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2 12: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魏名崧
研究生(外文):Wei,Ming-Sung
論文名稱:由外資銀行投資大陸經驗分析台資銀行登陸策略
論文名稱(外文):From the experiece of foreign capital banks investing in China analyzes the invested strategy performed by Taiwanese investing banks
指導教授:張嵩峨總經理郭建中郭建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ung-Er ChangJiann-Jong Gu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大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5
中文關鍵詞:中國大陸台資銀行外資銀行策略投資
外文關鍵詞:ChinaTaiwanese investing banksforeign capital bankingstrategyinvest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5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快速,外資銀行皆看好這個市場紛紛前往設立據點。兩岸的金融往來也有突破性的發展,2002年3月始有台資銀行在大陸設代表處。然而在台資銀行紛紛欲前往大陸設立據點的同時,必須面對大陸當地銀行據點廣佈的優勢、外資銀行早先卡位的競爭。台資銀行的競爭優勢為何?外資銀行早先投資的經驗是否可給台資銀行做為借鏡參考?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針對花旗、匯豐、渣打銀行於大陸投資所採行的策略做深入的探討。結果發現大陸的法規對於外資銀行的隱藏限制很多,外資銀行大多都採行策略聯盟的方式進入市場,把目標客戶訂在頂級客層,而且開始將資源移到了消費金融市場,並發展網路銀行。但因外資銀行的定位各有不同,所使用的策略也略有不同。
而經由台資銀行的定位分析和五力分析後發現台資銀行對於台商較為了解,應使用焦點化策略專注在台商市場會較具有競爭優勢,因為與對手提供的商品同質性高,要避免與之正面衝突。大陸總體金融的體質雖然不好,但是一些早先開發區域的銀行已頗具競爭力,台資銀行若不儘早卡位,提供差異化的商品,競爭的優勢將會逐漸縮小。本研究綜合整體環境面和外資銀行的經驗後提出以下的建議:
1. 應要靈活的運用策略聯盟
2. 要發展差異化的商品培育新市場
3. 台資銀行可扮演進入輔導者的角色
4. 金控公司可藉客戶分享發揮綜效
5. 可在重點城市佈局發揮以點帶面的效果
6. 發展網路銀行拓展通路
Due to the rapidly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the foreign capital banks select the market and beat a path to establish their footholds. The financial trading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has great development. The Taiwanese investing banks set up the offices in China from March 2003. However, Taiwanese investing banks have to face the advantage of the foothold expensing for local banks and the competition of head start by foreign capital banks when they are trying to build the offices in China. What ar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or Taiwanese investing banks? Can the investing experiences of foreign capital banks be a reference to Taiwanese investing bank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nsive politics using an individual study ways aiming directly at the investment of Citibank, Standard Chartered Bank and HSBC in China. The consequence showed that Chinese rules have a lot of hidden restrictions to foreign capital banks. In this way, foreign capital banks mostly adopt politic alliance to get into the market and point their target customers on the top level. Besides, they start moving their capital to the consumer financial markets and develop online banks. With different orientations, the used politics among foreign capital banks are also differ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ositioning and Five Force Model to Taiwanese investing banks, I found that the Taiwanese investing banks have more understanding to Taiwanese businessmen and would have mor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y using the focus politics in the market. To promote competition, Taiwanese investing banks should offer different merchandise from china opponents. Although the macroeconomic in China is not so good but some banks in developed areas have already had good competitio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will decrease through the time if the Taiwanese investing banks don’t get into the market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offer variety of products. This study offers the suggests below after combining the whole environment parts and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foreign capital banks:
1.Use the politics alliance actively.
2.Develop variety of products for the new markets.
3.Taiwanese investing bank acts as the role of entrance supervisor.
4.Financial control companies can create combined efficiency through customer sharing.
5.Start offices in big cities to end up with a bigger and bigger market share.
6.Develop on-line banks to expand the market shar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8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相關理論探討 7
第一節 銀行業之產業特性 7
第二節 銀行業策略規劃 10
第三節 競爭策略 14
第四節 銀行行銷 25
第五節 跨國投資相關理論 33
第三章 投資環境分析 41
第一節 兩岸加入WTO對於金融方面承諾 41
第二節 政府開放兩岸銀行往來政策 46
第三節 外資銀行進入大陸地區法規分析 51
第四節 大陸金融環境概況 60
第四章 外資銀行個案研究 75
第一節 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沿革與現況 75
第二節 各國銀行發展策略 82
第三節 花旗銀行個案研究 87
第四節 匯豐銀行個案研究 95
第五節 渣打銀行個案研究 103
第六節 綜合比較 108
第五章 台資銀行策略分析 113
第一節 台資銀行定位 113
第二節 目標客戶分析 119
第三節 進入策略 126
第四節 五力分析 132
第五節 台、外資銀行比較與未來發展 145
第六章 結論 15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5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53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55
參考文獻 157
表目錄
表1-1:個案研究法設計型態 3
表2-1:策略的定義 10
表2-2:策略的類型 14
表2-3:PORTER 事業策略與組織配合要件表 18
表2-4:影響產業結構五力的因素 21
表2-5:銀行行銷意義 25
表3-1:我國為加入WTO所允諾銀行業相關承諾彙整 42
表3-2:大陸對承作人民幣業務地區的開放 44
表3-3:大陸對承作客戶限制之解除 44
表3-4:2001~2002兩岸金融往來大事記 49
表3-5:大陸地區對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法令之沿革 52
表3-6:大陸外資金融機構設立條件及經營限制 54
表 3-7: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 65
表3-8:2001年四大國有銀行營收比重 66
表3-9:中國大陸整體銀行業概況 66
表3-10: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利潤變化情況(1995∼2001年) 67
表3-11:惠譽公司測算的中國銀行業盈利能力指標 68
表3-12:2001年底惠譽公司披露中國銀行業貸款五級分類數據 68
表3-13:2001年法國里昂證券和高盛公司對於中國不良資產水平測算 70
表3-14:2001年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資產成果 70
表3-15: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資産負債結構和資本充足率(1995∼2001年) 71
表3-16:法國里昂證券對於中國國有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評估 72
表3-17:1980~2002 年大陸銀行存貸款利率變動情形 (1 年期 ) 73
表4-1:大陸外資金融機構引進發展沿革 76
表4-2:2001年外資(中外合資)銀行在中國設立代表處情況 78
表4-3:2001年外資銀行在中國設立分行情況 78
表4-4:主要國家在大陸設立金融機構、投資、貿易概況 (單位:億美元) 79
表4-5: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的經營狀況 81
表4-6:花旗銀行與匯豐銀行收費規定對比表 99
表4-7:外資銀行設立據點 109
表4-8:花旗、匯豐、渣打銀行策略比較表 112
表5-1:台灣銀行業與外商銀行在台分行獲利比較表 115
表5-2:台灣金融機構逾放資料 115
表5-3:台灣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存量表 116
表5-4:兩岸間接貿易統計 120
表5-5:兩岸間接貿易佔台灣外貿比重 120
表5-6:歷年來台商投資大陸情況統計 122
表5-7:台商投資區域分佈 123
表5-8:台商投資產業別 124
表5-9:融資需求比較 125
表5-10:台商對大陸投資之資金籌措路徑比較 133
表5-11:投資型態與營運資金來源之交叉分析 134
表5-12:大陸台商營運資金來源分析 135
表5-13:歷年台商資金來源調查彙整 136
表5-14:台資企業兩岸三地掛牌公司 136
表5-15:近來台商在大陸較具規模聯貸案 141
表5-16:台資銀行、個案外資銀行策略比較表 150
圖目錄
圖2-1:銀行業行銷分析、規劃、控制架構 13
圖2-2:PORTER三種一般性策略 17
圖2-3:五力分析架構(FIVE FORCE MODEL) 19
圖2-4 大前研一提出的四種基本經營策略 23
圖2-5 銀行業競爭策略架構圖 24
圖2-6 現代商業銀行市場行銷的核心 27
圖2-7:銀行業行銷策略架構圖 32
圖3-1:大陸金融體系 60
圖4-1:外資銀行分佈 110
圖5-1: 2001年本國銀行收入來源比例 117
圖5-2:PORTER三種一般性策略 145
圖5-3:PORTER三種一般性策略 146
圖5-4:大前研一提出的四種基本經營策略 146
圖5-5:台、外資銀行經營策略比較 147
一、專書、研究報告:
1. 中國金融學會編,2002年中國金融年鑑,中國金融年鑑編輯部,2002年10月
2. 方至民,企業競爭優勢,前程企管,2000年
3. 李西成,中國大陸金融市場發展近況的研究,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2年
4. 李紀珠,「中國大陸經濟情勢總體檢-由財政金融面象觀察」,投資中國論譠 論文集,2002年第四季
5. 波特(Michael E. Porter),李明軒、邱如美譯,競爭優勢,天下文化,1999年1月25日
6. 波特(Michael E. Porter),周旭華譯,競爭策略,天下文化,1998年1月15日
7. 殷乃平,大陸金融體制演變之探索,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0年9月30日
8. 商景明,中國大陸金融制度,商鼎文化, 2002[民91]第一版
9. 張福榮,金融行銷,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2月,二版
10. 楊雅惠,大陸金融體制之研究─兼論台商融資管道與我國銀行赴大陸設點問題,中華經濟研究院,2002年3月
11. 維默與多明尼克(Wimmer & Dominick),李天任、藍莘譯,大眾媒體研究─導論,亞太圖書出版社,1995年。
12. 薛琦,我國金融業營運趨勢展望問卷調查2002,臺灣金融研訓院,2002年
13. 謝文真,中國大陸金融部門之現況與展望,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年12月
14. 趙郁文,國際企業管理,華泰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英文部份:
1. Coase, R. 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s, 4, 386-405.
2. Dunning, J. H. (1979). Explaining changing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In defense of the eclectic theory.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41(4), Nov.
3. Hymer, S. H. (1960).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Ph. D. Thesis, MIT.
4. Killing (1988),Understanding Alliances: The Role of Task and Organizational Complexity , 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exington Books.
5. Lovelock, Christopher H. (1991), Services Marketing, Prentice Hall, New-Jersey.
6. Porter M.E. & Fuller M.B. (1986) , Coalitions and Global Strategy ,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7. Root, F. R. (1994), Entry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s, Lexington, IL: Lexington Books, 22-44
8. Teece, D. J. (1986).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7, 21-45.
9. Vernon, R. (1966).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0(May), 190-207.
10. Weinstein, A. K.(1977), Foreign investments by service firms: The case of multinational advertising agenc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8(Spring/Summer), 83-91
11. Williamson, O. E. (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12. Yin R.K(1987),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Sage Publications
二、期刊:
1. 一銀產經資訊,「大陸網路銀行之發展概況」,一銀產經資訊,第445卷,2002年4月,頁89-93
2. 一銀產經資訊,「中國大陸之銀行帳戶管理制度」,一銀產經資訊,第447卷,2002年6月,頁104-107
3. 一銀產經資訊,「中國大陸銀行業沿革、現況及加入WTO的挑戰」,一銀產經資訊,第432卷,2001年3月,頁1-11
4. 一銀產經資訊,「中國大陸銀行業施行貸款質量五級分類管理新制簡介」,一銀產經資訊,第448卷,2002年7月,頁92-98
5. 一銀產經資訊,「中國大陸銀行業施行貸款質量五級分類管理新制簡介」,一銀產經資訊,第448期,2002年7月。
6. 一銀產經資訊,「外資銀行入股大陸股份制銀行之風潮悄然興起」,一銀產經資訊,第442卷,2002年1月,頁58-60
7. 一銀產經資訊,「淺談國內銀行業赴大陸設立據點的機會與風險」,一銀產經資訊,第440卷,2001年11月,頁1-10
8. 一銀產經資訊,「對大陸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的觀察」,一銀產經資訊,第第447 卷,2002年6月,頁108-115
9. 今週刊,「華一銀行幕後金主搜密」,今週刊,307期,2002年11月,11日
10. 王煦棋,「兩岸金融往來之開放現況--臺資銀行前進大陸」,今日合庫,第28卷第6期,2002年6月,頁4-14
11. 王嘉麗,「中國大陸商業銀行法概述」,今日合庫,第27卷第6期,2001年6月, 頁95-120
12. 江怡慧,「大陸地區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法令之沿革及銀行業赴大陸設立據點之考量」,今日合庫,第26卷第7期,2000年7月,頁40-55
13. 江怡慧,「大陸銀行業在WTO規範下之現況與未來趨勢」,產業金融季刊,第106期,2000年3月,頁96-107
14. 余瑞明,「本國銀行赴海外設置分支機構之策略研究 (下)」,華銀月刊,第52卷第5期,2002年5月,頁4-8
15. 余瑞明,「本國銀行赴海外設置分支機構之策略研究 (上)」,華銀月刊,第52卷第4期,2002年4月,頁18-23
16. 李佩芬,「上海商銀───不擠金控列車,要做兩岸金融第一快」,數位時代 2002年6月19日
17. 李芳齡,「國內銀行出走大陸之利弊分析」,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6卷第7期1993年7月,頁88-90
18. 李紀珠,「台灣銀行業赴大陸設立據點的機會與挑戰」,國家政策論壇,2001年12月7日
19. 李紀珠、簡永光,「臺灣銀行業赴大陸發展之機會與挑戰」,國家政策論壇,2002年1月,頁81-95
20. 周仲飛,「大陸外資銀行法的發展及其存在的問題」,月旦法學,第42期,1998年11月,頁110-125
21. 周吳添、洪美華主持、王文杰紀錄整理,「檢析中國大陸金融體制與我國銀行事業發展的新方向」座談會,月旦法學,第16期,1996年9月,頁76-82
22. 林文斌,「中國大陸銀行體制變遷--市場社會主義及之後」,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11期2001年11月,頁67-94
23. 林音,「大陸金融改革之現況、問題與做法」,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5卷第8期,1999年8月,頁1-11
24. 林黃河,「大陸的中央銀行」,華銀月刊,51卷3期,2001年3月,頁7-11
25. 邱曉嘉,「積極開放金融業赴大陸設置分支機構,協助臺商投資」,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2期,2001年4月,頁52-55
26. 侯山林,「中國大陸金融部門潛藏危機與改革走向」,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2卷8期,1999年8月,頁17-24
27. 施敏雄、邱仕敏,「中國大陸金融市場之演進與展望」,臺灣經濟金融月刊,38卷4期,2002年4月,頁11-22
28. 范錦明,「大陸民間資金融通渠道與臺商因應策略」,臺研兩岸前瞻探索,第7期,1998年1月,頁35-46
29. 范錦明,「臺商如何運用大陸的民間金融組織」,臺研兩岸產業與投資,第10期,1999年9月,頁27-33
30. 徐滇慶,「大陸金融問題以及入世的衝擊」,臺灣金融財務季刊,第二輯第四期,2001年12月,頁15-25
31. 殷乃平,「中國大陸金融體制的演變與改革」,華信金融季刊,第12期,2000年12月,頁25-33
32. 袁明仁,「大陸臺商授信風險評估」,臺灣金融財務季刊,第2輯第3期,2001年9月9日,頁33-47
33. 高長,「台灣銀行業在大陸發展的機會與限制」,財稅研究,第34卷第6期,2002年11月
34. 商景明,「大陸中央銀行制度的現存缺失和改進方向」,臺灣金融財務季刊,第2卷第3期,2001年9月,頁17-32
35. 張健南,「淺談外資金融機構在大陸現況」,華銀月刊,第50期2月2000年2月,頁16-18
36. 陳伯志,「中國大陸金融改革之分析:一九九八∼二○○一年」,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34
37. 陳清溪,「大陸金融改革及現況」,華銀月刊,第51卷第2期2001年2月,頁20-38
38. 陳惠國,「中國大陸加入WTO對其銀行業之影響」,今日合庫,第27卷第12期,2001年12月,頁25-54
39. 陳禎惠,「華信銀行不一樣的大陸策略」,能力雜誌,2001年5月號,頁40-44
40. 陳駿逸,「臺資赴大陸投資銀行之可行性探討」,臺研兩岸前瞻探索,第2期,1997年3月,頁12-30
41. 游豐吉,「對大陸銀行體制改革之研究」,中共研究,第32卷第11期,1998年11月,頁32-44
42. 程世娟,「中國大陸銀行業經營概況分析 (下)」,今日合庫,第28卷第3期,2002年3月,頁81-98
43. 程世娟,「中國大陸銀行業經營概況分析 (上)」,今日合庫,第28卷2期,2002年2月,頁20-50
44. 黃建森、周欣宜,「大陸金融發展與金融改革之研究--兼述兩岸金融制度之異同」,信用合作,第65期,2000年7月,頁30-43
45. 黃建森、嚴宗銘,「大陸商業銀行法之基本內涵」,信用合作,第54期1997年10月,頁7-12
46. 楊勝剛、劉輝煌,「大陸金融服務自由化:進展與問題」,經濟前瞻,第74期2001年3月,頁54-66
47. 楊雅惠,「大陸金融體制之改革與挑戰」,經濟前瞻,第77期2001年9月,. 頁72-75
48. 楊雅惠,「大陸金融體制之沿革與問題」,臺灣金融財務季刊,第2輯第1期2001年3月,頁1-16
49. 溫文錫,「我銀行業赴大陸籌設據點的可行性研究」,彰銀資料,第43卷第2期1994年2月,頁3-8
50. 趙東,「論中國大陸的金融改革與經濟安全」,臺研兩岸前瞻探索,第16期,1999年7月,頁133-151
51. 劉泰平譯,「中國大陸的金融開放 (續)」,彰銀資料,第50卷第3期2001年3月,頁10-13
52. 劉泰平譯,「中國大陸的金融開放」,彰銀資料,第49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11-15
53. 蔡忠勇,「大陸地區銀行業體制之演變」,彰銀資料,第50卷第3期,2001年3月,頁24-30
54. 鄭景文,「中國加入WTO對外資政策及臺商之影響」,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5卷第2期,2002年2月,頁26-30
55. 簡永光,「臺商在大陸融資管道之探討」,臺灣金融財務季刊,第2輯第1期2001年3月,頁17-44
56. 魏兆年,「本行推展大陸地區臺商金融業務之展望」,今日合庫,第28卷第6期,2002年6月,頁83-8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1. 殷乃平,「中國大陸金融體制的演變與改革」,華信金融季刊,第12期,2000年12月,頁25-33
2. 30. 徐滇慶,「大陸金融問題以及入世的衝擊」,臺灣金融財務季刊,第二輯第四期,2001年12月,頁15-25
3. 29. 范錦明,「臺商如何運用大陸的民間金融組織」,臺研兩岸產業與投資,第10期,1999年9月,頁27-33
4. 28. 范錦明,「大陸民間資金融通渠道與臺商因應策略」,臺研兩岸前瞻探索,第7期,1998年1月,頁35-46
5. 27. 施敏雄、邱仕敏,「中國大陸金融市場之演進與展望」,臺灣經濟金融月刊,38卷4期,2002年4月,頁11-22
6. 26. 侯山林,「中國大陸金融部門潛藏危機與改革走向」,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2卷8期,1999年8月,頁17-24
7. 25. 邱曉嘉,「積極開放金融業赴大陸設置分支機構,協助臺商投資」,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2期,2001年4月,頁52-55
8. 24. 林黃河,「大陸的中央銀行」,華銀月刊,51卷3期,2001年3月,頁7-11
9. 23. 林音,「大陸金融改革之現況、問題與做法」,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5卷第8期,1999年8月,頁1-11
10. 22. 林文斌,「中國大陸銀行體制變遷--市場社會主義及之後」,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11期2001年11月,頁67-94
11. 20. 周仲飛,「大陸外資銀行法的發展及其存在的問題」,月旦法學,第42期,1998年11月,頁110-125
12. 19. 李紀珠、簡永光,「臺灣銀行業赴大陸發展之機會與挑戰」,國家政策論壇,2002年1月,頁81-95
13. 17. 李芳齡,「國內銀行出走大陸之利弊分析」,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6卷第7期1993年7月,頁88-90
14. 16. 李佩芬,「上海商銀───不擠金控列車,要做兩岸金融第一快」,數位時代 2002年6月19日
15. 15. 余瑞明,「本國銀行赴海外設置分支機構之策略研究 (上)」,華銀月刊,第52卷第4期,2002年4月,頁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