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依作者年代順序)
(春秋)左丘明、(晉)杜預、(日)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9月)
(戰國)荀子:《荀子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79年10月,四版)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3 月)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再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10月5版)
(晉)張華:《博物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晉)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4月24刷)
(晉)王弼:《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民72年9月,初版)
(晉)葛洪:《抱朴子‧疾謬》(臺北:臺灣商務,民56)
(魏)劉劭:《人物志》(臺北: 臺灣商務,民56)
(南朝宋)劉義慶編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11月3刷)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4月4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9月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釋:《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10月初版5刷)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10月7版)
(南朝梁)鍾嶸撰、徐達注:《詩品》(台北:地球出版社,民83年5月,初版)
(唐)李延壽撰:《新校本南史》(臺北:鼎文印書館,民65)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10月,初版)
(唐)杜佑撰:《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6年12月,臺一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嵇紹傳》(臺北:鼎文書局,民65年)
(唐)吳競撰:《貞觀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
(唐)姚思廉撰:《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1月臺一版)
(唐)韓愈:《新譯昌黎先生文集》(臺北:三民書局,民88年4月,初版
(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北京:中華出版社,1956年
(宋)歐陽脩、宋祈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1月3版
(宋)蘇軾:《東坡題跋》(臺北:廣文書局,民60年12月,初版)
(宋)蘇軾:《東坡志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4年12月,初版)
(宋)鄭樵撰、馮克誠等整理:《傳世藏書•史庫•通志略》(海口市:海南國際出版中心,1996 年)
(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臺北:臺灣商務,民72年)
(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4月)
(宋)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年不詳)
(宋)晁公武撰:《郡齋讀書志》,收入於韋力編《古書題跋叢刊》(北京市 :學苑,2009年,初版)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初版)
(明)凌迪知撰:《萬姓統譜》(臺北:臺灣商務,民72年)
(明)謝榛:《四溟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明)安磐:《頤山詩話》收入於《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張茂先集題辭》,收入於:《四部文明(3)‧魏晉南北朝文明卷》22:(西安市:陜西人民,2007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7刷)
(清)陳元龍等輯:《御定歷代賦彙》(臺北:臺灣商務,民68)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3月初版2刷)
(清)趙翼:《陔餘叢考》(臺北:新文豐,民64年11月,初版)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
(清)永瑢、紀昀等撰:《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廣文,民53年)
(二)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
Murray:《榮格心靈地圖》譯者朱侃如(臺北:立緒文化,88年8月,初版)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編:《魏晉南北朝史論文集》(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5月,初版。)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7年9月,初版。)
方祖燊:《魏晉時代詩人與詩歌》(台北:蘭台書局,1961年)毛漢光:《兩晉南北朝世族政治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55年7月,初版)
牛貴琥:《廣陵餘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王文清、許輝:《兩晉史話》(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8月,初版)
王伊同:《五朝門第》(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年,初版)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3)王琳:《六朝辭賦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初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8月,再版)
王鍾陵:《中國中古詩歌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白春仁:《文章修辭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年5月)
朱光寶:《魏晉南北朝詩歌變遷》(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9年8月,初版)
朱雅琪:《魏晉詩歌中的審美意識》上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
江建俊:《于有非有,于無非無──魏晉文化思想綜論》(臺北,新文豐,2009年8月,初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 初版八刷)
何善蒙:《魏晉情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
何德章:《中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4月,初版一刷)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民69年,初版)
余英時:《現代儒學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吳平、徐德明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北京:學苑出版, 2005年,初版)
李建中:《亂世苦魂──世說新語時代的人格悲劇》,(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3月,初版)
李漢權:《魏晉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先秦兩漢編》(合肥:安徽出版社,1999年)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二卷上冊(臺北:古風出版社,1987年12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7 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11月,初版)
周行之譯,雅斯培:《智慧之路》(臺北,志文,民73)
宗白華:《中國美學史論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2版)
宗白華:《中國美學史論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2版)
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著:《歷史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俞士玲:《西晉文學考證》(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姜亮夫:《姜亮夫全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姜劍雲:《太康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初版)
施惟達:《裂變的光芒 : 魏晉南北朝文化與文藝美學 》(成都:巴蜀出版社,1995年8月初版)
柳春新:《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6月,初版)
胡志佳:《門閥制度下的司馬氏家族》(臺北:文史哲書局,民94年8月,初版)
胡國瑞:《詩詞賦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論精神上的大赦(下)》(臺北:學生書局,民72年3月,六版)唐長儒:《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外一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初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民71跋)
唐翼明:《古典今論》(臺北:東大出版,1991年9月,初版)
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馬一浮:《馬一浮文集》(上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一刷),第二冊
馬良懷:《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馬爾庫賽:《審美之維》(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
馬積高:《中國古代文學史》(台北:萬卷樓出版公司,民87年7月)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臺北:聯經,1987年11月)
高宣揚:《當代社會理論(上)》(臺北:五南出版公司,1998年)
高晨陽:《儒道會通與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1月,初版)
張仲謀:《兼濟與獨善》(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5月,初版。
張儐生:《魏晉南北朝政治史》上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2月)
張灝:《幽闇意識及民主傳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
曹文柱:《治亂嬗替》(臺北:書泉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曹文柱:《魏晉南北朝史論合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6月,初版)
郭建勳:《新譯尚書讀本》(臺北:三民,2005年5月,初版)
陳文新:《六朝小說》(北京:文化藝術,1997年1月)
陳明:《中古士族現象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3月,初版)
陳寅恪:《陳寅恪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陳寅恪:《陳寅恪論文集》(臺北:三人行出版社,民63年)
陸侃如著:《中古文學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6月,一刷。)
景蜀慧:《魏晉詩人與政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 年 1 月)
曾道衡:《漢魏六朝辭賦》(臺北:萬卷樓,1992年06月)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出版公司,1990年11月)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3月)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2月,再版)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出版,民89)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5月,一版二刷)
黃水雲:《六朝駢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10 月)
黃偉倫:《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臺北:學生書局,2006年7月,初版)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雲龍出版,2010年8月)
葉楓宇:《西晉作家的人格與文風》(上海:三聯書局,2006年4月,初版)
葛遵禮:《中國文學史》(上海:會文堂書局, 1928 年,12 版)
寧稼雨:《魏晉名士風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廖蔚卿:《中古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民國94年3月,初版)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民85年1月,初版)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初版)
劉躍進:《中古文學文獻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1997年12月,初版)
潘重規:《論語注》(臺北:里仁,2000年3月,初版)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9月,二刷)
魯迅、容肇祖、湯用彤:《魏晉思想乙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8月)
盧盛江:《魏晉玄學與文學思想》天津:南開大學初版,1994年6月,初版)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初版)
錢穆:《記魏晉玄學三宗‧莊老通辯》下卷(臺北,東大出版,民80)
錢穆:《國史大綱》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臺北,文史哲,1997年2月)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2月,七版一刷)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
羅宗強著:《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四刷)
(三)學位論文(依年代順序排列)
臺灣:
陳美朱:《西晉之理想士人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4。
侯建州:《魏晉「君子」概念研究—以魏初至西晉為研究階段》,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李子煌:《張華詩歌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民93。張嘉珊:《太康英彥—三張詩文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4。蔡慧瓊:《張華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7。梁佳雯:《兩晉隱逸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7。徐靖婷:《魏晉名士尚「清」之美學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9。大陸:
馬鴻雁:《張華集校注》,東北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方順貴:《張華詩歌校注》,四川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趙妍:《張華論稿》,江西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韓麗敏:《論張華詩歌創作及晉初詩風演變》,揚州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四)期刊及單篇論文(依年代順序排列)
徐高阮:<山濤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一本,第一份,(臺北:1969年3月)
鄺利安:<魏晉門第勢力轉移與治亂之關係>收入於《史學彙刊》第八期(臺北:中華學術院中華史學協會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民66年8月)劉顯叔:<論魏末政爭中的黨派分際>收入於《史學彙刊》第九期(臺北:中華學術院中華史學協會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民67年10月胡秋原:<西晉之始末(上)──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中古篇第一章>,《中華雜誌》第二十卷第222期(民71年1月)陳琳國:《兩晉九品中正制與選官制度》,《歷史研究》1987年第3期
江建俊:〈裴頠「崇有論」探微〉,《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二十一卷,第一期 1988年1月)江建俊:〈魏晉「朝隱」風氣的盛行的原因及其理論根據〉收於:《尉素秋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文史哲,1988年8月)
胡守為:<陳寅恪先生的史學成就與治史方法>收錄於《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江建俊:〈由劉伶「酒德頌」談到魏晉名士之酒德〉收入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0年8月,初版)
胡和平:〈淺議「魏晉以孝治天下」〉,《鄭州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
江建俊:<在超脫與沉淪之間──以「玄」的解度解讀「賈謐與二十四友」>,《成大中文學報》第七期(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1999年6月)孫紹先:〈不可能翻轉的「風月寶鑑」--對文學治療功能的再認識〉,《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年)
張錫龍:〈俠骨柔腸詩如其人—對鍾嶸評價張華的質疑〉《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0年
朱曉海:〈讀兩漢詠物賦雜俎〉收錄於《漢學研究》(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0年)李豐楙:〈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生命面相〉收於《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中研院文史所籌備處,2000年)
周鳳月:<六朝文學的「綺麗」特徵論>,收於《許昌師專學報》第二十一卷第三期,(2002年3月)
江建俊:〈顏延之〈五君詠〉與蕭統〈詠山濤王戎〉作意蠡測〉,《成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2年10月陳慧元:<西晉名士類型的簡單勾勒>《歷史月刊》第244期,民國97年5月康韻梅:〈漢魏六朝志怪小說的敘事動機〉,收錄於《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胡秋銀、劉浩:<析山濤之「吏非吏,隱非隱」>,《黃山學院學報》,第九卷,第一期,200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