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後,巴西脫離了以往初級產品出口的經濟型態,開始其工業化的過程。到了 一九五○年代中期庫比謝克(Juscelino Kubitschek)總部上任後,由多國性企業、政 府、本土資本所構成的三邊聯合發展模式,為巴西工業帶來首次的黃金時期。但是, 一九六三年古拉特(Joao Goulart)總統任期間,由富塔多(Celso Furtado) 主持的「 三年社經改革計劃」失敗,巴西經濟一片蕭條,軍方遂於一九六四年三月發動政變, 推翻古拉特政權。 軍政府成立後,在政治上以「國家安全」為由進行各種政治肅清的活動,壓抑了絕大 多數人民參與政治的權力;在經濟上則加強三邊聯合發展模式中的合作關係,將巴西 帶進一個高經濟成長率的「經濟奇蹟」時期(一九六八至一九七三年)。 可是這段期間過分倚賴外資卻為日後的發展埋下了種種問題。首先,多國性企業控制 了許多重要的製造業部門,使得巴西本土私人企業的擴張受限。其次,為應付此時發 展而向國際金融機構借來的貸款,從一九七○年代末期開始反而成為巴西日後經濟發 展的一大障礙。巴西的社會結構更因為軍政府的壓低薪資政策與刻意營造一個「富裕 的次費市場」以吸了多國性企業前來投資而日趨兩極化。 從以上的敘述可看出,多國性企業在巴西工業化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由於 對其與世界經濟體系的依賴,使得巴西必須困守於「邊陲」(或半邊陲)的國際地位 ,限制了做更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