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青 (2005)。父母心理捲入程度過高,限制孩子生活獨立空間。10/05/2006取自http://okxr.com/news/temp/20050405/2005040509521144919.shtml
王勇智 (2000)。力與無力的掙扎和轉變---一個青年男性的自我敘說之建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淑娟 (2001)。對「家」之情感與意義的轉變--一個家庭教育者的重生。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卡維波 (1996)。制服的權利政治。聯合文學,143,57-61。何祐寧 (2004)。家庭系統與未婚女性罹患憂鬱症及復原歷程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余德慧 (2001)。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
吳迎春 (2004)。陽光世代調查:更想平靜做自己。天下,300,88-94。
吳若女 (2004)。孩子,我真怕你談戀愛。康健,71,38-49。
吳麗卿 (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宋玟靜 (1995)。戀人分手絮語:語言與經驗的交織論述。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島鳳 (2002)。依戀愛情關係的女人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淑娥 (1998)。面對自己。台北:心理。
林欣若(2002)。網路中的女性情誼-以台大椰林「站崗的女人」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美珠 (2006)。陪伴狂飆期的孩子走一段。15/05/2006取自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family/parent024.htm
柯淑敏 (2001)。兩性關係學。台北:弘智。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
張文亞 (2005)。站崗的女人:男友當兵,女性的適應與成長。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芝鳳 (2000)。青少年與父母以及與同儕間的依附關係對其自我價值之影響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翠芬 (2001)。一個青年女性自我之建構與轉化 : 自傳式民族誌取向。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郭為藩 (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向明 (2003)。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玲玲 (1991)。兒童友伴選擇、友誼概念與友誼知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若男 (1993)。兒童手足關係與友誼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麥立心 (2004)。當父母期待的工作和我不同。Cheers快樂工作人,50,86-93。
彭懷恩編 (1995)。社會學:Q&A。台北:風雲論壇。
曾慶台 (2001)。面面俱到?處處保留?~一個國小男性教師的自我敘說。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曾麗燕 (1996)。「新新新人類」的友情與愛情:一班國小高年級學生的男女感情世界。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玉珍 (2002)。高市國中學生人格依附類型生活適應與師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光國 (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
黃君瑜 (2003)。意義追尋與因應對情侶分手後情緒適應之影響--以大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秀菁 (2000)。打破愛情的玻璃罩----三十敢立的女子。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宜敏 (1996)。一個諮商員的故事 : 僵局的建構與轉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碧慧 (2002)。大學生依附風格、愛情關係中之壓力事件困擾與因應策略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佳芬 (2005)。關係中的握與放。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葉霜 (2004)。臨終陪伴經驗--對專業助人者自我生命經歷之回溯與開展。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維基百科 (2005)。升學主義。12/05/2006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87%E5%AD%B8%E4%B8%BB%E7%BE%A9
劉麗娟 (2002)。未婚女性關係中自我的移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蔡明娟 (2002)。鬆綁之旅--一個中產階級女性透過愛情邁向做自己的歷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敏玲 (1996)。教育質性研究者請在文本中現身:兩項重要思慮。國民教育,37(2),21-30。蔡敏玲 (2001)。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233-260。
蔡敏玲 (2004)。我看教育質性研究創塑意義的問題與難題:經歷;剖析與再脈絡化。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1),493-518。
鄭淵全 (1997)。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過程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鄧明宇 (2000)。獻身與沉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成與發展。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賴怡文 (2005)。「生命速度」-我、時間以及文化的共舞與建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魏珮文 (2004)。「關係」對大學女生個體化過程之影響 : 另一段邁向成熟長大的路。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蘇佳玲 (2004)。成年早期受家人反對而分手之情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Bradshaw, J. (1993)。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 (鄭玉英、趙家玉譯)。台北:張老師。(原著出版於1988年)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 (蔡敏玲、余曉雯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2000年)
George (2003)。自我成長是愛情的良藥。12/05/2006取自http://mychannel.pchome.com.tw/channels/d/j/djiat/content.htm?page=0&ord=V
Gilligan, C. (2002)。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 (王雅各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82年)
Gorey, G. (1996)。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李茂興譯)。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6年)
Lapworth, P., Sills, C., & Fish, S. (2004)。交流分析諮商 (江原麟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3年)
Manen, M. V. (2004)。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 (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嘉義:濤石文化。(原著出版於1997年)
Reik, T. (2002)。戀人的心---一個心理學家眼中的愛 (孟祥森譯)。台北:園神。(原著出版於1957年)
Riessman, C. K. (2003)。敘說分析 (王勇智、鄧明宇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