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3 09: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莊玫玲
研究生(外文):CHUANG,MEI-LING
論文名稱:「電腦動畫結合口訣童謠教學」對注音符號認讀能力學習成效之比較-以苗栗縣五歲發展遲緩幼兒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mparison of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and Read the Phonetic Alphabet of Learning Outcomes in “Computer Animation Combined Formulas Nursery Teaching”-A Case Study of 5-year-old Developmentally Delayed Children in Miaoli County
指導教授:張文智張文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WEN-CHIH
口試委員:王德華楊宣哲
口試委員(外文):WANG,TE HUAYANG,HSUAN CHE
口試日期:2016-07-1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管理學系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7
中文關鍵詞:電腦動畫注音符號聽音認字看字讀音
外文關鍵詞:Computer animationBopomofoListening literacyPhon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摘 要
本研究主要是要讓學前幼兒能透過此教學能學會注音符號的認與讀,不但能夠快速、容易又有趣的方式學會朗朗上口,且不容易遺忘。能夠既滿足幼兒喜愛觀賞動畫、朗誦口訣童謠的習慣,又能基於幼兒在「形象表徵期」學習特性學會注音符號,使他們踏出自信的第一步。
胡永崇(2004)研究得到了一個結論,就是認為學前幼兒在注音符號認讀教學時,可將注音符號的抽象符號,依其形音特徵設計為有利於記憶意義化的形象,再配合心像策略,以圖片呈現意義化的內容。另外,Mayer(2001)指出電腦動畫中應以口語表達的文字搭配動畫來代替視覺型文字。因著這個結論,研究者特別設計了電腦動畫結合注音符號口訣童謠教學,來進行注音符號認讀能力學習成效之比較,以了解其研究對幼兒園之五歲發展遲緩兒是否有所幫助。

根據分析結果顯示,本研究可獲致以下六項結論:
1. 實驗組優於對照組在「聽音認字」答題正確率的立即成效。
2. 實驗組優於對照組在「聽音認字」答題正確率的保留成效。
3. 實驗組優於對照組在「聽音認字」答題正確率的重複成效。
4. 實驗組優於對照組在「聽音認字」答題正確率的延宕成效。
5. 實驗組優於對照組在第一次後測「看字讀音」答題正確率。
6. 實驗組優於對照組在第二次後測「看字讀音」答題正確率。


關鍵字:電腦動畫、注音符號、聽音認字、看字讀音。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mainly to make preschool through this teaching to learn Mandarin phonetic symbols and the reading, can be fast, easy and fun way to learn not only catchy, and not easily forgotten. To satisfy both habits of young children love to watch the animation, recite the mantra rhymes and based on children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learning characteristic society national phonetic symbols, so they took a confident first step.
Hu Yongchong (2004) study came to a conclusion, is that preschool teaching to read phonetic symbols, abstract symbols for phonetic symbols may b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m, sound and meaning designed to recall the image of, coupled with policy, and render meaningful content in the pictures. In addition, Mayer (2001) noted that the text should be spoken in computer animation with animation instead of a Visual text. Because of this, computer animation combined with phonetic symbols formula specially designed for researchers teaching nursery rhymes, to inability to read phonetic symbols learning outcomes compared to see whether five years of research on kindergarte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help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displayed, this research can be reached six conclusions:
1.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 Listening literacy" correct answer rate of immediate results.
2.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 Listening literacy" correct answer rate of retention results.
3.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 Listening literacy" correct answer rate of duplicate results.
4.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 Listening literacy" correct answer rate of delayed results.
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first test "Phonics" correct answer rate.
6.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second test "Phonics" correct answer rate.


Keywords: Computer animation, Bopomofo, Listening literacy, Phonics.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詞 iv
目 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假設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注音符號的內涵與相關教學研究 9
第二節 幼兒注音符號認讀之理論基礎 19
第三節 電腦動畫的介紹及輔助學習者認知過程之探究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8
第二節 研究設計 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2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53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86
第一節 立即成效的比較 86
第二節 保留成效的比較 86
第三節 複習成效的比較 86
第四節 延宕成效的比較 90
第五節 前後測的比較 90
第六節 綜合討論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5
參考文獻 98
附件一 101
附件二 102
附件三 105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包龍驤(2004)。注音符號鍵盤輸入策略對國小資源班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李宜芬(2007)。電腦動畫輔助教學之適切性探究-2D與3D電腦動畫輔助教學指標之建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3.林明寬(1994)。「注音符號」的腦側化與中文字詞閱讀的關係。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4.林婉惠(2012)。運用Gcompris軟體結合PBL模式對國小學童在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5.洪玉華(2010) 國中生對歷史科多媒體教材學習感受及看法之個案研究-以世界史《希臘、羅馬古文明》單元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6.胡永崇(2002)學習障礙學生的寫字與作文教學。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主編:特殊教育文集(四)(1-40頁)。屏東,臺灣: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7.孫淑柔、盧家宜(2006)。結合以詞帶字、視聽提示、重複練系策略之電腦輔助教學方案對中度智障學童識字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民95,30期,217-242頁。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93/碩士。
8.許芳萍(2011)。學齡前兒童提前學習注音符號之研究-以高雄縣旗山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9.常雅珍(1998)。國語注音符號「精緻化教學法」與傳統「綜合教學法」之比較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0.黃淑敏(2007)。資訊科技應用於注音符號教學。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11.楊琳瑯(2015)。提昇幼兒注音符號認讀興趣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12.賴惠美(2009)。幼稚園之注音符號教現況研究-以台中縣烏日鄉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3.盧家宜(2004)。結合以詞帶字、視聽提示、重複練系策略之電腦輔助教學方案對中度智障學童識字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
14.蘇姿云(2003)。童謠教學對幼兒聲韻覺識能力影響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論文。
15.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心理。
16.李詠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心理。
17.黃秀霜、詹欣蓉(1997)。閱讀障礙兒童之音韻覺識、字覺識及聲調覺識之分析。特殊教育與復建學報,5,125-138。
18.葉淑欣(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低成就學生認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19.張晉霖、徐明(1994)。幼兒識字圖卡6基礎ㄅㄆㄇ。臺北:。
英文部份
1.Bruner,J.S (1973) Organization of early skilled action.Child Development,44,667-676.
2.Chomsky,N.(1965).Aspect of the theory of syntax,Cambridge,Mass:MIT Press.
3.Mayer,R.E.(2001).Multimedia Learning.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Piaget,J.& Inheder,B.(1969).The psychologyn of the Child.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5.Tolman.E.C.(1932)Purposive Behavior in Animals and Man.New York:Century Co.
6.Vygotsky,L.S.(1978).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Camv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