靜譯(2001)。《網路心理講義》,台北:天下文化。(原書Wallace, P〔1999〕.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陳雪雲(2005)。〈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評析—兼論新聞媒體與公民教育〉。《社 教雙月刊》,130:18-25。
彭雯莉(2005)。《國民小學教師媒體使用行為及媒體識讀課程內涵理解之相關研 究》。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馨慧(2004)。《媒體素養教育融入國小五年級課程之研究─探討教學方案設計與資源教材分析及網站建構》。台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傻呼嚕同盟(2002)。《遊戲線上:漫談線上遊戲獨特迷人的世界》。台北:藍鯨。
楊雅婷譯(2003)。《童年之死》。台北:巨流。(原書Buckingham, D〔2000〕.After the death of childhood: growing up in the age of electronic media. Malden, MA: Polity Press.)
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台北:揚志。
翟本瑞(2002)。《連線文化》。高雄:復文。
翟本瑞(2004)。〈連線社會:真實世界中的虛擬連結〉,張維安(編),《網路與社會》,頁141-165。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翟本瑞(2007年12月)。〈如何培養網路素養: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2007媒體素養與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劉駿州(1997)。〈電子資訊網路使用與生活品質之關聯性研究〉。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蔡孟璇譯(2007)。《關機》。台北:早安財經文化。(原書Johnson, S〔2005〕. Everything Bad is Good for You. New York: the Penguin Group.)
賴柏偉(2002)。《虛擬社群:一個想像共同體的形成—以線上角色扮演遊戲《網路創世紀》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羅美玲(1998)。《電子報讀者之動機分析》。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譚天譯(1996)。《資訊媒體狂潮》。台北:遠流。(原書Koelsch, F〔1995〕. The Infomedia Revolution: How It Is Changing Our World and Your Life. Canada: McGraw-Hill Companies)
譚天、吳佳真譯(1998)。《虛擬化身》,台北:遠流。(原書Turkle, S〔1995〕.Life on the Screen.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Inc.)
饒淑梅(1993)。《國民中學實施電視素養課程之研究》。師範大學公民訓育所碩士論文。英文部分
Bazalgette, C(1989).Primary media education: A Curriculum statement. London: BFI.
BFI(2003).Mapping Media Literacy. London: BFI.
Buckingham, D(2003). 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ee, J.P(2003). What video games have to teach us about learning and literacy(1st ed).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Masterman, L(1985). Teaching the media. London: Comedia Books.
McQuail , D(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 Sage.
Newman, J & Oram, B(2006). Teaching Videogames(1st ed). London: BFI.
Newman, J(2004).Videogames. London :Routledge.
Potter, W.J.(2005).Media Literacy.(3rd ed).Thousand Oaks, CA: Sage.
Silverblatt, A(1995).Media literacy: Key to interpreting media message. Westport, CT: Praeger Publishers.
Weber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3rd ed.).(1988).New York: Gramery.
Wolf , M. J. P.(2001).The Medium of The Videogame. Austi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網路部分
小賢(2007年3月21日)。〈SF Online亞洲盃國際邀請賽台灣墊底,電子競技待
推廣〉,上網日期:2007年3月24日,取自
http://gnn.gamer.com.tw/6/26206.html
中廣新聞網(2007年9月4日)。〈盜用線上遊戲玩家拼命增加 男子不知如何收場被抓鬆口氣〉 。上網日期:2007年9月30日,取自新浪新聞中心網頁:http://news.sina.com.tw/society/bcc/tw/2007-09-04/131612688682.shtml
中廣新聞網(2007年 9月21日)。〈買線上遊戲點數 中壢男子犯多起搶案〉。上網日期:2007年9月30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921/1/kyhq.html
邱瓊平(2006年6月28日)。〈無法上網就焦慮?兒盟調查:逾3成少年兒童出現網路成癮〉,上網日期2007年1月18日,取自
http://www.ettoday.com/2006/06/28/327-1959549.htm
高啟翔(2006年6月19日)。〈DFC智庫預測全球線上遊戲2011年營收將逾130億美元 〉,上網日期:2007年1月18日,取自資策會網頁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4332
郭羿婕(2007年9月14日)。〈線上遊戲防玩家沉迷,遊戲龍頭推健康玩機制〉,上網日期:2007年9月30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914/17/kiyx.html
陳曉藍(2005年10月28日)。〈線上遊戲好吸引人,調查:3.5成每天連線超過3小時〉,上網日期2007年1月18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5/10/28/339-1862584.htm
湯小包(2007年2月1日)。〈eBay 將禁止RMT行為〉,上網日期:2007年9月30日,取自新浪新聞中心網頁:http://game.sina.com.tw/game_data/news/content/3/5/2007-02-01/news_8481.shtml
黃琮群(2005年5月18日)。〈詐騙集團邀中小學生網路「練功」,家長憂留前科付錢消災〉,上網日期:2007年1月18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5/05/18/138-1792195.htm
潘明君(2003年7月16日)。〈線上遊戲用戶特性分析〉,上網日期:2007年1月18日,取自資策會網頁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focus&id=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