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0 22: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秀燕
研究生(外文):Hsiu-Yen Chen
論文名稱:幼兒自由閱讀與自由畫之探索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atory Research on Young Children’s Free Reading andFree Drawing Activities
指導教授:周玉秀周玉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Hsiu Chou
口試委員:陸雅青范睿榛
口試日期:2014-05-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圖畫書幼兒自由閱讀活動自由畫
外文關鍵詞:Picture booksFree readingFree draw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圖畫故事書對幼兒影響甚鉅。主要在於圖畫書之圖、文配置關係和讀者互動產生的樂趣,總能吸引幼兒的目光。所以幼兒閱讀圖畫書後的自由畫創作,讓人有無限想像的空間。
本研究採質性取向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為園內八十七名大班幼兒,以園內圖書館的圖畫故事書為媒介,探索幼兒閱讀圖畫書與自由畫之相關性。分析閱讀活動後幼兒之自由畫作,以幼兒對作品的「文字敘述」、「圖形」、「色彩」使用三要素理解幼兒創作與原閱讀圖畫書之關係。「文字敘述」是指幼兒在畫完自由畫後對自己畫作內容的說明,因幼兒處於讀寫萌發期,因此由幼兒口述再經教師轉化成文字呈現出來,文字敘述關係幼兒對閱讀圖畫故事書之理解程度,且直接影響幼兒自由畫作的圖案形式;而「圖形」指的是所畫的圖案的形態,也就是幼兒自由畫作的角色或是背景…等;「色彩」主要指幼兒自由畫作選用的顏色。
研究結果發現:以「文字敘述」而言,66%幼兒對畫作的內容描述完全與原圖畫書大意相符,部分相符佔有16%;將前述完全與部分符合歸於符合的部分,則有82%的幼兒對其自由畫內的文字敘述與原圖畫書的大意內容近似;「圖形」方面有86%的幼兒自由畫與原圖畫書的圖案相類似;在「色彩」選擇部分則有60%的幼兒使用與原圖相近似的色系。幼兒的自由畫作無論是「文字敘述」、「圖形」、「色彩」反映出所閱讀的圖畫書在以上相符合的比例甚高,選擇幼兒閱讀的圖畫書對其自由畫創作的確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The influence of picture books on children is self-evident. The main attraction of picture books is the picture and text encourages interaction with readers and always attract children's attention. Free drawing activities of children, after reading picture books, provide people with unlimited imagination.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evance between picture books and free drawing via preschool library picture books .Children's paintings for analysis after reading activities were collected in preschoo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icture books and free drawing is done in relation to children’s own "narratives", "pattern", "color. "Narratives" refer to children’s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of their free drawing. The "narratives" indicate the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of reading picture books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pattern in the form of a direct impact on children's free drawing. The "pattern" refers to the form of the painted pattern shape. It is the result of early childhood creativity or artistic experience. And the "color "is mainly the choice of colors used.
The results showed, with "narratives", that 66% of the content of children's paintings describe the effect completely and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al picture book. Partial matches reflect 16%.The above results combine to represent 82% of samples that completely or closely resemble the contents of the original picture book. In terns of "Pattern", 86 % of children freely painted with patterns similar to the original picture book.In terns of use of color, 60% of the children used the original color.Therefore, free drawing activities show that all children are reading the book in three very high degrees of consistent proportion. The research indicates reading picture books and then drawing their creative painting has great influence on childre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閱讀發展性…………………………………………………………… 9
第二節 閱讀之相關研究……………………………………………………… 12
第三節 自由聯想……………………………………………………………… 15
第四節 兒童繪畫發展及相關研究……………………………………………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流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研究場域…………………………………………………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 40
第四節 前導性研究…………………………………………………………… 42
第五節 自由畫評分說明………………………………………………………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3
第一節 幼兒閱讀分析………………………………………………………… 53
第二節 自由畫內容表現分析………………………………………………… 60
第三節 閱讀對自由畫影響之分析…………………………………………… 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自由畫分析結果……………………………………………………… 83
第二節 研究檢討與建議……………………………………………………… 85
參考文獻…………………………………………………………………………… 89
中文文獻……………………………………………………………………… 89
英文文獻……………………………………………………………………… 94
附錄………………………………………………………………………………… 97
附錄一幼兒閱讀訪談………………………………………………………… 97
附錄二協教師訪談…………………………………………………………… 98
附錄三抽樣評析結果………………………………………………………… 99
附錄四大班自由畫…………………………………………………………… 101

一、中文文獻
王瀅晴、楊蒲娟、童珮詩(2007)。繪本教學對於學齡前幼兒讀寫萌發的成效。
幼兒保育學刊,5,113-128。
呂俊宏、劉靜女譯(2002)。G.D.Oster,& P.Gould著。繪畫評估與治療。心理衛
生專業人員指南。台北:心理。
呂依蓁(2009)。角落情境下幼兒繪畫表徵能力發展之個案研究
宋慶珍(2004)。幼兒讀寫萌發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紫蓉譯(2007)。Mikkeison﹐N.原著。童書中的神奇魔力。台北市:阿布拉教育
文化。
李陸芬(2008)。閱讀教學增進幼兒說故事與閱讀習慣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教育
大學教師在職進修幼教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菁芸(2006)。卡通影片對幼兒繪畫圖像表達之探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
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叡明(1991)。兒童美術與成長。臺北:世界文物。
李俊仁(2010)。啟動孩子的閱讀力。台北市:學前教育雜誌
谷瑞勉、王怡靜(2012)。耶~ 我喜歡閱讀! 幼兒園實施分享閱讀教學之研究 。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9,46-60。
吳武烈譯(2003)。Cathy A. Malchiodi 原著。兒童繪畫治療。台北市:五南。
吳惠琴(2004)。幼兒繪畫表現形式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原住民及一般兒童為例。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沈佳靜(2003)。幼兒繪畫表現分析與探討。幼兒保育學刊,1,64-79。
林敏宜(2002)。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林真美(1998)。在繪本的花園-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台北:遠流。
林真美(2011)。繪本之眼。台北:天下。
林文寶(2000)。閱讀的魅力與格調-談台灣兒童的閱讀興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
林千鈴(2009)。畫不像的畫像:打開兒童創造力的23個問與答。台北:天下。
林文昀、施沛妤譯(2008)。Tomlinson and Lynch-Brown原著。兒童文學理論與應
用。台北:心理。
林立青(2005)。小小文字探險家-全語言的新思維。台北:華騰文化。
林語蓁(2011)。圖畫書融入閱讀教學對幼兒閱讀動機及識字能力成效之研究。國
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思騏、魏美惠(2012)。不同文化中幼兒創造力、人物畫與自由繪畫表現之探
討。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9 (9),35-74。
胡寶林(2001)。繪畫與視覺想像。台北:遠流。
侯禎塘(2004)。幼兒美術與治療。臺中師範學院特教中心特殊教育論文集。61-76。
范瓊方(2004)。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台北市:五南。
洪蘭、曾志朗(2000)。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裡學的觀點。現代教育論壇,38,1-4。
洪月女譯(1998)。Goodman,K.S. 原著。談閱讀。台北:心理。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市:天下雜誌。
郇小春(2008)。運用圖畫書導賞教學提昇幼兒藝術創意思考與繪畫表現之行動
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夏 勳(1990)。兒童美術之開拓。世界文物出版社。
袁汝儀(2006)。1930 年—1960 年間的自由畫:台灣美術教育思想初探。藝術教育研究,11,1-33。
國家教育研究學術名詞資訊網 (2012)。自由聯想。檢索日期:2013年10月7日。取自 http://3terms.naer.edu.tw/detail/1305206
翁靜雪 (2002)。孩子的畫中有話。台北:桂冠。
陸雅青(1998)。兒童畫中用色現象之探討。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
台灣藝術教育館。
陸雅青(2005)。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台北:心理。
陸雅青(2010)。藝術治療中塗鴉現象之探討與應用。現代美術學報,20(10),
67-90。
陳幸伶(2012)。孩子為甚麼需要塗鴉。學前教育,34(12),24-25。
陳武鎮譯(1992)。Brittain原著。幼兒創造力與美術:康乃爾大學五年的實驗報告。
台北:世界文物。
陳輝東(1998)。兒童畫的認識與指導。台北:藝術家。
陳玉花(1996)。創造性取向教學對國小兒童繪畫表現之實驗研究。台中教育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瑩芳(2010)。互動閱讀行為之探討與運用─ 以幼兒閱讀台為例。明道大學設
計學院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瓊玖(2012)。美術教學中的想像力引導與藝術創作的互涉研究。國立臺灣藝術
大學美術教學碩士學位班,未出版,台北市。
陳彩玲(2008)。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中外教育研究,12,131。
陳育淳(2000)。大眾文化對兒童繪畫發展的影響。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明來(2001)。台北市公立國中生課外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芳(2005)。幼稚園教師科學教具製作的創造思考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8
(2),219-239。
陳龍安、朱湘吉(1998)。創造與生活。台北:五南。
陳真真(2010)。乘著繪本翅膀起飛的幼兒。新北市公私立幼兒園輔導計畫手冊,
34-45.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耿彬(2006)。從幼兒繪畫內容探討幼兒認知、環境因素與幼兒繪畫的關係。
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郭靜雯(2009)。幼兒對以「狼」為主角的圖畫書之閱讀反應探究 。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麗盈(2009)。兒童閱讀環境與閱讀行為的生態設計。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瑞琴(1997)。幼兒讀寫萌發課程。台北:五南。
黃慧宜(1981)。從繪畫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台北: 21 世紀文化。
趙雲(1997)。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台北:藝術家。
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2004)。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台北:天下雜誌。
楊茂秀(2013)。繪本生態學。兒童哲學,34,21-26。
劉鳳芯、吳宜潔譯(2009)。Perry Nodelman原著。閱讀文學的樂趣。台北:天
衛文化。
劉啟緯(2009)。閱讀閱開心- 促進幼兒閱讀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幼兒
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劉思源、李廉步(1999)。想像比知識重要-愛因思坦。台北:格林。
劉又榮(2012)。幼兒重複閱讀圖畫書的樂趣-以《彩虹魚的新朋友》和《奧莉薇》
為例。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劉明宗(2000)。從一個資優兒童的課外閱讀談「大量閱讀」。國教天地,138,20-26。
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台北:心理。
蔡淑桂(1999)。想像力和創造歷程。創造思考教育,9,54-56。
蔡金柱、李叡明(譯)(1993)。雙田靜志原著。兒童畫的心理與教育。台北:世界文物。
蔡敏玲、陳正乾譯(1997)。社會中的心智。台北:心理。
賴碧慧、吳亮慧(譯)(2008)。Schirrmacher原著。幼兒藝術與創造性發展。台北市:
華騰文化。
賴昭文(譯)(2010)。John Matthews原著。線畫和繪畫:兒童與視覺再現。台北: 心理。
蘇振明(1992)。幼兒線畫教學研究。台北:中華色研出版社。
謝翠如(2004)。繪畫造型元素的量化分析-意義與可能途徑。國立交通大學應
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二、英文文獻
Brooks, M. (2009). What Vygotsky can teach us about young children drawing.
International Art in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Journal, 1, 1-12.
Bruner, J. S. (1961). The act of discover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1, 21-32.
Chall, J. S. (1983).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Cherney, I. D. (2006). Children’s Drawing: A mirror to their mind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6(1), 127-142.
Coates, E., & Coates, A. (2006). Young children talking and draw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 14(3), 221-241.
Coosje, P. (2012). Reading Picturebooks as Literature: Four-to-Six-Year-Old Childr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Competence.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 43(1)‚ 93-106.
Emese, H. (2009). The role and value of drawing in early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 17(3), 179-190.
Farokhi, M., & Hashemi, M. (2011). The Analysis of Children’s Drawings: Social,
Emotional, Physical,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0, 2219-2224.
Furth, H. G. (1981). Piaget & Knowledg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2 nded.).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abriel, T., & Elaine, R. (2011). A Good Story: Children with Imaginary Companions
Create Richer Narratives. Child Development, 80(4)‚ 1301-1313
Jill, M. P., Tricia, A. Z., & Laura, M. J. (2010). What are Preschool Teachers Reading
in their Classrooms. Reading Psychology ‚ 32(3)‚ 197-236.
Korn-Bursztyn, C. (2012).Young Children and Arts: nurturing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Charlotte‚ NC: Information Age Pub.
Lonbom, K. C. (2010). Art Documentation Drawing on Imagination: Children’s
Art in the Academic Library . Art Documentation ‚ 29(1)‚ 11-16.
Lowernfeld, V,. & Brittain, W. L. (1987). The beginning self-expression,188-217.
In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NY.:Macmillan.
Nicole, H ., Marianna, E., Thomas, H ., Philip, S. D., & Robert, P. (2008).Why
Do Preschool Language Abilities Correlate With Later Reading. A Twin Study.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 Hearing Research‚ 51(3)‚ 688-705
Norton, S., Norton, D., &McClure, A. (2002). Through the Eyes of a Child: An
introduction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Prentice Hall Professional technical Reference.
Matthews, J.(1994). Deep structure in children’s art: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Visual Arts Research, 20(2), 29-50.
Pamela ,L ., & Jane, M. (1990).The effect of a picture symbol prereading program On preschool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reading. Child Study Journal‚ 20(1)‚ 11-55.
Read, H. (1958). Education through art.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Sayers, A. D. (2010). Dramatic Interpretations: Performative Responses of Young
Children to Picture book Read-Alouds.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41(3)‚ 207-221
Stanovish, K. E. (1980). Toward an interactive-compensatory mode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fluenc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6, 32-65. 。
Saundra, Donna., & Amy. (2002). Through the Eyes of a Child: An introduction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Prentice Hall Professional technical Reference.
Sue, C. (2005). Intention and Meaning in Young Children's Draw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 24(2), 115-125.
Tiedt, I. M.(2000). Teaching with Picture books in the middle school.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沈佳靜(2003)。幼兒繪畫表現分析與探討。幼兒保育學刊,1,64-79。
2. 沈佳靜(2003)。幼兒繪畫表現分析與探討。幼兒保育學刊,1,64-79。
3. 林文寶(2000)。閱讀的魅力與格調-談台灣兒童的閱讀興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
4. 林文寶(2000)。閱讀的魅力與格調-談台灣兒童的閱讀興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
5. 袁汝儀(2006)。1930 年—1960 年間的自由畫:台灣美術教育思想初探。藝術教育研究,11,1-33。
6. 袁汝儀(2006)。1930 年—1960 年間的自由畫:台灣美術教育思想初探。藝術教育研究,11,1-33。
7. 陸雅青(2010)。藝術治療中塗鴉現象之探討與應用。現代美術學報,20(10),
8. 陸雅青(2010)。藝術治療中塗鴉現象之探討與應用。現代美術學報,20(10),
9. 趙雲(1997)。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台北:藝術家。
10. 趙雲(1997)。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台北:藝術家。
11. 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2004)。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台北:天下雜誌。
12. 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2004)。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台北:天下雜誌。
13. 劉明宗(2000)。從一個資優兒童的課外閱讀談「大量閱讀」。國教天地,138,20-26。
14. 劉明宗(2000)。從一個資優兒童的課外閱讀談「大量閱讀」。國教天地,138,20-26。
15. 蔡淑桂(1999)。想像力和創造歷程。創造思考教育,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