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2 02: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梁亦松
研究生(外文):Yi-Shung Liang
論文名稱:醫師對於聯合執業之認知、態度與其行為之研究-以台北縣醫師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On the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K.A.P.)Survey of the Taipei County Physicians’ Group Practice
指導教授:蘇喜蘇喜引用關係鄭守夏鄭守夏引用關係林恆慶林恆慶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yi suShou-Hsia ChengHerng-Chi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醫管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聯合執業認知態度行為
外文關鍵詞:group practice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9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台灣基層醫療長期以來的經營模式大多數以單獨開業為主,醫師單打獨鬥的執業方式,在面對近幾年來的重大變革,如醫院大型化、全民健保財務的緊縮、精密儀器的購置費用昂貴加上消費者教育水準的提高、消費行為與習慣的改變等因素刺激下,國內基層醫療不得不重新規劃更適合現況的經營模式。從國外的文獻中得知,聯合執業模式可以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增加醫療可近性、節省醫療成本,更可改善醫師的醫療水準與生活品質。
因此本研究針對台北縣地區醫師進行探討,包含如下之研究目的:
1.瞭解醫師在聯合執業議題上的認知與態度;
2.瞭解醫師在聯合執業相關行為的選擇;
3.探討影響醫師在聯合執業議題上的認知、態度與行為的相關因素;
4.分析醫師在聯合執業議題上認知、態度與行為間的關係。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探討醫師對於聯合執業的認知、態度及其選擇行為之影響,聯合執業定義為二位或二位以上醫師所組成之正式組織,用於提供諮詢、診斷及治療等醫療服務,並可共同使用儀器設備與人力資源。針對登錄執業地點在台北縣的5003位醫師進行郵寄問卷調查,有效回收問卷1008份,有效回收率為20.15%。回收之有效樣本與寄發之研究對象經適合度檢定後均沒有顯著的差異,顯示回收有效樣本對寄發研究對象之代表性良好。
將回收問卷之資料區分為個人特質、對聯合執業的認知與態度、對外在條件的不滿程度、行為選項四種分類,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對於聯合執業的定義及優缺點之瞭解程度,有九成以上的醫師表示瞭解。在參與聯合執業的意願方面,則有超過六成的醫師表示願意。
台北縣的醫師對於聯合執業的定義、好處以及相關規定,具有高度的認知得分。但在聯合門診的詳細規定與有關的稅務詳細內容則較不清楚。
在聯合執業的態度問題經過因素分析後,可以區分為「外在激勵因子」、「個人感受因子」、「法令規章因子」三項,台北縣的醫師對於此三項因子皆傾向贊同的態度。
在選擇行為的比較中,大多數的醫師表示希望與不同科別的醫師共同合作;並且是以共同當老闆的模式來處理聯合執業的所有權以及經營管理的方式;收入的分配方式注重績效,而花費的負擔則認為應該由醫師來共同協調訂定。
根據研究結果的發現,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一)衛生主管機關應對聯合執業的相關法令規定多加宣導,並配合成功案例之說明,以解除醫師之疑慮。(二)建議衛生主管當局取消聯合門診及聯合診所的名稱,而統稱為聯合執業;並修改現行的法律條文,以增進醫師參與的誘因。(三)由於聯合執業的創立不少,但能夠長期維持經營者並不多,因此建議後續的研究者可以加入探討聯合執業的成功關鍵因素。
The solo practice has been a major operation model for the majority of physicians’ clinics for a long time. Lately the operation of solo practice by physician has become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tightness of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financing, expensiveness of medical apparatus, the increasing of consumers’ educational level, the changes of the consumers’ behaviors and habits, and etc. Group practice can improve comprehensiveness quality of physicians’ treatment and service, increase patients access and reduces medical costs. Moreover, group practice elevates the level of medical treatments and improves quality of physicians’ life.
This study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following issues:
1.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ians’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n the issue of group practices in Taipei County.
2.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ians’ choice on the group practice behavior.
3. To explore factors related to physician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in the issue of group practice.
4.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physician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in the issue of group practice.
This is a survey research that discusses the physician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in group practices. The definition of group practices is the provision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like consult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y a group of two or more licensed physicians engaged in a formally organized and legally recognized entity. It also can joint use of equipment and manpower. The research population of this study were 5003 physicians registered at Taipei County, 1008 among the 5003 physicians censored responded(20.15﹪response rate). The goodness of fit tests between the subjects and population show that the subject represents the population well.
Data was analyzed by four subsets including dem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 knowledge and attitude toward group practice, complaint, and practice behavior to serve the purposes. As to the understanding level of definition and advantage disadvantage of group practice, more then 90﹪of respondents expressed understanding, and more then 60﹪of respondents expressed willing to participating group practice.
The physicians of Taipei County have high grade on knowledge of definition and advantage disadvantage, and related laws of group practice, except financial affairs.
Physicians toward for attitude group practice, by factor analysis, three factors such as “prompting factor”, “personal feeling factor”, and “law factor were dentified”, and the physicians endorsed the attitude questions.
On the practice behavior choice, most physicians hope for working with different doctors, sharing out the ownership and management, distributing income based on performance, and sharing cost through consensus building.
Three suggestions were made according to research findings. First, the health authorities should communicate more about laws of group practice, and answer the physicians’ worries and anxieties by successful case. Second, the health authorities should legislate some laws to give providing experience physician incentives in participating group practice, and integrate all appellation into group practice. Finally, the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future study discuss key successful factors.
內文目錄
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v
第一章 緒論 viii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聯合執業的起源、發展與定義 4
一、聯合執業的起源與發展: 4
二、聯合執業的定義: 5
第二節 國外聯合執業的發展概況 6
一、美國聯合執業的概況: 6
二、英國聯合執業的概況: 7
三、加拿大聯合執業的概況: 10
第三節 台灣聯合執業的現況 13
一、群體醫療執業中心 13
二、公保聯合門診中心 14
三、聯合牙醫診所 14
四、私人門診中心 14
第四節 影響開業醫師聯合執業的因素 14
第三章 研究材料及方法 16
第一節 研究設計及研究架構 16
一、研究設計 16
二、研究架構 16
第二節 研究假說 18
第三節 研究變項及其操作型定義 18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蒐集 18
一、研究對象 18
二、研究工具與材料 1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19
一、資料處理 19
二、統計分析: 2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4
第一節 樣本回收情形 24
一、樣本回收情形: 24
二、樣本代表性檢定: 24
三、郵寄問卷之信度: 25
第二節 描述性分析 27
一、醫師基本資料部分: 27
二、醫師對聯合執業認知的部分: 29
三、醫師對聯合執業之態度部分: 29
四、醫師對於目前工作情況不滿的部分: 31
五、醫師對於聯合執業的選擇行為: 32
第三節 雙變項分析 41
一、醫師個人特質與對於聯合執業的認知得分之關係: 41
二、醫師對聯合執業的態度與個人特質間的關係: 42
三、醫師個人特質與對聯合執業的選擇行為間之關係: 45
四、醫師對參與聯合執業之認知與選擇行為間的關係: 46
五、醫師對參與聯合執業之態度與選擇行為間的關係: 47
六、對環境不滿程度與醫師對聯合執業選擇行為之關係: 50
第四節 多變項分析 69
一、醫師個人特質與聯合執業認知間的關係: 69
二、醫師個人特質與聯合執業態度間的關係: 70
三、醫師個人特質與選擇參與聯合執業意願間的關係: 71
四、醫師對於聯合執業的認知、態度及不滿程度與參與聯合執業意願以及選擇行為間的關係: 72
第五章 討論 92
第一節 研究結果之討論 92
一、問卷回收與資料品質: 92
二、問卷設計部分: 93
三、研究假說之討論: 98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01
一、資料方面 101
二、研究分析方面 10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2
第一節 結論 102
一、對於聯合執業之認知及態度: 102
第二節 建議 104
一、對衛生主管機關的建議: 104
二、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104
中文參考文獻 105
英文文獻部分 107
附錄一、本研究問卷 110
表目錄
表3-1 研究變項之操作型定義 21
表4-1 問卷回收樣本之適合度檢定 26
表4-2-1 描述性統計資料分析 34
表4-2-2 認知得分分析 36
表4-2-3 態度得分分析 37
表4-2-4 醫師對目前工作不滿意項目分析 38
表4-2-5 醫師選擇行為分析 39
表 4-3-1-1 醫師個人特質與對聯合執業認得得分的關係(T檢定) 51
表 4-3-1-2 醫師工作資歷與對聯合執業認得得分的關係(皮爾森積差相關) 51
表 4-3-2-1 醫師態度部分之因素分析 53
表 4-3-2-2 醫師個人特質與對聯合執業態度得分的關係(T檢定) 56
表 4-3-2-3 醫師個人特質與對聯合執業態度得分的關係(T檢定) 58
表 4-3-2-4 醫師個人特質與對聯合執業態度得分的關係(T檢定) 60
表 4-3-3 醫師對於聯合執業選擇行為與個人特質的關係(卡方檢定) 62
表 4-3-4 醫師對聯合執業認知得分與選擇行為間的關係(T檢定) 63
表 4-3-5-1 醫師對聯合執業態度得分(外在激勵因子)與選擇行為間的關係(T檢定) 64
表 4-3-5-2 醫師對聯合執業態度得分(個人感受因子)與選擇行為間的關係(T檢定) 65
表 4-3-5-3 醫師對聯合執業態度得分(法令規章因子)與選擇行為間的關係(T檢定) 66
表 4-3-6 醫師對外在環境不滿程度得分與選擇行為間的關係(T檢定) 67
表 4-4 研究中類別變項轉換虛擬變項設定對照 79
表 4-4-1 醫師個人特質與聯合執業認知得分之複迴歸分析 80
表 4-4-2-1 醫師個人特質與外在激勵因子之複迴歸分析 81
表 4-4-2-2 醫師個人特質與法令規章因子之複迴歸分析 81
表 4-4-3 醫師個人特質與選擇聯合執業意願間的關係 82
表 4-4-4-1 影響選擇聯合執業意願間的因素 83
表 4-4-4-2 影響選擇參與聯合執業型態間的因素 84
表 4-4-4-3 影響選擇聯合執業合夥科別間的因素 85
表 4-4-4-4 影響選擇聯合執業所有權間的因素 86
表 4-4-4-5 影響選擇參與聯合執業經營管理方式的因素 89
表 4-4-4-6 影響選擇參與聯合執業經營管理方式的因素 89
表 4-4-4-7 影響選擇參與聯合執業費用分配方式的因素 90
圖目錄
圖3-2 研究架構圖 16
圖3-1 研究流程圖 17
圖4-1 外在激勵因子得分分部圖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圖4-2 個人感受因子得分分部圖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圖4-3 法令規章因子得分分部圖 55
中文參考文獻
王尊彥:基層醫療醫師的因應之道─聯合門診。北市醫誌,1994;38(11),6-7。
石賢彥:臺灣聯合執業的探討。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2003;47(1),31-34。
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白皮書─跨世紀衛生建設。1997。
行政院衛生署:醫療網第四期計畫(核定本)--新世紀健康照護計畫。2000。
林正介:「聯合執業」之相關性研究─文獻探討與醫師之看法/接受意願調查。1991。
林正介:如何籌辦聯合門診中心。北市醫誌,1994;38(2),4-8。
林恆慶、張伊萍、陳楚杰、王炳龍、董鈺琪:開業醫師對聯合執業之參與意願與模式之質性研究。醫護管理期刊,2002;3(3),58-69。
林恆慶、陳楚杰:聯合執業與單獨執業醫師工作滿意度及不滿意因素之比較。台灣家庭醫學雜誌,2002;12(2),58-66。
林恆慶、董鈺琪、李淑雅、陳楚杰:影響基層醫師不願意參與聯合執業的因素。醫護技術學刊,2002;4(1),90-103。
林恆慶:美國的聯合執業。醫院,2002;35(5),18-26。
林恆慶:聯合執業的利弊得失。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會訊,9(4)。
洪文棟:群體醫療執業中心質疑。台灣醫界,1991;29(1),6。
高森永、許國敏、石耀堂:美國的群體醫療執業。公共衛生,13(1),13-17。
高森永:美國的群體醫療執業。公共衛生,12(3),283-306。
張志勝:聯合診所租稅面面觀。聯捷會計,1995;6,14-19。
張錦文、黃琡雅:臺灣醫療制度的四大問題與解決之道。醫院,1998;31(2),1-4。
莫珩:臺北市聯合門診中心成立三十週年回顧與感想 (上)。中信通訊,1992;187,55-61。
許志怡:推行聯合執業(Group Practice)以解決當今基層醫療問題。台灣醫界,1991;34(6),21-23。
郭德賓:顧客滿意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健保中心臺南聯合門診中心之實證。南台科技大學學報,2001;25,1-13。
陳楚杰、楊銘欽、林恆慶、黃昱瞳:參與聯合執業基層醫師之特性及其較認同的聯合執業模式。醫護技術學刊,2002;4(4),337-348。
曾明清、林恆慶:臺灣牙醫經營模式之新趨勢--談牙醫聯合執業的特色與優缺點。台灣牙醫界,2003;22(5),36-39。
曾明清:探討影響牙醫師參與聯合執業之相關因素。中華牙醫學會訊,2003;183,22-25。
黃政典:醫師聯合執業的發展趨勢。北市醫誌,1994;38(4),4-5。
楊逸菊:你適合「聯合執業」嗎?。台灣醫界,1998;41(2),82-84。
楊漢湶、王美芳:提升基層醫療水準─聯合執業之需要性。衛生行政學刊,1994;14(1),11-14。
楊漢湶、王美芳:提升基層醫療水準─聯合執業之需要性。衛生報導,1993;3(11),2-7。
楊漢湶:開業診所 「聯合執業」需要性之探討。台灣醫界,1991;34(9),27-33。
劉彩卿、吳佩璟:全民健保下病患在各醫療層級間的就醫選擇。醫務管理,2001;2(2),87-108。
蔡淑暖、張錦文:醫師對聯合診所經營型態的看法之研究。醫院,1995;28(4),23-29。
鄭守夏、何玉雪:群體執業與單獨執業醫師生產力之比較。中華衛誌,1997;16(5),428-434。
英文文獻部分
American College of Healthcare Executives. Managed Care Essentials: a book of readings. Chicago: Health administration Press,1999.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Medical Group in the U.S.: A survey of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1993 Edition. Chicage. 1996.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96). Medical Group in the U.S.:Survey of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1993 Edition. Chicago.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Buying, Selling, and Owning the medical Practice, Norcross: Coker Publishing, LLC., 1996:1-40.
Anonymous. Benefits of group practice. Presidents & Prime Ministers 1994;3:44.
Anonymous. Doctors flocking to group practices. H&HM: Hospitals & Health Networks 1996;70-47.
Aspen Health Law center. Medical Group Practice. Gaithersburg: Aspen Publishers, Lnc., 2001:1-2.
Burns LR, Degraff RA, Singh H. Acquisition of physician group practices by for-profit and 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s.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1999;39:465-91.
Demuro, P., Mallari, W. (1999). Whem ties to doctors look too close. Hosp Health Netw, 73:28.
Gold MR: Contemporary Managed Care, Reading in structure, Operations, and Public Policy, Chicago: health administration press,1998.
Henderson JA: Phusician group practices: An industry profile, health Industry Today, 1985:48.
horder J: The future general practitioner, Royal Callege of GP, London. 1973, P.72 190.
Shi L. Singh DA. Delivering Health Care in America. Gaithersburg: Aspen Publishers, Lnc., 1998:95-96.
Shils EA. The Autonomy of Science,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New York: Free Press, 1962:610-4.
Shortell Sm, Gillies RR, Anderson DA, Erickson KM, Mitchell JB. Remaking Health Care in America. 3r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6:35-45.
Shortell, S. M., Gillies, R.R., Anderson, D.A., Erickson, K.M.,& Mitchell, J.B.(1996). Remaking Health Care in America. 3r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Starr. P.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Medicine. A subsidiary of Perseus Books, L.L.C., 1982:301-306.
Stobbe M. Charlotte, N.C., Doctors’ Group Grows. But Maintains Control, The Charlotte Observer, 2001.
Vayda, E.(1977). Prepaid group practice under 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 in Canada. Medical Care, 15,382-389.
Wilkins HJ, Pierotti RJ, Motley RJ, Cohan HD. Physician-owned groups. The best strategy for success. Family Practice Management 1999;6:38.
Williams, A. P., Vayda, E., Stevenson, H.M., Burke M., & Pierre, K. D.(1990). A typology of medical practuce organization in Canada. Data from a national survey of physicians. Med Care, 28, 995-100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