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新興工業化或半工業化國家而言,其經濟特徵之一是缺乏原料或 中間投入,因此需要透過進口中間投入以滿足國內生產需要。是故,中間 財的貿易政策與生產力水準有密切關係。另一方面,這些國家亦具備某種 程度的知識學習能力,其可藉自行開發中間財或對進口產品進行反向工程 來學習新技術知識,吾人欲探討當一國具備知識學習能力時,貿易政策如 何影響經濟成長與福利。本文著眼於生產投入的保護程度與經濟成長率的 關聯性,以 Romer(1990)及Grossman and Helpman(1989)為藍本,針對一 依賴進口中間投入,以供生產消費品出口之小型開放經濟進行分析。該體 系以勞動及異質國產中間財配合異質進口中間財投入製造活動,而以中間 投入的多樣化與專業生產為技術效率提升的來源。該體系具備學習能力, 透過研發部門投入既有知識以開發新型中間財,以增加中間財之多樣性, 進而促進經濟成長的來源。持續成長的充分條件之一是:研發部門的生產 函數具知識投資規模報酬非遞減特性。吾人沿襲 Romer(1990)的觀念,強 調知識資本的非競用性與部分排他性,以表達知識擴散與增長的本質。此 外,中間財市場須為不完全競爭,以支持異質產品的存在,並提供足夠利 潤誘因促使研發進行。一般均衡下,勞動資源在各產業部門的配置決定該 經濟之恆態成長率。 @ 本文參酌Edwards(1992)的概念,將知識增長來源 區分為: (1)純粹當地技術改良,與(2)吸收進口所蘊涵的國外知識。並 分析在有無第二項成份的前提下, 貿易政策導向與成長率及福利的關係 。結果發現,在知識來源不含第二項的前提下, 內顧導向有助於提高經 濟成長與福利,唯過度內顧導向則導致福利惡化。反之, 若知識來源包 含該項,外顧導向較有利於成長與福利之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