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6 23: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其杉
研究生(外文):Chi-Shan Chiu
論文名稱:桃園縣大溪鎮社區體育發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at Dasi, Taoyuan County
指導教授:黃永旺黃永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Ung-Wang Huang
口試委員:王建臺劉照金
口試委員(外文):Chien- Tai WangChao-Chin Liu
口試日期:2014-06-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推廣學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3
中文關鍵詞:全民體育社區體育發展策略
外文關鍵詞:National Sports Campaigncommunity sportsdevelopment strate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臺灣在經濟的快速成長以及社會變遷,國民生活方式的改變,醫學保健知識及環保意識抬頭,也改變國人對運動影響健康的觀念及重要性,同時提升全民運動的風氣。在利用社區來推廣全民運動,應先將「運動即是生活,生活即是運動」的理念帶給居民,藉由進行社區體育運動的同時提升自我概念,包括自我價值、自信心、歸屬感等,亦可強健體魄、調適放鬆心情及拓展社交範圍。本文採質性研究,以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為方法,藉由探討社區體育發展功能,進而瞭解桃園縣大溪鎮社區體育發展現況,並以大溪鎮河東、河西地區社區體育現況為研究之對象,分析大溪鎮河東、河西地區社區體育未來發展策略之相關議題。研究發現,桃園縣大溪鎮社區體育發展功能具有提升服務社區、發展社區文化、增進居民情感、促進身心健康功能等。社區體育發展現況為:在組織方面河東較河西為多;人力資源部分,都因缺乏整合平台人力庫;物質資源,河東設備條件優於河西;經費來源,都是經費不足問題;活動時間上,以清晨、傍晚及閒暇時為多;活動項目,河東較河西多,因為居民的運動習慣所造成的差異。社區體育發展策略應以組織的健全為第一要務,建立良好的社區運動組織、社群關係,適時行銷及運動資訊給居民,加強使用者付費觀念,辦理溝通協調聯繫會議,善用社區體育運動的公共空間及廣納運動人口。因此,建議部門與部門之間應加以連結並做資源盤點,可將資源整合及建立人力資源庫,運用大溪觀光產業及在地文化,鼓勵居民參與社區體育活動,達成推廣社區體育目的。

關鍵詞:全民體育、社區體育、發展策略

Taiwan's economic growth, society, national lifestyle, medical care knowledge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have been changing rapidly, which also changed the concept and importance of exercise and health, and enhanced a national movement. The national movement make use of the community, promoting "movement that is life, life that is sport" and community sports while improving self-concept, including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sense of belonging, physical fitness, relax and expand social circle. This paper adopts qualit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by discussing community sports’ function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in Dasi Town, Taoyuan County, and compare the status of community sports of Dasi’s Hedong and Hexi area and analyse issues related to the future strategy. The study found that Dasi community sports has the function to improve community service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enhance residents emotion, and promote physical and mental functions. The status of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is: Hedong has more organizations; both lack manpower integration platform; Hedong has more resources and equipments; both have inadequate funds; the activity time is mainly in the early morning, evening and at leisure; Hedong has more activities because of different exercise habits.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strategy should be based on sound organization as the top priority, and establish good community sports organizations, community relations, marketing and health information to residents, and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user pays,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utilize community sports space and add sporting population.Therefore, there should be a link between departments for consolidating resources, building the manpower database, using Dasi tourism and the local culture, to encourage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sports and promote community sports.

Key Words: National Sports Campaign,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strategy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四節 名詞解釋--------------------------------------------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社區體育功能相關文獻----------------------------------6
第二節 社區體育發展相關文獻---------------------------------14
第三節 社區體育發展策略相關文獻------------------------------18
第四節 本章總結-------------------------------------------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24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對象--------------------------------------24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28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3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32
第一節 桃園縣大溪鎮社區體育發展功能--------------------------32
第二節 桃園縣大溪鎮社區體育發展現況--------------------------44
第三節 桃園縣大溪鎮社區體育發展策略--------------------------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9
第一節 結論----------------------------------------------89
第二節 建議----------------------------------------------94
參考文獻------------------------------------------------95
附錄----------------------------------------------------101
附錄一訪談邀請函暨訪談大綱---------------------------------101

參考文獻

于文謙、韓偉、王樂(2007)。日本綜合性社區體育俱樂部的發展。體育學刊,14(7),43-45。
中國大百科全書(1991)。社會學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1978)。推展社區體育活動的構想。臺北市:作者。
王志威(2011)。英國社區體育發展研究─基於整合性與建構性理念。體育與科學,32(6),10-15。
王建臺(1996)。1991-1996 年臺灣全民運動發展之探討。體育學報,22,59-70。
王建臺(2002)。推展社區體育的理念與有效途徑。國民體育季刊,133,48-53。
王莉、蕭淑紅(1998)。社區體育管理探析。體育文史,3,22-24。
王凱珍(1996)。對北京市城市社區體育現況之研究。體育科學,1996(2)。
王凱珍(2002)。社會體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凱珍(2005)。中國城市不同類型社區居民體育活動現況的調查研究。北京體育會大學學報,28(8),1009-1013。
王凱珍、趙立(2004)。社區體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王慶堂(2004)。從三生概念談提升運動建築之品質。國民體育季刊,143,53-58。
古宜靈(2006)。休閒藝文活動需求行為之研究:效用函數觀點,立德學報,3(2),23-38。
古宜靈、辛晚教(1997)。文化生活圈與文化設備施展之研究,都市與計畫,24(1),43-68。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市:天下遠見。
由飛翔(2010)。促進社區體育發展。企業導報,11,279。
任海、王凱珍、王渡、林潔、陳國強(1998)。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概念、構成要素及組織特徵。體育與科學,19(2),12-16。
江明修(1994)。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51,41-52。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2)。運動城市調查。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何敏(1979)。我國當前推展全民運動的實際問題及其解決方法。國民體育季刊,8( 3),35-39。
吳國淳(2008 )。運用地區文化資源培育社會藝術教育人才之策略初探。香港美術教育, 1,12-17。
吳崇旗、周靈山(2001)。落實體育運動場館「使用者付費」觀念之探討。大專體育,56, 59-63。
呂光烈(1998)。社區體育的展望。國民體育季刊,14(3),41-44 。
李建國(1993)。論我國社區體育的發展模式。全國職工體育論文報告會獲獎文集,20-36。北京市:中國國家體育委員會。
李柏慧、劉淑燕(2003)。休閒活動與文化發展的探討,中華體育,17(4),89-97。
李相如(2001)。我國城市社區實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現狀與對策研究。體育科學,21(2),28-33。
李美華等(譯) (2004)。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市:時英。(Earl Babbie)
沈雪峰(2010)。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發展現狀及對策。湖北體育科技,29(4)。
沈樂群(2004)。關於社區體育若干問題的探討。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19(1),26-28。
周洪凱、張慶春(2009)。現階段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特點及建議。長春醫學,7(1),20-22。
尚憶薇(2004)。透過「運動人口倍增計畫」理念提升社區運動之風氣。大專體育,72,1-3。
林青、林偉君(2006)。日本社區體育體制瓶我國社區體育建設的思考。巢湖學院學報,8(3),122-125。
林振春(1999)。臺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貴福、葉中雄(2004)。社區運動健康促進策略之規劃。國民體育季刊,142,14-18。
邱金松(1988)。現代體育運動思潮(下)。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美國體育健康休閒舞蹈協會。
金聰(2012)。新加坡社區體育的啟示。理論廣角,14,255。
洪煥珍(2006)。現階段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特點及建議。長春醫學,7(1),20-22。
孫靜(2004)。試論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遼寧師專學報,6(2),60-61。
徐元民(2005)。體育史。台灣:品度出版社。
徐群連(2008)。中日社區體育現狀的比較分析。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6(2),96-98。
徐震(1988)。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市:正中。
徐錦興(2007)。走路有風:透過走路,促進健康。科學發展,413,72-77。
徐耀輝(1991)。全民運動之基石-發展社區運動之我見。中華體育季刊,5(3),56-61。
袁春梅、楊依坤、袁軍、劉雪松(2011)。漢城奧運會後韓國大眾體育發展對我國的啟示。體育研究與教育,26(6)
袁紅(2006)。論社區體育的生存與發展。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2(2),40-41。
張菀婷(2009)。臺灣社區體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張華紋、鍾志強(2005)。運用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來增加社區民眾休閒參與。休閒運動期刊,4,19-25。
張鈞凱(2013)。桃園縣平鎮市義民社區社區體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
張誠(2010)。武漢市社區體育資源聯動共享策略研究。體育成人教育學刋,4(26),51-52。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84)。體育大辭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體育署(2013)。體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編印。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許建民(2000)。中國大陸社區體育發展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0(2),137-149。
郭曜棻(2005)。全球化下地方文化產業壟斷邏輯之實踐:以九份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玉賢(1997)。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是「教育改革工程」的良藥。台灣教育,558,47-50。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在頤(1985)。社區體育及休閒活動概況研究。臺灣省立體育專科學校體育學報,14,31-53。
陳其南(1998)。終身學習與社區總體營造。社區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陳定銘(2007)。非營利組織、政府與社會企業:理論與實踐。台北:智勝文化。
陳建松(2002)。地方資源之整合-成功案例(一)尋找資源、連結資源、運用資源、開發資源、建立資源網絡。91 年度運動人口倍增計畫輔導訪視手冊。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陳雁楊(2001)。香港社區體育的發展及其特點。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1(2),23-25。
陳碧妍(2010)。從家族連結到公益網絡之社區治理:以平鎮市義民社區發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陳鴻雁、謝邦昌、羅旭壯(2003)。臺灣地區體育場館供給面指標之建立。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30,243-259。
彭臺臨(2006)。臺灣地區國民運動行為與其政策意涵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曾騰光(1997)。志願工作者的組織承諾與機構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社區發展季刋,78,35-47。
馮璽璁、蔡長陵(2008)。學校推廣社區休閒運動促進全民健康之探討。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46-257。臺北縣,中華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會。
黃永旺(2013)。社區體育研究(上課講義)。未出版。
黃東治(2012)。臺灣運動發展的課題。台北市:社團法人李登輝民主協會。
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從「社區發展」到「永續社區」-台灣社區工作的檢視與省思。臺大社工學刊,19,87-132。
黃瑪瑙(2011)。學校體資源提供社區體育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
黃騰霆(2004)。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組織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
楊坤芳(2004)。南投縣水里鄉上安社區居民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葉祥財(2008)。休閒娛樂化- 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發展的新方向。貴州體育科技,1,35-37。
葉嬋娟(2012)。社區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詹德基(2000)。全民運動的國際發展趨勢。臺灣體育,106,6-11。
裴立新(1997)。我國社區體育現狀分析及發展戰略目標、指導方針和運行機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7(1)。
趙麗雲(2005)。人口老化危機中,我國的休閒運動發展國政研究報告 。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劉小流(2008)。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新思考。理論月刋:北京,2008,4。
劉文濤(2007)。發展社區體育文化,推動全民健身運動。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19(3),67-68。
劉照金(2001)。臺灣地區當前推展全民運動的問題及解決之道。國民體育季刊,31 (2),38-47。
樊炳有(2003)。社區體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歐吉書(2003)。全國性運動單項協會運動志工管理現況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蔣紀康(2006)。我國社區體育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探討。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2(2),133-134。
鄭夙芬、鄭期緯、陳武宗、黃洽鑽(2006)。高屏地區社區運動團體參與者健康信念、組織參與與態度與身心健康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6,1-31。
鄭基永、姜允哲(2002)。韓國體育概況。當代韓國,2002(2)。
鄭榮彪(2005)。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社區體育發展的啟示。山東體育科技,27(3),52-54。
盧紹群、劉遠海(2006)。社區體育功能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湖北體育科技,25(5),38-40。
魏昆崙(2007)。影響社區體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及對策。內蒙古體育科技季刊,20(1),28-30。
顧淵彥、李明(2001)。21世紀中國社區體育。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
Sallis, J. H., Buono, M.J., Roby, J. J., Micale, F. G., & Nelson, J. A. (1993).Seven-day recall and other physical self-reports in children andadolescents. Medicine Sciences in Sport and Exercise, 25 , 99-108.
Lan adams (1990).Business Education Publishers Limited Britain,Issue and Developments in Sports and Recreation Leisure and Governmen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建臺(1996)。1991-1996 年臺灣全民運動發展之探討。體育學報,22,59-70。
2. 王建臺(1996)。1991-1996 年臺灣全民運動發展之探討。體育學報,22,59-70。
3. 王慶堂(2004)。從三生概念談提升運動建築之品質。國民體育季刊,143,53-58。
4. 王慶堂(2004)。從三生概念談提升運動建築之品質。國民體育季刊,143,53-58。
5. 古宜靈(2006)。休閒藝文活動需求行為之研究:效用函數觀點,立德學報,3(2),23-38。
6. 古宜靈(2006)。休閒藝文活動需求行為之研究:效用函數觀點,立德學報,3(2),23-38。
7.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51,41-52。
8.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51,41-52。
9. 何敏(1979)。我國當前推展全民運動的實際問題及其解決方法。國民體育季刊,8( 3),35-39。
10. 何敏(1979)。我國當前推展全民運動的實際問題及其解決方法。國民體育季刊,8( 3),35-39。
11. 李柏慧、劉淑燕(2003)。休閒活動與文化發展的探討,中華體育,17(4),89-97。
12. 李柏慧、劉淑燕(2003)。休閒活動與文化發展的探討,中華體育,17(4),89-97。
13. 尚憶薇(2004)。透過「運動人口倍增計畫」理念提升社區運動之風氣。大專體育,72,1-3。
14. 尚憶薇(2004)。透過「運動人口倍增計畫」理念提升社區運動之風氣。大專體育,72,1-3。
15. 徐耀輝(1991)。全民運動之基石-發展社區運動之我見。中華體育季刊,5(3),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