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20:48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林欣予
論文名稱:
楊玉環與李隆基之愛情故事書寫研究── 以〈長恨歌〉、《梧桐雨》、《長生殿》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The love story writing research of Yang Yu-Huan and Li Long-Ji── take “Song of Everlasting Regret”, “The Ming Emperor of Tang China in an Autumn Night with Kola Nut and Rain”, “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
林明昌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
文學系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楊貴妃
、
楊玉環
、
李隆基
、
安史之亂
、
〈長恨歌〉
、
《梧桐雨》
、
《長生殿》
外文關鍵詞:
Yang Guifei
、
Yang Yu-Huan
、
Li Long-Ji
、
The An-Lushan Rebellion
、
“Song of Everlasting Regret”
、
“The Ming Emperor of Tang China in an Autumn Night with Kola Nut and Rain”
、
“The Hall of Longevity”
相關次數:
被引用:
6
點閱:1423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2
楊玉環與李隆基的愛情故事可說是在眾多帝王后妃的愛情故事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個,也是有著許多爭議的一個。因為兩人之間的關係複雜,加上牽涉到安史之亂,使得本應單純的愛情故事添了許多的其他因素,也因此造就了許多的文學作品。
本文主要研究楊玉環與李隆基的愛情故事在文學作品中如何被書寫,以〈長恨歌〉、《梧桐雨》、《長生殿》這三篇文學作品作為研究文本,並加上《舊唐書》、《新唐書》、《楊太真外傳》等史料,透過對比與分析文學作品及史料,探討這個愛情故事經過書寫之後所呈現的面貌。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簡述本文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及方法,並且將文獻探討部份一並納入。復次為本文主題,對於楊玉環及李隆基的愛情故事分為三大章,以此作三種層次的討論。第二章以楊玉環與李隆基的「前愛情」書寫作為討論主題,所謂「前愛情」是指楊玉環成為貴妃之前、李隆基納楊玉環為貴妃之前。會就兩人在史料記載與文學作品中的「前愛情」階段做分述,並利用這些敘述勾勒出楊玉環與李隆基的形象。第三章討論楊李愛情故事中的情節書寫,透過「楊李愛情的發動者」、「楊李故事的愛情比重」、「楊李故事的再續情緣」,這些中心情節的探討,更可以瞭解史家與文人是如何去書寫楊李愛情。第四章討論楊李愛情故事中的困境書寫,透過「愛情的忠貞與背叛」、「江山與美人的抉擇」、「賜死與捐生的了結」這幾個困境,加上楊李愛情與安史之亂之間的關係,勾勒出在這些主題之下的楊李愛情故事。第五章總結,綜合前面四章的論述重點,剖析文人如何將同樣的一個愛情故事,運用自身不同的愛情書寫模式以及自身的情感與經驗,來創作出截然不同的文學作品。
楊李二人的愛情故事不僅僅在文學作品當中有不同的面貌,在史料當中也有不同的記載,這表示不同的文人與史家對這個愛情故事有不同的解讀及書寫,因此本文試圖透過三個較為人所知的文學作品並配合史料,企盼能夠給這個愛情故事文學的面貌。
The love story of Yang Yu-Huan and Li Long-Ji is the most well-known love story of the multitudinous king empress, but also the controversial one. Becaus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re quite complicated, not only involved the Anlushan Rebellion, but also increased lots of factors in this simple love story. Therefore, lots of literary works were established on this love story.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investigating about how the literary works described the love story of Yang Yuhuan and Li Longji, by researching these following epics, “Song of Everlasting Regret”, “The Ming Emperor of Tang China in an Autumn Night with Kola Nut and Rain” and “The Hall of Longevity” for reference. Those literary works took the research about "Old Tang shu", "Xin Tang Shu", "Yang Taizhen Unauthorized biography" and historical data. From the view of these literary works, I believe we can know more about the point of view of those literary authors, and see their perspective about this love story.This research divides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summary, reference studies, and motivation. Furthermore, it described about the purpose and the perspective and the method, and integrated the literary discussion part. Moreover, I will show the main subject of this article, and divide it into three big chapters, for regarding the love story of Yang Yuhuan and Li Longji to make a deeper discuss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discussed about the “front love” of Yang Yuhuan and Li Longji. The “front love” is written about how the first half of Yang Yuhuan’s life in the palace, and how did she become in front of the imperial concubine, then we will discuss about how did Li Longji decide to let Yang Yuhuan to be the imperial concubine. I will research about the “front love” in this chapter and using those description about their appearance. In the third chapter, I will discuss about the plot of those literary works which is mainly described about the love story of Yang and Li. “The prime mover in the love of Yang and Li”, “The love proportion in the story of Yang and Li” and “Continues the sentiment reason again of the story of Yang and Li”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reference literary works.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we could understand how the historian and the authors write about the love of Yang and Li. The fourth chapter will discuss about the difficulty of Yang and Li’s love story, from the point of the following difficult conditions about them, such as “love loyally with the betrayal”, “the landscape and beautiful woman's choice” and “bestows dies with bringing to completion which lays down one's life”. In addition, I will also discus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ve of Yang and Li and the Anlushan Rebellion. In the last chapter, I will summarize my point of view, by integrating of preceding four chapters. To analyze those writers’ creation, and discuss about how they use the same topic, and their own experiences to create a brand new literary works.
The love story of Yang and Li is not only appeared in different way in literary works, but also in the history data, this express that every writer and historian all have different explanation about this love story.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will discuss about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different literary works, using the historical reference to analyze about that, and present the brand new views about this love story.
摘要-----------------------------------------i
誌謝----------------------------------------iii
目次----------------------------------------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5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整理-------------------------7
(一)〈長恨歌〉相關研究----------------------7
(二)《梧桐雨》相關研究----------------------9
(三)《長生殿》相關研究----------------------9
(四)對李楊愛情書寫的相關研究----------------11
第二章 楊玉環與李隆基的「前愛情」書寫-------------14
第一節 楊玉環的「前愛情」階段------------------14
(一)史傳文獻中的楊玉環---------------------14
(二)文學作品中的楊玉環---------------------19
第二節 李隆基的「前愛情」階段------------------24
(一)史傳文獻中的李隆基---------------------24
(二)文學作品中的李隆基-------------------- 28
第三章 楊李愛情故事之情節書寫------------------32
第一節 楊李愛情的發動者-----------------------32
第二節 楊李故事的愛情比重---------------------40
第三節 楊李故事的再續情緣---------------------55
第四章 楊李愛情故事之困境書寫-------------------60
第一節 愛情的忠貞與背叛----------------------60
第二節 安史之亂與楊李愛情故事-----------------67
第三節 江山與美人的抉擇----------------------76
第四節 賜死與捐生的了結----------------------84
第五章 結論----------------------------------92
(一)楊玉環與李隆基的「前愛情」---------------92
(二)楊李愛情中的情節書寫--------------------94
(三)楊李愛情中的困境書寫--------------------98
(四)展望--------------------------------101
參考書目-------------------------------------104
參考書目
(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史書
司馬遷:《史記》,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2年
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新注編纂委員會編:《資治通鑑新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李肇著,《新校唐國史補》,台北市,世界出版社,民51年初版
劉向,《新刊古列女傳》,台北縣,廣文書局,1987年
趙曄,《吳越春秋》,濟南市,齊魯書社,2000年
范曄,《後漢書》,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2年
劉昫,《舊唐書》,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2年
歐陽修、宋祈,《新唐書》,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2年
專書
王士菁:《唐代文學史略》,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清)王文誥輯:《唐代叢書》,台北巿,新興出版社,民57年影印本
王吉林:《唐代宰相與政治》,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
王汝濤:《全唐小說》,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
王永平:《道教與唐代社會》,北京市,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王永健:《崑腔傳奇與南雜劇》,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初版
王國良:《唐代小說敘錄》,台北巿,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民81年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西北大學中文系主辦:《唐代文學論叢》,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國唐代文學會、西北大學中文系、山西人民出版社主編:《唐代文學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西北大學文學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主編:《唐代文學研究》,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主辦/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編:《唐代文學研究年鑑》,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80年
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輯:《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國唐代學會,民84年
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輯:《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民82年
中國唐代學會、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主編:《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麗文文化,2001年
王壽南:《唐代人物與政治》,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
王壽南:《唐代宦官權勢之研究》,台北巿,正中書局,民61年
王壽南:《唐代政治史論集》,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二版增訂本
王運熙:《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增補本)》,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輝斌:《唐代文學探論》,合肥市,黃山書社,2009年第一版
王衛民:《古今戲曲論》,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8年初版
王衛民:《戲曲史話》,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4年初版
王錫九編:《唐宋愛情詞選》,江蘇省,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學泰等著/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王雙懷:《唐代歷史文化論稿》,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3年初版
王雙懷:《荒冢殘陽:唐代帝陵研究》,西安市,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田廷柱點校:《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白金銑:《唐代禪宗懺悔思想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98年初版
司徒秀英:《戲曲論題探究》,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8年初版
平野顯照著/張桐生譯:《唐代文學與佛教》,台北縣,華宇書局,民75年
.江巨榮:《劇史考論》,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9年初版
江巨榮選注:《古劇精華》,台北縣,錦繡出版社,民82年
朱祖德:《唐代淮南道研究》,台北縣,花木蘭文化,2009年出版
任爽:《唐代禮制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朱偉明:《中國古典戲曲論稿》,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12月初版一刷
江畬經編:《唐代小說筆記選》,台北巿,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3年臺二版
安葵:《賞今鑑古集》,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7年初版
池萬興、劉懷榮:《夢逝難尋,唐代文人心態史》,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李乃龍:《雅人深致與宗教情緣:唐代文人的生活樣態》,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0年
李元洛輯注:《在天願作比翼鳥:歷代文人愛情詩詞曲三百首》,台北市,東大出版社,民83年
李小梅選注:《唐代情詩精萃》,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文祿、宋緒連主編:《古代愛情詩詞鑒賞辭典》,瀋陽市,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年
沈冬:《唐代樂舞新論》,台北市,里仁書局,民89年
李光筠主編:《中外愛情詩鑑賞辭典》,台北巿,國文天地,民79年
吳在慶:《唐代文士與唐詩考證》,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李志慧:《唐代文苑風尚》,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民78年臺初版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五)》,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第一版
李易、白淑媛編:《星垂平野闊.唐代詩歌卷》,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呂美生主編:《中國古代愛情詩歌鑒賞辭典》,合肥市,黃山書社,1990年
吳相洲:《唐代歌詩與詩歌:論歌詩傳唱在唐詩創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增訂本)》,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年第二版
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
李浩:《詩史之際:唐代文學發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一版
吳夏平:《唐代制度與文學研究述論稿》,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第一版
李祥林:《戲曲文化中的性別研究與原型分析》,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初版
李寅生:《論唐代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李從軍:《唐代文學演變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吳雪美、徐瑋琳編輯:《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東吳中文系,民89年初版
吳乾浩:《白樸、鄭光祖評傳》,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7年8月初版一刷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初版
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惠綿:《戲曲批評概念史考編〔增訂本〕》,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9年11月初版一刷
李惠綿:《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初版
李惠綿:《戲曲新視野》,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8年初版
李惠綿:《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以曲牌體戲曲為範疇》,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87年
李惠綿:《戲曲要籍解題》,台北市,正中書局,民80年初版
吳新雷:《吳新雷崑曲論集》,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9年初版
李漁:《閒情偶記》,台北市,明文書局,2002年8月一版一刷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初版
何滿子:《中國愛情小說中的兩性關係》,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余漢東:《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1年初版
吳毓華:《戲曲美學論》,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5年初版
岑靜雯:《唐代宦門婦女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6年初版
李鵬飛:《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周光培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唐代筆記小說》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岡村繁著/張寅彭譯:《唐代文藝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尚永亮:《唐代詩歌的多元觀照》,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尚永亮、李乃龍:《浪漫情懷與詩化人生:唐代文人的精神風貌》,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0年初版
周秦:《蘇州崑曲》,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2年初版
周勛初:《唐代筆記小說敘錄》,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林景蘇:《中國十大愛情傳奇:框外有情天》,台北市,漢藝色研出版社,民85年
林鋒雄:《中國戲劇史論稿》,台北市,國家出版社,民84年7月初版一刷
永瑢、紀昀:《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92年10月
岸邊成雄著/梁在平、黃志炯譯:《唐代音樂史的研究》,台北巿,中華書局,民62年
范文瀾:《唐代佛教》,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姚平:《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洛地:《洛地戲曲論集》,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初版
(宋)計有功撰:《唐詩紀事 八十一卷》,西安市,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洪昇著/樓含松、江興佑校注:《長生殿》,台北市,三民書局,2003年5月初版一刷
侯忠義:《唐代小說簡史》,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侯迺慧:《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台北市,東大出版社,民80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二版一刷
洪惟助:《崑曲研究資料索引》,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2年初版
洪惟助:《崑曲演藝家、曲家及學者訪問錄》,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2年初版
香港浸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編:《唐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巿,文史哲出版社,民76年
胡雲翼:《胡雲翼重寫文學史:新著中國文學史,唐代的戰爭文學》,上海市,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胡雲翼:《唐詩研究》,上海市,上海,1991年影印本
胡遂:《佛教禪宗與唐代詩風之發展演變》,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第一版
(宋)姚鉉輯:《唐文粹 一百卷》,西安市,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郁賢皓、陶敏:《唐代文史考論》,台北市,洪葉文化,1999年
洪讚:《唐代戰爭詩研究》,台北巿,文史哲出版社,民76年
馬以鑫:《接受美學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袁枚著:《隨園詩話》,台北,新陸書局出版社,民64年再版
栗斯:《唐代長安和政局》,台北巿,木鐸出版社,民74年
馬得志、馬洪路:《唐代長安宮廷史話》,北京市,新華出版社,1994年
倪豪士編選/黃寶華等譯:《美國學者論唐代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倪豪士 W. H. Nienhauser, Jr.:《傳記與小說:唐代文學比較論集》,台北市,南天書局,民84年
馬銘浩:《唐代社會與元白文學集團關係之研究》,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80年
郝躍南:《道的承擔與逃逸:六朝與唐代文論差異及文化闡釋》,成都市,巴蜀書許正中編著:《唐代古詩析賞》,臺北市,東大出版社,2004年修訂二版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山鳥下聽事,簷花落酒中。」:唐代文學論叢》,嘉義縣,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組,1999年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民86年
陳多:《陳多戲曲美學論:由媒介論看戲曲美的構成》,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初版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中國人的愛情觀:情感與擇偶》,台北巿,張老師月刊編輯部,民77年再版
陶希聖主編:《唐代之交通》,台北巿,食貨出版社,民71年
陳炎、李紅春:《儒釋道背景下的唐代詩歌》,北京,昆侖出版社,2003年
孫昌武:《唐代文學與佛教》,新店巿,谷風出版社,1987年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明)陶宗義撰:《說郛》,台北市,新興書局,民67年初版
陳炳天:《唐代政治制度研究》,台北巿,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2年
郭英德:《中國戲曲的藝術精神》,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初版
張國一:《唐代禪宗心性思想》,台北市,法鼓文化,2004年初版
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82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巿,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臺二版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台北市,里仁書局,民83年再版
張淑香:《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1年三刷
孫望、郁賢皓主編:《唐代文選》,江蘇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張曼娟:《此物最相思:古典詩詞的愛情體驗》,台北市,麥田出版,2009年初版二十刷
張國剛:《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民83年
陳國燦:《唐代的經濟社會》,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
孫崇濤:《戲曲十論》,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5年初版
陳登武:《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台北市,五南圖書,2006年初版
陸萼庭:《清代戲曲與崑劇》,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5年初版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2年初版
梅維恒(Victor H Mair)著/楊繼東、陳引馳譯:《唐代變文:佛教對中國白話小說及戲曲產生的貢獻之研究》,香港,中國佛教文化,1999年第一版
171.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巿,中華民國唐代研究學者聯誼會,民78年
陳銘磻編:《文學裡的愛情:中外作家書信選集》,台北市:爾雅出版社,民72年六版
張憲生:《唐代道教重玄派研究》,台北縣,花木蘭文化,2009年初版
國學研究小組編著:《唐代小說選》,臺南市,漢學,民81年再版
孫鴻亮:《佛經敘事文學與唐代小說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陳鍾琇:《唐代和詩研究》,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一版
(清)陳鴻墀:《全唐文紀事 一百二十二卷》,西安市,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張燕瑾、門巋主編:《中國歷代愛情文學系列賞析辭典》,出版地不詳,哈爾濱出版社,1991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台北市,里仁書局,民94年初版
莊嚴出版社編輯部編:《民間文學與愛情》,台北市,莊嚴出版社,民67年
莊嚴出版社編輯部編著:《唐代名家詩欣賞》,台北市,莊嚴出版社,民77年
黃仕忠:《戲曲文獻研究叢稿》,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初版
黃竹三、延保全:《戲曲文物通論》,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9年初版
黃永年:《唐代史事考釋》,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
曾永義:《長生殿研究》,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8年10月初版
曾永義:《洪昇及其長生殿》,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9年10月初版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台北市,正中書局,民80年11月初版
曾永義:《我國的傳統戲劇》,台北縣,漢光,民87年7月
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年7月第一版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增訂本)》,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年第一版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選注》,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7年9月初版七刷
曾永義:《戲曲與歌劇》,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4年初版
曾永義:《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7年初版
曾永義:《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9年初版
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2年初版
曾永義等著:《戲曲選粹》,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3年初版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0年
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傅道彬、陳永宏:《歌者的悲歡:唐代詩人的心路歷程》,保定市: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北京第一版
傅璇琮:《唐代科學與文學》,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83年
傅璇琮、羅聯添主編:《唐代文學研究論著集成》,西安市,三秦出版社,2004年初版
黃麗貞:《金元北曲詞語匯釋》,台北市,國家出版社,民86年
賈二強:《神界鬼域:唐代民間信仰透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董乃斌:《流金歲月.唐代卷》,台北市,書泉出版社,民81年台灣版
葉明生:《宗教與戲劇研究叢稿》,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9年初版
董治安主編:《唐代四大類書》,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楊明芬:《唐代西方凈土禮懺法研究:以敦煌莫高窟西方凈土信仰為中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楊旻瑋:《唐代音樂文化之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82年
董皓等奉敕撰:《欽定全唐文》,台北,大通書局,民68年7月四版
葉慶炳主編:《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台北巿,時報出版社,民71年五版
楊樹藩:《唐代政制史》,台北巿,正中書局,民63年
趙山林:《戲曲散論》,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初版
廖玉蕙:《人生有情淚沾臆:唐代小說的美麗與哀愁》,台北市,九歌出版社,民90年增訂初版
葛兆光:《想像力的世界: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年
赫魯伯 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縣,駱駝出版社,民83年
葛景春:《李杜之變與唐代文化轉型》,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臺灣商務印書館編輯:《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32.白氏長慶集(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5年初版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民82年
劉文峰:《戲曲史志研究》,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初版
鄭利華:《永久的寄託:愛情心理》,台北縣,新雨出版社,民83年
劉伯驥:《唐代政教史》,台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民57年
蔡欣欣:《台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初版
蔡欣欣:《雜技與戲曲》,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8年初版
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
劉彥君:《從傳統到現代:戲曲本質論集》,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9年初版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
劉致中:《明清戲曲考論》,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9年初版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二版
鄭華達:《唐代宮怨詩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0年
劉禎:《民間戲劇與戲曲史學論》,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5年初版
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劉楚華主編:《唐代文學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2004初版
劉滌凡:《長生不死與愛情的抉擇:從東方「人與異類戀」故事系列到西方電影「變人」的原型分析》,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94年初版
劉燕萍:《愛情與夢幻:唐朝傳奇中的悲劇意識》,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鄭顯文等著:《唐代僧侶與皇權關係研究》,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初版
樸月著/閒雲野鶴圖:《唐代美人圖》,台北市,民生報出版,2004年初版
霍然:《唐代美學思潮》,長春市,長春出版社,1997年
謝伯梁,高福民主編:《千古情緣──《長生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初版一刷
謝海平:《唐代文學家及文獻研究》,高雄市,麗文文化,1996年
謝海平主編:《唐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里仁書局,2008年初版
戴偉華:《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第一版
戴偉華:《唐代文學研究叢稿》,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戴偉華:《唐代文學綜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一版
戴偉華:《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瞿林東:《唐代史學論稿》,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6年
譚帆,楊坤:《長生殿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初版一刷
譚志湘:《元代藝術與元代戲曲》,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8年初版
羅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臺二版
(元)關漢卿等撰/臺灣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元曲選.冊一》,台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民56初版
羅龍治:《唐代的后妃與外戚》,台北市,桂冠出版公司,民67年
羅聯添:《唐代文學論集》,台北巿,學生書局,民78年
羅聯添:《唐代四家詩文論集》,臺北市,學海出版社,民85年
羅聯添、王國良:《唐代文學論著集目》,台北巿,臺灣學生書局,民73年增訂再版
羅麗容:《戲曲面面觀》,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8年初版
嚴一萍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蘇子裕:《戲曲聲腔劇種叢考》,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9年初版
龔鵬程:《唐代思潮》,宜蘭市,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學位論文
王小琳:〈唐代傳奇敘事模式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王志瑜:〈唐代傳奇夢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昭仁:〈唐代傳奇與譬喻類佛典之關係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王維芳:〈唐代西域樂舞傳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4年
白金銑:〈唐代禪宗懺悔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田寶玉:〈中國敘事詩的傳承研究:以唐代敘事詩為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朱我芯:〈詩歌諷諭傳統與唐代新樂府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朱珍珍:〈唐明皇與楊貴妃在文學和戲劇中不同形象之研究〉,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朱美蓮:〈唐代小說中的女性角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8年
成潤淑:〈唐傳奇與朝鮮短篇小說之比較研究:以愛情類為主〉,中國文化大17.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吳世如:〈唐宋詩歌中的楊貴妃形象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李沛靜:〈楊貴妃在唐詩、唐史資料中之多重形象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宋玟玟:〈唐代小說中奇女子形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李怡芬:〈唐代詠玄宗楊妃詩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
李佩玲:〈論《長生殿》的時空表現藝術〉,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李欣穎:〈楊貴妃的文史地位及其教育意義〉,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沈洪以:〈酒肆旗亭待君來—唐代詩、史與筆記小說中所見酒肆文化〉,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碩士論文,民98
吳淑鈴:〈從唐傳奇看唐代婦女愛情觀〉,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2班碩士論文,2006
李惠綿:〈戲曲搬演論研究:以元明清曲牌體戲曲為範疇〉,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吳碧真:〈唐代女仙傳記之研究─以《墉城集仙錄》為主的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李曉培:〈唐代入道女性世界中的性別與情欲〉,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李寶玲:〈論唐代長安佛寺發展及其對詩歌之影響〉,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林仁昱:〈唐代淨土讚歌之形式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4年
林世仁:〈焦循的戲曲論箸及其戲曲觀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林玉玲:〈天花藏主人才子佳人小說的愛情婚姻觀〉,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7
邱妙娟:〈《紅樓夢》的愛情描寫及愛情觀〉,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林廷叡:〈唐代的幽冥世界觀:地獄十王信仰結構與流變的探討〉,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
邵承芬:〈安史亂後唐代中央政權結構之變化〉,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8
尚昱辰:〈晚明戲曲論述中「情」「理」與「審美」論題之互涉〉,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
林偉洲:〈安史之亂與肅代二朝新政權結構的開展〉,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邱裕原:〈唐代太上皇與皇位繼承〉,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裕盛:〈佛教的果報觀與唐代社會〉,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紀國智:〈市民文學中「貞節觀」之研究─以宋元明戲曲小說為探討中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雪鈴:〈唐代文人神仙書寫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5
林雅鈴:〈李漁小說戲曲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
邱詩云:〈唐代醫家道士孫思邈的形神觀與實踐〉,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6
洪恩姬:〈元人愛情劇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咸恩仙:〈三言愛情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柳惠英:〈唐代懷古詩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洪鳴谷:〈蘇軾對唐代詩人的接受行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洪慈勵:〈《太平廣記》所反映之唐代門第觀念及士風〉,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柯潔茹:〈唐代士人悲劇意識之研究——以唐人小說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洪讚:〈唐代戰爭詩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75
高怡梅:〈白樸《梧桐雨》與《牆頭馬上》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高秋蓮:〈戲曲詮釋小說作品的藝術特色〉,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孫貴珠:〈唐代音樂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高毓婷:〈禪宗心識思想研究——以唐代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楊旻瑋:〈唐代音樂文化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高逸華:〈唐代佛教寺院功能之探討〉,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高禎臨:〈清初戲曲評點閱讀方法與批評策略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
馬銘浩:〈唐代社會與元白文學集團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許文惠:〈唐代傳奇所反映的唐代社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陳正宜:〈唐代傳奇中道教思想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
張玉芳:〈唐詩中的罪與罰──唐代詩人貶謫心態與詩作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陳玉萍:〈唐代小說中他界女性形象之虛構意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陳玉萍:〈中國古典中短篇小說中的詩文關係與抒情性──以愛情為主題的討論〉,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張東炘:〈李漁戲曲三論〉,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郭明珠:〈唐傳奇愛情故事〈李娃傳〉〈霍小玉傳〉〈鶯鶯傳〉之寫作技巧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秀娟:〈唐玄宗故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張佳琪:〈唐代小說之敘事時間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陳玟璇:〈唐代「夢」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6
陳貞吟:〈湯顯祖愛情戲曲取材再創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許美惠:〈論唐代小說的民間童話質素〉,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美霞:〈白居易詩文用韻考及其與唐代西北方音之比較〉,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陳桂雲:〈楊貴妃故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許雪玲:〈唐代遊歷仙境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張啟超:〈中國戲曲「喜劇傳統」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郭雅鈴:〈女冠、女仙與唐代社會〉,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陳葆文:〈中國傳統短篇愛情小說的衝突結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陳葆文:〈中國古典短篇文言愛情小說女性主角形象結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
莊達特:〈蘇軾品評陶淵明的接受美學運用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許絹惠:〈唐代敦煌金剛經變研究—兼論「禪淨融合」思想的發展〉,南華大105.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張維恬:〈唐代敦煌曲子詞女性情感與民俗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許綠倫:〈中日戲劇有關楊貴妃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陳嘉麗:〈唐代佛道思想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張憲生:〈唐代道教重玄派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陳韻妃:〈李贄戲曲評點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張耀方:〈敦煌文書所見唐代節慶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
陳瓊玉:〈唐代佛教與政治、經濟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1
曾宗宇:〈杜牧詩中唐代之「女性形象」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辜美綾:〈唐代文學與三元習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楊西華:〈唐代俗講文學(變文)的「原創性」及其與「大眾需要」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葉美妏:〈唐代的文學傳播活動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彭雅玲:〈唐代詩僧的創作論研究-詩歌與佛教的綜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
楊姍霈:〈唐代小說中婦女之社會地位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楊朝淵:〈《長生殿》與《桃花扇》劇本文學研究─從戲曲主題、結構、情節、人物、語言分析〉,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楊婷雅:〈盛世縮影-唐代曲江研究〉,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碩士論文,2008
葉蓁蓁:〈圓仁法師「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所見的唐代文化〉,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8
楊肅衡:〈唐代文人詞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廖文君:〈宋元話本中的愛情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廖宜方:〈唐代的歷史記憶〉,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黎金剛:〈唐代詩歌與佛家思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
熊翠玉:〈元明兩代愛情還魂劇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
鄭文佩:〈清代帝王與戲曲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劉幼嫻:〈李漁的戲曲理論〉,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劉君:〈湯顯祖戲曲理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鄭育萱:〈唐代婦女書寫文本中的社會反映〉,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5
鄭柏彥:〈中國古典戲曲文體論〉,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
蔡芳定:〈唐代文學批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賴素玫:〈唐代夢故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蔡榮婷:〈唐代詩人與佛教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
謝政達:〈唐代道士張果的煉養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6
謝海平:〈唐代蕃胡生活及其對文化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
謝淑慎:〈唐代士人的價值觀:以唐人小說為研究範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劉慧芬:〈唐代宮廷舞蹈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1986
劉黎卿:〈唐代詠安史之亂詩歌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鄺采芸:〈明末清初傳奇多元對應關係研究──以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為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期刊論文
于善祿:〈一齣令人坐立難安的戲──評「唬唬唬I-榨汁機」的觀眾接受美學〉,《表演藝術》第27期,1995年1月,頁76-77
王方玉:〈一派仙音微颭──「長生殿」〉,《大雅藝文雜誌》第35期,2004年10月,頁14-16
王止峻:〈明皇環妃長生殿〉,《中外雜誌》第15卷第4期,1974年4月,頁78-86
王生善:〈傳統戲曲的興革──應從哪兒開始〉,《臺灣戲專學刊》第2期,2000年9月,頁99-101
王安祈:〈「長生殿」改編本舉隅〉,《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1期,2001年3月,頁59-69
王良友:〈一樁倒房計,兩樣救贖情──談〈李娃傳〉與〈玉堂春落難逢夫〉愛情試煉的異變〉,《通識教育學報》第7期,2005年6月,頁21-39
王國良:〈王夢鷗先生與唐代文學研究〉,《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第14期,2007年11月,頁11-22
王基倫:〈陳衍《石遺室論文》論唐代古文〉,《中國學術年刊》第30期(秋),2008年9月,頁57- 83
王壽南:〈唐玄宗晚節不保〉,《歷史月刊》第233期,2007年6月,頁36-43
王壽南:〈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愛情〉,《歷史月刊》第237期,2007年10月,頁74-79
王壽南:〈唐代第一個得勢的宦官高力士〉,《歷史月刊》第241期,2008年2月,頁80-85
王瑜楨:〈唐代遊仙詩中的秦皇與漢武〉,《問學集》第16期,2009年2月,頁16-27
王夢鷗:〈「長恨歌」的結構與主題補說〉,《聯合文學》第18期,1986年4月,頁205-208
王潤華:〈我看長恨歌的「梨花」〉,《大陸雜誌》第49卷第6期,1974年12月,頁36-41
王璦玲:〈情緣總歸虛幻──「長生殿」的「情」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1期,2001年3月,頁71-79
王璦玲:〈評點、詮釋與接受──論吳儀一之《長生殿》評點〉,《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頁71-128
王璦玲:〈「精誠」之愛,談《長生殿》中情愛的昇華與淨化〉,《印刻文話生活誌》第5期,2004年1月,頁171-172
王璦玲:〈「忖度予心,百不失一」──論《桃花扇》評本中批評語境之提示性與詮釋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3月,頁161-212
王璦玲:〈「經典」再現之現代意義──論崑劇《長生殿》、《牡丹亭》在臺展演之文化意涵〉,《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1卷第1期,2009年12月,頁49-58
白先勇主持,陳靜芳紀錄:〈「長生殿與崑劇表演藝術」座談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1期,2001年3月,頁81-97
古兆申:〈「長生殿」與崑曲文化──訪問顧篤璜先生〉,《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期2004年1月,頁179-183
古兆申:〈「長生殿」與崑曲文化--訪問顧篤璜先生 -續-〉,《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期,2004年2月頁208-213
田若虹:〈《宣室志》[(唐)張讀著]:一部自神其教的唐代志怪小說集〉,《中國文化月刊》第312期,2006年12月,頁85-101
玉剛:〈長恨歌及長恨歌傳之傳疑(白居易)〉,《中國詩季刊》第4卷第2期,1973年6月,頁(6)1-(6)8
丘慧瑩:〈論「長生殿補闕」〉,《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2期 1995年6月,頁95-108
丘慧瑩:〈論「新編長生殿」 -上-〉,《嘉南學報》第22期,1996年11月,頁241-253
丘慧瑩:〈論「新編長生殿」 -下-〉,《嘉南學報》第23期,1997年11月,頁207-214
吉川幸次郎著/吉田節子譯:〈白居易與長恨歌〉,《幼獅月刊》第39卷第6期,1974年6月,頁25-35
朱芳慧:〈移步不換形──當代戲曲《大唐貴妃》之探討〉,《臺灣戲專學刊》第13期,2006年7月,頁79-115
向鴻全:〈我所親眼見到的愛情〉,《聯合文學》第258期,2006年4月,頁94-95
宋孔弘:〈試探《幽明錄.劉晨阮肇》的人物塑型與仙鄉造景〉,《國文天地》第246期,2005年11月,頁62-67
吳世如:〈楊貴妃形象研究──以正史和唐詩為例〉,《問學集》第12期,2003年6月,頁53-75
汪志勇:〈桃花扇與長生殿〉,《文海》第1卷第7期,1965年5月,頁25-26
李泓泊:〈讀「長恨歌」──羅蘭.巴特五種文學符碼的方法運用〉,《文學前瞻》第4期,2003年7月,頁34-56
李欣倫:〈透明還是朦朧?──宇文所安〈透明度:解讀唐代抒情詩〉之初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11期,2006年6月,頁30-41
李林德:〈曲牌體音樂中「旋律母題記憶」之審美作用一以「絮閣」「醉花陰」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1期,2001年3月,頁31-38
李欣穎:〈唐玄宗信道緣由及其對政治之影響〉,《北市教大社教學報》第4期2005年12月,頁115-130
吳叔樺:〈揭開《詩經.野有死麕》的主題面紗〉,《孔孟月刊》第571/572期,2010年4月,頁7-14
杜若:〈可憐一曲長生殿〉,《臺肥月刊》第17卷第11期,1976年11月,頁28-34
杜若:〈秋夜梧桐雨(白樸戲曲)〉,《臺肥月刊》第21卷第11期,1980年11月,頁33-40
杜若:〈陳鴻:長恨歌傳〉,《臺肥月刊》第22卷第5期,1981年5月,頁45-52
李玲珠:〈大學國文通識化舉隅──以愛情文學為主題的課程建構〉,《高醫通識教育學報》第3期,2008年12月,頁27-50
李俐瑩:〈由人物塑造看「長生殿」中明皇貴妃的情路發展〉,《重中論集》第2期,2002年6月,頁88-110
沈斌:〈新編 孟姜女──浪漫手法解愛情神話〉,《聯合文學》第268期,2007年2月,頁119-121
沈惠如:〈窺探帝王的心靈煉獄──《長生殿》中權力與愛情的變奏〉,《聯合文學》第231期,2004年1月,頁66-67
沈惠如:〈長生殿「彈詞」一齣的舞臺藝術〉,《德育學報》第5期,1990年12月,頁11-30
吳惠珍:〈談「梧桐雨」與「長生殿」〉,《文藝月刊》第228期,1988年6月,頁58-69
沈晴嵐:〈如雪飄逝的愛情〉,《金門文藝》30期,2009年5月,頁104-106
李惠綿:〈從愛情的「真與幻」解讀「長生殿」〉,《聯合文學》第231期,2004年1月,頁56-59
58.李惠綿:〈從愛情的「真與幻」解讀「牡丹亭」與「長生殿」〉,《美育》第139期,2004年5月,頁82-89
李惠綿:〈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閱讀〈長恨歌〉系列文本〉,《聯合文學》第276期,2007年10月,頁59-64
吳斐甄:〈淺論寒山詩中透顯的佛學思想〉,《國文天地》第290期,2009年7月,頁50-55
吳新雷:〈關於《長生殿》全本工尺譜的印行本〉,《戲曲學報》第1期,2007年6月,頁123-136
李敬齋:〈考證長恨歌中疑案:楊貴妃的生死下落〉,《中外雜誌》第27卷第6期 ,1980年6月,頁109-110
李寧:〈我國民間傳統戲曲〉,《臺灣月刊》第79期,1998年7月,頁66-69
吳誦芬:〈明皇幸蜀.千古新韻〉,《故宮文物月刊》第318期,2009年9月,頁122-128
汪榮祖:〈一篇長恨有風情──白居易詠明皇楊妃之戀〉,《歷史月刊》第174期,2002年7月,頁47-51
辛德勇:〈唐驪山華清宮長生殿新解〉,《歷史月刊》第74期,1994年3月,頁27-30
吳德玲:〈接受美學對國文教學的啟發〉,《長庚科技學刊》第5期,2006年12月,頁37-52
李靜兒:〈唐代宮廷仕女的動態休閒生活〉,《臺灣美術》第63期,2006年1月,頁28-33
肖學周:〈中國古代愛情傳說中體現出來的神異色彩與民間精神〉,《國文天地》第250期,2006年3月,頁38-44
李靜雯,劉俞嫺:〈談「梧桐雨」的藝術手法及教學設計〉,《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78期,2003年4月,頁7-14
岑靜雯:〈唐代宦門婦女的道教信仰〉,《宗教哲學》第34期,2005年10月,頁56-77
吳艷玲,潘承玉:〈從「帝王角色悲劇」說──《長恨歌》主題新解〉,《古今藝文》第27卷第3期,2001年5月,頁30-33
易小珠:〈比傳統還要傳統──經典名作「長生殿」主創人員花絮〉,《大雅藝文雜誌》第28期,2003年8月,頁12-14
林文月:〈源氏物語桐壺與長恨歌〉,《中外文學》第1卷第11期,1973年4月,頁8-20
林月惠:〈女性自主權的展現──試論〈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和〈賣油郎獨占花魁〉妓院愛情悲喜劇比較〉,《國文天地》第252期,2006年5月,頁45-49
林水福:〈馳騁於史實與虛構之間--楊貴妃的真愛不是唐玄宗[評介辻原<飛翔的麒麟>]〉,《聯合文學》第227期,2003年9月,頁148-149
金年滿:〈走近「長生殿」〉,《大雅藝文雜誌》第27期,2003年6月,頁6-7
金年滿,易小珠:〈走進「長生殿」(之二)〉,《大雅藝文雜誌》第29期,2003年10月,頁16-17
金年滿,易小珠:〈走進「長生殿」(之三)〉,《大雅藝文雜誌》第30期,2003年12月,頁14-18
林宏達:〈宋詞取材〈長恨歌、傳〉與李、楊相關本事探討〉,《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2期,2007年2月,頁127-157
林秀蓉:〈正統與異端──從唐代小說論婦女貞節觀的實踐意涵〉,《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34期(人文社會類),2010年3月,頁139-165
林和君:〈敦煌《下女夫詞》在戲曲發展史的意義〉,《雲漢學刊》第17期,2009年3月,頁103-132
林芳玫:〈穿越歷史長流的河畔女神〉,《聯合文學》第258期,2006年4月,頁86-88
林均諭:〈《唐代文學研究年鑑》〉,《國文天地》第291期,2009年8月,頁39-43
林宗毅:〈[(明)湯顯祖著]《牡丹亭》與[(清)洪昇著]《長生殿》密碼試探〉,《戲曲研究通訊》第4期,2007年1月,頁176-181
林宗毅:〈《長生殿》二題別議〉,《戲曲研究通訊》第5期,2008年6月,頁56-66
林明德:〈長恨歌專輯〉,《明道文藝》第21期,1977年12月,頁30-60
周美惠:〈絕代相思長生殿──系列專題〉,《大雅藝文雜誌》第19期,2002年2月,頁8-20
林茂賢:〈如何欣賞傳統戲曲〉,《傳藝》第79期,2008年12月,頁54-55
林茂賢:〈傳統戲曲的社會功能〉,《傳藝》第78期,2008年10月,頁72-73
林家如:〈李娃傳奇之接受關係研究〉,《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4期,2007年6月,頁71-89
林偉洲:〈馬嵬之變與唐玄宗讓位〉,《歷史月刊》第199期,2004年8月,頁94-101
邱敏捷:〈「長恨歌」的創作淵源與藝術成就〉,《南師語教學報》第1期,2003年4月,頁17-28
周敏華:〈馬嵬坡下紅顏禍水的省思〉,《中國語文》第524期,2001年2月,頁85-90
邱湘雲:〈禪學對唐代詩歌美學的影響〉,《興大人文學報》第37期,2006年9月,頁223-259
金彰柱:〈白居易「長恨歌」的用韻與詩情〉,《輔大中研所學刊》第6期,1996年6月,頁485-500
岳毅平:〈海峽兩岸唐代文學研究成果之集大成──評《唐代文學研究論著集成》〉,《書目季刊》第39卷第2期,2005年9月,頁65-69
金賢珠,朴敏晶:〈白居易詞內容初探〉,《中國語文》第631期,2010年1月,頁75-92
周德禎:〈[(明)湯顯祖撰]《牡丹亭》中杜麗娘愛情/情欲/身體自主之探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31期(人文社會類),2008年9月,頁87-110
邱麗文:〈與文學裡的愛情保持一點距離〉,《源雜誌》第74期,2009年3月- 4月,頁86-95
南方朔:〈崔斯坦與伊索德愛情傳奇〉,《聯合文學》第278期,2007年12月,頁28-32
108.施如芳:〈三分鐘分解三本「長生殿」〉,《表演藝術》第134期,2004年2月,頁18-20
施如芳:〈誰能演繹多難的帝紀之愛?「長生殿」導演顧篤璜談演員趙承林、王弘芳〉,《表演藝術》第134期,2004年2月,頁22
姚艾娟:〈淺談新編長生殿〉,《中二中學報》第3期,1999年12月,頁99-105
胡忌:〈獨占鰲頭 「長生殿」中北曲的魅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1期,2001年3月,頁21-29
施佑佳:〈明傳奇愛情劇之「錯認」關目研究〉,《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2005年6月,頁89-133
柯香君:〈試從接受美學論「元曲四大家」〉,《人文與社會學報》第1卷第8期2006年7月,頁253-278
柯香君:〈《長生殿》集唐下場詩之「多義性」研究〉,《國文學誌》第17期,2008年12月,頁147-180
侯迺慧:〈身分、功能與園林審美意趣──白居易的私園與公園書寫〉,《人文集刊》第6期,2008年6月,頁1-37
柯基良:〈傳統戲曲藝術的傳承〉,《文訊》第133期,1996年11月,頁29-30
洪惟助:〈從曲譜看「長生殿.驚變」音樂的演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1期,2001年3月,頁39-51
洪慈勵:〈[(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所反映之唐代門第觀念及士風之初論〉,《問學集》第15期,2008年4月,頁117-132
倪文達:〈楊貴妃、高力士與嶺南荔枝〉,《廣東文獻季刊》第143期,2008年7月,頁71-73
柴非凡:〈「長恨歌」中楊李事件的文學面貌〉,《靜宜人文學報》第3期,1991年6月,頁71-90
柴非凡:〈「長恨歌」中的神話故事探源〉,《靜宜人文學報》第7期,1995年6月,頁95-113
翁珮洧:〈愛情邪?非愛情邪?:從羅曼‧英加登「文學多層次」概念看〈長恨歌傳〉主題〉,《長榮大學學報》第12卷第1期,2008年6月,頁57-69
貢敏:〈一劇之本,未可置於末──摭談寫戲的一些問題〉,《文訊》第225期,2004年7月,頁43-47
徐斯年:〈「移步」而不「換形」──從蘇崑《長生殿》的舞臺美術說起〉,《戲曲研究通訊》第4期,2007年1月,頁105-108
唐葆祥:〈「長生殿」及古典名劇的改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1期,2001年3月,頁53-57
唐葆祥:〈「長生殿」的改編和演出〉,《大雅藝文雜誌》第12期,2000年12月,頁30-36
徐照華:〈論長生殿之主題意識〉,《興大中文學報》第7期,1994年1月,頁51-74
高嘉文:〈論[(清)蔣士銓撰]《臨川夢》對[(明)湯顯祖撰 ]《臨川四夢》之理解、詮釋與接受的關係〉,《人文與社會學報》第2卷第2期,2008年6月,頁213-242
翁鳳英:〈在文學裡省思愛情文化〉,《書香遠傳》第25期,2005年6月,頁52-53
郝譽翔:〈由原型回歸之神話架構析論長生殿中「情」的意涵〉,《中國文學研究》第7期,1993年5月,頁217-233
符心宜:〈《梧桐雨》現代中文新歌劇──明皇與貴妃的新臉孔〉,《逍遙》第16期,2007年10月,頁54-64
陳必正:〈從符號學論白居易〈長恨歌〉〉,《人文社會學報.國立臺中技術學院》第4期民,2005年12月,頁87-94
張玉舟:〈從《長生殿》情至觀探究作者創作意涵〉,《文學前瞻》第9期,2009年7月,頁21-36
陳玉玲:〈從白居易的史詩長恨歌到白仁甫的雜劇梧桐雨看唐明皇與楊貴妃故事的承續與演化〉,《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第2期,1976年6月,頁72-75
許世瑛:〈論長恨歌與琵琶行用韻〉,《淡江學報》第4期,1965年11月,頁1-12
陳正熙:〈從來自法國的陽光劇團談起──看待傳統戲曲表演的一種觀點〉,《美育》第138期,2004年3月,頁58-59
陳弘學:〈裴鉶《傳奇》及其道教思想〉,《中國文化月刊》第299期,2005年11月,頁33-62
莊因:〈淺說「精誠不散」〉,《臺灣戲專學刊》第7期,2003年7月,頁1- 4
張旭南:〈添金勾銀,羽化成仙:傳統戲曲中眾神世界的圖像概念〉,《傳統藝術》第51期,2005年2月,頁18-21
張旭南:〈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傳統戲曲中第二女性角色〉,《傳藝》第70期,2007年6月,頁29-33
陳伊婷:〈宋元戲曲「砌末」研究〉,《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2期,2005年7月,頁19-39
莊宏誼:〈唐代道士吳筠的仙道思想〉,《輔仁宗教研究》第19期,2009年9月,頁107-126
許東海:〈「文選.賦」牽動唐詩創作之一考察:以「恨賦」與「長恨歌」為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4期,2000年12月,頁33-54
許東海:〈女性.帝王.賦家:唐「美麗」賦之書寫類型及其文化意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4期,2007年6月,頁1-23
陳玟琪:〈歌劇《梧桐雨》的構思過程〉,《聯合文學》第276期,2007年10月,頁68-77
陳玟璇:〈唐小說中作夢者之分析與探討〉,《中國文學研究》第21期,2005年12月,頁175+177-209
張明薰:〈閱讀廣角鏡──讀愛情小說 了解人格特質〉,《小作家月刊》第176期,2008年12月,頁99-104
陳貞吟:〈賈仲明雜劇析論〉,《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第22期,2007年6月,頁27-41
陳美林:〈中國傳統戲曲簡述〉,《復興劇藝學刊》第17期,1996年7月,頁99-112
張美娟:〈「長恨歌」中「情」與「恨」的意涵試探〉,《古今藝文》第31卷第2期,2005年2月,頁44-53
陳美琴:〈人生自是有情癡──從〈韓憑夫婦〉故事試論古代殉情悲劇塑造〉,《國文天地》第269期,2007年10月,頁47-51
陳弱水:〈墓誌中所見的唐代前期思想〉,《新史學》第19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1-28
張高評:〈唐代讀詩詩與閱讀接受〉,《國文學報》第42期,2007年12月,頁177-205
陳素英記錄:〈傳統戲曲的現代回歸──洪惟助與羅懷臻對話〉,《表演藝術》第61期,1998年1月,頁89-91
康康:〈愛情不死──談〈釵頭鳳解〉〉,《乾坤詩刊》第39期,2006年7月,頁96-98
陸雪芬:〈論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虛構記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5期,2003年5月,頁159-186
陳寅恪:〈長恨歌箋證──元白詩箋證稿之一〉,《清華學報》第14卷第1期,1947年10月,頁1-34
陳莉玲:〈從「性/別政治」觀點論「愛情與空間之關聯性」〉,《育達學院學報》第19期,2009年6月,頁1-16
陳莉環:〈俠女.新俠女──從現代看到唐代傳奇故事中的女子〉,《書香遠傳》第58期,2008年3月,頁16-18
張惠喬:〈癡情郎與節行倡──《李娃傳》中的愛情描寫和戲劇衝突〉,《國文天地》第248期,2006年1月,頁29-37
陳富榮:〈《長生殿》對唐代「楊李情事詩」之運用及其意義〉,《興大人文學報》第36期,2006年3月,頁241-264
陳富榮:〈不見玉顏「空」死處──《長生殿》的「空墳」世界〉,《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9年9月,頁93-112
陳智賢:〈「長恨歌」為何長恨〉,《文藻學報》第12期,1998年3月,頁57-69
陳瑞文:〈姚斯的接受美學及其文藝溝通理論:從藝術理論到審美理論〉,《高雄師大學報》第10期,1999年4月,頁267-281
陳瑞芬:〈元雜劇愛情故事的藝術之美〉,《藝術欣賞》第4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19-22
康逸藍:〈詠不盡興亡調──「長生殿」、「桃花扇」所透顯出的文化觀〉,《聯合文學》第80期,1991年6月,頁84-91
許碧華:〈「長生殿」的藝術成就〉,《板中學報》第3期,2000年2月,頁129-170
莊鴻美:〈靜靜頓河中的悲劇愛情〉,《聯合文學》第266期,2006年12月,頁83-85
陳麗娜:〈民間傳說中的楊貴妃〉,《美和技術學院學報》第18期,2000年8月,頁60-72
康韻梅:〈小說敘事與歷史敘事之異同──對吳保安、謝小娥故事的論析〉,《臺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6年6月,頁183-185+187-223
童元方:〈二月說古典愛情〉,《明報月刊》第518期,2009年2月,頁111
傅正玲:〈女性愛情與婦德的辯證關係──從唐宋傳奇的對比談起〉,《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4期,2008年12月,頁1-12
曾守正:〈被隱藏的聯繫性:《四庫全書總目》唐代別集提要的文學史敘述〉,《淡江中文學報》第21期,2009年12月,頁119-152
黃有志:〈七夕──生命的愛情〉,《百世教育雜誌》第190期,2007年7月,頁78-85
喬光輝,蘇倩倩:〈風流好似魚游水,才向東來又向西──瞿佑《聯芳樓記》中的愛情解讀〉,《古今藝文》第32卷第4期,2006年8月,頁37-42
曾西霸:〈白樸的「梧桐雨」〉,《自由青年》第53卷第4期,1975年4月,頁75-76
曾永義:〈「長生殿」在戲曲文學與藝術上的成就〉,《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1期,2001年3月,頁3-20
黃東陽:〈由唐人小說察考勸善書的思想淵源與要義〉,《興大人文學報》第38期,2007年3月,頁73-97
黃東陽:〈唐人小說所反映之魂魄義〉,《新世紀宗教研究》第5卷第4期,2007年6月,頁1-30
曾昭旭:〈愛情學之本體論與工夫論──再論心性學與愛情學〉,《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2006年6月,頁1-14
黃美玲:〈論陳鴻的兩篇歷史小說〉,《中山中文學刊》第3期,1997年6月,頁20-34
曾珍珍:〈文學流變──一則神話兩樣情:迭經轉化詮釋的愛情經典〉,《聯合文學》第280期,2008年2月,頁78-84
黃美珍:〈由創作心理論唐傳奇愛情小說之藝術特徵〉,《實踐博雅學報》第13期,2010年1月,頁1-23
華唐:〈「長恨歌」的真假虛實〉,《明道文藝》第241期,1996年4月,頁96-107
華唐:〈漫話「長恨歌」〉,《明道文藝》第242期,1996年5月,頁146-155
黃啟原:〈探論「勸」多於「懲」的〈長恨歌〉〉,《醒吾學報》第24期,2001年10月,頁631-637
傳統藝術編輯室:〈從「長生殿」、「牡丹亭」看古典戲曲的行銷〉,《傳統藝術》第45期,2004年8月,頁50-55
黃雅娸:〈物換星移──隋唐五代〉,《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第33期,2007年6月,頁27-33
程惠敏:〈典故細說──西湖愛情故事〉,《中國旅遊》第339期,2008年9月,頁120-121
曾愛玲:〈唐〈霓裳羽衣〉藝術表現探析〉,《輔仁國文學報》第30期,2010年4月,頁163-184
黃敬欽:〈梧桐雨與長生殿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1期,1977年6月,頁1047-1143
馮瑞龍:〈語言和境界的雙重探索:以白樸「梧桐雨」一劇為例〉,《香港大學中文系集刊》第2期,1987年,頁281-293
曾錦坤:〈白居易長恨歌寫作技巧分析〉,《孔孟月刊》第29卷第2期,1990年10月,頁46-50
曾錦坤:〈一部「接受美學」的經典性指引:《接受美學導論》[朱立元著]〉,《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9年3月,頁215-225
雅儒:〈關於「長生殿」的事件〉,《新夏月刊》第33期,1973年3月,頁40-41
黃麗貞:〈唐明皇的愛情──探討「梧桐雨」雜劇和「長生殿」傳奇的寫作主題和人物塑造〉,《中等教育》第45卷第6期,1994年12月,頁107-114
黃麗貞:〈傳統戲曲的形成和劇本形式 -上-〉,《中國語文》第479期,1997年5月,頁25-34
黃麗貞:〈傳統戲曲的形成和劇本形式 -下-〉,《中國語文》第480期,1997年6月,頁18-25
黃麗貞:〈傳統戲曲的人物描寫〉,《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5期,1997年3月,頁69-81
黃麗貞:〈傳統戲曲的編劇理想 -上-〉,《中國語文》第543期,2002年9月,頁7-17
黃麗貞:〈傳統戲曲的編劇理想 -下-〉,《中國語文》第544期,2002年10月,頁7-15
楊仲楷:〈琵琶行與長恨歌〉,《中國語文》第523期,2001年1月,頁65-99
楊志芳:〈源氏物語之「桐壺卷」與「長恨歌」的比較研究〉,《文大日研學報》第2期,1997年12月,頁105-112
楊松年:〈若即若離,詩鑒賞的原則與方法:據王夫之的詩歌鑒賞說論析《毛詩.關雎》篇〉,《佛光人文社會學刊》第3期,2002年12月,頁3-11
楊宜芳:〈人性化的狐狸:論唐代「狐狸精」〉,《思辨集》第12期,2009年3月,頁68-83
董季棠:〈莫唱當年長恨歌──從另一角度看白居易長恨歌〉,《中國語文》第515期,2000年1月,頁95-99
楊振雄:〈評彈裡的長生殿〉,《大雅藝文雜誌》第34期,2004年8月,頁32-39
楊國娟:〈白居易長恨歌研究〉,《靜宜學報》3期,1980年6月,頁139-155
楊朝淵:〈「長生殿」與「桃花扇」戲曲結構之比較〉,《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6期,1999年5月,頁51-72
董福君:〈試論接受美學的現實價值〉,《中文》第7期,2004年,頁48-52
葉嘉瑩講,熊燁整理:〈愛情為什麼變成了歷史──談清代詞史觀念的形成與清代的史詞〉,《中文》第78期,2010年2月,頁86-105
葉錦添:〈打造長生殿〉,《聯合文學》第231期,2004年1月,頁60-65
葉錦添:〈「長生殿」創作手記〉,《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期,2004年1月,頁176-178
葉錦添:〈「長生殿」創作手記〉,《大雅藝文雜誌》第31期,2004年2月,頁6-17
賈馨園:〈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長生殿」、「牡丹亭」〉,《大雅藝文雜誌》第28期,2003年8月,頁16-17
趙明琇:〈洪稗畦和他的長生殿〉,《浙江月刊》第5卷第9期,1973年9月,頁19-22
廖俊逞:〈崑曲天王、天后十餘年後再聚首──華文漪、蔡正仁「長生殿」續情緣〉,《表演藝術》第148期,2005年4月,頁72-73
趙修霈:〈陳友冰教授與唐代文學研究〉,《國文天地》第263期,2007年4月,頁103-107
廖淑芸:〈從兩個劇本看話劇和中國傳統戲曲現代表現的關聯〉,《實中學刊》第12期,1998年8月,頁51-59
劉心慧:〈由上崑四本《長生殿》論崑劇外聘導演執導之現象〉,《戲曲學報》第4期,2008年12月,頁233-271
劉向榮,李長有:〈大唐盛世宮廷宴〉,《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3卷第3期,2007年8月,頁38-42
蔡叔珍:〈清代詩話對白居易詩的接受與評價──以「情性」觀為探討主題〉,《雲漢學刊》第11期,2004年5月,頁91-116
劉若緹:〈「長生殿」「彈詞」與「桃花扇」「餘韻」研究〉,《聯合學報》第19期,2002年5月,頁39-50
劉致中:〈「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考辨〉,《戲曲學報》第1期,2007年6月,頁215-236
鄭雅芬:〈大唐天子的輓歌──從《全唐詩》看唐代人臣對帝王的傷悼〉,《興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09年12月,頁27-63
鄭緒平:〈評長恨歌及憶真妃鼓詞〉,《建設》第13卷第12期,1965年5月,頁33-34+32
劉慧芬:〈戲曲千秋/青樓春夢了無痕 戲曲愛情書海 -1-〉,《公務人員月刊》第106期,2005年4月,頁72-74
劉慧芬:〈戲曲千秋/玉精神花模樣 自作主張配夫郎 戲曲愛情書海 -2-〉,《公務人員月刊》第107期,2005年5月,頁75-78
劉慧芬:〈戲曲千秋/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戲曲愛情書海 -3-〉,《公務人員月刊》第108期,2005年6月,頁67-70
劉慧芬:〈戲曲千秋/覆水難收舊緣盡 一場癡夢勘人情 戲曲愛情書海 -5-〉,《公務人員月刊》第112期,2005年10月,頁63-66
劉慧芬:〈戲曲千秋/年少夫妻老來伴 吵吵鬧鬧伴一生 戲曲愛情書海〉,《公務人員月刊》第115期,2006年1月,頁62-66
劉慧芬:〈戲曲千秋/豔妙青樓瑰奇女 風雪長安繡襦情 戲曲愛情書海 -7-〉,《公務人員月刊》第116期,2006年2月,頁72-75
劉慧芬:〈藝文小品──人神道殊恨綿長 洛川托心寄君王 戲曲愛情書海 -8-〉,《公務人員月刊》第118期,2006年4月,頁73-76
劉慧芬:〈戲曲千秋/感金石 回天地 一曲霓裳唱興亡 《長生殿》與洪昇的故國情思〉,《公務人員月刊》第147期,2008年9月,頁68-71
劉衛林:〈儒佛思想之衝突與融會〉,《普門學報》第58期,2010年7月,頁109-128
蔡慧崑:〈論〈霍小玉傳〉中的「否定性」──以伊瑟爾的接受美學理論為依據〉,《博學》第6期,2007年7月,頁37-61
蔡慧鳳:〈唐代愛情詩的多元面貌〉,《遠東學報》第25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659-674
蔡慧鳳:〈《全唐詩》所見唐代女性婚戀態度及其行為之研究〉,《稻江學報》第3卷第2期,2008年12月,頁280-298
蔡慧鳳:〈唐人愛情詩研析〉,《華醫社會人文學報》第18期,2008年12月,頁89-104
蔣勳:〈從長恨歌到長生殿〉,《聯合文學》第230期,2003年12月,頁22-25
蔣勳:〈但教心似金鈿堅──「長生殿」中的金釵與鈿盒〉,《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期,2004年1月,頁173-175
賴文君:〈愛的代價──敘說〈任氏傳〉〈霍小玉傳〉〈步飛烟〉中為愛就死的執著女性〉,《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2期,2005年7月,頁155-170
盧元駿:〈洪昇長生殿的新評價〉,《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卷第11期,1969年11月,頁101-106
盧元駿:〈洪昇長生殿的新評價〉,《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卷第12期,1969年12月,頁18-22
盧元駿:〈洪昇長生殿的新評價〉,《暢流》第55卷第3- 4期,1977年3月- 4月,頁18-22
賴玉樹:〈〈長恨歌〉、〈連昌宮詞〉、〈津陽門詩〉內容形式比觀〉,《通識論叢》第6期,2007年6月,頁51-81
鮑宏志,董淑華:〈梧桐雨分析〉,《中國戲劇集刊》第2期,1980年10月,頁80-83
賴廷恆:〈梧桐雨:明皇貴妃的「傾國」之戀〉,《聯合文學》第276期,2007年10月,頁65-67
曉風:〈四個著名的元雜劇──竇娥冤、漢宮秋、倩女離魂、梧桐雨 -上-〉,《明道文藝》第54期,1980年9月,頁46-51
曉風:〈四個著名的元雜劇──竇娥冤、漢宮秋、倩女離魂、梧桐雨 -下-〉,《明道文藝》第55期,1980年10月,頁57-65
鍾吉雄:〈「長恨歌」的寫作技巧分析〉,《中國語文》第321期,1984年3月,頁27-33
謝扶雅:〈白居易長恨歌析論〉,《東方雜誌》第15卷第8期,1982年2月,頁48-52
謝武雄:〈長生殿在排場與音律上的成就〉,《臺中師專學報》第9期,1980年6月,頁65-92
謝武雄:〈長生殿一劇所表現的民族意識〉,《國教輔導》第21卷第2期,1981年11月,頁9-10
謝武雄:〈長生殿與梧桐雨二劇之比較研究〉,《健行學報》第5期,1985年12月,頁141-160
戴偉華,趙小華:〈現代學術與傳統考據學──陳尚君教授《全唐文補編》及其相關成果的意義和方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62期,2006年6月,頁153-168
顏元叔:〈「馬前死」──論「長恨歌」的辭構〉,《中外文學》第8卷第6期,1979年11月,頁14-63
鄺采芸:〈讀者導向下「傳奇」觀念的建構──以明文人對「琵琶記」的接受現象談起〉,《國文學誌》第9期,2004年12月,頁121-152
簡宗梧:〈試論《文苑英華》的唐代賦體雜文〉,《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2期,2008年10月,頁389-432
魏靖峰:〈「長恨歌」與「梧桐雨」〉,《中國語文》第395期,1990年5月,頁10-15
魏靖峰:〈「長生殿.驚變」的類疊、仿擬與句中對〉,《中國語文》第396期,1990年6月,頁20-23
叢靜文:〈元雜劇賞析[竇娥冤、救風塵、梧桐雨]〉,《藝術學報》第41期,1987年6月,頁19-52
顏鸝慧:〈情必近乎痴而後始真──〈長恨歌傳〉與《長生殿》中李、楊形象之比較〉,《明新學報》第22期,1999年6月,頁197-204
羅敬之:〈陳鴻的兩篇小說(東城老父傳、長恨歌傳)及其影響〉,《書和人》第382期,1980年1月,頁1-8
羅錦堂:〈長生殿的寫作與彈詞的演出〉,《中國戲劇集刊》第2期,1980年10月,頁54-57
羅錦堂:〈洪昇和他的「長生殿」〉,《書和人》第567期,1987年4月25日,頁1- 4
羅龍治:〈從歷史與文學談長恨歌傳〉,《幼獅月刊》第35卷第6期,1972年6月,頁59-61
嚴玉珊:〈七夕詞反映之愛情觀研究〉,《國文天地》第254期,2006年6月,頁257-287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唐代傳奇敘事模式研究
2.
唐代小說中的女性角色研究
3.
唐代小說中他界女性形象之虛構意義研究
4.
唐代小說中婦女之社會地位研究
5.
三言愛情故事研究
6.
唐代傳奇所反映的唐代社會
7.
女冠、女仙與唐代社會
8.
唐詩中的罪與罰--唐代詩人貶謫心態與詩作研究
9.
唐代士人的價值觀:以唐人小說為研究範疇
10.
唐代文學批評研究
11.
論唐代小說的民間童話質素
12.
唐代佛道思想小說研究
13.
唐代詩人與佛教關係之研究
14.
杜牧詩中唐代之「女性形象」研究
15.
佛教的果報觀與唐代社會
1.
曉風:〈四個著名的元雜劇──竇娥冤、漢宮秋、倩女離魂、梧桐雨 -上-〉,《明道文藝》第54期,1980年9月,頁46-51
2.
鮑宏志,董淑華:〈梧桐雨分析〉,《中國戲劇集刊》第2期,1980年10月,頁80-83
3.
賴玉樹:〈〈長恨歌〉、〈連昌宮詞〉、〈津陽門詩〉內容形式比觀〉,《通識論叢》第6期,2007年6月,頁51-81
4.
盧元駿:〈洪昇長生殿的新評價〉,《暢流》第55卷第3- 4期,1977年3月- 4月,頁18-22
5.
盧元駿:〈洪昇長生殿的新評價〉,《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卷第12期,1969年12月,頁18-22
6.
盧元駿:〈洪昇長生殿的新評價〉,《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卷第11期,1969年11月,頁101-106
7.
賴文君:〈愛的代價──敘說〈任氏傳〉〈霍小玉傳〉〈步飛烟〉中為愛就死的執著女性〉,《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2期,2005年7月,頁155-170
8.
蔣勳:〈但教心似金鈿堅──「長生殿」中的金釵與鈿盒〉,《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期,2004年1月,頁173-175
9.
蔣勳:〈從長恨歌到長生殿〉,《聯合文學》第230期,2003年12月,頁22-25
10.
蔡慧鳳:〈唐人愛情詩研析〉,《華醫社會人文學報》第18期,2008年12月,頁89-104
11.
蔡慧鳳:〈《全唐詩》所見唐代女性婚戀態度及其行為之研究〉,《稻江學報》第3卷第2期,2008年12月,頁280-298
12.
蔡慧鳳:〈唐代愛情詩的多元面貌〉,《遠東學報》第25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659-674
13.
蔡慧崑:〈論〈霍小玉傳〉中的「否定性」──以伊瑟爾的接受美學理論為依據〉,《博學》第6期,2007年7月,頁37-61
14.
劉慧芬:〈戲曲千秋/感金石 回天地 一曲霓裳唱興亡 《長生殿》與洪昇的故國情思〉,《公務人員月刊》第147期,2008年9月,頁68-71
15.
劉慧芬:〈戲曲千秋/豔妙青樓瑰奇女 風雪長安繡襦情 戲曲愛情書海 -7-〉,《公務人員月刊》第116期,2006年2月,頁72-75
1.
唐明皇與楊貴妃在文學和戲劇中不同形象之研究
2.
白樸《梧桐雨》與《牆頭馬上》之研究
3.
楊貴妃故事人物形象演變之研究
4.
《長生殿》與《桃花扇》劇本文學研究-從戲曲主題、結構、情節、人物、語言分析
5.
楊貴妃在唐詩、唐史資料中之多重形象研究
6.
楊貴妃的文史地位及其教育意義
7.
王安憶《長恨歌》研究
8.
洪昇《長生殿》的神話研究
9.
王安憶小說中的女性敘事-以《長恨歌》、《叔叔的故事》、《紀實與虛構》為例
10.
唐宋詩歌中的楊貴妃形象研究
11.
楊貴妃故事之研究
12.
崑劇《長生殿》南北合套音樂與劇情之關係─以集成曲譜〈絮閣〉、〈驚變〉為例
13.
橋本關雪《長恨歌》研究
14.
《長生殿》北曲之詞彙與句法風格研究
15.
論《長生殿》的時空表現藝術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