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6 06: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俞齊親
研究生(外文):Yu, Chi -Chin
論文名稱:高中女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北一女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Learning Satisfactions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s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Girls Involving Aerobic Dancing During the Breaks – A Case Study of Taipei First Girls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林國瑞林國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Kuo-Ju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巿立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運動科學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7
中文關鍵詞:高中女生課間操學習滿意度學習成效
外文關鍵詞:Senior High School Girls StudentAerobic dancing during the breaksLearning SatisfactionLearning Performanc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7
  • 點閱點閱:11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現況;其次,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北一女中學生在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差異情形;最後,分析其參與課間操的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之相關性。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共發出問卷720份,回收問卷720份,剔除資料填答不全者,合計有效樣本為680份,有效回收率為94﹪。研究工具採自編之『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調查問卷』,依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事後比較及皮爾遜積差相關,進行資料統計與分析後發現如下:
一、北一女中學生在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現況大致良好;在學習滿意度上以「教師教學」之得分最高,而「同儕關係」的得分最低。在學習成效方面,以「認知成效」之得分最高,而以「技能與體適能成效」的得分最低。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在「不同年級」、「不同類組」、「不同參與社團」及「不同自覺體能」均達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北一女中學生在參與課間操學習成效之差異析,在「不同年級」、「不同參與社團」與「不同自覺體能」皆達顯著差異,而「不同類組」之北一女中學生在參與課間操學習成效上皆未達顯著差異。
四、北一女中學生在參與課間操之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達顯著正
相關。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a) identify the learning satisfactions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s of aerobic dancing during the breaks in Taipei First Girls’ High School (TFGHS) students; (b)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lected demographic variables on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s; and (c)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satisfactions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s. Stratified samples of 720 respondents from TFGHS stud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680 valid respondents, the response rate is 94%. We developed a questionnaire to research about the students’ learning satisfactions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s of aerobic dancing during the breaks. The respondents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 Post Hoc comparison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fter the statistical analsis, we found
1.Generally, the scores about the learning satisfactions and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s for TFGHS students learning aerobic danceing are good. Amoung the scores about the learning satisfactions ,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 scores the highest while the “Peer Relation” scores the lowest. Amoung the scores about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s, the “Cognitive Achievement” scores the highest, while the “Achievement in Skills and Physical Fitness” scores the lowest.
2.While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of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the TFGHS students between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different grades, different academic sections, and different perceived fitness level.
3.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learning performances in aerobic dancing of TFGHS students of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were found in different grades, different clubs, and different perceive fitness level,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sections..
4.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satisfactions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s in aerobic dancing of the TFGHS students.
目 次
簽名頁………………………………………………………………… ii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i
謝誌…………………………………………………………………… viii
目次…………………………………………………………………… ix
表次…………………………………………………………………… xii
圖次…………………………………………………………………… xv

第壹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 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6
第七節 名詞解釋………………………………………………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課間操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8
第二節 健身操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學習滿意度理論及相關研究………………………… 16
第四節 學習成效理論及相關研究…………………………… 26

第叁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 研究程序……………………………………………… 4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7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現況…………………………………………………… 48
第二節 北一女中學生不同背景變項在課間操學習滿意度之差異比較……………………………………………… 53
第三節 北一女中學生不同背景變項在課間操學習成效之差異比較………………………………………………… 64
第四節 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關係…………………………………………………… 7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76
第二節 建議…………………………………………………… 79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81
英文部份…………………………………………………………… 87

附錄
附錄一 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調查問卷(預試)…………………………………… 90
附錄二 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調查問卷(正試)…………………………………… 93
附件
附件一 北一女中96學年度上學期早課間操內容架構與實施方式
96






表 次
表2-1 研究國內學者學習滿意度之定義彙整表……………… 19
表2-2 國外學者研究學習滿意度影響原因…………………… 22
表2-3 國內學者研究學習滿意度影響原因…………………… 23
表3-1 北一女中課間操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量表預試之抽樣摘要表………………………………………………… 35
表3-2 北一女中課間操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量表正式之抽樣摘要表………………………………………………… 36
表3-3 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38
表3-4 「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預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40
表3-5 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預試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41
表3-6 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42
表3-7 「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成效預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44
表3-8 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成效預試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45
表4-1 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量表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49
表4-2 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各題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50
表4-3 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成效量表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51
表4-4 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成效各題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52
表4-5 不同年級北一女中學生在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4
表4-6 不同年級之北一女中學生在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55
表4-7 不同類組織北一女中學生在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57
表4-8 參與社團之北一女中學生在課間操學習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9
表4-9 參與社團或校隊之北一女中學生在課間操學習滿意度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60
表4-10 不同自覺體適能之北一女中學生在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2
表4-11 不同自覺體適能之北一女中學生在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63
表4-12 不同年級之北一女中學生在課間操學習成效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5
表4-13 不同年級北一女中學生在參與課間操學習成效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66
表4-14 不同類組在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成效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67
表4-15 參與社團之北一女中學生在參與課間操學習成效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9
表4-16 參與社團在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成效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70
表4-17 自覺體適能在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成效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2
表4-18 自覺體適能在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成效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73
表4-19 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間之相關摘要表……………………………………………… 75


圖 次
圖2-1 體育多元功能發展期之體育及其相關用語關係圖……… 11
圖3-1 北一女中學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研究架構圖………………………………………………………… 34
圖3-2 研究程序之流程圖………………………………………… 46
中文部分
王伯英、曲宗湖(1988)。體育教學論。四川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王宗吉(1996)。體育運動社會學。臺北市:銀禾文化。
亓湘(1992)。體育興趣選項「初級現代舞組」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台大體育,20,29-34。
朱文楊(2003)。台北市公立高中女生體育教學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玉妹(2000)。體適能課程實施對學生體適能認知及表現之影響研究-以石牌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重貴(2001)。不同運動訓練對國中女生心肺功能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婉如(1993)。台灣地區長青學苑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學習滿意度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2,211-225。
吳萬福(1982)。體育課與體育教師。國民教育,245,3-5。
李文田(1997)。大學生修習體育課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李富(2005)。間斷與連續新式健身操對肥胖男童健康體能及血脂肪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景崇(1992)。我國體育課程標準修訂正的概念分析與理念取向。師大體育,33,35-38。
卓旻怡(1999)。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桃園縣。
周宏室(1993)。我國未來體育課程走向。台灣體育,65,2-4。
周宏室(1994)。Mosston(摩斯登)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周維敏(2004)。台南市高中職學生休閒活動之阻礙與滿意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長宏(1984)。企研專業教育之服務滿意度衡量。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林秋坪(2004)。台北縣身心障礙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秋霞(2000)。新式健身操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博文(1999)。綜合高中學生對工業類科職業學程學習滿意度研究。南港高工學報,17,217-240。
林義男(1982)。大學學生對大學教學的滿意程度—年級、性別與學業成就的比較。臺北市:昇朝出版。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台北:麗文。
洪嘉文(2000)。新世紀學校體育願景。國民體育季刊,29 (1),26-35。

徐仁廣、王順正(1994)。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體育課興趣選項滿意度的探討。台北師院學報,7,1003-1026。
徐元民(2006)。體育學導論(第二版)。臺北:品度。
翁子惠(2004)。學生專業需求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灣師大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翁志成(1999)。學校體育,台北:師大書苑。
馬芳婷(1989)。我國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春秀(1996)。體育課程之價值取向理論探討。中華體育,10 (1),15-22。
張崇玲(2006)。台北市立國中學生游泳課學習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1996)。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7)。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許義雄(2000)。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之發展與願景--從國際學校體育課程之改革談起。學校體育,55,10-18。
陳文長(1995)。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李綢(1983)。大專男女生自我統整程度與職業選擇、學習滿意度及父母教養方式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6,89-98。
陳美華(2005)。有氧舞蹈對大學女生身體自我概念及自尊之影響暨其因果模式之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容芯(2000)。成人參與電腦第二專長教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國恩(1997)。空中大學學生學習風格與學習滿意、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靖治(1998)。台灣省高級補校辦理第二專長教育自評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台南縣。
陳鎰明、林恩賜(1998)。台灣地區各級學校學生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之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6,41-48。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楊志顯(1996)。輔仁大學體育課程滿意度量表研製。大專體育,26,25-35。
楊忠祥(1989)。省立台北師範學院體育設施及其相關問題調查研究。臺北師院學報,2,371-408。
楊進益(2000)。如何落實高中(職)體育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9 (2),75-81。
楊聯琦(1992)。學生不喜歡體育、運動之原因探討。中華體育,6 (1),1-6。
葉憲清(1991)。體育教學目標。台灣省學校體育,2 (4),6-13。
葉憲清(1994)。體育教學目標與內容。國民體育季刊,23 (4),64-68。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台北:正中書局。
趙坤景(2003)。桃園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成就、學習滿意度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明川(2002)。台北市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劉海鵬(2002)。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劉照金(1997)。大學生對興趣分組體育課涉入程度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八十六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409-423。
潘義祥(1998)。國小教師體育教學目標與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蔡明勳(2005)。體育課教學品質、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及運動行為意向。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博隆(2002)。台灣地區高中甲組女子籃球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蔡禎雄(1993)。日據時代台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台北:師大書苑。
蔡禎雄(1994)。日據時代臺灣初等學校體育科的歷史考察--其總述和結論。體育學報,18,1-12。
蔡禎雄(1994)。日據時代臺灣師範學校體育的變遷。體育學報,17,1-10。

蔡禎雄(1998)。學校體育休閒化之探討。中華民國休閒協會會刊,2,38-44。
鄭金昌(1997)。東海大學生對體育課興趣分組教學滿意度與修課態度調查研究。大專體育,29,22-32。
賴德聲(2003)。不同頻率之新式健身操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謝孟媚(2001)。新式健身操對高中女生之生理反應值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淑芳(2002)。有氧舞蹈訓練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男生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鍾志強(1997)。雲林科技大學學生選修體育運動相關課程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體育學報,24,73-84。
鍾曉雲(2002)。新式健身操對肥胖學童身體組成、健康體適能及血脂肪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英文部分
Avery, M., & Lumpkin, A. (1987).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7, 5-11.
Argyris, C. (1964). Integratio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organiz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 Inc.
Bachman, J. G., & O'Malley, P. M. (1977). Self-esteem in young men: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6), 365-380.
Beride, R. F. (1965). Percep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meo: A Progress Report.
Bloom, B. S., Englhart, M. D., Furst, E. J., Hill, W. H., & Krathwohl, D. R.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McKay.
Butcher, J. (1982).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Journal, 48(5), 11- 14.
Darkenwald, G. C., & Merriam, S. B. (1982). Adult education: foundations of practic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Eisner, E. W. (1979). Humanistic trend in curriculum.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0(3), 197-204.
Glatthorn, A. A. (1987). Curriculum Leadership IL: Scott, Foresman & Company.
Harrow, A. J. (1972). A Taxonomy of Psychomotor Domain. New York: McKay.

Hoyt, D. P. (1973). Measurement of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 367-368.
Harvey, L., Plimmer, L., Moon, S., & Geall, V. (1997). Student satisfaction manual. Buckingham: SHRE & Open University Press.
Herzberg, F.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Jewett, A. E. (1994). Curriculum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port pedagogy. Sport Science Review, 3(1), 56-72.
Kerwin, M. A. (1981). Student involvement as a dimension of the student perceived teaching behavior of post secondary educators. Adult Education, 31(2), 85-92.
Kibler, R. J., Barker, L. L., & Miles, D. T. (1970). Behavior objectives and Instruc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Knowles, M. S. (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Association.
Layon, R. J., & Schwartz, M. M. (1966). Psychological learning theory: Application to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17(1), 12-18.
Lam, Y., & Wong, A. (1974). Attendance Regularity of Adult Learners: An Examination of Content and Structural Factors. Adult Education, 24, (2), 130-142.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092 333).
Long, H. B. (1983). Adult Learn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The Adult Education Company.
McGhee, P. E., & Crandall, V. C. (1968). Beliefs in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or reinforce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39, 91-102.
Mantenffel, M. S. (1982). The satisfaction learner: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NSPI Journal, 39, 15-18.
Martin, C. L. (1988).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 45(4), 196-209.
Novak, B., & Weiant, G. E. (1960). Why do evening school students drop out? Adult Education, 11(1), 35-41.
Scriven, M. (1967). 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 AERA Monograph Series 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1, 39-83.
Tough, A. (1982). Intentional changes. Chicago: Follett.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婉如(1993)。台灣地區長青學苑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學習滿意度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2,211-225。
2. 李景崇(1992)。我國體育課程標準修訂正的概念分析與理念取向。師大體育,33,35-38。
3. 林博文(1999)。綜合高中學生對工業類科職業學程學習滿意度研究。南港高工學報,17,217-240。
4. 洪嘉文(2000)。新世紀學校體育願景。國民體育季刊,29 (1),26-35。
5. 張春秀(1996)。體育課程之價值取向理論探討。中華體育,10 (1),15-22。
6. 許義雄(2000)。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之發展與願景--從國際學校體育課程之改革談起。學校體育,55,10-18。
7. 陳李綢(1983)。大專男女生自我統整程度與職業選擇、學習滿意度及父母教養方式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6,89-98。
8. 陳鎰明、林恩賜(1998)。台灣地區各級學校學生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之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6,41-48。
9. 楊志顯(1996)。輔仁大學體育課程滿意度量表研製。大專體育,26,25-35。
10. 楊忠祥(1989)。省立台北師範學院體育設施及其相關問題調查研究。臺北師院學報,2,371-408。
11. 楊進益(2000)。如何落實高中(職)體育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9 (2),75-81。
12. 楊聯琦(1992)。學生不喜歡體育、運動之原因探討。中華體育,6 (1),1-6。
13. 葉憲清(1994)。體育教學目標與內容。國民體育季刊,23 (4),64-68。
14. 蔡禎雄(1994)。日據時代臺灣師範學校體育的變遷。體育學報,17,1-10。
15. 鄭金昌(1997)。東海大學生對體育課興趣分組教學滿意度與修課態度調查研究。大專體育,29,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