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檔案
(1)清代
《清宮宮中檔台灣史料》(一)故宮博物院典藏。
《清宮宮中檔台灣史料》(二)故宮博物院典藏。
《清宮宮中檔台灣史料》(三)故宮博物院典藏。
《清宮宮中檔台灣史料》(四)故宮博物院典藏。
《清宮宮中檔台灣史料》(五)故宮博物院典藏。
《清宮宮中檔台灣史料》(六)故宮博物院典藏。
《清宮宮中檔台灣史料》(七)故宮博物院典藏。
《清宮軍機檔台灣史料》故宮博物院典藏。
《清宮月摺檔台灣史料》(一)故宮博物院典藏。
《清世宗實錄選輯》文叢本第四輯。
《清代文獻傳包‧傳稿》7074(1-14),故宮博物院典藏。
《清代文獻傳包‧傳稿》1116(1-6),故宮博物院典藏。
《清代文獻傳包‧傳稿》〈臺灣列傳卷〉7110(1-7),故宮博物院典藏。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收於《續修四庫全書》789-814﹙上海:上海古籍,1995﹚。
(2)日治時期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二)頁653~654。古亭書屋1969年影印版。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台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二篇》。台北:日日新報社,1905。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陳金田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附屬參考書‧第一卷》,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臺灣總督府官房課調查部,《臺灣在籍漢民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課調查部,1928。
臺灣總督府編,《現行臺灣社寺法令類纂》,帝國地方行政學會發行,昭和十一年(1936)。
溫國良編譯《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十月至明治三十五年四月)》,南投:省文獻會,1999。
二、佛教經典、疏、讚述、寶卷
西晉‧竹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大正藏》第十六卷,頁685。
安世高《父母恩難報經》《大正藏》684。
安世高《鬼問目連經》《大正藏》734。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正藏》。
唐‧宗密《佛說盂蘭盆經疏》,《大正藏》第三十九卷,頁1792。
唐‧慧淨《盂蘭盆經讚述》,《大正藏》第八十五卷,頁2781。
唐‧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一〈大正藏〉第十三卷,頁779b。
唐‧實叉難陀譯《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大正藏》1314。
(唐)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一〈大正藏〉第十三卷。
宋‧元照重集,《蘭盆獻供儀》,《卍續藏》第130冊。
菩提燈譯《占察善惡業報經》,《大正藏》839。
不空《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大正藏》1313。
《父母恩重經》《大正藏》2887。
作者不詳《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卷一,〈大正藏〉第二十一卷。
不空《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大正藏》1315。
不空《瑜珈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大正藏》1318。
張希舜等編《寶卷》〈初集〉(15)〈地藏寶卷〉,山西人民出版社。
三、寺廟調查與台帳
不詳著者,《社寺廟宇關取調書‧嘉義廳》1915。
不詳著者,《社寺廟宇關取調書‧臺南廳》1915。
《宗教團體臺帳》(三、一)嘉義郡。
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鑑》。台南:台灣日日新報社,1933。
《嘉義縣、嘉義市宗教調查表》1959年。
《台灣省嘉義縣寺廟調查表》1977年。
四、清代方志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大通,1987(1752)。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1962(1764)。
沈茂蔭《苗栗縣志》,臺北:大通書局,1987(1893)。
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南投:省文獻會,1993。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1962(1717)。
周璽,《彰化縣志》,臺北:大通書局,1987(1835)。
范咸《重修台灣府志》,南投:省文獻會,1993。
屠繼善,《恆春縣志》,臺北:大通書局,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1987(1894)。
陳文達《鳳山縣志》,南投:省文獻會,1993。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1963。
陳朝龍著、林文龍點校,《合校足本新竹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劉良璧《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南投:省文獻會,1993。
鄭用錫,《淡水廳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1853)。
穆彰阿《清一統志台灣府》,南投:省文獻會,1993。
五、日治時期報紙
中島庸一《台南新報第九百四十四號附錄‧嘉義廳報第十九號》,台灣總督府圖書館藏。
《臺灣日日新報》昭和五年。
《臺南新報》大正八年至大正十五年。
六、專書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下)1997,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石萬壽著《嘉義市史蹟專輯》,嘉義:嘉義市政府,1989初版,1994再版。
朱其昌《臺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台北:華宇,1977。
吳育臻《台灣地名辭書‧卷二十‧嘉義市》,南投:省文獻會,1996。
李亦園著《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1982。
李時人編校,何滿子審定《全唐五代小說》,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
李添春《台灣省通志‧宗教篇》,南投:省文獻會,1971。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75。
杜斗城〈地獄變相初探〉,《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編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
杜斗城〈關於敦煌本《佛說十王經》的幾個問題 附:《佛說十王經》錄文〉,《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編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
沈宗憲著《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3,第一版。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1997,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林美容編,《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牧田諦亮著《六朝古逸觀世音應驗記研究》,京都:平樂寺,1970。
洪英聖編著《畫說乾隆台灣輿圖》,南投:行政院文建會中部辦公室,1999。
宮崎直勝,《寺廟神升天》,東都書籍株式會社,昭和十七年十二月,一刷。
徐華龍《中國鬼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觀音特展》,台北:故宮博物院,2000。
張文進《臺灣佛教大觀》,台中:正覺出版社,1957。
張炳楠監修、李汝和主修、王世慶整修,《臺灣省通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珣‧江燦騰合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2003年。
莊明興《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台大文史叢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88。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1992。
渡邊欣雄、周星著譯《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2000。
黃佳馨譯,後藤大用著《觀世音菩薩本事》,台北:天華,1982。
嘉義縣廳長岡田信興〈嘉義廳告示第四十一號.明治三十五年九月十三日〉,收在中島庸一《台南新報第九百三十三號附錄.嘉義廳報第十六號》。
臺灣日日新報社編,《改訂增補台灣六法》編集復刻版,東京都:綠蔭書房,1999。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修,《臺灣省通志稿》,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1-1965。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校,《嘉義市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耆老口述歷史叢書13,1996。
增田福太郎,《台灣宗教》,東京:養賢堂,1939。
謝石城《嘉義縣市寺廟大觀》,台南:文獻出版社,1964。
顏尚文主編《嘉義市古文書選輯》,嘉義市政府文化局,2004。
七、學位論文、期刊文獻
丁常雲〈道教的城隍信仰及其社會思想內容〉,《中國道教》1997年第3期。
王世慶,〈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23:4,1972。王見川、李世偉〈日據時期的嘉義城隍廟〉,《台灣宗教研究通訊》,第二期。
王鍾承著《地藏十王圖像之研究》,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台北,藝術學院,1998。池永歆〈嘉義沿山聚落的「存在空間」以內埔仔「十三庄頭、十四緣」區域構成為例〉,國立台灣師大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余光弘《媽公的寺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十九號,1988年。
宋光宇〈霞海城隍祭典與臺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1993。李若文〈清代台灣社會史研究與嘉義地區〉,《嘉義文獻》二十七期。汪娟,〈歷代地藏懺儀析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4期,1999年7月,頁169-208。邱彥貴〈嘉義廣寧宮二百年史(1752-1952)勾勒──座三山國王廟的社會史面貌初探〉,《臺灣史料研究》6號。凌淑菀〈台灣城隍信仰的建立與發展〉,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康陛q慈祐宮與新莊地方社會之建構〉,《北縣文化》53,1997。
康陛q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中大人文學報》,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1997。
梁志輝〈嘉義地區漢人社會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陳秀蓉,〈戰後臺灣寺廟管理政策之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陳其南〈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建立及其結構〉,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陳美鈴〈嘉義平原的聚落發展─1945年以前〉,國立台灣師大地理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陳漢光〈日據時期臺灣漢民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第23卷1期,1972。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臺灣風物》44:1,1994。潘是輝〈清代嘉義地區村際組織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蔡淵洯〈閩粵移民與傳統台灣漢人社會民間宗教之發展(1624-1918)〉,《宗教傳統與社會實踐中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1999。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168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顏尚文〈日治時期澎湖移民與嘉義市竹圍子「小澎湖」聚落的形成〉,《澎湖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2002。
顏尚文〈赤山龍湖巖觀音信仰與嘉義縣赤山保地區的發展〉(1661~1895),《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二十九期,2001年。顏尚文〈後漢三國西晉時代佛教寺院之分布〉,《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三期,抽印本1985年。顏尚文〈清代以來嘉義市觀音信仰寺廟類型之研究〉,《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八期 2003年。八、外文書
Hansen Valerie,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1127-1276(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e,1990).
Teiser, Stephen F.(1986)“Ghosts and ancestors in medieval Chinese religion: the y-lan-pan festival as mortuaryritual”, History of Religions 26:1.
Katz, Paul R.(康?,“Temple Cults and The Creation of Hsin-Chuang Local Society(寺廟與地方社會之建構) ”, Presented in “The Seventh Confrence on Chinese”.
Yu, Chun-fang, “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var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1.
康陛A〈The Problem of “Localization”of Popular Religion in Taiwan—A Case Study of the Cult of the Royal Lords(Wang-ye)〉,發表於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主辦之「臺灣與四鄰學術研討會」,1996年4月8-9日。
九、田野調查與訪問記錄
李建興整理〈城隍廟祭典組長葉源助訪問記錄〉,2000,12月1日。
李建興〈林錦錄先生訪問紀錄〉2000年1月21日。
陳淑珠、李建興整理〈嘉義市木材業歷史回顧座談會記錄〉,2000年6 月16日。
李建興〈嘉義市地理師協會理齯A泉先生訪問紀錄〉,2001年5月4日。
李建興〈地藏庵阿重師訪問紀錄〉,2002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