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0 06: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董惠芳
研究生(外文):Tung, Hui-Fang
論文名稱:析探臺灣原創圖畫書舊書重出現象之創作策略變易──以曹俊彥、賴馬、李瑾倫與林小杯作品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alysis of re-creation of “republish the old published” in the scope of Taiwan picture books──Taking Cao Jun-yan, Lai Ma, Chinlun Lee and Bei Lynn’s works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游珮芸
指導教授(外文):Yu, Pei-Yun
口試委員:郭建華藍劍虹
口試委員(外文):Kuo, Chien-HuaLan, Jian-Hong
口試日期:2011-12-1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創作策略設計形式舊書重出圖畫書
外文關鍵詞:strategyformrepublishpicture book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以2005年至2010年臺灣圖畫書市場「舊書重出」現象為背景,發現其中有些新版的圖畫書,調整了舊版的故事內容、圖象、書籍裝幀與特殊加工等部分,以有別於以往的樣貌問世。
採用曹俊彥作品、賴馬、李瑾倫、和林小杯的作品為例,除了研究者對這些圖畫書的觀察與分析外,另透過與曹俊彥、李瑾倫和林小杯的訪談,進一步了解這些「新版」作品的創作策略。
訪談資料顯示出:不同的創作者基於創作理念的差異,在「圖畫、故事與書」的規劃上各有其原則與限制,改版的策略是否成功,與創作者透過設計、編排等再創作的思考及過程有密切的關係。
研究者藉著觀察作品改版前後的差異,嘗試解讀「創作者的思考軌跡」,從視覺設計、編排設計和故事發展三個面向,討論書籍設計形式與故事情節發展之間的關聯。
研究結果顯示在「舊書重出」過程中,形成創作者、讀者與出版者三方面的溝通與交流,反映了臺灣地區圖畫書出版環境與出版文化的傳承意義。各作者在不同的創作理念之下,讓圖象與文字均能發揮最大效用,達到「圖畫、故事、書」──三者一體的跨領域藝術。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republish the old published” on the picture books market from 2005 to 2010 in Taiwan. After reedit the stories, drawing, and rebinding, those books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pervious revision and republish again.
Using the examples as Cao Jun-yan, Lai Ma, Chinlun Lee, and Bei Lynn’s works, I realized that the strategy of “new version” by interview with Cao Jun-yan, Chinlun Lee, and Bei Lynn.
From the interview shows that each writer has his rules and limits of the pictures, stories, and books based on his concept. Writer’s idea and process of redesign and reform have a deep effect on the success of republish.
I’ve tried to interpret “the writer’s thinking path” by observ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versions. I also discussed the connection of form and story from design, form, and st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publishing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on Taiwan picture books by the communicating of writer, reader and publisher. Each writer has different creativity, and makes the pictures and text are able to maximize the effectiveness, to achieve "picture, story, book" , the three cross-cutting art.

第壹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及限制……………………………………………………7
第四節 名詞解釋……………………………………………………………………13

第貳章 舊書重出現況與相關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臺灣地區舊書重出現象概述(2005─2010年)…………………………15
第二節 創作者之創作歷程與策略相關文獻………………………………………23
第三節 圖象組合、文字排列、色彩運用
與書籍設計相關文獻之探討……………………………………………29

第參章 創作思維如何影響創作策略的變易…………………………………………35
第一節 跨世代的創作思維
──曹俊彥作品《你一半我一半》、《別學我》………………………35
第二節 持續的挑戰與創新
──賴馬作品《帕拉帕拉山的妖怪》、《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46
第三節 從黑白到彩色
──林小杯作品《先跟你們說再見》、《月光溜冰場》………………55
第四節 藏在書頁中的驚喜
──李瑾倫作品《驚喜》與《23》……………………………………62


第肆章 創作策略的變易與作品呈現…………………………………………………67
第一節 圖畫書的外形結構與故事內容……………………………………………67
第二節 圖象的動線與情節發展……………………………………………………76
第三節 文字的排列與色彩的節奏…………………………………………………84
第四節 故事主線外的插曲…………………………………………………………92

第伍章 結 論 ………………………………………………………………………101
第一節 台灣原創圖畫書舊書重出現象的意義……………………………………101
第二節 圖畫.故事.書──三者一體的跨領域藝術……………………………104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107

參考書目 …………………………………………………………………………………109

附 錄
附錄一 訪談問題……………………………………………………………………115
附錄二 曹俊彥訪談紀錄……………………………………………………………119
附錄三 李瑾倫訪談紀錄……………………………………………………………127
附錄四 想‧故事,說‧畫畫──遇見圖畫書裡的林小杯………………………135







表 目 次

表1-3-1 研究文本新舊版本對照表…………………………………………… 8
表2-1-1 2005-2010年舊書重出版本對照表………………………………… 19
表3-1-1 《別學我》、《你一半我一半》
舊版與復刻版本版權頁訊息差異對照表…………………………………… 37
表3-1-2 《別學我》、《你一半我一半》
舊版與復刻版本書籍設計形式差異對照表………………………………… 39
表3-1-3 《別學我》、《你一半我一半》
舊版與復刻版本配頁方式差異對照表……………………………………… 41
表3-2-1 《帕拉帕拉山的妖怪》、《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
各版本書籍設計對照表……………………………………………………… 47













圖 目 次

圖3-1-1…………………………………………………………………………… 40
圖3-1-2…………………………………………………………………………… 41
圖3-1-3…………………………………………………………………………… 42
圖3-1-4…………………………………………………………………………… 43
圖3-1-5…………………………………………………………………………… 45
圖3-2-1…………………………………………………………………………… 51
圖3-2-2…………………………………………………………………………… 51
圖3-2-3…………………………………………………………………………… 52
圖3-2-4…………………………………………………………………………… 53
圖3-3-1…………………………………………………………………………… 56
圖3-3-2…………………………………………………………………………… 57
圖3-3-3…………………………………………………………………………… 57
圖3-3-4…………………………………………………………………………… 59
圖3-3-5…………………………………………………………………………… 61
圖3-4-1…………………………………………………………………………… 64
圖4-1-1…………………………………………………………………………… 70
圖4-1-2…………………………………………………………………………… 74
圖4-1-3…………………………………………………………………………… 74
圖4-1-4…………………………………………………………………………… 75
圖4-2-1…………………………………………………………………………… 77
圖4-2-2…………………………………………………………………………… 78
圖4-2-3…………………………………………………………………………… 80
圖4-2-4…………………………………………………………………………… 81
圖4-2-5…………………………………………………………………………… 82
圖4-2-6…………………………………………………………………………… 82
圖4-2-7…………………………………………………………………………… 83
圖4-3-1…………………………………………………………………………… 89
圖4-3-2…………………………………………………………………………… 90
圖4-3-3…………………………………………………………………………… 90
圖4-4-1…………………………………………………………………………… 93
圖4-4-2…………………………………………………………………………… 94
圖4-4-3…………………………………………………………………………… 94
圖4-4-4…………………………………………………………………………… 96
圖4-4-5…………………………………………………………………………… 97
圖4-4-6…………………………………………………………………………… 98

一、研究文本(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李瑾倫著,《23》,臺北:信誼,2009年8月。
2、李瑾倫著,《驚喜》,臺北:信誼,1993年7月。
3、林小杯著,《月光溜冰場》,臺北:天下雜誌,2007年3月。
4、林小杯著,《先跟你們說再見》,臺北:天下雜誌,2006年5月。
5、林小杯著,《月光溜冰場》,臺北: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2000年7月。
6、林小杯著,《先跟你們說再見》,臺北: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2000年7月。
7、曹俊彥著,《你一半我一半》,臺北:小魯,2009年12月。
8、曹俊彥著,《別學我》,臺北:小魯,2009年11月。
9、曹俊彥著,《你一半我一半》,臺北:光復書局,1990年。
10、曹俊彥著,《別學我》,臺北:光復書局,1990年。
11、賴馬著,《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臺北:和英,2006年12月。
12、賴馬著,《帕拉帕拉山的妖怪》,臺北:和英,2003年2月。
13、賴馬著,《帕拉帕拉山的妖怪》,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8年。
14、賴馬著,《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臺北:國語日報,1996年12月。

二、中文專書(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李志銘著,《裝幀時代》,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0年10月。
2、林行健著,《印刷設計概論》,臺北:視傳文化,1999年初版,2003年10月四版。
3、林美琴著,《繪本有什麼了不起?》,臺北:天衛文化,2009年9月。
4、林敏宜著,《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心理,2000年11月。
5、周浩正著,管仁建整編,《編輯道──暢銷書或暢銷產品的秘訣在哪裡?》,臺北: 文經,2006年12月。
6、孟樊著,《台灣出版文化讀本》,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1月。
7、洪文瓊著,《臺灣圖畫書發展史》,臺北:傳文文化,2004年11月。
8、洪文瓊策劃主編,《雜繪─曹俊彥兒童文學美術五十年》,臺北:信誼基金會、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2011年7月。
9、徐素霞編著,《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1年12月。
10、翁振盛著,財團法人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編製,《經典解碼文學作品讀法系列》第三冊《敘事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會,2010年1月。
11、郝廣才著,《好繪本 如何好》,臺北:格林文化,2006年10月。
12、曹俊彥等著,〈圖畫故事的寫作〉,《認識幼兒讀物》,臺北:天衛文化,1995年12月。
13、陳立德著,《如何引導觀畫者的視線》,臺北:新形象,1997年4月。
14、陳意爭著,《圖畫與文字的邂逅──圖畫中的圖文關係探索》,臺北:秀威資訊,2008年12月。
15、黃恓毓等合著,《童書非童書》,臺北:宇宙光,2003年5月。
16、韓叢耀著,《圖像傳播學》,臺北:威仕曼文化,2005年9月。

三、中譯專書(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David Dabner著,普保羅譯,《設計與編排:圖文編排之基本原理與設計應用》,臺北,視傳文化,2003年。
2、J .希利斯•米勒(J.HillisMiller)著,申丹譯,《解讀敘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3、Quentin Newark著,張晴雯譯,《何謂平面設計?》(WHAT IS GRAPHIC DESIGN?),臺北:視傳文化,2003年10月。
4、安德魯.哈斯蘭(Andrew Haslam)著,陳建銘譯,《書設計.設計書》(Book Design),臺北:大雁文化,2009年5月。
5、杉浦康平著,楊晶、李建華譯,《亞洲之書.文字.設計:杉浦康平與亞洲同人的對話》(Books, Text, and Design in Asia),臺北:網路與書,2006年7月。
6、松田哲夫著,內澤旬子繪,林韶安譯,《戀上書》,臺北:商周,2009年2月。
7、松居直著,郭雯霞、徐小洁譯,《我的圖畫書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3月。
8、南雲治嘉著,巫玉羚譯,《繪本設計》,臺北:楓書坊,2008年8月。
9、原研哉著,黃雅雯譯,《設計中的設計》(DESIGN OF DESIGN),臺北:磐築創意,2008年1月。
10、培利‧諾德曼(Perry Nodelman),劉鳳芯譯,《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臺北:天衛文化,2000年1月。
11、培利‧諾德曼(Perry Nodelman),楊茂秀、嚴淑女等譯,《話圖: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臺東:財團法人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2010年10月。
12、鷲尾賢也著,陳寶蓮譯,《編輯力──從創意企畫到人際關係》,臺北:先覺,2005年4月。

四、外文專書
1、JKress Gunther、Van Leeuwen Theo,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London:Routledge,1996。
2、Lewis David,Reading Contemporary Picturebooks,London:Routledge,2001。

五、學位論文(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幸佳慧著,《兒童圖書故事書的藝術探討》,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2、林靜怡著,《我不是林小杯──我和我的圖畫書》,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3、胡怡君著,《曹俊彥與臺灣圖畫書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4、楊秀珊著,《大衛.麥考利自寫自畫圖畫故事書之敘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月。
5、賴素秋著,《臺灣兒童圖畫書發展研究(1945-2001)》,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6、劉瑋婷著,《臺灣兒童圖畫書插畫創作者之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六、期刊文章、單篇論文(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林文寶、蔡淑娟整理,〈臺灣圖畫書發展年表〉,《兒童文學學刊》第10期,頁212-220,臺北:萬卷樓,2003年11月。
2、林文寶著,〈敘述、敘事與故事〉,《兒童文學學刊》第3期,頁20-63,臺北:萬卷樓,2000年5月。
3、林文寶著,〈台灣圖畫書的歷史與記憶〉,《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43期,頁4-13,臺北:國家圖書館,2010年11月。
4、林德姮著,〈圖畫故事書的意義與界說〉,《臺灣資深圖畫作家作品研討會論文集》,頁9-55,臺北:兒童文學學會,2004年11月。
5、幸佳慧著,〈兒童圖書故事書的藝術散步〉,《美育》第113期,頁19-30,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年。
6、郝廣才著,〈油炸冰淇淋──繪本在臺灣的觀察〉,《美育》第91期,頁11-18,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8年。
7、陳玉金著,〈試析《帕拉帕拉山的妖怪》新舊版的視覺方向設計〉,《繪本棒棒堂》第19期,頁52-55,臺東:國立臺東大學、財團法人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2010年3月。
8、曹俊彥著,〈圖畫‧故事‧書〉,《美育》第91期,頁19-30,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8年。
9、曹俊彥著,〈老師們的演出〉,《繪本棒棒堂》第19期,頁80-85,臺東:國立臺東大學、財團法人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2008年9月。
10、曹俊彥著,〈推薦委員評介:從再版書的版權頁說起〉,《繪本棒棒堂》第19期,頁76-77,臺東:國立臺東大學、財團法人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2010年3月。
11、張繼文著,〈視覺傳達設計的認知心理基礎〉,《國教天地》第102期,頁33-39,1994年2月。
12、曾佳琦著,〈童心童趣繪生活──李瑾倫〉,《繪本棒棒堂》第17期,頁10-20,臺東:國立臺東大學、財團法人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2009年9月。
13、鄭榮珍著,〈彩筆繪童年──側寫曹俊彥老師〉,《學前教育月刊》,臺北:信誼基金會,1995年3月。
14、賴素秋著,〈臺灣兒童圖畫書理念流變〉,《兒童文學學刊》第10期,頁1-21,臺北:萬卷樓,2003年11月。
15、賴素秋著,〈從創作的演變看臺灣圖畫書發展〉,《臺灣資深圖畫作家作品研討會論文集》,頁131-159,臺北:兒童文學學會,2004年11月。

七、網站
1、ISBN全國新書資訊網 http://lib.ncl.edu.tw/isbn/index.htm
2、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http://nbinet2.ncl.edu.tw/library.ph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