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民89)。休閒活動。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內政部(民98)。人口政策資料彙集-因應人口變遷推行人口政策之方向。臺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社會司老人福利服務(民98)。老人福利法。取自http://sowf.moi.gov.tw/04/new04.asp
尤逸歆(民93)。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倦怠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文崇一(民79)。臺灣居民的休閒生活。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治元(民93)。35歲抗老化。臺北:原水文化。
王美芬(民82)。單親青少年休閒狀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王桂蘭(民93)。國民中小學教師知識分享態度、虛擬社群參與意願及參與程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王素敏(民86)。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白靜芳(民91)。農家老人社會支持對其生活滿意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臺北。朱坤連(民83)。退休人員生活需求及滿意度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高雄。
朱敬先(民88)。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朱瑞淵(民95)。老人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環境偏好關係之研究。第八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景觀與環境評估篇,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1-14。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民99)。因應高齡化時代來臨的政策建議。國際老人年。引用日期:2013年2月10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04/new04.asp
行政院主計處與內政部合編(民89)。中華民國臺灣地區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民102)。統計資料庫。引用日期:2013年06月20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民99)。1996-2007年臺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引用日期:2013 年2月10日。取自http://health99.doh.gov.tw/TXT/HealthyHeadlineZone/Healthy
HeadlineDetai.aspx?TopIcNo=5837。
何麗芳(民81)。臺北市老人休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臺北。余青忠(民91)。桃園縣中等學校田徑選手參與休閒活動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余嬪(民88)。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1。吳老德(民99)。高齡社會理論與策略。新北:新京文開發。
吳坤良(民88)。老人的社區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吳英偉、陳慧玲譯(民92)。休閒社會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公司。
吳郁銘(民93)。活動型老人休閒運動參與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萬華會所會員為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吳淑娟(民81)。大臺北地區大學教職員對退休前教育之需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臺北。吳翠倩(民95)。高雄市幼稚園學童父親參與親職教育需求與參與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吳瓊(民99)。臺灣地區退休老人生活滿意度影響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臺中。巫惠貞(民89)。國小教師社會網絡、工作特性、專業進修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李佩貞、李麗瓊(民95)。規律運動對老年人身心利益之探討。大專體育,83,114-119。李宗派(民93)。老化理論與老人保健(二)。身心障礙研究,2(2),77-94。李青松(民90)。農家婦女休閒參與的社會網絡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0,49-59。李青松(民91)。高齡者休閒參與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1,21-38。李春梅(民88)。國民小學教師參與社區成人教育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李淑芳(民73)。臺北市社區老人戶外遊憩活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臺北。李瑞金(民85)。高齡者社會參與需求-以臺北市為例。社會建設季刊,74,149-161。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民96)。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27-35。
李曉文、唐亦輝(民95)。戶外休閒運動設施研究初探。設計與文化學術研討會,4(1),1-477。
沈佳蓉(民95)。退休教師志願參與學校服務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硏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硏究所,嘉義。
沈明輝(民90)。影響社區老人身體功能退化的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沙依仁(民85)。高齡學。臺北:五南。
周佳慧(民90)。休閒活動與休閒阻礙。中華體育,15(3),144-149。周家華(民84)。社會老年學理論研究。臺北技術學院學報,28(2),255-279。林佑隆(民95)。彰化地區國小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彰化。
林良慶(民89)。繼續進修意願之研究-以嘉義縣民眾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化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
林佳蓉(民89)。老人的休閒參與對休閒滿意和生活滿意之影響。大專體育,51,156-162。林佳蓉(民90)。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林宗毅(民83)。臺中市老人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中。林東泰(民81)。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春助(民82)。臺北市民間福利機構參與社會服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臺中。林倖妃(民93)。十七年後,臺灣老年人口倍增。中國時報,10月15日,A8版。
林純妃(民96)。鄉村地區老年人休閒參與對其生活滿意度影響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觀光研究所,彰化。
林國順、蕭文祺、那維(民94)。陸軍軍官學校學生身體自我概念、休閒活動類型及休閒滿意度之探討。全民休閒發展學刊,1,15-30。
林勝義(民79)。老人參與社區發展之研究。臺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林勝義(民79)。建立社教機構義工制度之研究。臺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林富琴、邱啟潤(民93)。接受居家服務老人生活品質及相關因素探討。長期照護雜誌,8(1),56-78。
林歐貴英、郭鐘龍(民92)。社會老人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公司。
林憲、林信男(民76)。精神鑑定。臺北:橘井文化事業。
林曉怡(民94)。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研究所,臺北。林瓊玲(民92)。參與社會團體之成人的工作投入、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林麗惠(民90)。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
林麗惠(民91)。全球化與進修訓練的新策略。全球化與成人教育,155-186。臺北:師大書苑。
邱天助(民77)。老人學習動機取向及其與自我概念、社會角色知覺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臺北。
邱民華(民92)。臺南縣中小學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臺南。邱明宗(民96)。登山健行者人格特質、休閒滿意對登山行為及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以臺中市大坑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彰化。邱俊村(民91)。退休社區之老人休閒環境研究-以潤福生活新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中。施教裕(民83)。家庭與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老人與家庭政策-家庭關係的內涵及意涵之探討。臺北:光華書局。
施清發(民88)。老人的休閒參與程度與休閒體驗中自由感無聊感及休閒需求間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施清發(民89)。高雄市老人休閒體驗與休閒參與程度之研究。社區發展期刊,92,346-358。
柯瓊芳(民87)。為什麼他們的生活比較滿意?歐體十二國的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8,1-23。洪千雅(民98)。高齡者休閒活動參與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健康暨醫務管理研究所,臺中。洪晟惠(民98)。家庭結構、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年世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北。洪惠鈴(民93)。高齡休閒教育課程內容規劃之探討-以高雄市立長青學苑為例。臺北 : 師大書苑。
胡信吉(民92)。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范涵惠(民91)。長期照護機構老人健康狀況、生活適應及生活滿意度相關性性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研究所,臺北。徐立忠(民72)。老人問題與對策。臺北:桂冠圖書。
徐麗君、蔡文輝(民74)。老年社會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徐麗君、蔡文輝(民87)。老年社會學:理論與實務(四版)。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涂淑芬(民85)。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高玉琳(民91)。員工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對組織學習成效的影響-以壽險服務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臺中。
高俊雄(民84)。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6。高迪理(民84)。臺灣地區老人社會福利服務需求之後分析(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高懿楷(民94)。基隆市基層警察人員休閒參與現況和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彰化。張少熙(民92)。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張少熙(民93)。臺北市民參與休閒運動歷程模式之研究。臺北:漢文書店。
張光達(民88)。運動休閒滿意研究論文之比較分析。大專體育,45,69-78。張孝銘(民93)。92年度運動觀光發展及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運動觀光客參與探索觀光活動後感受正負影響之建構與驗證。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張良漢(民97)。建構登山健行者休閒利益與休閒滿意之關係: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體驗所扮演的角色。大專體育學刊,10(3),27-40。張春興(民84)。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家銘、李一民、陳聰廉(民95)。瑜珈運動參與者之滿意度、工作滿意與生活滿意之相關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4,112-128。
張慈惠、黃秀梨(民89)。生活品評量之臨床應用。臺灣醫學,4(1),86-90。張蕙麟(民96)。高雄市退休高齡者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及生活滿意度關聯模式之建立與分析。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6(2),102-109。
張耀中(民91)。臺中市銀髮族退休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中。張馨文(民88)。休閒遊憩學。新竹:連都文化。
教育部(民79)。我國成人學習需求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教育部(民95)。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梁以君(民93)。國民中學退休教師參與志願服務現況與其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梁玉芳、吳靜美(民93)。觀點麥克風-李明濱:七成五自殺與憂鬱症有關。聯合報,11月8日,A10版。
梁金麗(民90)。社區老人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臺北。莊智鈞(民94)。臺北都會區老年人健康知識與其休閒活動參與情形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臺北。許伊琍(民81)。屏東縣潮州鎮影響老人生活滿意度的相關影響因素。美和護理學報,10,44-59。
許坋妃(民86)。高齡者社會參與動機、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臺中。
許惠仙(民86)。休閒也有陷阱,中壯年生涯規劃手冊。臺北:天恩。
許惠玲(民97)。參與登山健行之高齡者其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郊山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觀光休閒管理研究所,嘉義。許義雄(民72)。體育的理念。臺北:現代體育出版社。
郭玉燕(民82)。機構老人生活滿意度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臺灣省仁愛之家自費安養老人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嘉義。郭慧莉(民99)。中高齡者參與社區休閒活動偏好類型、參與頻率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南投縣濁水溪沿線之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研究所,南投。陳中雲(民90)。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臺北。陳文喜(民88)。政府推展老人休閒活動的預期效益分析。大專體育,44,127-133。陳亦暉(民83)。影響安養機構內老人生活滿意度的因素-以中部某榮民之家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技術研究所,雲林。陳宇嘉、吳美玲(民73)。臺灣地區老人休閒活動形態之檢討與研究。社區發展季刊,27,77-87。
陳克宗(民87)。大學體育課程的休閒性。國民體育季刊,27(3),24-30。陳定雄(民83)。休閒運動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4,1-30。
陳延澤(民93)。高科技產業中員工學習意願與知識分享程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研究所,彰化。陳南綺(民89)。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北。
陳美玲(民86)。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英仁(民94)。老人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環境偏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中。陳貞妃(民91)。祖父母對親職教育需求與參與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陳娟娟(民94)。高雄都會區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陳益晟(民97)。桃園市高齡者運動休閒涉入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體育推廣學系,桃園。陳啟禎(民92)。埔里鎮社區老年人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臺北。陳順成(民92)。北高兩市社區大學學員學習需求、學習現況及繼續進修意願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陳畹蘭(民80)。臺灣地區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嘉義。陳裕仁(民98)。休閒服務系統對高齡者休閒參與之影響研究-以臺北是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管理研究,臺北。陳漢志(民91)臺灣中部地區老年人休閒參與阻礙與休閒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2(2),77-90。陳肇男(民89)。臺灣老人之年齡增長與生活滿意。人口學刊,21,37-60。陳肇男(民90)。快意銀髮族-臺灣老人生活調查報告。臺北:張老師文化。
陳肇男、林惠生(民84)。臺灣地區人口、家庭及生命品質研討會論文集:臺灣老人之社團參與和生活滿意。臺北:心和出版社。
陳慧芳(民95)。女性軍訓教官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陳鴻雁(民89)。中華民國大專院校89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臺灣地區五十五歲以上老年人休閒運動行為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
陳艷麗(民92)。臺南縣、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北。陸洛(民83)。休閒活動對休閒生活滿意度及幸福感之影響。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0(2),89-96。
陸洛(民93)。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8(1),115-137 。
傅家雄(民80)。老年與老年調適。臺北,正中。
曾美玲(民71)。老人終老知覺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中市老人為對象(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臺中。曾淑汝(民87)。護理之家老年住民的生活品質及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高雄。程紹同(民87)。運動贊助策略學。臺北:漢文書店。
舒坤雲(民92)。臺灣地區老年人休閒活動之研究-以1996年臺灣老年人休閒活動調查結果做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臺北。
黃心珍(民84)。嘉義市老年婦女的自我概念對其生活滿意度及參與學習意願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
黃弘欽(民100)。高齡志工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黃永任(民87)。運動、體適能與疾病預防。國民體育季刊,27(2),5-13。黃立賢(民85)。專科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黃聿恒(民93)。臺灣地區中老年人與老年人休閒活動差異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臺中。黃金柱(民88)。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體委會。
黃長發(民96)。大學生休閒涉入及覺知自由對流暢經驗之影響。臺北:師大書苑。
黃春太(民88)。城鄉地區老人的社會支持體系及健康狀況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臺北。黃春英(民85)。老人的社會關係模式與生活適應男女樣本的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中。黃英忠、鍾安宜、翁良杰、張文菁(民94)。國際交換學生海外適應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社會支持觀點。中山管理評論,1(2),959-981。黃國彥(民82)。嘉義市成人教育現況、需求及其可行模式之研究。社教雙月刊,22,18-21。
黃國彥、鍾思佳(民76)。老人健康自評、生活改變和生命意義與其生活滿意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169-181。
黃清雲(民85)。老人休閒活動需求評估的模式。社教資料雜誌,21(1),1-9。黃富順(民84)。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
黃富順(民84)。加強社區意識,建立祥和社會的途徑。社會發展學刊,1,23-33。
黃富順(民97)。高齡教育學。臺北:五南。
黃景耀(民98)。東吳大學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黃璉華(民81)。老人生活滿意度相關因素之因徑分析研究。護理雜誌,39(4),37-47。
楊培珊、梅陳玉嬋(民94)。臺灣老人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臺北:雙葉。
葉俊郎(民81)。老年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探究。老人教育,5,26-35。
葉肅科(民93)。人口老化與老年社會福利專輯:老人休閒、娛樂、教育與志願服務需求與趨勢。臺北:內政部。
詹火生(民82)。老人的居住需求老人養護論叢。彰化:省立彰化老人養護中心。
廖榮利(民81)。社會個案工作。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
廖榮利(民70)。臺灣偏遠地區的社會福利。人與社會,89(2),40-46。廖榮利(民76)。社會工作理論與模式。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趙珮璇(民92)。老榮民自覺健康狀況、憂鬱狀態及生活品質相關性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學院護理學研究所,臺中。
劉千琪、洪麗珍、郭憲文(民90)。失能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與其生活滿意度之相關性。中臺灣醫學科學雜誌,6(3),157-166。劉子利(民90)。休閒教育的意義、內涵、功能與其實施。戶外遊憩研究,14(1),33-53。劉文菁(民82)。臺北市民家庭休閒生活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臺北。劉淑娟(民88)。罹患慢性病老人服藥遵從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研究,7(6),581-593。劉雪娥(民90)。如何增進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榮總護理,18(3),217-222。
劉森堯譯(民93)。閒暇:文化的基礎。臺北:立旭出版。
劉影梅、陳麗華、李媚媚(民87)。活躍的銀髮族-社區老人健康體能促進方案的經驗與前瞻。護理雜誌,45(6),29-35。
劉靜軒(民94)。老人社會大學學員智慧與生活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蔡文輝(民97)。老年社會學。臺北:五南。
蔡長清(民87)。退休老人休閒參與量及類型與生活滿意度之影響。國科會研究報告,計畫編號:NCS86-2417-H151-001。
蔡長清、劉修祥、黃淑貞(民90)。退休老人休閒參與量及類型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1,183-220。蔡祈賢(民95)。論工務人員之休閒活動。考銓季刊,45,133-138。
蔡桂城(民96)。老人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休閒活動參與與生活效能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中。蔡培村(民83)。臺灣省城鄉地區成人學習意願之比較研究(臺灣省教育廳委託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蔡碧女(民90)。老人休閒運動之研究-以元極舞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中。臺中市主計處(民102)。統計資料庫。引用日期:2013年06月20日。取自http://www.dbas.taichung.gov.tw
臺中市政府(民102)。二十九個行政區。引用日期:2013年06月20日。取自http://tw.search.yahoo.com
鄭石岩(民88)。在運動中養身養心。學生輔導,63,112-119。鄭立暐(民97)。都市大眾運輸對老人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臺南。
盧俊吉(民97)。高齡者休閒與成功老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臺北。蕭雪玲(民87)。國民小學退休前教師退休態度退休準備及退休前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
蕭輔山(民97)。中高齡者退休前教育需求、參與意願及參與偏好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研究所,新竹。賴正全、朱嘉華(民91)。老年人的營養、身體活動與健康生活品質。大專體育,62,122-128。賴奇旻(民97)。臺中市銀髮族休閒偏好與阻礙(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遊憩研究所,臺中。賴衍瑞(民91)。休閒產業電子商務營運績效之研究-以臺灣地區觀光旅館網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賴爾柔(民87)。臺灣鄉村組織在社區發展中的角色。農業推廣學報,15,151-176。
賴銹慧(民80)。我國高齡者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臺北。薛桂香、王世俊、林麗嬋、蔡娟秀、吳方瑜、王琤等(民97)。老年護理學。臺北:華杏出版。
謝清秀(民93)。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北。謝維杰(民96)。 彰化縣國小退休教師休閒需求、休閒行為與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彰化。謝瓊慧(民93)。社區老年婦女的健康狀況、家庭功能、及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桃園。簡春安(民80)。外遇的分析與處置。臺北:張老師文化。
簡素枝(民93)。嘉義縣市高齡學習參與者與非參與者在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顏建賢、陳美芬(民97)。臺灣長宿休閒事業未來發展趨勢。臺灣經濟論衡,6(2),62-81。顏智淵(民91)。TYPE A-B行為對休閒內在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差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北。魏素芬(民86)。城鄉老人休閒活動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臺北。蘇文彬(民85)。臺中市大樓住戶在大樓社區內休閒情形及活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臺中。蘇廣華(民90)。憂鬱傾向與休閒參與、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關係研究-以國立臺南護專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北。(2)英文文獻
Atchley, R. C. (1989). A continuity theory of norma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29, 183-190.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6).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Lowa: Brown & Benchmark Publishers.
Bengtson V.L., Rice C.J. & Johnson M.L. (1999). Are theories of aging important? Models and explanation in gerontology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In: Bengtson V.L., Schaie K.W.(eds.) Handbook of Theories of Aging, 3-20. Springer, New York.
Berger, B. G. (1988). The role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life quality of older adults. American Academy of Physical Education Papers, 2, 42-58.
Campbell, A. (1976). Su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 AmericanPsychologist, 31(2), 117-126.
Chambre, S. M. (1993). Volunteerism by elders: Pas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 The Gerontologist, 33(2), 221-228.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5), 300-314.
Cutler, S. J. (1997). Age variations in the dimensionality of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34(4), 573-578.
DeCarlo, T.J. (1974).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patterns and successful aging. Journal of Gerontology, 29, 416-422.
Dumazedier, J. (1974) .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Elsevier.
Edward N.J., and Klemmack. D.L., (1973). 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 A re-examination. Journal Gerentology 28, 497-502.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Ferrans, C. E., & Powers, M. J. (1985). Quality of life index: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8(1), 15-24。
Godbey, G. (1997). Leisure in your life (4th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Gould, M. T. (1992). Nursing home elderly-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11(2), 13-20.
Griffin, J. & McKenna, K. (1998). Influences on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eople. Physical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Geriatrics, 15, 1-16.
Havigurst, R.J. (1968). Successfu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1, 1-13.
Hollis, L. A. (1998). Sex comparisons in life satisfaction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scores with an older adult sample:Examining the effect of sex role differences in older cohorts. Journal of Women & Aging, 10(3), 59-77.
Hopman-Rock M, (2002). Westh off MH.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ging Well and Healthily": a health education and exercise program for community-living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10, 363-80.
Hutchison, R. & Fidel, K. (1984). Mexican-American Recreation Activities: A Reply to McMille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6(4), 344-349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Wm. C. Brown.
Kelly, J. R. (1996). Leisure (3rded). Boston: Allyn & Bacon.
Kelly, J. R., & Godbey, G. (1992). Soci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Venture Publishing, Inc.
Kelly, R.J. (1983). Leisure styles: Ahiddencore. Leisure Sciences, 5(4), 321-338.
Kelly, R.J. (1990). Leisure. NJ: Prentice Hall .
Knapp, M. R. J. (1977). The activity theory of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17, 553-559.
Kraus,R.G.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 (4th ed)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Kruse, N. (1991). Stressful event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elderly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46 (2), 84-92.
Larson, R. (1978). Thirty years of research 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older American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33, 109-125.
Liang, J. (1982) Sex differences in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the elderly. Journal of Gerontology, 37(1), 100-108.
Long, B. C., & Haney, C. J. (1986). Enhanc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sedentary women: Information, locus of control,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8-24.
Loughead, T. A. (1989). The use of leisure in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15(3, 154-163.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9).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Markides, K.S., & Martin H.W. (1979). A causal model of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the elderly. Journal of Gerontology, 34, 86-93.
Maslow, A.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3rd ed). NY: Harper Collins.
Max Kaplan. (1975). Leisure: Theory and policy. NY: wlies.
McGuire, F.A., Boyd, R. K., & Tedrick, R. E. (1999). Leisure and aging Ulyssean living in later life. IL: Sagamore.
Neugarten, B. L. (1979). Time, age, and the life cycl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6, 887-894.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Neulinger, J.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Thomas.
Nidhi Kotwal and Bharti Prabhakar. (2009). Physical Needs and Adjustments Made by the Elderly. Stud Home Comm Sei, 3(2), 115-121
Nied, R. J., & Franklin, B. (2002). Promoting and prescribing exercise for the elderly.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65(3), 419-428.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xas A & M University.
Porter, Lawler, & Hackman (1975).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Ragheb, M G., & Beard, J. G. (1982). 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2), 155-167.
Ragheb, M. G., & Griffith, C. A.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 295-306.
Ramraj Gautam, Tami Saito, Ichiro Kai. (2007). Leisure and religious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mental health: gender analysis of older adults in Nepal. BMC Public Health, 7, 299.
Riddick, C. C. and Stewart, D. G. (1994). An examination of the life satisfactionand important of leisure in the lives of older female retirees:Acomparisonof blacks to whit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1), 75-87.
Riley, M. W., Johnson, M., & Foner, A. (1972). Aging and society: vol. 3.a sociology of age stratification. New York: Russell SageFoundation.
Rose, A. M. (1965). The subculture of aging, A frame work for research. Philadelphia : Davis.
Russell, R. V. (1982). Planning programs in recreation. St. Louis:Mosby.
Sherman, E. (1981). Counseling the aging: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N. Y.: The Free Press.
Shichman, S. & Cooper , E.(1984).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x role concept. Sex Role, 11(3/4), 227.
Shin, D, C., & Johnson, D, M. (1978). 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5, 475-492.
Su, B.,Shen, X.,& Wei, Z. (2006). Leisure life in later years: Difference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elderly residents in China.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8(3), 381-397.
Taylor, S., & Bogdan, R. (1990).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individual’s perspective. In R. L. Schalock (Ed.), Quality of life: Perspectives and issues, 27-40.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ntal Retardation.
Wan, C. K., Jaccard, J., & Ramey, S. L. (199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s a function of family structur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2), 502-545.
Zimmer, Z., & Lin, H. S. (1995). Leisure activity and wellbeingamong the elderly in Taiwan: Testing hypotheses in an Asian setting.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lderly in Asia: Research Reports. Population studies cent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Zuzanek, J. and S.J. Box. (1988). Life course and the daily lives of older adults in Canada. In Daily Life in Later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Edited by K. Altergott. 147-185.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