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文獻
于曉平 (2006) 。高中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關聯及角色楷模課程實驗之影響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王亦清 (譯) (2004) 。中的精神:圍棋之神吳清源自傳。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吳清源,2003)
王汝南 (2007) 。韓國棋院:我們不會搶中國是公認的圍棋發源地 [電子版] 。東方早報。取自http://sports.sohu.com/20070123/n247771963.shtml。
王沂、紀烈維、李尚濱、趙培禹 (2007) 。古代圍棋運動的歷史進程及其文化價值。體育科學研究,11 (2) ,32-34。
王信凱 (2008)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健、唐永幹 (1999) 。論圍棋的起源與發展。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3 (1) ,72-75。
王鋒 (1999) 。論圍棋的起源、演變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6 (2) ,17-19。
田秀蘭 (2003)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興趣模式驗證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4(2),247-266。江聲久、李金龍 (2006) 。圍棋文化的素質教育價值芻議。體育文化導刊,8,67-69。
何雲波 (2001) 。圍棋與中國文化。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何雲波 (2007) 。圍棋與東方管理智慧。中國大陸:書海天地。
吳言生 (2002) 。禪宗哲學象徵。北京:中華書局。
吳恬妮 (1999) 。 探討國中生物科自我效能與學術地位之關係及其在組對討論中的效應(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慧玲 (2004) 。單親學生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
70
論文)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李建樹 (1999) 。應昌期傳,153。新竹市:理藝出版。
李敬訓 (2012) 。圍棋史話3:昭和棋聖吳清源。臺北市:鳴祝出版社。
李燕來 (2010) 。論圍棋對智慧與人生觀的啟迪。中國教育學刊,1,32-34。
沈珮綺 (2009) 。高中學生數學自我概念、數學自我效能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周俊勳 (2015) 。棋手無悔:犯錯是成功必須的布局。臺北市:時報出版。
林亨華 (2003) 。國中教師自我概念,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以澎湖縣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林幸臺 (1983) 。我國高中及大一學生職業決策行為之調適實驗與研究。輔導學報,6,24-91。林欣靜 (2008) 。黑白爭競臺灣棋士群像。臺灣光華智庫,2,30。
林英喆 (2008) 。世界智力運動會,周俊勳、謝依旻混雙奪銀。民生報,2008年10 月17 日,7 版。
林海峰 (2008) 。日本圍棋需要努力振興女子圍棋要多辦比賽 [電子版] 。中國體育報。取自http://www.paving-stone.info/man/sport/chess/2008-05-10/12782.html。
林錦秀、溫崑明 (2004) 。「高職生自我概念之研究」。士林高商學報,3,1-20。邱卉綺 (2004) 。高中生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焦慮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邱勝濱 (2008) 。質性研究方法在教育上的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75,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5/75-09.htm。
邱華慧、趙淑珍、陳淑卿 (2007) 。身心障礙者手足之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研究。載於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舉辦之「第八屆早療論文發表大會」論文集,臺北市。
姜兆萍、俞國良 (2006) 。高中生自我概念特點及與社會關係的相關研究。中國臨床心
71
理學雜誌,14 (5),507-509。
段婭麗 (2014) 。相貌吸引力對收入影響的文獻綜述。商業全球化,2,39-43。
胡幼慧 (1996) 。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1-285) 。臺北市:巨流圖書。
胡幼慧 (2008)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
胡幼慧、姚美華 (2010) 。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效度?如何抽樣?如何蒐集資料、登陸與分析。載於胡幼慧 (主編)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頁117-132) 。臺北市:巨流。
唐永幹、王正倫 (2004) 。圍棋的起源與發展蠡測。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 (65) , 32-34。
孫蓉萍 ( 2010 ) 。張栩:勝利是從10%開始累積。今周刊,702,64-68。
徐偉庭、周宏室、陳文長 (2010) 。運動員與非運動員多元智慧與品格發展之比較。臺大體育學報,17 ,1-14。
徐偉庭、林信良 (2010) 。多元智慧觀點論圍棋運動之肢體動覺智慧內涵。中華體育季刊,24 (1) ,130-137。徐新逸、黃麗鈴 (1999) 。高中生學業成就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表現之探討:影響自我效能因素與成就表現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2,267-294。
祝銘利 (2012) 。中國棋手實際收入低於日韓 到手獎金僅約三分之一 [電子版] 。深圳商報。取自http://www.9star.com.tw/shownews.asp?id=4431。
袁方、林萬億 (2002) 。社會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高麗娟、黃光獻 (2014) 。體育運動質性資料分析方法。體育學報,47 (2),159-177。張芬芬 (2010) 。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 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春興 (1991) 。現代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 (1992) 。張氏心理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 (1982) 。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72
張倖瑞 (2008) 。中國圍棋思想之文化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嘉義縣。張德明 (2003) 。探析黑白世界的文化內蘊﹕讀圍棋與中國文化。體育文化導刊,5,74。
張鬱雯 (2008) 。對比效應對學業自我概念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0 (1) ,頁23-38。
曹姮 (2011) 。史上第一謝依旻獲名譽頭銜 [電子版] 。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5%8F%B2%E4%B8%8A%E7%AC%AC-%E8%AC%9D%E4%BE%9D%E6%97%BB%E7%8D%B2%E5%90%8D%E8%AD%BD%E9%A0%AD%E9%8A%9C-133416853.html
曹姮 (2012) 。謝依旻寫紀錄 5連霸女流名人 [電子版] 。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203140053-1.aspx。
許有雲、趙必華 (2008) 。中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對社會支持和生存質量的仲介作用評介。中國學校衛生,29(6),541-534。
許振 (2014) 。習近平:圍棋包含人生與世界戰略。韓國中央日報。取自http://chinese.joins.com/big5/article.do?method=detail&;art_id=121811
許淑卿 (2011) 。母職經驗與學習:圍棋棋士的母親伴兒習藝歷程之探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連聖怡 (2002) 。不同世代男性消費者之自我概念對服裝流行敏感度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輔仁大學,臺北市。郭為藩 (1996) 。自我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蓓蓉 (2007) 。臺北市高中生生涯自我概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困難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宏 (2013) 。中國圍棋2013大豐收 [電子版] 。青年報。取自http://www.why.com.cn/qnzhg/HTML/DefaultSite/sqw_ty/Info/Detail_63298.htm
陳佳伶 (譯) (2005)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臺北市:大塊文化。(T. HarvEker, 2004)
陳明燦、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生院 (2010) 。從圍棋視角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科學發展。價值工程,19,178-179。
73
陳採雲 (2006) 。採雲の魔法圍棋。臺北市:旗林文化。
陳採雲 (2008) 。臺灣圍棋之道~翁明顯專訪。棋道圍棋,153,11-13。
陳採雲 (2010) 。臺灣棋院十週年慶--翁董事長專訪 [電子版] 。臺灣棋院新聞。取自http://www.taiwango.org.tw/shownews.asp?id=620。
陳採雲 (2010) 。讓世界看見臺灣。碁報,1,1。
陳採雲、潘寧 (2007) 。圍棋小魔女。臺北市:旗林文化。
陳憲輝 (2009) 。職業棋士的定位。天地間。取自http://bbs.qimi.cn/viewthread.php? tid=8153&;rpid=99217&;ordertype=0&;page=1#pid99217。
陳錦堆 (2008) 。韓國明治大學圍棋學系鄭壽鉉教授專訪實錄。臺灣棋院新聞。取自http://www.taiwango.org.tw/shownews.asp?id=302
彭宛宜 (2012) 。挑戰與掙脫-探索女性棒球運動選手的心路歷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新竹。彭茲萍、張高賓 (2010) 。高中職生家庭環境、生涯自我概念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9,33-60。
黃天才 (2013) 。平常心:大棋士林海峰的圍棋人生。中國山西太原。書海出版社。
黃永和 (2012 ) 。國小學童作文自我效能量表之發展。高雄師大學報,32,1-24。
黃邱倫 ( 2014 ) 。18座冠軍傲視日女棋壇謝依旻亞洲第一女棋手。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tw.sports.yahoo.com/article/aurl/d/a/140407/2/aswk.html
黃思銘 (2014) 。以代理人理論分析臺灣網球運動員與經紀人之關係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惠惠 (1996) 。自我與人際溝通。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黃菁菁 (2015) 。雙冠棋士謝依旻開心領棋聖證書。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25000833-260108。
楊尚謀 (2013) 。行圍棋。海翁臺語文學,128。
楊泰雄 (2008 ) 。圍棋的文化內涵。棋道圍棋,161,64-68。
74
楊淑萍 (1995a) 。自我效能在認知技巧學習和生涯發展上的應用 (上) ,諮商與輔導,110,20-25。楊淑萍 (1995b) 。自我效能在認知技巧學習和生涯發展上的應用 (下) ,諮商與輔導,111,14-18。葉基 (2014) 。18歲棋王王元均年收369萬 [電子報] 。時報週刊,1920。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1205003172-260405。
葉基 (2014) 。喪母後戰績不佳圍棋美女黑嘉嘉想退出棋壇賣蛋糕。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25001141-260603
維基百科 (2014) 。圍棋。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 E5%9B%B4%E6%A3%8B。
趙之雲、許宛雲 (1989 ) 。圍棋詞典。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
劉黎兒 (2005) 。棋王誕生,臺灣創造世界圍棋史奇蹟。自由時報,ART藝術文化版。
樓世芳 (2007) 。孤獨的行者。搜狐體育。取自http://sports.sohu.com/20070125/ n247833536.shtml。
潘臺成 (2004) 。黑白世界彩色人生。臺北市:時報出版。
潘臺成 (2014) 。圍棋職業棋士專業認同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臺北市。鄧宏如 (2014) 。自閉症兒童家庭休閒模式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鄭蕙芬 (2009) 。臺灣地區參與康樂輔導活動之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盧俊宏 (1995) 。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盧俊宏、卓國雄、陳龍弘 (2005) 。健身運動心理學:理論與概念。新北市:易利圖書。
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 (2007)。運動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盧欽銘 (1980) 。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特質之分析,中國測驗年刊,27,3~44。75
蕭蕭風 (2014) 。女子圍棋發展要考慮社會性各類競爭下任重道遠。搜狐體育。取自http://sports.sohu.com/20140520/n399634651.shtml。
賴佳菁 (2008) 。圍棋特殊才能優異學生發展狀況及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賴佳菁、李國義 (2007) 。一個圍棋棋手棋藝發展的家庭支持歷程之探究。資優教育研究,7 (1) ,49-70。賴倩瑜、陳瑞蘭、林惠琦、吳佳珍、沈麗惠 ( 2000 )。心理衛生。臺北市:揚智。
謝銳 (2009) 。張栩定情日本。體壇週報。取自http://sports.titan24.com/qipai/09-02- 13/176097.html。
顏綵思、魏麗敏 (2005) :臺灣中部地區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19 (2),23-48。
魏瑞謀 (2010) 。外籍配偶子女多元智能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臺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南市。蘇玲慧 (2013) 。高中職生自我概念、同儕互動與學習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102(9),200-221。
二、 英文文獻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2), 191-215.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Bandura, A. (2006a). Adolescent development from an agentic perspective. In F. Pajares &; T.
76
Urdan (Eds.), Adolescence and education, Vol. 5: Self-efficacy beliefs of adolescents (pp. 307-337).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Bandura, A. (2006b). Guide for constructing self-efficacy scales. In F. Pajares &; T. Urdan (Eds.), Adolescence and education, Vol. 5: Self-efficacy beliefs of adolescents (pp. 307-337).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Bandura, A. &; Schunk, D. H. (1981). Cultivating competence, self-efficacy, and intrinsic interest through proximal self-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1, 586-598.
Brophy, J. (1987). Socializing students’motivation to learn.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Enhancing Motivation, 15, 181-210.
Freeman, G. (2003). Effects of creative drama on self-concept, social skills, and problem behavio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6 (3) , 131-139.
Gianakos, I. (2001). Predictors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9, 101-114.
Hackett, G., &; Betz., N. E. (1990). Effects of Verbal and Mathematics Task Performance on Task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Interes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7(2), 169-177.
Hargrove, B., Creagh, M., &; Burgess, B. (2002). Family interaction patterns as predictors of vocational identity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1, 185-201.
Kevin, M., &; Mzobanzi, M. (2001a).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self-concept of South African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1, 47-96.
Kevin, M., &; Mzobanzi, M. (2001b). Family capital, goal orientations and South African adolescents’ self-concept: A moderation-mediation mode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1(3), 333-350.
77
Laura, N. (2007). Career search self-efficacy, family support, and career indecision with Italian youth.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5(2), 181-193.
Maibach. E., &; Murphy, D. A. (1995). Self-efficacy in health promo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10(1), 7-50.
Piers, E. V. (1984). Piers-Harris children's self Concept scalc: Reuised, manual. Los Angeles, CA: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and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Urakami, M. (1996). Career exploration processes in women's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Vocational exploration activity and self-concept crystallization.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4(2), 19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