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7 06: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沐蓁
研究生(外文):Mu-Chen Li
論文名稱:報紙中對社會工作人員的報導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與聯合晚報2000年─2009年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Using Content Analysis in Explorering Newspaper Reports on Social Workers: Cases form the United Daily News and the United Evening News, 2000-2009.
指導教授:鄭怡世鄭怡世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i-Shih Cheng
口試委員:鄭麗珍陶蕃瀛
口試委員(外文):Li-Chen ChengFan-Ying T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者內容分析報紙媒體聯合報與聯合晚報
外文關鍵詞:Social workSocial workerContent Analysisnewspaper mediaUnited Daily and United Nightly news pape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16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0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人,就是生活在一個群體的社會中;社會工作者是人,社會工作亦是一種與人有大量接觸的一項職業;在群體的生活裡,「如何被看」以及「被看成什麼」充斥在無形之中,是無法省略的,因此,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即是希望透過研究,探討社會工作是「如何被看」以及「被看成什麼」。

在這樣的關懷底下,本研究會選擇運用媒體的視角來進行探討,之所以選擇媒體來入作為本研究的切入點,最主要是考量傳播媒體在現代社會中,在資訊傳播的功能、力道上,以及型塑社會大眾如何去「看待」事物上,皆屬重要的管道;但礙於研究時間及資源的限制,本研究無法針對多元的傳播媒介一一進行探討,因此,將焦點鎖定為最普及的報紙媒體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另外,在研究範圍的選擇上,研究者希望透過此研究,了解在排除突發性的重大事故下,一般而言,社會工作者是如何「被看待的」以及「被看成什麼」,因此,本研究排除了發生重大事故的年份,選取最貼近現況的近十年報導,希望透過對近十年報導的分析,從中看見近期的媒體是如何看待社會工作的,希望透過研究能對報紙媒體呈現出的社會工作面貌有更多的了解。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針對聯合報與聯合晚報自2000年至2009年間社會工作人員的相關報導進行量化與質化的分析。量化統計的結果發現,在聯合報與聯合晚報中,「社會個案工作」是聯合報與聯合晚報最有興趣的社會工作工作內容;而「執行者」與「公眾發言者」這兩個這角色亦佔有許多的報導數量;綜合來看,量化分析結果顯示,社會工作是「以個案工作為主的個案工作執行者」。針對量化統計的結果,再進一步進行報導內文的質性分析,發現在報紙報導內容裡,社會工作者呈現出「被指派去處理社會邊緣化個人問題的個案工作者」這樣的角色。如此面貌的形成,研究者認為是受到報紙媒體新聞價值的選擇以及新聞產製過程的影響,這也使得社會工作的倡導角色在媒體上被截取、限縮成「處理個人問題的個案工作者」的角色,而非為弱勢者發聲、追求社會公義這樣的形象。

社會工作者該如何跳脫媒體的視框,在「被看待」與「自我認知」之間找到平衡點?研究者認為,透過小眾媒體,例如新興的網際網路溝通平台,或許可以幫助社會工作者更具主體性地來呈現自己。

Society is made up of people. Social workers' job is one that require frequent contact with people. In a social environment, how one is viewed can be an important aspect to one's work. In this paper, perspectives on how social work is viewed in society will be discussed.

Of the many conduits of viewpoints we have in society, news media is the most broad and widespread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s. Due to limitation of time and resource,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raditional newspaper media, on how it portrays social workers in its reporting. Except years when extraordinary events have occurred, reporting from the past ten years will be extracted in an effort to see how social workers are portrayed in newspaper medi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news articles, from United Daily and United Nightly news papers between year 2000 and year 2009. Most frequently, these newspapers present social workers as "social case workers." Though less frequently but still significant, social workers are often portrayed as "executors" and "public speakers." Based on the frequency of portrayals, in combining these portrayals, we can summarize newspaper's view of social workers as "individual case workers." In 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the reports, one finds that social workers are further portrayed as "individual case workers delegated to deal with people on the fringe of society." The formation of this kind of image for social workers seem to be a product of newspaper media's own values and production process. Under such a framework, making social work advocacy role being intercepted, limit shrunk to "deal with personal problems of the case worker" role, rather than the voice for the disadvantaged, the pursuit of social justice that image.

Social workers should go beyond the newspaper media's stereotype. To balance between others' portrayal and social workers' own self-identity, maybe online media with more diverse channels can help social workers present themselves in a way that's closer to their own expectation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形象與形象塑造………………………………………………7
第二節 報紙媒體社工形象的分析面向……………………………..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法……………………………………….43
第二節 研究資料的搜集與分析……………………………………...45
第三節 類目建構與定義……………………………………………...51
第四節 類目設定的嚴謹性…………………………………………...54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解釋
第一節 報導中各類目次數分配表…………………………………...55
第二節 報導趨勢分析...………………………………………………67
第三節 報導內容分析..……………………………………………….76

第五章 資料分析結果的討論與研究限制
第一節 資料分析結果的討論..……………………………………….87
第二節 研究的檢討與限制..………………………………………….93


參考文獻..………………………………………………………………95

附錄
附錄一:………………………………………………………………..104



圖目錄
圖 2-1-1 社會真實、符號真實與主觀真實理論簡圖………………11
圖 3-2-1 聯合知識庫「關鍵字」查詢頁面…………………………46
圖 3-2-2 聯合知識庫查詢出相關新聞的頁面………………………47
圖 4-2-1 十年報導量趨勢圖…………………………………………68
圖 4-2-2 兒少、家庭、公共福利實施領域趨勢圖…………………69
圖 4-2-3 個案工作、方案規劃與評估工作內容趨勢圖……………70
圖 4-2-4 支持者、仲介者、教育者、公眾發言者、執行者工作者
角色趨勢圖…………………………………………………72
圖 4-2-5 關懷他人工作者特質趨勢圖………………………………73
圖 4-2-6 以個案報導形式呈現的報導趨勢圖………………………74
圖 4-2-7 經由其他專業轉介給社工報導趨勢圖……………………75


表目錄
表 2-2-1 社會工作實施領域類目表…………………………………22
表 2-2-2 社會工作工作內容類目表…………………………………29
表 2-2-3 社會工作工作者角色類目表………………………………35
表 2-2-4 社會工作工作者特質類目表………………………………40
表 3-2-1 95%信賴水準樣本大小對照表……………………………48
表 3-2-2 本研究樣本數分配表………………………………………49
表 4-1-1 報導中出現「實施領域」次數分配表……………………56
表 4-1-2 兒童與少年服務類型次數分配表…………………………57
表 4-1-3 貧窮與公共福利類型次數分配表…………………………58
表 4-1-4 報導中出現「工作內容」次數分配表……………………58
表 4-1-5 個案工作類型次數分配表…………………………………59
表 4-1-6 報導中出現「工作者角色」次數分配表…………………60
表 4-1-7 執行者角色類型次數分配表………………………………61
表 4-1-8 發言者角色類型次數分配表………………………………62
表 4-1-9 報導中出現「工作者特質」次數分配表…………………62
表 4-1-10 報導中出現「正向、中立、負向工作者特質」次數分配表…63
表 4-1-11 報導中出現「以個案報導形式呈現的報導」次數分配表…64
表 4-1-12 報導中出現「經由其他專業轉介給社工」次數分配表…65
表 4-1-13 經由其他專業轉介類型次數分配表………………………66


壹、中文文獻

丁勻婷(2001)。台北市廢除公娼事件的媒體再現政治。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心理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1996)。心理學百科全書。中國杭州市:浙江教育。

牛莒光(1990)。大眾傳播媒體與形象塑造之探究(上)。新聞鏡週刊,602,44-48。

王石番(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潔媛、林蘭因、羅秀華(2004)。動員社區資源照顧社區老人:以龍山老人服務中心下午茶外展服務方案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6,186-201。

白秀雄(2000)。貧窮。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497)。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江亮演(1987)。社會工作概要。台北:五南。

江亮演(2009)。老人福利工作。載於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修訂六版)(頁405-436)。台北:巨流。

呂勻琦譯(2006)。社會工作的挑戰。載於曾華源、李自強主編,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理論與技巧(頁1-29)(Hepworth H. D., Rooney R. H. & Larsen J. A.原著)。台北:洪葉。

李金銓(1984)。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茂政(1987)。當代新聞學。台北:正中。

李翠蘭(1988)。美國新聞雜誌對中國現代化報導的分析與比較。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增祿(2009)。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

吳俊明(2000)。外籍勞工。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123)。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吳玉茹(2008)。影響記者判斷事件行銷新聞價值因素之研究。佛光大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春(1993)。社會工作。台北:師大書苑。

林育芳(2000)。身心障礙者服務。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202)。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林萬億(2000)。我國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教育的發展。社會工作學刊,(6),123-161。

林萬億(2006)。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勝義(2003)。社會工作概論。台北:五南。

林弘志(2007)。我國外籍配偶婚姻移民規制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

林信丞(2008)。從客家雜誌分析台灣客家形象之變遷。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仁和(2009a)。工業社會工作。載於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修訂六版)(頁555-571)。台北:巨流。

林仁和(2009b)。藥物濫用問題及對策。載於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修訂六版)(頁608-615)。台北:巨流。

林勝義(2009)。學校社會工作。載於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修訂六版)(頁537-553)。台北:巨流。

邱貴玲譯(2007)。工作場所。載於曾華源、高迪理主編,社會工作概論:成為一位改變者(頁342-366)(Elizabeth A. Segal, Karen E. Gerdes & Sue Steiner原著)。台北:紅葉。

周冠宏(2009)。報紙消費新聞的產製與變遷:以《自由時報》週末生活版為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馨堯(2008)。親密伴侶暴力的媒體再現(1988-2008年)。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淑芬(2007)。非營利組織與電視媒體互動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紀惠容、鄭怡世(1998)。社會福利機構從事社會立法公益遊說策略剖析:以「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立法過程為例。社區發展季刊,(84),164-177。

胡淑裕(1987)。大眾傳播媒介塑造政治人物形象之研究:孫運璿、林洋港、李登輝之個案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秀蕙(199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徐震、林萬億(1993)。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祝基瀅(1973)。大眾傳播學。台北:學生書局。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翁秀琪(1997)。我國婦女運動的媒介真實和「社會真實」。載於翁秀琪、許傳陽、蘇湘琦、楊韶彧、葉瓊瑜著,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三民。

翁毓秀(2000)。外展個案工作。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122)。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高迪理、趙善如(1993)。台灣地區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人力供給面之探究:兼論專業教育未來之發展趨勢。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學刊,(1),109-122。

高迪理譯(2007)。何謂社會工作。載於曾華源、高迪理主編,社會工作概論:成為一位改變者(頁3-39)(Elizabeth A. Segal, Karen E. Gerdes & Sue Steiner原著)。台北:紅葉。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英陣、秦文力(2000)。倡導(辯護)。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473)。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張學鶚(2000)。社會立法。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282)。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張哲溢(2005)。臺灣主要報紙中小學教師形象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中國時報為例。佛光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涵婷(2008)。當社工遇上媒體:論社工與媒體之互動關係。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藜藜(2003)。社會個案工作的意義與發展。許臨高主編,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實務(頁1-34)。台北:五南。

莫藜藜(2009)。醫務社會工作。載於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修訂六版)(頁473-509)。台北:巨流。

許臨高、莫藜藜譯(2004)。團體工作實務(Toseland W. R. & Rivas F. R.原著)。台北:雙葉書廊。

郭及天(2002)。我國第一夫人報紙形象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信助(2000)。候選人形象研究:以兩千年總統大選候選人連戰、宋楚瑜、陳水扁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若齡(2004)。自殺事件的媒體再現:以2004年四報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楷玲(2006)。社會工作直接服務。台北:高點。

陳季汝(2009)。報紙與警察形象之塑造:以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為例。台北大學犯罪學碩士論文。

陳玟蒨(2009)。台灣民間社會福利組織社會工作人員工作內容之探究:以接受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補助的組織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彭 芸(1986)。政治傳播。台北:巨流。

彭家發(1992)。新聞論。台北:三民。

曾華源(1996)。社會工作者為多重角色通才實務工作者。社區發展,(34),97-106。

游美惠(199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游竹君(2005)。嚴姓女童案的媒體再現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松林、趙善如、陳宇嘉、萬育維(2008)。社會工作方案設計與管理。台北:華都文化。

楊大春(1995)。傅柯。台北:生智。

楊國樞等編(1997)。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台北:東華書局。

萬育維(1996)。社會福利服務:理論與實踐。臺北:三民。

葉佩芸(2008)。外籍配偶國家認同之研究。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至誠(2009)。社會工作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詹火生、王麗容(1992)。提升社區社會工作者專業素質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詹火生(2000a)。方案評估。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81)。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詹火生(2000b)。社會福利。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307)。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廖榮利(1996)。社會工作概要。台北市:三民。

廖榮利(2000a)。心理衛生,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68)。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廖榮利(2000b)。社會團體工作,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314)。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廖榮利、王培勳(2000)。社區工作。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242)。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管倖生等編著(2007)。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全華。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趙善如(1992)。社會工作實務者運用研究之情形。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劉中薇(2002)。尋找一座城:市民書寫中的台北形象。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劉蘊儀(2004)。報紙報導電視新聞主播形象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所碩士論文。

蔡啟源譯(1998)。社會工作行政:動態管理與人群關係(Skidmore原著)。台北:雙葉。

鄧尚智(1987)。「光華雜誌」塑造我國國家形象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淑惠(2002)。電視娛樂新聞之產製與表現研究:以台灣電視之晚間新聞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秀芬(2000)。婦女福利。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508)。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簡春安、趙善如(2008)。社會工作哲學與理論。台北:巨流。

羅文輝(1996)。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

蘇蘅(1995)。消息來源與新聞價值:報紙如何報導「許歷農退黨」效應。載於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貳、翻譯書
Joseph, A. De Vito(1998)。人際傳播〈沈慧聲譯〉。台北﹕揚智文化。(原作1971年出版)

參、英文文獻
Barclay P. M. (1982). Social Workers: Their Role and Tasks. London: Beford Square Press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Voluntary Organization.

Boorstin, D. (1962). The Image: Or What Happened to the American Dream. New York:Atheneum.

Boulding, K. E. (1956).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Bryman, A.(2004).Social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pp.182-19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oi,H.C.& Becker,S.L.(1987).Media use、Issue、Image、Discriminations and Voting.Communication Research,14(3):267-291.

Krejcie, R. V., and Morgan, D.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Lippmann, W. (192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MacMillan.

Morales, A. T. , Sheafor B. W.& Scott, M. E.(2006).Social Work: A Profession of Many Face. (11th ed.). Boston, Mass. : Allyn and Bacon.

Whitaker, T., & Arrington, P. (2008). Social Work at Work. NASW Membership Workforce Stud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肆、網路文獻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2009)。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的立場。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1日,檢自:http://gsrat.net/about/ourstand.php

聯合知識庫(2009)。聯合知識庫主要展品介紹。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1日,檢自:http://www.udndata.com/library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牛莒光(1990)。大眾傳播媒體與形象塑造之探究(上)。新聞鏡週刊,602,44-48。
2. 王潔媛、林蘭因、羅秀華(2004)。動員社區資源照顧社區老人:以龍山老人服務中心下午茶外展服務方案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6,186-201。
3. 林萬億(2000)。我國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教育的發展。社會工作學刊,(6),123-161。
4. 林仁和(2009b)。藥物濫用問題及對策。載於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修訂六版)(頁608-615)。台北:巨流。
5. 紀惠容、鄭怡世(1998)。社會福利機構從事社會立法公益遊說策略剖析:以「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立法過程為例。社區發展季刊,(84),164-177。
6. 翁秀琪(1997)。我國婦女運動的媒介真實和「社會真實」。載於翁秀琪、許傳陽、蘇湘琦、楊韶彧、葉瓊瑜著,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三民。
7. 高迪理、趙善如(1993)。台灣地區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人力供給面之探究:兼論專業教育未來之發展趨勢。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學刊,(1),109-122。
8. 游美惠(199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9. 廖榮利(2000a)。心理衛生,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68)。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10. 蘇蘅(1995)。消息來源與新聞價值:報紙如何報導「許歷農退黨」效應。載於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