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1 10: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琪琳
研究生(外文):Chi - Lin Chen
論文名稱:何澄《歸莊圖》中陶潛美學思想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ao Qian’s Aesthetics implied in Ho Cheng’s〝Gui Map〞The Study of Tao Qian's Aesthetics implied in Ho Cheng's "Gui Map"
指導教授:洪昌穀洪昌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Ku H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設計學系碩士班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產品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何澄歸莊圖陶淵明陶潛美學思想
外文關鍵詞:Ho ChengGui mapTao YuanmingTao QianAesthet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 要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熠熠明星,為後人留下許多豐富而珍貴的文學遺產,千百年來,淵明之所以垂諸不朽,主要是來自其人格的偉大,表現了固窮守節的高尚情操,體現了追求真純自然的人生觀。陶潛的詩文作品中,清楚呈現由「仕」而「隱」心路歷程的莫推為〈歸去來辭〉。宋代以來,對這篇辭賦的評價很高,如歐陽脩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辭〉一篇而已。」這篇文章感情真摯,語言樸素,音節諧美,有如天籟,呈現出一種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塗飾,而自然純真可親。李格非說:「〈歸去來辭〉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歸去來辭〉是陶淵明辭賦的代表作,具體而細緻地反映了他辭官歸隱的過程和思想變化,是了解陶淵明為人思想的最重要的資料。

元何澄的《歸莊圖》是以畫表現詩文意境的一種「詩畫相融」的作品,所表現的是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借人物的反覆出現表達陶淵明對歸居田園生活、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畫家憑藉樹木、屋宇、人馬等分割畫面,使人物關係既表現各自完整的活動,同時又相互連接保持完整。人物造型準確傳神,用筆勁健洗練,在水墨暈章之中呈現了詩人的氣節。故本文藉何澄《歸莊圖》中所描繪的陶淵明辭官歸隱的景象與心境,解讀陶淵明的生命情調、人格美學,探討其美學思想的淵源、內涵,和對後世的影響。
Abstract

Tao Yuanming is a bright star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leaving behind copious and precious literary heritage. For hundreds years, Tao is immortal because he is a man of fine character. He takes indigence gracefully, keeps his principal and lives his philosophy of nature and simplicity. Among Tao’s poetry works, “Ah, Homeward Bound I Go” is the one which clearly shows Tao’s thinking from being a government official to a hermit. This poetry is highly appreciated since Song Dynasty. Oyang Xiu once said: “In Jing dynasty there’s no works but Tao’s ‘Ah, Homeward Bound I Go!’” This poem is sincerely expressed in simple wording; syllabically harmony just like the sound from heaven. The author expresses his direct opinions without any garnish; they are natural and complaisant. Li Gefei said, “The feeling in ‘Ah, Homeward Bound I Go’ is lyrical and comes out naturally. You can’t find any trace of elaboration.” ‘Ah, Homeward Bound I Go’ is the master piece of Tao’s poetry. It shows specifically and subtly the process and the alteration of his thoughts of resigning and being a hermit.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material for understanding Tao’s philosophy of life.

In Yuan, Ho Cheng’s "Gui map" is a poetic work which represents the aroma of Tao's poetry, the "Ah, Homeward Bound I Go!" By presenting characters repeatedly, this work conveys Tao’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bout having the pastoral life and admiring the scenery. By the partition of trees, houses, people and horses, each character has its own activity and meanwhile has connection with each other. The figures are vivid. The brush is clean and concise. In this Ink and Wash painting, the work presents the poet’s constancy.
何澄《歸莊圖》中陶潛美學思想之研究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錄 III
圖版目錄 V
第一章 序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3
第三節 釋名與旨趣 6
一、 何澄《歸莊圖》 6
二、 美學 7
第二章 陶潛美學思想對書畫的影響 9
第一節 美學思想溯源 9
一、 時代背景 9
(一)、政治方面 9
(二)、思想方面 12
(三)、道德文化方面 14
二、 家世遺風 15
三、 宦遊羈旅 17
(一)、江州祭酒 17
(二)、桓玄軍幕 17
(三)、鎮軍參軍 19
(四)、建威參軍 19
(五)、彭澤縣令 20
四、 生命進路 21
(一)、質性自然,心境欣豫 22
(二)、淡泊寧靜,稱心易足 23
(三)、委運化遷,樂天知命 24
(四)、參與活動,怡情娛神 26
第二節 美學思想對書畫的點提 27
書法作品 30
繪畫作品 32
第三節 何澄《歸莊圖》的形上依據 34
一、 畫家概述 34
二、 畫作分析 35
三、 畫作形上內涵 35
第三章 何澄《歸莊圖》內蘊的生命情操 44
第一節 儒家人格美的實踐 44
「田園將蕪胡不歸」——淵明的用捨行藏 45
「審容膝之易安」——淵明的固窮安貧 48
「悅親戚之情話」——淵明的仁本孝弟 53
第二節 道家人生觀的追求 56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淵明的質性自然 56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淵明的委運任化 61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淵明的精神獨立 65
第三節 佛家生命智慧的涵攝 67
「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佛家的人生空幻 68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佛家的「無心」 71
第四章 何澄《歸莊圖》內蘊的美學特質 75
第一節 陶潛詩文的生命關懷——至情至性(真) 75
第二節 陶潛詩文的美學理想——平淡自然 87
第三節 陶潛詩文的藝術特色——情景理交融 97
第五章 結 論 108
自我實現的傳統體現 108
平淡天真的美學宗師 111
參考文獻 113
圖 版 121





圖 版 目 錄

圖1 元,何澄歸莊圖卷 之一、之二 122
圖2 元,何澄歸莊圖卷 之三、之四 123
圖3 元,何澄,歸莊圖A景〝問征夫以前路〞 124
圖4 元,何澄,歸莊圖B景〝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124
圖5 元,何澄,歸莊圖C景〝僮僕歡迎,稚子候門〞 125
圖6 元,何澄,歸莊圖D景〝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125
圖7 元,何澄,歸莊圖E景〝攜幼入室,有酒盈罇〞 126
圖8 元,何澄,歸莊圖F景〝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126
圖9 元,何澄,歸莊圖G景〝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登東皋以舒嘯〞 127
圖10 元,何澄,歸莊圖H景〝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127
圖11 元,何澄,歸莊圖I景〝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128
圖12 元,何澄,歸莊圖J景〝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128
圖13 元,何澄,歸莊圖K景〝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129
圖14 元,何澄,歸莊圖L景〝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 129
圖15 元,何澄,歸莊圖M景〝或植杖而耘耔〞 130
圖16 元,何澄,歸莊圖N景〝臨清流以賦詩〞 130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專書類

(一)陶淵明相關研究論著
九思叢書編輯部《陶淵明研究》一、二卷,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7月初版。
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陶淵明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陶淵明研究資料彙編》,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
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台1版
李辰冬《陶淵明評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韋鳳娟《悠然見南山》,臺北:中華書局,1993年1月1版。
梁啟超《陶淵明》,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6月。
陳怡良《田園派宗師——陶淵明探新》,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怡良《陶淵明之人品與詩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陳美利《陶淵明探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
郭伯恭《歌詠自然之兩大詩豪》,臺北:商務印書館,1970年。
郭銀田《田園詩人陶淵明》,臺北:華新出版公司,1975年。
溫洪隆注譯《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6月。
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楊勇《陶淵明集校箋》,臺北:中華書局,2006年。
楊家駱主編《陶淵明詩文彙評》,臺北:世界書局,1998年5月2版
鄧安生《陶淵明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廖仲安《陶淵明》,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3月。
蕭望卿《陶淵明批評》,臺北:開明書店,1947年。
鍾優民《陶淵明論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1版。
鍾優民《陶學史話》,臺北:允晨文化出版,1991年5月初版。
溫謙山《陶詩彙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8月。

(二)相關古籍
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王弼注《老子王弼注》,高雄:復文出版社 1981年10月初版。
王德毅等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初版。
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明倫出版社,1975年。
朱羲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6月7版。
沙門慧皎《高僧傳》,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4月初版。
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6月7版。
何晏注《十三經注疏》八《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
宋濂等《元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8年。
房玄齡《晉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1月台6版。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孫過庭《孫過庭書譜今註今譯》,臺北:正中出版社。
秦觀《淮海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曹植撰、丁晏編《曹集銓評》,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郭若虛《圖畫見聞誌》,上海:上海書局,1984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8月版。
陳壽《三國志》,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黃錦鋐註譯《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臺北:中華書局,2006年。
楊萬里《誠齋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趙翼撰《二十二史剳記及補編》,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魯迅《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劉義慶撰、劉孝標注《世說新語》,臺北:藝文出版社,1959年出版。
劉勰著、範文瀾註《文心雕龍註》,香港:商務印書館,1960年6月1版。
錢穆《國史大綱》,國立編譯館,1983年修訂十版。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1995年。
謝冰瑩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蕭統編、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12初版13刷。
羅龍治:《世說新語——六朝異聞》,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年。
顧炎武《菰中隨筆》,臺北:廣文出版社,1977年。
《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三)文學、詩學論著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年2月3版。
王國維《王國維講國學》,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王熙元《古典文學散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台灣開明書局,1971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吳小如《古典詩詞札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辛棄疾《稼軒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沈德潛《說詩晬語》,臺北:中華書局,1988年。
胡適之《白話文學史》,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初版。
郭紹虞《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7月。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葉嘉瑩《迦陵學詩筆記》,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修訂1版。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4月初版。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時代風氣以外的兩位詩人》,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鍾嶸撰、汪中選注《詩品注》,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9月初版。

(四)美學論著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2年10月初版。
朱光潛《談美》,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10月再版。
李澤厚《美的歷程》,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2版。
李澤厚《美學四講》,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6月1版2刷。
曾昭旭《充實與虛靈》,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9月初版。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11月初版
潘運告編著《張懷瓘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劉熙載《藝概》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9月初版。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
蕭元編著《初唐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五)其他
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臺北:先知印行(國立編譯館出版),1976年6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局,2001年6月。
陳慧劍譯註《維摩詰經今譯》,臺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初版。
葉夢得《避暑錄語》,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鳩摩羅什譯《大乘妙法蓮華經》,臺中:妙音學視聽圖書館,1995年。
釋道宣《廣弘明集》,上海:上海書局,1989年。
釋僧祐《弘明集》,上海:上海書局,1989年。
《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二、期刊、學報

王 平〈就陶淵明藝術造詣論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南亞學報》第23期,2003年8月。
王邦雄〈禪宗理趣與道家意境——陶淵明與王維田園詩境的比較〉,鵝湖109期。
王耀庭〈古畫裡的桃花源與歸去來辭〉,《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2年。
王耀庭〈陶淵明繪畫專輯〉,《故宮文物月刊》,第66號。
包根弟〈論陶淵明的道家思想與佛家思想〉,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輔仁國文學報》第二期,1986年。
衣若芬〈宋代題「詩意圖」詩析論——以題「歸去來圖」、「憩寂圖」、「陽關圖」為例〉,《中國文史哲研究集刊》,第16期。
衣若芬〈北宋題人像畫詩析論〉,《中國文史哲研究集刊》,第13期。
朱榮智〈中國傳統文人的三種生命情調——以屈原、陶淵明、蘇東坡為例〉,《國文天地》第16卷11期,2001年4月。
汪文祺〈尋一條回家的路—陶淵明「歸去來辭并序」淺析〉,《中國語文》97卷3期,2005年9月。
宋后玲〈「柳蔭高士」三幅繪畫之鑑賞——陶淵明歷代畫像變遷研究〉,《歷史文物》,2001年6月。
李炳傑〈談談陶淵明的歸去來辭〉,《中國語文》第57卷第3期,1985年9月。
沈寧生〈再論陶淵明的歸隱及對中國傳統人格的影響〉,《蘇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何劍平〈陶淵明的詩歌創作與晉宋佛教之關係〉,《普門學報》第15期。
林敬文〈陶淵明為人及其詩文蘊藏的哲理之探索〉,《運籌研究集刊》第1期2002年6月。
林敬文〈陶淵明美學思想之探索〉,《運籌研究集刊》第2期2002年12月程杰〈從陶杜的典範意義看宋詩的審美意識〉
段莉芬〈從「歸去來辭」看陶淵明的精神在現代社會的意義〉,《國文天地》第15卷7期,1999年12月。
施逢雨〈陶淵明隱居生活中的困逆與感慨〉,《大陸雜誌》第79卷第2期,1989年。
袁行霈〈陶淵明的哲學思想〉,《北京大學國學研究》第1卷,1993年6月。
夏健文〈陶淵明生命情調之現代通識意涵〉,《光武國文學報》1期,2004年6月。
陳宜伶〈論陶淵明之「任真」與「自得」〉,《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2002年6月。
陳怡良〈陶淵明生命中的困境及其解脫之道〉,發表於復旦大學古代文學中心。
陳怡良〈陶謝兩家理趣詩之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魏晉南北朝詩學》,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1996年。
陳美利〈陶淵明的文學創作風格〉,《語文學報》第3期,1996年6月。
陳美利〈何勞絃上音——談陶淵明的「無絃琴」〉,《新竹師院學報》第9期,1996年。
陳美利〈陶淵明的思想探究〉,《語文學報》第4期,1997年6月。
陳美利〈陶淵明的「自然」觀〉,《語文學報》第5期,1998年12月。
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收入《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局,2001年。
康雲山〈由語言藝術談陶詩「天然」、「真淳」的意蘊〉,《南師語教學報》2期,2004年7月。。
張澤鴻〈陶淵明人生境界理想及其人文意藴〉,《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2期,2006年6月。
傅正玲〈論陶淵明的「真」〉,《中國語文》第463期,1996年1月。
齊益壽〈陶淵明的政治立場與政治思想〉,《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68年。
葉程義〈老莊思想對陶淵明作品之影響〉,《中華學苑》第37期,1988年10月。
鄧安生〈陶淵明的「任真」與陶詩的自然本色〉,收於《九江師專學報》,2001年增刊。
蔡玲婉〈陶淵明的莊學精神〉,《問學》第3期,2000年7月。
蔡春玲〈陶淵明的人格與風範〉,《訓育研究》第29卷第1期,1990年6月。
鍾秉光〈人生的解脫——論陶淵明的境界〉,《美和專校學報》第11期,1993年5月。
魏子雲〈歸去來辭並序——說章句、釋義理〉,《育達學報》第3期,1990年2月。
簡光明〈但識琴中趣 何勞絃上音——談陶淵明的無絃琴〉,《國文天地》第9卷第11期,1994年4月。

三、相關學位論文

江婉瑜《陶淵明儒道人格的美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6月。
吳泰炎《陶淵明詩歌中之審美意識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陳國恩《陶淵明之思想及其田園詩》,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6月。
張惠蓮《陶淵明的生命智慧》,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張靜純《元何澄「歸莊圖」研究》,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游顯惠《陶淵明飲酒詩及其生命意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鄭安森《陶淵明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鄭淳云《人與自然的對話——陶詩自然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鄭宜玟《陶淵明的生命哲學》,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謝金安《老子與陶淵明的藝術精神》,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德毅等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初版。
2.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臺北:中華書局,2006年。
3. 王邦雄〈禪宗理趣與道家意境——陶淵明與王維田園詩境的比較〉,鵝湖109期。
4. 包根弟〈論陶淵明的道家思想與佛家思想〉,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輔仁國文學報》第二期,1986年。
5. 衣若芬〈宋代題「詩意圖」詩析論——以題「歸去來圖」、「憩寂圖」、「陽關圖」為例〉,《中國文史哲研究集刊》,第16期。
6. 衣若芬〈北宋題人像畫詩析論〉,《中國文史哲研究集刊》,第13期。
7. 朱榮智〈中國傳統文人的三種生命情調——以屈原、陶淵明、蘇東坡為例〉,《國文天地》第16卷11期,2001年4月。
8. 宋后玲〈「柳蔭高士」三幅繪畫之鑑賞——陶淵明歷代畫像變遷研究〉,《歷史文物》,2001年6月。
9. 李炳傑〈談談陶淵明的歸去來辭〉,《中國語文》第57卷第3期,1985年9月。
10. 何劍平〈陶淵明的詩歌創作與晉宋佛教之關係〉,《普門學報》第15期。
11. 林敬文〈陶淵明為人及其詩文蘊藏的哲理之探索〉,《運籌研究集刊》第1期2002年6月。
12. 林敬文〈陶淵明美學思想之探索〉,《運籌研究集刊》第2期2002年12月程杰〈從陶杜的典範意義看宋詩的審美意識〉
13. 段莉芬〈從「歸去來辭」看陶淵明的精神在現代社會的意義〉,《國文天地》第15卷7期,1999年12月。
14. 施逢雨〈陶淵明隱居生活中的困逆與感慨〉,《大陸雜誌》第79卷第2期,1989年。
15. 夏健文〈陶淵明生命情調之現代通識意涵〉,《光武國文學報》1期,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