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參考書目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1995。
王夢鷗。《文藝論談》。台北:學英。1984。
史特拉屈等著,林衡哲編譯。《傳記文學精選集》。台北:志文。1987。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
任大霖。《兒童小說創作論》。上海:少年兒童。1990。
朱文華。《傳記通論》。上海,復旦大學。1993。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
呂同六主編。《二十世紀世界小說理論經典》上卷、下卷。北京:華夏。1996。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1996。
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坊》。台北:幼獅。1999。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1984。
李榮春。《烏石帆影》。台中:晨星。1998。
李榮春。《懷母》。台中:晨星。1997。
李榮春。《海角歸人》。台中:晨星。1999。
李利安‧H‧史密斯著,傅林統編譯。《歡欣歲月》。台北:富春。1999。
林文寶。《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台北:毛毛蟲。1994。
林良。《淺語的藝術》。台北:國語日報。1996。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台北:東大。1993。
洪文珍。《兒童文學評論集》。台東:東師語教。1991。
洪文珍主編。《兒童文學小說選集》。台北:幼獅。1994。
洪志明。《台灣歷史故事4》,台北:聯經。1996。
韋勒克著,王夢鷗等譯。《文學論》。台北:志文。1996。
馬偕著,陳宏文譯。《馬偕博士在台灣》。台北:基督教中國主日學協會。1998。
馬偕著,陳宏文譯。《馬偕博士日記》。台南:人光。1996。
馬景賢編。《認識少年小說》。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協會。1986。
張子樟等著,馬景賢主編。《認識少年小說》。台北:天衛。1996。
張子樟編。《俄羅斯鼠尾草》。台北:幼獅。1998。
張子樟。《閱讀與詮釋之間》。花蓮:文化中心。1995。
張子樟。《閱讀的喜悅》。台北:九歌。1998。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台北:小魯。1999。
張清榮。《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1995。
張正昌。《林獻堂與台灣民族運動》。台北:通美彩色印刷。1981。
殷允芃等著。《發現台灣(上)(下)》。台北:天下。1999。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台北:五南。1993。
傅林統。《少年小說初探》。台北:富春。1994。
傅林統。《豐收的期待─少年小說、童話評論集》。台北:富春。1999。
傅騰霄。《小說技巧》。北京:中國青年。1997。
黃武忠。《親近台灣文學》。台北:九歌。1995。
廚川白村著,陳曉南譯。《西洋近代文藝思潮》。台北:志文。1996。
葉榮鐘著,李南衡、葉芸芸編著。《台灣人物群像》。台北:時報。1995。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1997。
趙滋蕃。《文學與美學》。台北:道聲。1978。
趙滋蕃。《靈魂大師》。台北:李白。1987。
趙天儀等著。《少年小說論文集》。台北:富春。1999。
蔣風主編。《兒童文學原理》。合肥:安徽教育。1998。
楊碧川。《台灣歷史辭典》。台北:前衛。1997。
賴西安。《台灣民族運動倡導者─林獻堂》。台北:近代中國。1991。
羅盤。《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1990。
Carl M. Tomlinson & Carol Lynch-Brown,《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2nd ed.,(Boston:Allyn & Bacon,1996),頁161,參考張子樟翻譯。
D‧Escarpit著,黃雪霞譯。《歐洲青少年文學暨兒童文學》。台北:遠流。1989。
Dr.P.Farb著,龔淑芳譯。《語言遊戲》。台北:遠流。1990。
M.H.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1989。
William Kenney著,陳迺臣譯。《小說的分析》。台北:成文。1977。
二‧單篇文章
大地地理雜誌編輯群。〈霧峰林家〉、〈霧峰林家血淚奮鬥史〉、〈修復林宅漫長路〉。《大地地理雜誌》:第137期。1999.8。頁32-81。
子安。〈歷史讀物〉。《國語日報》:第三版。1978.8.13。
王泉根、徐迪南。〈台灣親子小說、兒童歷史小說〉。《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十卷二期。1994.4。頁13-17。
王萬清。〈少年小說的功能〉。《兒童文學家》:第18期。1996.3。頁26。
方衛平。〈和諧:一種信念和渴望〉。《兒童文學家》:第18期。1996.3。頁11-13。
方衛平。〈藝術探索與讀者接受ㄧ八0年代以來大陸少年小說創作略論〉。《兒童文學家》:第20期。1996.12。頁4-9。白叟。〈談《順風耳的新香爐》〉。《國語日報》:第三版。1987.1.25。
朱恩伶。〈有時候,死亡與戰爭離孩子很近〉。《中國時報》:開卷版。1995.1.19。
李歐梵。〈南美和東歐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啟發〉。《中西文學的徊想》。台北:遠景。1987。
沈蘊玉。〈多角度認識台灣〉。《中國時報》:開卷版。1999.3.18。
邱各容。〈少年小說的發展〉。《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六卷五期。1990.10。頁7-10。林良。〈少年小說的價值〉。《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三卷三期。1987.6。頁10。林政華。〈台灣兒童少年小說何去何從〉。《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六卷五期。1990.10。頁4-7。林桐。〈兒童文學作者的心理〉。《國語日報》:第三版。1972.11.5。
林桐。〈少年小說的任務〉。《國語日報》:第三版。1973.11.18。
林桐譯。〈兒童小說的種類〉。《國語日報》:第三版。1974.11.10。
林桐譯。〈童話和兒童小說〉。《國語日報》:第三版。1974.10.6。
林桐。〈談「歷史小說」〉。《國語日報》:第三版。1977.8.21。
周惠玲主編。〈少年小說得獎作品研究〉。《兒童文學家》:第18期。1996.3。頁27。
金道行。〈文學創作的心理動力〉。《閱讀與寫作》:第168期。1996.9。頁1-2。
林維紅。〈「講古」為重,「說教」為輕〉。《中國時報》:開卷版。1993.7.23。
金燕玉。〈少年小說和少男小說的分野ㄧ大陸少年小說發展新趨勢〉。《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八卷六期。1992.12。頁22-25。周曉波。〈兒童文學傾向性現象〉。《小說家》:第86期。1998.5。
林麗娟紀錄。〈第四屆中華兒童文學獎文學類決審會議記錄〉。《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七卷六期。1991.12。頁68-71。
林麗娟紀錄。〈《博士‧布都與我》作品研討會會議記錄〉。《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六卷五期。1990.10。頁15-28。
阿彬叔叔編繪。〈淡水的好朋友─馬偕〉。《國語日報》:第八版。1999.5.2。
南方朔。〈小說與歷史的魔幻關係〉。《中國時報》:開卷版。1992.10.2。
段淑芝。〈李潼少年生活小說中的鄉土情懷〉。《兒童文學家》:第18期。1996.3。頁13-15。
韋葦。〈他在動物王國裡發現了壯美〉。《兒童文學家》:第7期。1992.7。頁14-16。
孫小英。〈努力作少年人的藍天燈塔〉。《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七卷二期。1991.4。16。
秦文君。〈少兒小說創作論〉。《兒童文學家》:第20期。1996.12。頁10-17。秦文君。〈尋求新空間〉。《兒童文學選刊》:第97期。1998.10。頁40。
孫建江。〈新時期兒童文學在敘述結構上的變化〉。《兒童文學家》:第17期。1995.12。頁17-18。
孫建江。〈李潼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兒童文學家》:第18期。1996.3。頁18-19。
孫建江、曾小春。〈「青少年文學」及其他〉。《兒童文學選刊》:第94期。1997.4。頁35-37。
班馬。〈少年小說的絕妙突圍〉。《兒童文學選刊》:第97期。1998.10。頁39-40。
班馬。〈兩岸現代少年小說發展前景的隨談〉。《兒童文學家》:第14期。1994.10。頁4-5。班馬、湯銳、方衛平、孫建江。〈「新體驗小說」四人談〉。《兒童文學家》:第19期。1996.7。頁8-15。班馬、彭學軍。〈作家的「關切」自由談〉。《兒童文學選刊》:第93期。1997.3。頁38-41。
徐豔。〈運用歷史知識〉。《語文學習》:第231期。1998.9。頁25。
張子樟。〈未知生,焉之死ㄧ淺析少年小說中的死亡敘述〉。《兒童文學家》:第21期。1997.6。頁31-43。張子樟。〈發現台灣人ㄧ淺析李潼關於花蓮的三本少年小說〉。《兒童文學家》:第23期。1997.12。頁1-17。曹文軒。〈李潼小說印象〉。《兒童文學家》:第18期。1996.3。頁9-10。
張之路。〈兒童文學這棵樹ㄧ少年兒童文學的獨立性和依附性〉。《兒童文學家》:第20期。1996.12。頁18-23。張永琛。〈血液裡神秘的呼喚ㄧ解讀李潼先生和《少年噶瑪蘭》〉《。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九卷三期。1993.6。頁47-51。張成新。〈怎樣把事情寫具體〉。《兒童小說》:第96期。1998.12。頁25。
張成新。〈談談人物描寫〉。《少年小說》:第99期。1999.3。頁25。
陳承中。〈古蹟變廢墟霧峰林家花園還得防禿鷹〉。《聯合報》:第10版。1999.9.26。
許建崑。〈家?還是枷?〉。《中國時報》:童書公園。1994.10.13。
許建崑。〈談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兒童文學家》:第18期。1996.3。頁16-17。
許建崑。〈另一種寫史法ㄧ試探李潼《林獻堂傳》到《阿罩霧三少爺》的創作歷程〉。《中華日報》。1996.4.19。
許建崑。〈「兒童文學」的新包涵與新任務ㄧ回應張之路先生《兒童文學這棵樹》的論見〉。《兒童文學家》:第21期。1997.6。頁28-29。
許建崑。〈在對抗、復仇、寬恕與悲憫之間的抉擇ㄧ談十一部有關抗日戰爭的少年小說〉。《兒童文學家》:第23期。1997.12。頁18-33。
曹津源。〈影視語言入題例說〉。《語文學習》:第230期。1998.8。頁38。
康復昆。〈文學描寫〉。《兒童小說》:第93期。1998.9。頁24。
張斌。〈談談語言文字的規範化問題〉。《語文學習》:第234期。1998.12。頁2-3。
野渡。〈兒童文學的語言問題〉。《國語日報》:第八版。1989.1.15。
郭強生。〈假如傳記讀起來像小說……〉。《中國時報》:第四十七版。1999.8.5。
黃明譯。〈兒童小說〉。《國語日報》:第三版。1974.1.6。
黃明。〈歷史小說〉。《國語日報》:第五版。1975.12.14。
黃明譯。〈歷史小說〉。《國語日報》:第三版。1976.2.15。
黃明譯。〈歷史小說〉。《國語日報》:第三版。1978.1.15。
黃明譯。〈歷史小說〉。《國語日報》:第三版。1978.1.22。
傅林統。〈評論的態度〉。《國語日報》:第三版。1974.12.15。
傅林統。〈談少年小說的「叛逆心理」〉。《國語日報》:第八版。1988.3.13。
傅林統。〈談少年小說的「俠義」〉。《國語日報》:第八版。1988.4.3。
傅林統。〈談《少年噶瑪蘭》〉。《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八卷四期。1992.8。頁40-43。傅林統。〈李潼的創新路程〉。《兒童文學家》:第18期。1996.3。頁7-8。
黃海。〈尋幽探奇訪野人ㄧ《博士‧布都與我》讀後感〉。《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六卷五期。1990.10。頁29-31。
程逸汝。〈少年習作ㄧ文學化的作文〉。《兒童文學選刊》:第104期。1999.2。頁36。
湯銳。〈民族傳統與現代意識ㄧ談兩岸兒童文學創作的異同〉。《兒童文學家》:第11期。1993.10。頁28-29。
湯銳。〈復調時代ㄧ97年98年之交少兒小說創作管窺〉。《兒童文學選刊》:第102期。1998.6。頁44-46。
董成瑜。〈五大家族競風雲〉。《中國時報》:開卷版。1999.7.22。
董成瑜。〈歷史小說預約新未來〉。《中國時報》:開卷版。1999.7.22。
葉明勳。《憶舊懷人》。台北:躍昇。1992。
愛亞。〈小朋友應該知道─關於《日落台北城》〉。《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八卷五期。1992.10。頁37。詹岱爾。〈也談兒童小說〉。《兒童文學家》:第14期。1994.10。頁6-7。楊振昆。〈兒童文學的癥結:與現實感的距離〉。《兒童文學家》:第7期。1992.7。頁24-27。趙映雪主講。〈英美各類型兒童小說簡介及作品舉隅〉。《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十卷二期。1993.4。頁8-13。
趙映雪。〈跟小讀者講古ㄧ歷史小說與傳記故事賞析〉。《中國時報》:開卷版。1996.12.3。
潘人木。〈兒童小說裡的Do Re Mi〉。《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八卷五期。1992.10。頁30-31鄧丕雲。〈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聯合報》:第五十三版。1999.8.9。
劉緒源、玉青。〈「自敘傳」及其他〉。《兒童文學選刊》:第92期。1997.2。頁41-43。
劉鳳芯。〈葉祥添少年/兒童小說中的華裔形象以及兒童讀者形象研究〉。《中外文學》:27卷11期。1999.4。頁49-70。曉然。〈昆明兒童文學作家作品印象〉。《兒童文學家》:第7期。1992.7。頁28-32。
橫谷輝著,傅林統譯。〈兒童文學評論的方法〉。《國語日報》:第三版。1975.11.16。
嶺月。〈第十三屆洪建全兒童文學獎評審後記〉。《國語日報》:第三版。1986.8.31。
嶺月。〈寫出少年的心和夢ㄧ介紹《藍天燈塔》〉。《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七卷二期。1991.4。頁15。
嶺月。〈以成人小說的技巧寫作少年小說ㄧ介紹已故日本名作家大石真〉。《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七卷三期。1991.6。頁7-8。謝武彰。〈可喜的輕鬆小品ㄧ關於《恐龍星座》〉。《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八卷五期。1992.10。頁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