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19: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妙靜
研究生(外文):Miao Jing Lin
論文名稱:山城教室故事--一位高職導師對班級事件的省思
論文名稱(外文):Classroom Stories of a Mountain Town-A Class Teacher’s Reflection toward the Events of a Clas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王金國王金國引用關係葉源鎰葉源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Kuo WangYuan-I Eric Yeh
口試委員:王為國
口試委員(外文):Wei-Guo Wang
口試日期:2011-06-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觀光事業學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中文關鍵詞:班級經營高職教育青少年問題與輔導
外文關鍵詞:classroom managementvocational educationteenagers problem and guida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8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究一位山城(苗栗縣)高職教師撰寫與省思班級經營札記內容的情形,以瞭解其在班級經營歷程上所遇到問題及處理情形,進而發展出實用的班級經營策略。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研究者以自己及任教的高職二年級54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資料蒐集的方法包括:班級經營札記之撰寫、訪談、學生基本資料、週記…等與本研究有關之相關文件,資料分析的方式則採紮根理論的方法進行。主要結論如下:
一、山城高職教師記錄的班級事件包括了全班性事件及個別事件,其省思內容包括了:常規管理、同儕問題、學生偏差行為、學生學習態度及親職問題五種類型的議題。
二、山城高職教師在處理班級事件時,會特別留意學生行為背後的動機及感受。在兼顧情、理、法後,結合校內外資源以協助事件的處理及學生的學習。
三、山城高職教師藉由記錄與省思班級經營事件,發展出以下幾種實用班級經營策略:(1)多參與學生的活動,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2)處理學生事件時,應了解學生的動機及感受;(3)處理學生問題時,要做好教師情緒管理;(4)處理學生人際事件時要公正客觀;(5)多給學生正面鼓勵,少負面懲罰。

The purpose of this case study is to explore classroom management events of a second grade class of a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n Miaoli County by analyzing teacher logs. The research adopt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teacher and her fifty-four students are the main subjects. The methods of collecting data include teaching logs, interviewing, student personal data, students’ weekly diaries and other relating documents. According to grounded theory, data is analyzed.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The class events of a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 recorded includes whole class events and individual student cases. The contents contain five issues: management of class routines, student peers’ problems, students’ behavior deviations,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and parenting education.
2.When dealing with class events,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 in Miaoli County pays attention on the students’ motivations and feelings. After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sentiment, reason and law, the teacher combines inner and outer school sources to solve the class problems and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3.By writing logs and reflecting class management events,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 develops few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as below: (a.)In order to develop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teacher needs to participate to students’ activities more. (b.)When dealing with students’ affairs, teacher needs to realize their motivations and feelings. (c.)While coping with students’ problems, teacher needs to make good emotional management. (d.)Be just and objective when dealing with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e.)Give more positive encouragements and less negative punishments to stud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班級經營 5
第二節 偏差行為理論與處理 17
第三節 青少年行為及輔導策略 21
第四節 國內高職教師班級經營之相關研究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36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36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3
第三節 資料蒐集 44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49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9
第四章 我與山城學生們的教室故事及省思 50
第一節 山城教室裡的團體事件 50
第二節 山城教室裡的個別事件 54
第三節 山城教室故事之分析 61
第四節 研究者的自我省思 72
第五章 結論與結論 79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1
參考文獻 82
附錄 86

表次

表2-1 國內外學者對班級經營的定義 6
表2-2 班級經營內容 7
表2-3 青少年心理社會發展 23
表2-4 國內高職教師班級經營之研究 31
表3-1 學生家庭概況分析 39
表3-2 學生學業成績及證照取得概況 40
表3-3 學生操性表現 41
表3-4 校內團體活動表現 41
表3-5 任課教師及資深教師年資及班級經營理念 42
表3-6 資料蒐集方式及篇數 44
表3-7 教師及家長訪談記錄 46
表3-8 資料代碼 47
表4-1 研究者班級經營事件內容統計表 61
表4-2 班級經營策略及省思 63
表4-3 班級特殊事件的因應 65
表4-4 研究者班級經營之正向事件與經驗 70
表4-5 研究者表現較全的班級經營策略 71



圖次
圖2-1 青少年疏離行為發展 27
圖2-2 青少年疏離軌跡 28
圖3-1 研究流程圖 43


中文部份
于冬梅(2006)。雲嘉地區國民小學及認教師運用增強、懲罰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王文科(1996)。有效的班級經營模式。教育實習輔導季刊,2(3)。
王金國(2009)。正向的態度,正向的教育-正向管教的理念與作法。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實習輔導通訊,8,1-3。
朱文雄(1999)。班級經營(五版五刷)。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貴美(1996)。班級經營。臺北:心理。
朱文雄(1991)。班級經營。高雄:復文書局。
成虹飛(2007)。行動與敘說研究的個人學習筆記。行動研究在台灣-2007年
社會田野中的實踐者研討會:第二冊。台北:蘆荻社區大學。
江曾為美 (2006),一位高職導師三年班級經營之日誌,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文榮(2002),高職實用技能班教師班級經營、家長教育態度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50。
吳炎日(2005),台南縣高中職學生對教師班級經營、教師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體育課為例,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芝儀(1999):暴力犯罪少年學校經驗回顧。當前青少年犯罪問題與對策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
吳福源(2000)。國民小學優良教師與一般教師之班級氣氛比較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0,171-196。
吳肇賢 (2005)。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人格特質、領導技巧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以屏東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吳臻幸(2001)。我的班我的故事-國小導師形塑班風歷程的敘說性研究。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國勝(2005)。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敏英(2004)。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沈承宗(2006)。教師人格特質、班級經營與班級經營績效相關性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林弘茂(1993):高中生偏差行為成因之社會學理論分析與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怡呈(2009),敘說探究及其在教師研究的發展。教育研究月刊,第26巻第6期
林長賦(2002),教師班級經營、家長教育態度與國中技藝班學生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俊德(2005)。高職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進材(2007)。愛與關懷的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54,5-15。
林曉芳(2004)。新手導師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嶺東學報,15,129-158。
林錦秀(2006)。高職生自我概念之研究。士林高商學報,3,1-20。
胡幼慧主編(2010)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英(1994):學校教育和少年偏差行為。高市文教,52,21-23。
孫旻儀(2007)。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在校學習動機關係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8,165-193。
翁開誠(2000)。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序)。載於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
的故事。台北:張老師。
張春興(1983):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新仁(1995)。教室管理的理念與實務。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張慧文(1984)。國小師生領導類型、師生關係級班級適應相關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殷宏(1998):高夫曼「偏差行為社會學」的教育蘊義。教育研究資訊,6(4):頁82-99。
許淑華(2002)。國民小學級任教師教學風格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國立
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生玉(1980)。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3,133-152。
郭明德(2008)。正面管教法:建構正向師生關係之有效策略。教師天地,155,78-84。
陳奎熹(1991)。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
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
曾淑惠(2008)。職業類科教師有效教學的關鍵。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2),205-230。
黃德祥、陳奎熹、王淑俐、單文經(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書局。
蔡進雄(1995)。有效的班級經營:談教師領導、班級氣氛與學生學業成就。教
育資料文摘,214,147-159。
蔡德輝、楊士隆(1997):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西文部份
Calderhead, J., & Miller, E. (1986). The integration of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in studentteachers'classroom practice . Research Monograph, School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ancaster.
Pittard, M. M. (2003). Developing identity: the transition from student to teacher.(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81 729)
Borg, M. (2001). Teachers’ beliefs. ELT Journal, 55(2), 185-187.
Webb, R.B. (1986). Teaching and domain of effica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York.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In M.C.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36. New York: Macmillan.
Bobo, M. (1987).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unwilling students (dropouts).PHD, The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 , 1987). DAI, 47(11), p. 3959.
Elliot, D. S.,Huizinga, D., Ageton,S. S. (1985).Explaining delinquency and drug use. Beverly Hills,CA: Sage.
Pintrich, P. R., & Schunk, D.H. (1996).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Pol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