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毛郁雯(2000)。大學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如哲(2004)。高等教育品質管理機制之國際經驗。載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主辦之「第六屆海峽兩岸高等教育研討會-高等教育品質管理機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25),南投縣。
王如哲(2008)。走在十字路口的臺灣高等教育:破迷思、展契機。載於臺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共同主辦之「教育政策與評鑑新議題:對新政府的教育期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5-63),臺北市。王秀槐(2004)。教學使命的重新定位-美國著名大學追求教學品質卓越的策略。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2005)(頁265-292)。臺北縣: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王保進(2003)。高等教育品質的理念與實際。臺灣教育,619,38-49。王貞婷(2006)。大學生缺課原因實證研究-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王淑俐(1997)。教學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田培林(1986)。教育學新論。臺北市:文景。
立法院(2006a)。立法院公報95卷7期院會紀錄。2009年1月24日,取自http://lci.ly.gov.tw/
立法院(2006b)。立法院公報95卷37期院會紀錄。2009年1月24日,取自http://lci.ly.gov.tw/
何卓飛、王明源(2009)。我國大學課程的沿革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86,5-18。何福田(1985)。大學生評鑑教師教學能否促進師生感情之溝通。載於何福田(主編),大學教育論文集(頁263-266)。臺北縣:淡江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吳伯毅(2006)。我國大學經營績效與教學卓越計畫補助款關聯性之研究。東吳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佩真(2007)。國內大學教師教學評鑑現況分析。評鑑雙月刊,9,
9-15。
吳卓勳(1996)。教學品質之探討。桃縣文教(復刊號),2,38-39。吳清山(2005)。優質學校中課程發展、教師教學與專業發展之指標內涵及實踐策略分析。教師天地,134,21-31。吳清山、林天祐(1994)。全面品質管理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初等教育學刊,3,1-28。
呂美花(2003)。我國技職校院教師教學服務考核指標之建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雪莉、彭昱融(2008)。「怎麼教」比「教什麼」更重要。天下雜誌,410,36-39。
沈峰吉(2004)。流程導向之教學品質衡量指標。明志技術學院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周祝瑛(2003)。淺談「大學教學評鑑」。研習資訊,20(2),49-57。林天祐(1997)。學校經營與教育品質。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現代教育論壇(三)(頁240-244)。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珊如(1999)。大學生評鑑教學量表:編製及效度考驗。教育與心理研究,22,295-322。林進材(1994)。有效的教學決策與良好的教學品質。國教園地,48,40-44。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侯辰虹(2007)。大學教學評鑑對提昇教師教學品質之研究-以95年教育學門評鑑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洪碧霜、呂虹霖(2004)。教師知識信念與教師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27,93-99。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研究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996)(頁117-132)。臺北市:巨流。
計智豪(2007)。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執行現況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孫志麟(2004)。探討師範學院通識教育的教學品質:評鑑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329-354。
孫志麟(2007)。大學教師評鑑的三項關鍵要素。評鑑雙月刊,6,36-38。徐世輝(1996)。品質管理。臺北市:三民。
徐超聖(1997)。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系統的比較研究-以SIR,IDEA和ICES為例。載於黃政傑(主編),大學的課程與教學(頁191-214)。臺北市:漢文。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崔長風(2003)。大學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中華大學為例。中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張幼芳(2006,1月25日)。教學卓越計畫,大學花錢比荒謬?聯合報,A15。
張郁雯(2003)。大學生教學評鑑量表之發展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227-239。張倍禎(2001)。大學教學優良教師評量指標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張家宜、李怡禎(2002)。全面品質管理應用於高等教育行政之實證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0(1),29-54。
張德勝(2004)。大學校院「學生評鑑教師教學」與「教學諮詢方案」。教育研究月刊,127,63-73。教育部(2005)。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94年度計畫作業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a)。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95年度計畫作業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b)。94年度教育部辦理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實地考評意見表。2009年9月12日,取自http://www.edu.tw/high/download_list.aspx-?pages=13&site_content_sn=1236&classify_sn=97
教育部(2006c)。95年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審核結果。2009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csal.fcu.edu.tw/Edu/program_HotNewsShow.asp?Nno=8
教育部(2007a)。96年度教學卓越計畫書格式。2009年9月11日,取自http://www.csal.fcu.edu.tw/Edu/program_download.asp
教育部(2007b)。95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期末成果報告格式。2009年9月12日,取自http://www.csal.fcu.edu.tw/Edu/program_download.asp
教育部(2007c)。96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審核結果。2009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919&pages=0&keyword=%bc%fa%c0y%a4j%be%c7%b1%d0%be%c7%a8%f4%b6V
教育部(2008a)。第二期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b)。97年度教學卓越計畫書格式。2009年9月11日,取自http://www.csal.fcu.edu.tw/Edu/program_download.asp
教育部(2008c)。96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期末成果報告格式。2009年9月12日,取自http://www.csal.fcu.edu.tw/Edu/program_download.asp
教育部(2008d)。97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審核結果。2009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1972&pages=0&keyword=%bc%fa%c0y%a4j%be%c7%b1%d0%be%c7%a8%f4%b6V
教育部(2009a)。教育施政藍圖架構圖。2009年3月26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EDU01/教育部施政藍圖__1.pdf
教育部(2009b)。97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第一期執行成果報告書格式。2009年9月12日,取自http://www.csal.fcu.edu.tw/Edu/program_download.asp
教育部(2009c)。98年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獲補助學校名單。2009年10月16日,取自http://www.edu.tw/high/news.aspx?news_sn=2707
教育部(無日期)。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核定名單。2009年11月18日,取自http://www.csal.fcu.edu.tw/Edu/program_school_les.asp
梁淑芬(2004)。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管理系統內涵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郭為藩、高強華(1989)。教育學新論。臺北市:正中。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振貴、張火木(1996)。教學品質與輔導系統之規劃與設計。技術及職業教育,32,27-31。陳珮軒(2000)。大學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長庚大學管理學院為例。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陳曼玲(2006)。曾志朗:做好動態思考的大學評鑑。評鑑雙月刊,3,1-3。
陳琦媛(2006)。我國公立大學教師教學評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鳳如(2007)。92和94學年度大三學生對教師教學品質與其學習成效之比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5,189-219。曾坤生(2002)。市場化: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發展的必然選擇。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臺、港、中趨勢之比較(頁298-312)。臺北市:高等教育。
湯堯、蘇建洲(2008)。我國私立大學校院教學品質、經濟財務與社會服務績效評估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1(3),33-58。黃久芬(1996)。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旭鈞(1995)。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全面品質管理信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黃榮村(2008)。大學經營與教育政策互動之現況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1,1-16。黃豪臣(2002)。大學校院合併後績效評估之研究-以學生顧客之觀點。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楊瑩(2005)。高等教育的品質保證。臺灣教育,632,13-20。詹文碧(2007)。我國大專院校辦學績效與教育部獎助款之研究。東吳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趙志揚(1998)。教學系統與教學品質。教育實習輔導,3(4),9-16。趙志揚(2004)。技職教育的教師品質與教學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27,74-84。趙志揚、李明昭、王異麟(2003)。建構有效教學品質之途徑-品質管理理念在教學上之應用(上)。師說,172,40-42。劉育慈(2006)。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經費使用效率之研究。大葉大學會計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劉煒仁(2001)。品質機能展開應用於教學品質之研究-以國防管理學院為例。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戴久永(1994)。全面品質經營。臺北市: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臺北市:揚智。
謝曜鍾(2004)。資訊管理教學品質研究。南台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鍾昌蘊(2008)。「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分析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簡紅珠(2006)。優質教學釋義與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1-17。
饒達欽、鄭增財(1997)。談教師教學品質。技術及職業教育,42,7-11。西文部分
Altbach, P. G. (2002). Differentiation requires definition: The need for classification in complex academic system.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6, 2-3.
Barkley, B. T., & Saylor, J. H. (1994). Customer-driven project management: A new paradigm in total implementation. New York: Prentice-Hill.
Barnett, R. (1992). Improving higher education: Total quality care. Open University.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ok, D. (2006). 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 A candid look at how much students learn and why they should be learning mor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rooks, K. (1994). Total quality teaching: Microanalysis of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 Texas: Dallas.
Crosby, P. B. (1984). Quality without tears. New York: McGraw-Hill.
Deming, W. E. (1986). Out of the crisis. Cambridge, MA: MIT Center for Advanced Engineering Study.
Denzin, N. K. (1994). The art and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500-515). Thousand Oaks, CA: Sage.
Ellis, R. (1993). Quality assurance for university teaching. London: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Feigenbaum, A. V. (1983). Total quality control. New York: McGraw-Hill.
Flairbrother, R. W. (1996). Helping students to do open investigations in scienc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 Journal, 42(4), 26-33.
Frackman, E. (1991). Comparative aspects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Conference on Measurement of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Frazer, M. (1992).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In A. Craft(Ed.),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pp.9-25). London: Falmer.
Garvin, D. A. (1987). Competing on the eight dimension of qual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5(6), 101-109.
Glesne, C., & Peshkin, A. (1992).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New York: Longman.
Gronroos, C. (1982).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in service sector. MA: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Harvey, L. (1993). Defining quality.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8(1), 9-34.
Hoy, W. K., &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Juran, J. M. (1989). Juran’s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 New York: Free.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arsh, H. W. (1982). SEEQ: A reliable, valid, and useful instrument for collecting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2, 77-95.
Mcber, H. (2000). Research into teacher effectiveness: A model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Retrieved October 22, 2008, from http://www.dcsf.gov.uk/-
research/data/uploadfiles/RR216.doc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Perkins, J. A. (1973). The university as an organiz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Perrott, E. (1982). Effective teaching: A practical guide to improving your teaching. New York: Longman.
Peshkin, A. (1985). Virtuous subjectivity: In the participant-observer's I's. In D. N. Berg & K. K. Smith(Eds.), Exploring clinical methods for social research (pp.267-281). Beverly Hills, CA: Sage.
Pirsig, R. M. (1974).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Sallis, E. (1993).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ge.
Shen, J. (1997). Mission involvement and promotion criteria in schools,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of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4, 186-211.
Travers, R. M. W. (1981). Criteria of good teaching. In J. Millman(Ed.),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pp.14-22). Beverly Hills, CA: Sage.
Wilson, J. D. (1988). Appraising teaching quality.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