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
(一)參考之書籍
方雅莉、林肇柏譯(2000)。產科護理學。台北市:五南。
江麗美譯(1995)。波伊曼著。生與死—現代道德困境的挑戰。台北:桂冠。
李琪明(2003)。倫理與生活。臺北:五南。
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1998)。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火旺(2001)。倫理學。台北:五南。
林崇德(1995)。高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書局。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個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孫效智主編〈2004〉。歌詠生命的旋律—高中職生命教育教案。台北:幼獅文化。
高強華(1997)。關懷新新人類──非完全輔導與教育專輯。台北:台灣師大。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郭貞伶、陳雅汝譯(2002)。朗諾.德沃金(Ronald Dworkin)著。生命的自主權。臺北:商周出版社。
黃慶明(1998)。倫理學講義。台北:洪葉。
臺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編著(2006)。未婚懷孕怎麼辦。台北:北市女權會。
劉桂光編(2007)。活出生命的色彩—生命教育概論。台北:台灣生命教育學會。
潘淑滿(2004)。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甫昌、李明濱(2002)。當代生命倫理學。醫學教育,6(4), 381-395。謝臥龍編(2004)。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羅秉祥(1994年)。黑白分明---基督教倫理縱橫談。香港:宣道。
(二)參考之期刊、研討會資料、報紙
甘添貴(2001)。人工流產與殺害胎兒。台灣本土法學,19,115-124。
任麗華(2003)。未成年未婚媽媽問題與福利服務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 ,135-147。艾立勤、蕭慧瑛(91年10月3日)。他殺/自殺…墮胎後更危險。聯合報民意論壇。
朱立群(96年5月6日)。台灣未婚小媽媽東亞居冠。中國時報。A3版。
李孟智(1998)。青少年之生育問題。中華衛誌,17(5),381-387。
李孟智(1999)。青少女懷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研究計畫。
李瑞全 (2004)。從儒家倫理論母親胎兒關係。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三十一期 。國立中央大學。
李德芬、林美珍、陳嘉鳳、周才忠、陳盈如(2003)。中學階段未婚青少女懷孕的學校因應措施。台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林思伶(2000)。台灣省高級中學實施生命教育課程方法與成果調查研究。載於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5-182)。台北:輔仁大學。
林惠生、林淑惠(1997)。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研究調查報告書。台中: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林惠生 (2000)。未成年生育的趨勢、影響及對策。新世紀之婚姻、生育與家庭問題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林惠生(2002b)。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及大專在校學生之性知識、性態度與行為研究調查。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林際翔(2003)。墮胎知多少--關心胎兒和受創母體。好消息雜誌,108期。
林倖妃、蔡慧貞(2002年10月3日)。生育法通過三天思考期。中國時報。
孫振青(1993)。倫理問題探索:論墮胎的道德性與合法性。東吳哲學傳習錄,2,1-14。孫效智(1995)。道德論證問題在基本倫理學上的發展──目的論與義務論之爭。哲學與文化,22。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課程綱要。載於台灣地區高中職學校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資料暨大會手冊(頁173)。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孫效智(2006)。人類胚胎之形上與道德地位。科技整合之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197-224。
張淑美、陳慧姿(2006)。死後留後問題遺後?「死後取精生子」生命權的思辨。科技整合之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227-241。
張明正、林惠生、陳哲嘉〈1996〉台灣地區青少年知性行為、懷孕與人工流產研究。家庭計畫通訊,143, 1-15。
張淑美、陳慧姿(2006)。尊重生命—由優生保健法第三章第九條論胎兒生命權的抉擇與維護。南華大學主編:生命學研究半年刊,第三期。
陳九五(民84)。高中職及護專二年級生對懷孕及避孕的認知、態度及行為意向之初探。台灣性學學刊,1(2),3-13。
陳文珊(2004)。前胚胎道德地位與母胎關係芻議—試論基督宗教的觀點。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1,36-47。陳浙雲 (2001)。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中生命教育的規劃與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6,237-262。陳惠惠(96年1月25日)。高中職男女近兩成嘗過性愛滋味,出體驗平均年齡16.1歲。聯合報。
黃筱珮(95年10月19日)。宗教團體:人工流產考慮期至少七天,中國時報。
廖梅花(2000)。墮胎的心理調適。性別教育與生命教育之教學研討會。2000年6月3-4日,未出版。
蔡娟娟(1991)。墮胎的震撼。中國論壇,7(3):40-43。賴文遠(2004)。從儒家之觀點看『墮胎』之議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三十
一期。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韓國棟(96年5月10日)。小媽媽請產假,學校不得扣分。中國時報A6版。
勵馨基金會(2002)。青少年未婚懷孕家長態度調查結果報告。兩性平等教育季 刊,20,45-47。
蘇千玲、黃長玲(民95年10月21日)。要什麼樣的生育保健法。中國時報,A19版,時報廣場。
龔招健(2002年3月6日)。高中職學生9.9%有性經驗。中國時報。
Martha Schuping. (2005).墮胎對青少女的影響。輔仁大學學院舉辦:貞潔教育與生命尊嚴研討會。94年11月29-30日。
(三)參考之碩博士論文
宋佩蓮(2006)。屏東縣高中職學生墮胎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宋淑鈴 (2004)。生命教育融入高職護理課程教學成效之研究。南華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素楨 (2003)。從女性主義論墮胎的道德爭議:胎兒道德地位與女性身體自主權。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滿華(1998)。青少年未婚媽媽孕期生活經驗之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培萱(2001)。台北未婚媽媽之家青少女決定生育的經驗歷程。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婉玉(2003)。未婚青少女學生墮胎的相關照護需求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雅雯 (2004)。懷孕少女生育決定歷程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社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武麗英 (2007)。 高中職護理教師對墮胎議題的倫理態度與教學內涵看法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孫惠玲(1999)。一位未婚懷孕少女於懷孕至產後初期的生活經驗。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美鶴(2003)。墮胎與生育、非期望懷孕與期望懷孕、及重複懷孕與初次懷孕在未成年少女中間之比較。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湘淩(2003)。台中市高中職學生生命倫理態度之研究─墮胎及代理孕母議題。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珍琳(1999)。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有關性知識、性態度和性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國斌(2001)。從美國墮胎議題的爭議論『生命權』」與『自由權』的價值衝突。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世杰(2003)。墮胎罪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拓環(2005)。性態度與婚前性行為對婚姻品質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淑卿(1995)。墮胎的道德問題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美雪(2005)。母胎關係與墮胎:自由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之論點與儒家之新視野。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黃偉軫(2005)。墮胎的道德問題之母胎關係。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秀英(2003)。陷溺與廻轉-青少男性行為之經驗脈絡。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秀琴(2006)。生命教育融入高三護理課對生命倫理態度影響之研究-以生命教育議題「墮胎面臨的生命權與自主權」為例。南華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美惠(1999)。未婚青少年作人工流產的生活經驗之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葛蕙容(2004)。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之研究。南華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后安(1999)。論美國與台灣墮胎法律制度合憲性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金拉(2004)。關懷弱勢中的弱勢--從尊重生命探討不墮胎之抉擇歷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惠娟(2003)。未婚懷孕青少年進入婚姻的生活經驗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魏慧美(1998)。高雄市高中職學生親子溝通及同儕關係對其性態度與性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簡維政 (1992)。青少年性態度及性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四)參考之網站
生命教育教案「胎兒發育的歷程」: 取自香港維護生命協會網站
生命教育、家政、 健康與護理、公民與社會高中課程綱要:取自羅東高中生命
教育學科中心各學科教學中心
高中生命教育課程師資的培育:取自財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網站
常用的墮胎方法 :取自 www.nctu.edu.tw/~shue2003/0325-2t.htm
孫效智(2002)。人類胚胎是不是人:取自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倫理論壇討論主題。http://210.60.194.100/life2000/indexhome.asp
論墮胎(一)─現況及其反省:取自 www.awker.com/ethics/course03.htm
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二、英文參考文獻
Aida, T. & Forrest, J. D.(1988). Why Do Women Have Abortions?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2(4).
Babbie, Earl(2000).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9th. Ed.).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Bauer,M.W.,& Gaskell,G.(Eds.),(2000).Qualitative Researching:with Text,Image and Sound. London,UK:Sage Publications.
Brien, J. & Fairbairn I. (1996). Pregnancy and Abortion Counseling. London: Routledge.
Campell,N.C.,Franco,K.Jurs,S.(1988).Abortion adolescence.Adolescence, 23(92),
813-823.
Carlson, L. & Tanner, J. F. (2006). Understanding Parent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Children''s Sexual Behavior: Insights from Parental Styl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40 (1), p144-162
Custer, M. (1993). Adoption as an option for unmarried pregnant teens. Adolescence, 28(112), 891-902.
Farber, N. B. (1991). The process of pregnancy resolution among adolescent mothers. Adolescence, 26(103), 697-716.
Faria, G., Barrett, E. & Goodman, L. M.(1985). Women and abortion attitudes, social networks, decision-making. 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 11(1), 85-99.
Gordon, D.E.(1990)Formal operational thinking:The role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 adolescent decision making about pregnancy and contraception . American Orthopsychiatric Journal . 60(3), 346-356
Griffin, D. K. (1993). Maternal Role Attainment. IMAGE: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25 (3), 257-261.
Marforah, F., Wood, K. & Jewkes, R.(1997). Backstreet abortion: women’s experience. Curationis, 21(2), 79-82.
Miller, B.C. & Moore, K.A.(1990)Adolescence sexual behavior, pregnancy, and parent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4),1025-1044.
Morgan , David L.(1988)Forcus Group as Qualitative Research.Sage.0 Practice.London:Sage Publications.
Ortiz, C.G,& Nuttall,E.V.(1987)Adolescent pregnancy:effects of family support, education, and religion on the decision to carry or terminate among Puerto Rican teenagers. Adolescence,22(88),897-917.
Resnick, M.D.(1992) Adolescent pregnancy option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2(7),298-303.
Rosen,R.H.(1980)Adolescent pregnancy decision making:Are parents important? Adolescence,15(57)43-54.
Stewart ,D.W.,& ShamdasanipnP.N.,〈1990〉. Focus Groups:Theroy and Practice .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Warren, K. C., Johnson, R.W. (1989). Family environment ,affect , ambivalence and decisions about unplanned adolescent pregna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