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2003)。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天下,287,1-240。
王金國(2007)。品格教育的實施策略與活動設計。教育研究月刊,162,179-187。王金國(2009a)。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一位品格教育行動者的省思。研習資訊,26(1),27-36。王金國(2009b)。品格評量與品格教育評鑑。載於王金國(著),品格教育理論與實踐(94-110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內政部(2013)。現住人口出生、死亡、結婚、離婚登記。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list.htm
沈 六(2004)。論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臺灣教育,625,2-16。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0(8),153-173。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與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李琪明(2013)。校長道德發展及其品德校園營造之質性探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1),117-147。李祖翔(2011.09.27)。學生不尊師重道 7成老師受不了【人間福報】。取自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39522
李奉儒(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道德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學生輔導,92,38-55。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臺北市:麥田。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齊殷(2007)。品格,從內心塑造起。載於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主編),品格教育的蝴蝶效應(134-139頁)。臺北市:財團法人千代文教基金會。
吳寶珍(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但昭偉(2007)。老師該做的工作-道德教育要義的掌握。教師天地,149,43-47。林火旺(2001)。倫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明地(2006)。Nel Noddings關懷倫理學及其在學校領導的應用。教育政策論壇,9(1),101-129。林倩秀(2006)。諾丁(Nel Noddings)的關懷倫理及其教育意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編),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171-193頁)。
林義祥(2012)。品德教育之實踐與省思。新北市教育,3,17-21。周慧菁(2004)。品格要怎麼教?戴於何琦瑜、鄭一青等著,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46-54頁)。臺北市:天下。
洪若烈、林沂昇、王詩茜(2009)。「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內涵與各級學校實施計畫初探。研習資訊,26(5),91-97。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2002.05.09)。
孫台鼎、王金國、楊季華(2006)。「打造品格 開拓人生」教師手冊。臺中市:靜宜大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清溪(2004)。新世紀的學生品格教育。研習資訊,21(5),39-47。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2009年12月4日台訓(一)字第0980210327A號函修訂)。
教育部(2009)。學校品德核心價值調查結果。取自:http://www.edu.tw/FileNotFound.htm?aspxerrorpath=/news.aspx
教育部(2010)。教育部品德教育推廣與深耕學校期中簡報檔。取自:http://ce.naer.edu.tw/compose_detail.php?type=0&;detail=195&;show_h=0&;c_name=&;c_year=
傅木龍(2007)。推動品德教育其實不難。研習資訊,24(1),7-16。張世忠(2002)。教學創新應用與實例。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明輝(2006)。創新管理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45,41-47。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凱翕、林羿妏、林政德、林妙華、劉國兆、陳仙英等人(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2010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kdps.tp.edu.tw/study/%E5%93%81%E5%BE%B7%E6%95%99%E8%82%B2%E5%AF%A6%E6%96%BD%E7%8F%BE%E6%B3%81.pdf
張憲庭(2012)。學校實施品德教育的目標與策略。新北市教育,3,24-28。童鳳嬌、林志成(2013)。發展品德教育特色學校的挑戰與創新經營戰略。中等教育,64(2),220-239。
童鳳嬌、林志成(2013)。卓越領導與創新經營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政傑(2008)。品德教育的問題與展望。載於黃政傑(主編),新品格教育-人性是什麼?(216-284頁)。臺北市:五南。
黃德祥(2003)。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載於嘉義大學主編,「教育論壇」研討會論文集(27-33頁)。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
黃德祥、洪福源(2004)。美國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台灣教育,625,17-29。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博愛國小學務處(2012a)。102學年度生活主題教育實施計畫。博愛國小,新竹縣。
博愛國小學務處(2012b)。班級榮譽樹實施計畫。博愛國小,新竹縣。
博愛國小學務處(2012c)。小超人運動社團實施計畫。博愛國小,新竹縣。
博愛國小學務處(2012d)。102學年度第一學期聯絡簿。博愛國小,新竹縣。
博愛國小總務處(2012)。102學年度第一學期期初校務會議紀錄。博愛國小,新竹縣。
博愛國小學務處(2013)。102學年度服務學習體驗活動實施計畫。博愛國小,新竹縣。
詹棟樑(1997)。德育原理。臺北市:五南。
鄭進斛(2013)。學校品德教育之實踐與檢核~以一所國小為例。李奉儒(主持人),教師專業成長。2013教育高階論壇「數位時代之教育議題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南大學。
簡成熙(2004)。教育哲學理念、專題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蘇芸慧(2004)。國小教師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顏秀如、張明輝(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8-52。
貳、英文部分
Anderson, D. R. (2000). Character education. Who is responsible?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7, 139-143.
Betz. F (1993). Strategic technology management. USA: McGraw-Hill.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NY: Harper &; Row.
Drucker, P. F. (198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Gardner, H. (1993). Creating minds. NY: Basic Books.
Jaussi, K., &; Dionne, S. (2003). Leading for creativity: The role of unconventional leader behavior. Leadership quarterly, 14, 475-498.
Lickona, T. (1991). Education for character. USA: Bantam Books.
Lickona,T.(2004).Character matters:How to help our children develop good judgment, integrity, and other essential virtues.NY:A Touchstone Book.
O’Sullivan, S. (2004). Books to live by: 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The reading teacher, 57(7), 640-645.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4th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se, C. M., &; Sharon, W. W. (2001). Classroom idea-sparkers. Childhood educa-tion, 77, 222-227.
Ryan, K., &; K. E. Bohlin. (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yan, K. (2004). 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11, 2004, from http://www.bu.edu/education/caec/files/6E.htm
Schumpeter, J. A., (1934). The theory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hin, S., &; Zhou, J. (2003).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conservation, and creativity: Evidence from Korea.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6, 703-714.
Slimplicio, J. S. C. (2000). 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eative teachers. Education, 120(4), 675-680.
Zhang, X., &; Bartol, K. M. (2010). Linking empowering leadership and employee creativity: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creative process eng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3, 107-128.
Zhou, J. (2003). When the presence of creative coworkers is related to creativity: Role of supervisor close monitoring, developmental feedback, and creative personalit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8, 413-422.
Zhou, J., &; Shalley, C. E. (2010). Deepen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creativity in the workplace. In S. Zedeck, et al. (Eds), APA handbook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Vol.1(pp.275-302).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