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2 02: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宗憶
研究生(外文):Tsung-I Chen
論文名稱:國家的風險決策與風險決策監督—以建立「風險原則」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The National Risk Decision and the Supervision over the National Risk Decision—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isk Principle" as the Central Idea
指導教授:許宗力許宗力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5
中文關鍵詞:國家的風險決策國家的風險決策監督風險法治國風險原則風險程序風險意識風險評估風險溝通
外文關鍵詞:Risk Rechtsstaatrisk principlerisk proced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26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自從產生核電廠興建與否的爭議開始,各種的風險議題不斷挑戰我國的法律系統,風險議題造成國家決策的困境,浪費許多的社會成本,卻無法作出適當的決策;因此,本篇論文想要解決,哪一個國家權力對於風險事項具有最終的風險決策權,並著重司法者對於涉及風險事項的抽象法規之違憲審查,進而帶出一連串法學的風險概念、風險法治國、風險原則之論述。

首先就法學風險概念的建立,本文參考Ulrich Beck的風險社會理論,運用其制衡科學反撲的想法以及次政治理論;參考Niklas Luhmann的觀察理論,以解決風險衡量的盲點;參考Scott Lash對於風險意識的論述,以探討風險歸責的問題;綜上想法而提出,法學上風險問題解決的關鍵在於—風險程序,也就是經由風險意識所啟動的風險評估與風險溝通。如果國家的風險決策(立法者與行政者)遵守U. Beck所主張的程序觀點,以及符合N. Luhmann強調的第一秩序和第二秩序觀察,那麼這樣的程序就可以確保立法者與行政者具有最終的風險決策權;反之,如果立法者與行政者違反上述觀點,司法者的風險決策監督即以風險決策程序的審查為主,成為最終的風險決策者。因此,風險法治國與風險原則理論的建立,即為強調人民就生存權的保障,具有主觀程序請求權,而立法者與行政者的風險決策必須受到風險程序的理念所拘束,司法者的風險決策監督也以風險程序的審查作為主軸。

如此運用程序正義的精神,將有助於司法者處理風險爭議所產生事實真偽不明的不利益之歸屬問題,也就是解決風險分配、舉證責任分配的爭議。如果立法者制定風險規範時實踐風險程序,那麼事實真偽不明的不利益則交由人民負擔,反之亦然;司法者審查具體問題而為利益衡量,並運用傳統比例原則時,風險法治國所產生的風險不確定性(蓋然性)問題,將會瓦解比例原則的操作,而必須透過風險程序來確保正確蓋然性判斷的取得,進而影響比例原則的判斷。

惟有運用程序正義的精神,才可以確保國家作出正確的風險決策,也才可以賦予司法者國家風險決策監督的標準。
Various risk debates,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in Taiwan, have been constantly challenging our legal system, causing the dilemma of decision-making in the filed of national policy and wasting a plenty of social costs. This thesis tries to solve the question on which national power is entitled to make the ultimate decisions for the risk affairs, and meanwhile, to emphasize the discussion of judicial review of abstract laws with respect to risk policy decisions in order to bring out a series of illustrations of risk concept, Risk Rechtsstaat and risk principle.

First,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legal risk, by referring to (a)”risk society theory” proposed by Ulrich Beck which applies the concept of preventing from the vengeance of technology and the concept of “sub-politics theory” as well, (b) “observation theory” proposed by Niklas Luhmann which aims to dissolve the blind spot of risk evaluation and (c) the description of the awareness of risk proposed by Scott Lash which explores the problem of risk attribution, this thesis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idea that the key point of solving the legal risk is the risk procedure which means the evaluation for the risk and communication about the risk triggered by the awareness of the risk. If the risk decision made by one nation (either by legislators or administrators) complies with the procedure viewpoints proposed by U. Beck and conforms to the first order and second order observation by N. Luhmann, legislators and administrators may be entitled to make the ultimate decisions for the risk affairs. On the contrary, if legislators and administrators breach the procedure mentioned above, the judiciary shall be the final decision maker for any risk policy. He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Risk Rechtsstaat and risk principle theory is to emphasize that the protection of people’s survival right must exist in the right of subjective procedure. The risk decision made by legislators and administrators shall be restrained by the idea of risk procedure. The review of risk procedure plays as the main string of the supervision over risk decisions of the judicial branch.

By emphasizing the spirit of due process, it is helpful for the judicial branch to resolve the dispute on the attribution of risk and to clarify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of-giving arising from the uncertainty of truthfulness of the facts. Therefore, the disadvantage arising from the uncertainty of the truthfulness of the facts shall be born by people provided that legislators have complied with the risk procedure to stipulate any regulations for risks; vice versa. When the judicial branch evaluates the pros and cons in connection with any specific problems by implementing the traditional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the problems of uncertainty (probability) arising from Risk Rechtsstaat will mak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collapsed, and the right judgment of probability shall be ensured through the risk procedure and further the judgment of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will be affected.

In summary, only the spirit of due process can ensure the correctness of risk decisions made by one nation and endow the judicial branch with the standards to supervise over the risk decisions made by one nation.
1. 前言 1
1.1.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1
1.2.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5
1.3. 論文架構 6
1.4. 導論 7
2. 風險決策 13
2.1. 風險 13
2.1.1. 社會學的風險概念 13
2.1.1.1. Ulrich Beck 14
2.1.1.1.1. 現代化與風險 14
2.1.1.1.2. 風險的特徵 21
2.1.1.1.3. 風險評估 22
2.1.1.1.4. 風險溝通 23
2.1.1.1.5. 風險意識 25
2.1.1.1.6. U. Beck的風險 28
2.1.1.1.7. 小結 31
2.1.1.1.8. U. Beck對於法學風險概念的啟示 32
2.1.1.2. Niklas Luhmann 33
2.1.1.2.1. 系統理論 33
2.1.1.2.2. 原因與責任 35
2.1.1.2.3. 危險與風險 37
2.1.1.2.4. N. Luhmann對於法學風險概念的啟示 40
2.1.1.3. Scott Lash 41
2.1.1.3.1. 風險文化到風險意識 41
2.1.1.3.2. 風險意識與風險歸責 44
2.1.1.3.3. S. Lash對於法學風險概念的啟示 45
2.1.2. 法學的風險概念 46
2.1.2.1. 永續發展 47
2.1.2.2. 社會、國家、法制度 49
2.1.2.3. 風險成為法學的問題 51
2.1.2.4. 從危險到風險 54
2.1.2.5. 危險、風險與剩餘風險 58
2.1.2.5.1. R. Breuer三分理論 58
2.1.2.5.2. 不同於R. Breuer的面向 59
2.1.2.6. 風險意識與剩餘風險 61
2.1.2.7. 風險、風險決定、責任 62
2.1.2.8. 本文看法 64
2.2. 風險法治國 69
2.2.1. 風險法治國的發展 69
2.2.1.1. 形式法治國的概念 70
2.2.1.2. 實質法治國的概念 71
2.2.1.3. 風險法治國的概念 72
2.2.2. 風險法治國的權力分立 73
2.2.2.1. 功能最適理論 74
2.2.2.1.1. 背景思想 74
2.2.2.1.2. 風險決策與不同國家權力的運作 75
2.2.2.2. 法律保留原則 77
2.2.3. 風險法治國的基本權利 82
2.2.3.1. 前言 82
2.2.3.2. 程序請求權 86
2.2.4. 風險法治國下的科技憲法 89
2.2.5. 風險法治國下法律功能的轉變 91
2.2.5.1. 法律的規範界限 91
2.2.5.2. 科技法律 93
2.3. 風險原則 95
2.3.1. 風險原則作為法律原則 96
2.3.2. 風險原則的內涵 97
2.3.3. 風險原則的憲法基礎 99
2.3.3.1. 前言 99
2.3.3.2. 國家保護義務 100
2.3.3.2.1. 國家保護義務的根據與性質 100
2.3.3.2.2. 主觀基本權利與保護義務 102
2.3.3.2.3. 國家保護義務與權力分立原則 102
2.3.3.2.4. 小結 103
2.3.3.3. 國家保護義務與風險原則 104
2.3.3.4. 風險原則與基本權利的客觀面向 106
2.3.3.5. 結語 107
2.3.4. 風險原則的程序面 107
2.3.4.1. 風險原則程序面的內涵 107
2.3.4.2. 風險原則與正當法律程序 108
2.3.5. 風險原則的實質面 110
2.3.5.1. 風險原則實質面的內涵 110
2.3.5.3. 風險原則實質面的「價值」 112
2.3.5.3.1. 憲法價值 112
2.3.5.3.2. 保障生存權的價值 114
2.3.6. 風險原則與其它法律原則 117
2.3.6.1. 風險原則與預防性原則 117
2.3.6.2. 風險原則與比例原則 120
2.3.6.3. 風險原則與危險防禦原則 121
2.3.6.4. 風險原則的程序保障功能 122
2.3.6.5. 風險原則的操作 123
2.3.7. 代結論 123
2.4. 從風險概念到風險決策 125
2.4.1. 什麼是風險決策 125
2.4.2. 風險決策之目的 126
2.4.3. 風險決策的過程 127
2.4.3.1. 風險意識 128
2.4.3.2. 風險評估 129
2.4.3.3. 風險溝通 131
2.4.3.4. 風險程序的啟動 133
2.4.3.5. 風險決策與風險原則程序面 135
2.4.4. 風險決策的風險 136
2.4.5. 誰可以為風險決策 137
2.4.6. 法學的風險決策 138
3. 國家的風險決策 139
3.1. 誰是國家 139
3.2. 國家任務 139
3.2.1. 安全 141
3.2.1.1. 安全與不安全 141
3.2.1.2. 風險社會下的安全 143
3.2.2. 預測作為國家任務 145
3.3. 國家權力的風險決策 148
3.3.1. 立法者的風險決策 150
3.3.1.1. 正當法律程序的困境 151
3.3.1.1.1. 正當法律程序與國會自治 151
3.3.1.1.2. 司法實務見解 152
3.3.1.1.3. 從風險原則的觀點 153
3.3.1.1.4. 正當法律程序與立法事實 155
3.3.1.2. 立法者的風險意識 156
3.3.1.3. 立法者的風險評估 157
3.3.1.4. 立法者的風險溝通 159
3.3.1.5. 公民審議 160
3.3.1.5.1. 民主 161
3.3.1.5.2. 審議式民主 162
3.3.1.6. 德國Kalkar案對於立法者風險決策的啟示 164
3.3.1.7. 風險原則於立法權的具體操作 167
3.3.1.7.1. 立法內容 167
3.3.1.7.2. 立法程序 170
3.3.2. 行政者的風險決策 175
3.3.2.2. 行政者的風險意識 178
3.3.2.2.1. 具體行政行為 178
3.3.2.2.2. 行政命令 179
3.3.2.3. 行政者的風險評估 179
3.3.2.3.1. 專家參與 182
3.3.2.3.2. 許可制 183
3.3.2.3.3. 程序公開 184
3.3.2.4. 行政者的風險溝通 185
3.3.2.5. 利益與風險衡量 188
3.3.2.6. 司法審查 192
3.3.2.6.1. 對於行政者風險決策的審查 193
3.3.2.6.2. 抽象規範審查 196
3.3.2.6.3. 抽象規範裁量與司法審查 198
3.3.2.7. 風險原則於行政權的具體操作 200
3.4. 國家風險決策的困境 202
4. 國家的風險決策監督 205
4.1. 誰是國家的風險決策監督者 205
4.1.1. 功能最適理論 205
4.1.2. 司法者是國家的風險決策監督者 206
4.2. 司法者的任務 207
4.3. 司法者的風險決策監督 208
4.3.1. 抽象違憲審查的困境 210
4.3.2. 風險分配 213
4.3.3. 舉證責任 214
4.3.3.1. 風險意識與風險程序 215
4.3.3.2. 法益態樣與侵害回復可能性 216
4.3.3.3. 風險二分與舉證責任 218
4.3.4. 比例原則 220
4.3.4.1. 公益目的 221
4.3.4.2. 適當性原則 222
4.3.4.3. 必要性原則 223
4.3.4.4. 狹義比例性 225
4.3.4.4.1. 利益衡量 225
4.3.4.4.2. 程序正義與利益衡量 225
4.3.4.5. 具有程序面與實體面的比例原則 226
4.3.4.6. 司法者的正當法律程序 227
4.3.5. 風險原則與違憲審查 228
4.3.5.1. 司法者的風險原則 228
4.3.5.2. 規範事實的審查 229
4.3.5.2.1. 立法事實 229
4.3.5.2.2. 司法者審查立法事實的正當性 230
4.3.5.2.3. 審查密度 232
4.3.5.2.4. 風險原則於司法權的運用 235
4.3.5.3. 風險原則與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二零號解釋 236
4.3.5.3.1. 釋字第五二零號解釋的爭議 236
4.3.5.3.2. 風險原則於該案的運用 237
5. 結論 241
5.1. 總結 241
5.2. 反省與啟示 242
6. 註釋說明與參考文獻 245
中文文獻

* 立法院公報,第九十二卷,第一期委員會紀錄。

* 牛惠之,人類基因資料庫的潛在風險議題定性與風險管理模式之研議,第一屆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學術研討會《公衛風險的法律建構》,2006年12月16日,頁1-31。

---,「科技法律」議題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116期,2005.01,頁191-207。

* 林三欽譯,Arthur Kaufmann著,實體上論證之程序正義理論導論,法律哲學,2000,頁287以下。

* 林宗翰,風險與功能—論風險刑法的理論基礎,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07。

* 林明鏘,行政命令之聽證程序—以全民健保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為例,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聽證制度評析,2005.01,頁207-240。

* 周桂田,風險社會之政治實踐,當代,第154期,2000.06,頁36-49。
(本篇論文引用該文章來自「周桂田的個人網頁」,本篇論文頁數依其網頁文章頁數為主,http://homepage.ntu.edu.tw/~ktchou/articles.htm)。

---,獨大的科學理性與隱沒的社會理性之「對話」—在地公眾、科學專家與國家的風險文化探討,台灣社會研究,2004.12,頁1-63
(本篇論文引用該文章來自「周桂田的個人網頁」,本篇論文頁數依其網頁文章頁數為主,http://homepage.ntu.edu.tw/~ktchou/articles.htm)。

--- / 張淳美,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下之典範鬥爭:以換發身分證按捺指紋案為分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7期,2006.06,頁127-215。

* 宮文祥,當行政遇到科學:從風險評估談起—以美國法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53期,2008.02,頁90-112。

* 吳英姿 / 孫淑敏譯,Beck, Ulrich著,世界風險社會,2000。

* 汪浩譯,Beck Ulrich著,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2004.02。

* 李崇僖,生物安全議定書制定過程分析,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第10期,2001.04,頁25-42。

* 李建良,自由、人權與市民社會—國家與社會二元論歷史淵源與現代意義,憲法理論與實踐(二),2000.12,頁1-58。

---譯,Arthur Kaufmann著,寬容原則—多元風險社會的法律哲學,法律哲學,2000,頁295以下。

--- (2000c),法律制度與社會控制:法治國家中法律控制能力及其界限問題初探,林繼文主編,政治制度,2000,頁49以下。

--- (2004a),「制度性保障」理論探源,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2004.01,頁219-265。

--- (2004b),李建良,論基本權利之程序功能與程序基本權—德國理論的借鑑與反思,憲政時代,第29卷,第4期,2004.04,頁481-540。

---,依法行政原則—法律保留原則,月旦法學教室,第49期,2006,頁45以下。

---譯,Christian Starck,基本權利之保護義務,政大法學評論,第58期,1997.12,頁33-82。

* 李超,美國婦女墮胎合法化問題的爭議,美國月刊,第4卷,第6期,1989.10,頁78-82。

* 許宗力 (1993a),論法律保留原則,法與國家權力,1993.04,頁117-214。

--- (1993b),國會議事規則與國會議事自治,法與國家權力,1993.04,頁301-352。

---,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六卷第一期,1996.01,頁28-29。

--- (2007a),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憲法與法治國行政,2007.01,頁181-206。

--- (2007b),訂定命令的裁量與司法審查,憲法與法治國行政,2007.01,頁207-248。

--- (2007c),集中、抽象違憲審查的起源、發展與成功條件,法與國家權力(二),2007.01,頁1-40。

--- (2007d),違憲審查程序之事實調查,法與國家權力(二),2007.01,頁43-74。

--- (2007e),基本權程序保障功能的最新發展—大法官釋字第四八八號解釋評析,法與國家權力(二),2007.01,頁247-263。

* 許耀眀,風險管理與風險治理—以GMO/GMF為例,邱文聰主編,2007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雙年刊—公衛風險的法律建構,2008,頁197-239。

* 黃昭元,憲法權利限制的司法審查基準:美國類型化多元標準模式的比較分析 ,台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3期,2004,頁45-148。

*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2003。

---,從容許風險概念看和平內亂罪,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1999,頁233-254。

* 黃舒芃,我國行政權民主正當性基礎的檢視—以德國公法釋義學對於行政權民主正當性概念的詮釋為借鏡,憲政時代,第25卷,第2期,1999,頁61-95。

---,德國法上違憲審查權限爭議的歷史軌跡:從H. Kelsen與C. Schmitt的辯論談起,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5期,2003.06,頁123-162。

---,法律保留原則在德國法秩序下的意涵與特徵,中原財經法學,第13期,2004.12,頁1-36。

---,「功能最適」原則下司法違憲審查權與立法權的區分—德國功能法論述取向之問題與解套,政大法學評論,第91期,2006.06,頁99以下。

---,數字會說話?—從大法官釋字第584號解釋談事實認定在規範違憲審查中的地位,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期,2007.09,頁1-44。

---,「價值」在憲法解釋中扮演的角色:從釋字617號解釋談起,第六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暨釋憲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2008年1月11日,頁1-24。

* 黃錦堂,疾病的控制的行政法問題—以嚴重即興呼吸道症候群(SARS)為討論,月旦法學雜誌,第105期,2004.02,頁9-30。

* 黃鉦堤,盧曼的風險社會學與政策制定,政治科學論叢,第28期,2006.06,頁123-162。

* 葉俊榮,科技決策的「統」、「獨」之爭:美國「科學法院」的倡議,美國月刊,5卷8期,1990,頁106-112。

--- (1993a),憲法位階的環境權:從擁有環境到參與環境決策,環境政策與法律,1993.04,頁1-34。

--- (1993b),大量環境立法:我國環境立法的模式、難題及因應方向,環境政策與法律,1993.04,頁73-132。

--- (1993c),環境影響評估的公眾參與:法規範的要求與現實的考慮,環境政策與法律,1993.04,頁195-228。

---,二元民主與行政程序—從全球化脈絡論行政程序法的時代機能,行政程序法之檢討、傳播行政之爭訟:台灣行政法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頁27以下。

* 葛克昌 / 鍾芳樺,基因科技之風險調控,法令月刊,第51卷,第12期,2000,頁14-24。

* 湯志傑,理論作為生命—悼念德國社會學家尼可拉斯•盧曼,當代,第136期,1998.01,頁8-19。

--- / 魯貴顯譯,Niklas Luhmann著,生態溝通(Ökologische Kommunikation),2001。

* 湯德宗,論憲法上的正當程序保障,憲政時代,第25卷,第4期,2000,頁3以下。

* 孫治本,風險抉擇與形而上倫理學,當代,第154期,2000.06,頁20-35。

---,www.cc.nctu.edu.tw/~cpsun/sun-global-civil.pdf,參閱日期:2008.02.19,頁1-27。

* 孫效智,宗教、道德與幸福的弔詭,2007.06。

* 廖元豪,行政不只是「執行」,而是「決策」!—行政決策的程序民主不容輕忽,台灣本土法學,第70期,2005.05,頁6-8。

* 廖義男,行政法之基本建制,2003。

* 蔡宗珍,公法上之比例原則初探—以德國法的發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62期,1999.12,頁75-103。

---,程序導向的基因科技立法必要性與其規範內涵初探,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第9期,2001.01,頁15-19。

--- 譯,快滋生反應期核電廠案判決(BVerfGE 49, 89 – 147-KalkarΙ),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八)—人性尊嚴與人格發展自由,1999.06,頁523以下。

* 張文貞,當科技遇上憲法:憲政主義的危機與轉機,月旦法學雜誌,第116期,2005.01,頁176-207。

* 張嘉尹,國家理論—系統理論的觀點,法政學報,第5期,1996.01,頁87-108。

* 張兆恬,從審議式民主觀點試論公民投票之程序改革,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07。

* 越延東、馬纓等譯,Adam, Barbara / Beck, Ulrich usw. (ed.),風險社會及其超越:社會理論的關鍵議題,2005。

* 劉維公,不是「後現代」是「第二現代」,當代,第154期,2000.06,頁10-19。

* 蘇永欽,部門憲法—憲法釋義學的新路徑?,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升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2002,頁739-772。

* 鍾芳樺 / 黃舒芃,德國與奧地利基因科技法之初步比較,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第5期,2000.01,頁23以下。

---,法律作為系統:試論盧曼的法律社會學,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06。

* 魯貴顯,盧曼系統理論的功能概念,當代,第136期,1998.01,頁23-35。

---,基因技術的風險與管制—社會學系統理論的觀點,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第6期,2000.10,頁38以下。

---,基因技術論述中的缺席者—社會學,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第10期,2001.04,頁17-23。

---譯,Georg Kneer、Armin Nassehi著,盧曼社會系統理論導引,1998。

* 陳英欽,胎植入前基因檢測的憲法問題,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第14期,2002.04,頁69以下。

* 陳俊宏,永續發展與民主:審議式民主理論初探,東吳政治學報,第9期,頁1998,85-122。

* 陳春生 (1995a),德國核能電廠之設立許可程序及其安全性問題,核能利用與法之規制,1995,頁15以下。

--- (1995b),原子能法領域之階段化行政程序,核能利用與法之規制,1995,頁95以下。

--- (1995c),原子能法領域之技術規範與規範具體化行政規則之法律性質,核能利用與法之規制,1995,頁133-175。

--- (1995d),德國核電廠訴訟之法律問題,核能利用與法之規制,1995,頁259以下。

--- (1995e),德日原子能法許可程序之司法審查,核能利用與法之規制,1995,頁341以下。

---,行政上之預測決定與司法審查,行政法之學理與體系(一),1996,頁179-220。

--- (2007a),基因工程應用之憲法問題,論法治國之權利保護與違憲審查,2007,頁167-190。

--- (2007b),行政法上之參與及合作—行政程序法對此的回應與面臨的挑戰,行政法之學理與體系(二),2007,頁65-90。

--- (2007c),行政學上之風險決定與行政規則—以規範具體化行政規則為中心,行政法之學理與體系(二),2007,頁163-181。

* 陳愛娥譯 / Christian Starck著,法制度的彈性,中興法學,第42期,1997,頁39-52。

---,陳愛娥,憲法對未出生胎兒的保護—作為基本權保護義務的一例來觀察,政大法學評論,第58期,1997.12,頁65-82。

---,大法官憲法解釋權之界限—由功能法的觀點出發,月旦法學雜誌,第42期,1998.11,頁37-51。

---,疾病控制的憲法問題—以我國政府在SARS事件中的應變措施作為反省,月旦法學雜誌,第105期,2004.02,頁31以下。

* 陳新民,德國十九世紀「法治國」概念的起源,政大法學評論,第55期,1996.06,頁47-71。

---,國家法治主義—英國的法治與德國法治國家之概念,臺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1期,1998,頁47-121。

* 陳顯武,論法學上規則與原則之區分—由非單調邏輯之觀點出發,臺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1期,2005.01,頁1-43。

* 陳慈陽 / 王毓正,二十世紀以來之法治國理念之理論與實踐(初稿),第六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暨釋憲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2008年1月11日,頁1-24。

* 童世駿譯,Jürger Habermas著,事實與格式,2003.12。

* 郭淑珍,科技領域的風險決策之研究—以德國法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06。

* 賴沅暉,科技為風險之本—評Urich Beck著,汪浩譯《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9期,2004.06,頁181-188。

* 顏厥安,生物科技之倫理、法律與社會意涵問題簡介,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第2期,1999.04,頁5-10。

---,由ELSI反省法學研究的幾個不同觀點,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第9期,2001.01,頁47以下。


外文文獻

* Alexy, Robert, Theorie der Grundrechte, Göttingen 1985.

* Beck, Ulrich, Die Risikogesellschaft : Auf dem Weg in eine andere Moderne, Frankfurt 1986.

--- (1990a), From Industrial Society to Risk Society : Questions of Survival, Social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Enlightenment, in World Risk Society, 1990, at 48-71.

--- (1990b), Knowledge or Unawareness? Two Perspectives on ”Reflecxive Modernization”, in World Risk Society, 1990, at 109-132.

--- (1992a), 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 in the Risk Society, in Risk Society :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trans. M. Ritter, Sage, 1992, at 51-90.

--- (1992b), Science Beyond Truth and Enlightenment, in Risk Society :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trans. M. Ritter, Sage, 1992, at 155-182.

* Caspar, Johannes, Koch, Hans-Joachim / Caspar, Johannes (Hrsg.), Klimaschutz und Verfassungsrecht , Klimaschutz im Recht, Baden-Baden 1997, S. 367-390.

* Di Fabio, Udo, Risikoentscheidungen im Rechtsstaat : Zum Wandel der Dogmatik im öffentlichen Recht, insbesondere am beispiel der Arzneimittelüberwachung, Tübingen 1994.

---, Rechtsfragen zu unerkannten Gesundheitsrisiken elektromagnetischer Felder, DÖV, Heft 1, 1995, S. 1-8.

---, Gefahr, Vorsorge, Risiko : Die Gefahrenabwehr unter dem Einfluß des Vorsorgeprinzips, Jura, Heft 11, 1996, S. 566-574.

* Goldfeld, Victor, Legislative due process and simple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Ensuring minimal deliberation through judicial review of congressional process, 79 N.Y.U. Law Review , at 356-420.

* Greiving, Stefan, Der rechtliche Umgang mit Risiken aus Natur- und Technikgefahren—von der klassischen Gefahrenabwehr zum Risk Governance?, ZRph , Heft 2, 2005, S. 53-61.

* Gutmann, Amy / Thompson, Dennis, Wh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2004.

* Hiller, Petra, Bora, Alfons (Hrsg.), Probleme prozeduraler Risikoregulierung, Rechtliches Risikomanagement : Form, Funktion und Leistungsfähigkeit des Rechts in der Risiokogesellschaft, 1999, S. 29-40.

* Kahl, Wolfgang / Glaser, Andreas , Lange, Klaus (Hrsg.), Die Nachhaltigkeitsfähigkeit der parlamentarischen Demokratie, Nachhaltigkeit im Recht, 2003, S. 9-38.

* Ketteler, Gred / Kippels, Kurt, Umweltrecht, Köln 1988.

* Kloepfer, Michael / Rehbinder, Eckard / Schmidt-Aßmann, Eberhard, Umweltgesetzbuch—Allgemeiner Teil, Berlin 1991.

* Kröger, Klaus, Grundrechtsentwicklung in Deuschland – von ihren Anfängen bis zur Gegenwart, Tübingen 1998.

* Köck, Wolfgang, Bora, Alfons (Hrsg.), Grundzüge des Risikomanagements im Umweltrecht, Rechtliches Risikomanagement : Form, Funktion und Leistungsfähigkeit des Rechts in der Risiokogesellschaft, 1999, S. 129-192.

* K. Preuß, Ulrich, Grimm, Dieter (Hrsg.), Risikovorsoge als Staatsaufgabe—Die epistemologischen Voraussetzungen von Sicherheit, Staatsaufgaben, 1996, S. 523-552.

* Lash, Scott, Adam, Barbara / Beck, Ulrich / Joost van Loon (edited), Risk Culture, The Risk Society and Beyond, 2000, at 47-62.

* Ladeur, Karl-Heiz, Bora, Alfons (Hrsg.), Risikobewältigung durch Flexibilisierung und Prozeduralisierung des Rechts—Rechtliche Bindung von Ungewißheit oder Selbstverunsichrung des Rechts?, Rechtliches Risikomanagement : Form, Funktion und Leistungsfähigkeit des Rechts in der Risiokogesellschaft, 1999, S. 41-64.

* Lee,Chien-Liang, Eigentumsgarantie und Bestandschutz im Immisionsschutzrecht, Studien und Materalien zur Verfassungsgerichtsbarkeit, Band 57, Göttingen 1994

* Lepsius, Oliver, Risikosteuerung durch Verwaltungsrecht : Ermöglichung oder Begrenzung von Innovationen?, VVDStRL 63, 2003, S. 264-308.

* Luhmann, Niklas, Soziologie des Risikos, Berlin 1991.

* Lupton, Deborah, Risk and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in Risk, Routledge, 1999, at 58-83.

---, Risk and Govermentality, in Risk, Routledge, 1999, at 84-103.

* Menzel, Hans-Joachim, Das Konzept der „nachhaltigen
Entwicklung“—Herausforderung an Rechtssetzung und Rechtsanwendung, ZRP , Heft 5, 2001, S. 221-229.

* Ossenbühl, Fritz, Vorsorge als Rechtsprinzip im Gesundheits-, Arbeits- und Umweltschutz, NVwZ , Heft 3, 1986, S. 161-171.

---, Isensee, Josef / Kirchhof, Paul (Hrsg.), §64 Rechtsverordnung,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d. 3, 1996, Rn. 33ff., S. 403ff.

* Peter Japp, Klaus, Bora, Alfons (Hrsg.), Risikoreflexion – Beobachtung der Gesellschaft im Recht, Rechtliches Risikomanagement : Form, Funktion und Leistungsfähigkeit des Rechts in der Risiokogesellschaft, 1999, S. 239-258.

* Scherzberg, Arno, Risikosteuerung durch Verwaltungsrecht : Ermöglichung oder Begrenzung von Innovationen?, VVDStRL 63, 2003, S. 214-258.

* Sunstein, Cass R., Risk and Reason : Safety, Law, and the Environment,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網路資源

* 周桂田的個人網頁:http://homepage.ntu.edu.tw/~ktchou/articles.htm。

* 孫治本:http://www.cc.nctu.edu.tw/~cpsun/sun-global-civil.pdf。

*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相關報導

* 變更設計近400處 核四危機四輻 (2008/02/06/ 聯合報/A6版/生活)。

* 台電:變更部分不涉核安 (2008/02/06/ 聯合報/A6版/生活)。

* 核四公投促進會:續建與否 公投決定 (2008/02/19 中央社)。

* 提高核電比率 中研院:核一、二、三廠延役 (2008/02/19 聯合報)。

* 蘇花高環評退回 交新政府決定 (2008/04/26 中國時報)。

* 環評大會決議:蘇花高環差案退回交通部 (2008/04/25 中央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 周桂田,風險社會之政治實踐,當代,第154期,2000.06,頁36-49。
2. * 宮文祥,當行政遇到科學:從風險評估談起—以美國法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53期,2008.02,頁90-112。
3. * 李崇僖,生物安全議定書制定過程分析,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第10期,2001.04,頁25-42。
4. --- (2004b),李建良,論基本權利之程序功能與程序基本權—德國理論的借鑑與反思,憲政時代,第29卷,第4期,2004.04,頁481-540。
5. * 李超,美國婦女墮胎合法化問題的爭議,美國月刊,第4卷,第6期,1989.10,頁78-82。
6. * 黃舒芃,我國行政權民主正當性基礎的檢視—以德國公法釋義學對於行政權民主正當性概念的詮釋為借鏡,憲政時代,第25卷,第2期,1999,頁61-95。
7. * 黃錦堂,疾病的控制的行政法問題—以嚴重即興呼吸道症候群(SARS)為討論,月旦法學雜誌,第105期,2004.02,頁9-30。
8. * 黃鉦堤,盧曼的風險社會學與政策制定,政治科學論叢,第28期,2006.06,頁123-162。
9. * 葉俊榮,科技決策的「統」、「獨」之爭:美國「科學法院」的倡議,美國月刊,5卷8期,1990,頁106-112。
10. * 湯志傑,理論作為生命—悼念德國社會學家尼可拉斯•盧曼,當代,第136期,1998.01,頁8-19。
11. * 湯德宗,論憲法上的正當程序保障,憲政時代,第25卷,第4期,2000,頁3以下。
12. * 孫治本,風險抉擇與形而上倫理學,當代,第154期,2000.06,頁20-35。
13. * 蔡宗珍,公法上之比例原則初探—以德國法的發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62期,1999.12,頁75-103。
14. * 張文貞,當科技遇上憲法:憲政主義的危機與轉機,月旦法學雜誌,第116期,2005.01,頁176-207。
15. * 張嘉尹,國家理論—系統理論的觀點,法政學報,第5期,1996.01,頁8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