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報刊
《申報》,上海:申報社,微縮資料。
《益世報》,北京:益世報館,微縮資料。
《大公報》,天津:天津大公報社,微縮資料。
《北洋畫報》,北京:書目文獻,1936-1937年。
《世界日報》,美國:世界日報館,微縮資料。
《順天時報》,北京:順天時報,微縮資料。
《三六九畫報》,見姜亞沙、經莉、陳湛綺主編:《民國畫報匯編‧北京卷》(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7年)。
《半月劇刊》,見姜亞沙、經莉、陳湛綺主編:《中國早期戲劇畫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年)。
《十日戲劇》,見姜亞沙、經莉、陳湛綺主編:《中國早期戲劇畫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年)。
《戲劇月刊》,見姜亞沙、經莉、陳湛綺主編:《中國早期戲劇畫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年)。
《戲劇周報》,見姜亞沙、經莉、陳湛綺主編:《中國早期戲劇畫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年)。
《天津商報圖畫周刊》,見姜亞沙、經莉、陳湛綺主編:《民國畫報匯編‧天津卷》(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7年)。
二、專書
Tim Dant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臺北市:書林,2009年)。
【日】波多野乾一:《京劇二百年之歷史》(臺北:傳記文學,1974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集刊‧第22期(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中國京劇史(上卷)》(北京市:中國戲劇,1990年)。
《中國戲曲志‧上海卷》(北京市: 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6年) 。
【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市:新興書局,1962年)。
《申報京劇資料選編‧梨園公報》(上海市:上海京劇志編輯部,1994年)。
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京劇談往錄》(北京市:北京出版,1985年)。
丁秉燧:《菊壇舊聞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年)。
丁淑梅:《中國古代禁毀戲劇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江蘇文史資料選輯‧五》(南京:江蘇人民,1980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三輯》(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笛:《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王萃元:《星周紀事》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80冊》(臺北市:新文豐,1989年)。
王韜:《海陬冶遊錄》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12冊》(臺北市:新文豐,1989年)。
王韜:《瀛壖雜誌》(臺北市:廣文書局,1969年)。
王安祈:《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年)。
北京市文史研究館:《京華風物》(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京劇談往錄》(北京市:北京,1985年)。
_:《京劇談往錄三編》(北京市:北京出版,1990年)。
_:《京劇談往錄四編》(北京市:北京出版,1997年)。
_:《京劇談往錄‧續編》(北京市:北京出版,1985年)。
_:《燕都藝譚》(北京:北京出版,1985年)。
北京市政府文史資料委員會:《北京文史資料‧第44輯》(北京市: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1992年)。
_:《北京文史資料‧第45輯》(北京市: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1992年)。
全囯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23‧文化》(北京:中國文史出版,2002年)。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文史資料存稿選編1‧北洋(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2002年)。
江上行:《六十年京劇見聞》(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年)。
池志澂:《滬游夢影》(上海:上海古籍,1989年)。
李文海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底編社會卷》(福州市:福建教育,2005年)。
李長莉:《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從傳統到近代》(成都:四川人民,2008年)。
_:《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2002年)。
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徵》(北京:商務,1937年)。
李德生:《禁戲》(天津:百花文藝,2009年)。
周明泰:《清昇平署存檔事例漫抄》收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第四輯》(北京市:學苑,2009年)。
周劍雲:《菊部叢刊》(臺北:傳記文學),1974年。
孟兆臣:《中國近代小報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年)。
岳永逸《空間、自我與社會─天橋街頭藝人的生成與系譜》(北京:中央編譯,2007年)。
林幸慧:《由申報戲曲廣告看上海京劇發展(1872─1899)》(臺北:里仁,2008年)。
林語堂:《中國新聞輿論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河南文史研究管:《中州軼聞》(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哀梨老人:〈同光梨園紀略〉,《京劇歷史文獻匯編‧貳》(南京市:鳳凰,2011年)。
倪祖敏、張駿德:《報刊發行學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潘麗珠:《清代中期燕都梨園史料評三論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
孫紀民:《優伶考述》(北京市:中國戲劇,1999年)。
孫崇濤、徐宏圖:《戲曲優伶史》(北京市:文化藝術,1995年)。
孫紅俠:《桃李不言 一代宗師:王瑤卿》(上海:上海古籍,2013年)。
徐沛:《程硯秋傳》(成都:四川民族出版,1993年)。
徐珂:《清稗類鈔》(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年)。
徐煜:《近現代戲曲名角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11年)。
徐劍雄:《京劇與上海都市社會(1867─1949)》(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
殷國明:《女性誘惑與大眾流行文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年)。
張伯駒《紅毹紀夢詩注》(香港:中華書局,1978年)。
張恨水:《春明外史(上卷)》(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年)。
_:《春明外史(下卷)》(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年)。
張發穎:《中國戲班史》(審陽市:瀋陽出版,1991年)。
梅蘭芳口述‧許姬傳筆記:《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國戲劇,1987年)。
章遏雲:《章遏雲自傳》(臺北:大地,1985年)。
許姬傳:《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許錦文:《閱讀經典女人:孟小冬》(臺北市:思行文化傳播,2013年)。
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陳立旭:《都市文化與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較》(南京:東南大學,2002年)。
陳伯海:《上海文化通史》(上海:上海文藝,2001年)。
陳伯熙:《上海軼事大觀》(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
喬志強:《中國近代社會史》(臺北:南天,1998年。)
景玉光:《燕趙名伶傳》(北京:中國廣播電視,1988年)。
黃式權:《淞南夢影錄》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六》(臺北市:新興,1973年)。
黃育馥:《京劇、蹺和中國的性別關係(1902─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新鳳霞:《藝術生涯:新鳳霞回憶錄二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
董維賢:《京劇流派》(北京:文化藝術,1981年)。
楊翰笙編:《焦菊隱文集‧第1輯》(北京:文化藝術,1986年)。
葉文心:《上海繁華:都市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臺北:時代文化,2010年)。
葉濤:《中國京劇習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葛元煦:《滬遊雜記》(臺北市:廣文書局,1968年)。
雷夢水等編:《中華竹枝詞(一)》(北京:北京古籍,1997年)。
齊如山:《京劇之變遷》(北京市:北平國際學會,1935年)。
_:《齊如山全集》(臺北:聯經,1979年)。
劉嵩崑:《梨園軼聞》(北京:北京燕山,1998年)。
潘光旦:《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北京市:商務,1987年)。
盧漢超:《霓虹燈外:二十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上海古籍,2004年)。
羅蘇文:《近代上海都市社會與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譚帆:《優伶史》(臺北:華成圖書,2004年)。
關文蔚:《女扮男裝戲劇人生》(臺北:暢流,1986年)。
蘇移:《京劇二百年概觀》(北京:北京燕山,1989年)。
顧炳權:《上海洋場竹枝詞》(上海:上海書店,1996年)。
侯杰:《醒俗畫報精選:清末民初社會風情》(天津市:天津人民,2005年)。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上海:上海教育,2005年)。
么書儀:《晚清戲曲的變革》(北京:人民文學,2006年)。
李金銓:《民國知識份子與報刊》(臺北市:政大出版社,2008年)。
連玲玲主編:《萬象小報:近代中國城市的文化、社會與政治》(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3年)。
張遠:《近代平津滬的城市京劇女演員(1900─1937)》(太原:山西教育,2011年)。
三、期刊論文
Weikun Cheng, " 'The Challenge of the Actresses':Female Performers and Cultural Alternatives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Beijing and Tianjin" , Modern China 22/2 (Nov. 1996):197.
王安祈:〈性別、表演、文本:京劇藝術研究的一個方向〉,《婦研縱橫》2004年第72期。王安祈、李元皓:〈性別意識與京劇表演─戲曲史考察一個視角〉,《漢學研究》2011年第2期,。任榮:〈京劇旦角藝術崛起之原因探析〉,《戲劇》2013年第5期。
李梅雪、李豫:〈清末民初北京天橋的坤書館〉,《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
金寶山:〈遠東第一游樂場─上海「大世界」的往日記憶〉,《文史博覽》2010年第12期。
吳存存:〈清代梨園花譜流行狀況考略〉,《漢學研究》2008年第2期。吳宛怡:〈近代劇評的發生─《順天時報》與辻聽花〉,《戲劇研究》2012年第10期。周慧玲:〈女演員、寫實主義、「新女性」論述─晚清到五四時期中國現代劇場中的性別表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996年第4期。徐劍雄、徐家林:〈都市裡的瘋狂:近代上海京劇捧角現象〉,《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徐劍雄:〈晚清上海女伶〉,《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_:〈京劇與晚清上海社會〉,《史學月刊》2008年第6期。
許敏:〈晚清上海的戲園與娛樂生活〉,《史林》1998年第3期。
張利民、王靜:〈從「索菲婭」到「娜拉」再到自我發展的女性─20世紀初中國女性的發展道路〉,《天津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張傳勇:〈從習以為常發現歷史:「中國日常生活史的多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民俗研究》2012年第2期。
張遠:〈民初京劇劇評中的男女有別〉,《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10年第26期。陳平原:〈中國戲劇研究的三種路向〉,《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陳永祥:〈論清末民初上海演藝界「男女合演」的產生〉,《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1期。
趙婷婷:〈《申報》劇評家立場的轉變〉,《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黃育聰:〈《北洋畫報》與京劇女演員形象的傳播〉,《新聞界》2013年第15期。
黃育馥:〈京劇─觀察中國婦女地位變化的窗口1790─1937〉,《婦女研究論叢》1995年第3期。
_:〈蹺在京劇中的功能:性別研究的觀點〉,《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2期。
萬發真:〈呂美玉與「美麗牌」香菸〉,《文史博覽》2008年第12期。
劉人鋒:〈女性與傳媒研究在中國〉,《學術界》2006年第2期。
劉依塵:〈傳統戲劇文化現象的新解讀─從女性性別角度看近代城市京劇女演員〉,《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
蔡欣欣:〈圖文顯影─「戲單」史料的解構與重整〉,《臺灣戲專學刊》2005年第11期。魏兵兵:〈「風流」與「風化」:「淫戲」與晚清上海公共娛樂─以《申報》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0年第5期。
羅檢秋:〈京劇坤角如何走紅─社會文化史視野中的民初京劇〉,《河北學刊》2011年第2期。
韓紅星:〈近代報刊的「選秀」策畫與啟示─以《北洋畫報》的「四大坤旦皇后」選舉為例〉,《當代傳播》2010年第6期。
謝俊美:〈上海小刀會起義再認識〉,《歷史教學問題》2004年第2期。
四、碩博士論文
洪佩君:《華燈初上:上海新舞臺(1908-1927)的表演與觀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王照璵:《清代中後期北京「品優」文化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王興昀:《報刊媒體對京劇女藝人的呈現─以民國時期京津為中心的考察》(天津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10年)。
劉慰東:《清末民初女伶的崛起謭論》(中國藝術研究院戲劇戲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董虹:《城市、戲曲與性別:近代京津地區女伶群體研究(1900─1937)》(開南大學歷史學所博士論文,2012年)。
王晏殊:《民國時期天津《北洋畫報》研究》(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3年)。
伊莉娜:《清末民初伶人公益事業研究》(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所碩士論文,2013年)。
谷依曼:《民國時期北京梨園行會組織研究》(中國戲曲學院戲劇戲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張穎:《20世紀初上海義務戲的發展(1905-1937)》(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5年)。趙丹榮:《《戲劇月刊》文獻資料研究》,(山西師範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