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文獻
丁勻婷(2001)。台北市廢除公娼事件的媒體再現政治。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心理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1996)。心理學百科全書。中國杭州市:浙江教育。
牛莒光(1990)。大眾傳播媒體與形象塑造之探究(上)。新聞鏡週刊,602,44-48。王石番(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潔媛、林蘭因、羅秀華(2004)。動員社區資源照顧社區老人:以龍山老人服務中心下午茶外展服務方案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6,186-201。白秀雄(2000)。貧窮。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497)。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江亮演(1987)。社會工作概要。台北:五南。
江亮演(2009)。老人福利工作。載於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修訂六版)(頁405-436)。台北:巨流。
呂勻琦譯(2006)。社會工作的挑戰。載於曾華源、李自強主編,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理論與技巧(頁1-29)(Hepworth H. D., Rooney R. H. & Larsen J. A.原著)。台北:洪葉。
李金銓(1984)。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茂政(1987)。當代新聞學。台北:正中。
李翠蘭(1988)。美國新聞雜誌對中國現代化報導的分析與比較。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增祿(2009)。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
吳俊明(2000)。外籍勞工。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123)。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吳玉茹(2008)。影響記者判斷事件行銷新聞價值因素之研究。佛光大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林振春(1993)。社會工作。台北:師大書苑。
林育芳(2000)。身心障礙者服務。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202)。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林萬億(2000)。我國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教育的發展。社會工作學刊,(6),123-161。林萬億(2006)。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勝義(2003)。社會工作概論。台北:五南。
林弘志(2007)。我國外籍配偶婚姻移民規制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林信丞(2008)。從客家雜誌分析台灣客家形象之變遷。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仁和(2009a)。工業社會工作。載於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修訂六版)(頁555-571)。台北:巨流。
林仁和(2009b)。藥物濫用問題及對策。載於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修訂六版)(頁608-615)。台北:巨流。林勝義(2009)。學校社會工作。載於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修訂六版)(頁537-553)。台北:巨流。
邱貴玲譯(2007)。工作場所。載於曾華源、高迪理主編,社會工作概論:成為一位改變者(頁342-366)(Elizabeth A. Segal, Karen E. Gerdes & Sue Steiner原著)。台北:紅葉。
周冠宏(2009)。報紙消費新聞的產製與變遷:以《自由時報》週末生活版為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施馨堯(2008)。親密伴侶暴力的媒體再現(1988-2008年)。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洪淑芬(2007)。非營利組織與電視媒體互動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紀惠容、鄭怡世(1998)。社會福利機構從事社會立法公益遊說策略剖析:以「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立法過程為例。社區發展季刊,(84),164-177。胡淑裕(1987)。大眾傳播媒介塑造政治人物形象之研究:孫運璿、林洋港、李登輝之個案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孫秀蕙(199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徐震、林萬億(1993)。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祝基瀅(1973)。大眾傳播學。台北:學生書局。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翁秀琪(1997)。我國婦女運動的媒介真實和「社會真實」。載於翁秀琪、許傳陽、蘇湘琦、楊韶彧、葉瓊瑜著,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三民。翁毓秀(2000)。外展個案工作。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122)。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高迪理、趙善如(1993)。台灣地區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人力供給面之探究:兼論專業教育未來之發展趨勢。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學刊,(1),109-122。高迪理譯(2007)。何謂社會工作。載於曾華源、高迪理主編,社會工作概論:成為一位改變者(頁3-39)(Elizabeth A. Segal, Karen E. Gerdes & Sue Steiner原著)。台北:紅葉。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英陣、秦文力(2000)。倡導(辯護)。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473)。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張學鶚(2000)。社會立法。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282)。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張哲溢(2005)。臺灣主要報紙中小學教師形象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中國時報為例。佛光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涵婷(2008)。當社工遇上媒體:論社工與媒體之互動關係。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莫藜藜(2003)。社會個案工作的意義與發展。許臨高主編,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實務(頁1-34)。台北:五南。
莫藜藜(2009)。醫務社會工作。載於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修訂六版)(頁473-509)。台北:巨流。
許臨高、莫藜藜譯(2004)。團體工作實務(Toseland W. R. & Rivas F. R.原著)。台北:雙葉書廊。
郭及天(2002)。我國第一夫人報紙形象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信助(2000)。候選人形象研究:以兩千年總統大選候選人連戰、宋楚瑜、陳水扁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若齡(2004)。自殺事件的媒體再現:以2004年四報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楷玲(2006)。社會工作直接服務。台北:高點。
陳季汝(2009)。報紙與警察形象之塑造:以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為例。台北大學犯罪學碩士論文。陳玟蒨(2009)。台灣民間社會福利組織社會工作人員工作內容之探究:以接受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補助的組織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彭 芸(1986)。政治傳播。台北:巨流。
彭家發(1992)。新聞論。台北:三民。
曾華源(1996)。社會工作者為多重角色通才實務工作者。社區發展,(34),97-106。
游美惠(199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游竹君(2005)。嚴姓女童案的媒體再現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黃松林、趙善如、陳宇嘉、萬育維(2008)。社會工作方案設計與管理。台北:華都文化。
楊大春(1995)。傅柯。台北:生智。
楊國樞等編(1997)。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台北:東華書局。
萬育維(1996)。社會福利服務:理論與實踐。臺北:三民。
葉佩芸(2008)。外籍配偶國家認同之研究。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至誠(2009)。社會工作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詹火生、王麗容(1992)。提升社區社會工作者專業素質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詹火生(2000a)。方案評估。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81)。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詹火生(2000b)。社會福利。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307)。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廖榮利(1996)。社會工作概要。台北市:三民。
廖榮利(2000a)。心理衛生,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68)。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廖榮利(2000b)。社會團體工作,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314)。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廖榮利、王培勳(2000)。社區工作。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242)。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管倖生等編著(2007)。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全華。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趙善如(1992)。社會工作實務者運用研究之情形。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劉中薇(2002)。尋找一座城:市民書寫中的台北形象。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劉蘊儀(2004)。報紙報導電視新聞主播形象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所碩士論文。蔡啟源譯(1998)。社會工作行政:動態管理與人群關係(Skidmore原著)。台北:雙葉。
鄧尚智(1987)。「光華雜誌」塑造我國國家形象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賴淑惠(2002)。電視娛樂新聞之產製與表現研究:以台灣電視之晚間新聞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謝秀芬(2000)。婦女福利。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508)。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簡春安、趙善如(2008)。社會工作哲學與理論。台北:巨流。
羅文輝(1996)。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
蘇蘅(1995)。消息來源與新聞價值:報紙如何報導「許歷農退黨」效應。載於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貳、翻譯書
Joseph, A. De Vito(1998)。人際傳播〈沈慧聲譯〉。台北﹕揚智文化。(原作1971年出版)
參、英文文獻
Barclay P. M. (1982). Social Workers: Their Role and Tasks. London: Beford Square Press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Voluntary Organization.
Boorstin, D. (1962). The Image: Or What Happened to the American Dream. New York:Atheneum.
Boulding, K. E. (1956).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Bryman, A.(2004).Social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pp.182-19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oi,H.C.& Becker,S.L.(1987).Media use、Issue、Image、Discriminations and Voting.Communication Research,14(3):267-291.
Krejcie, R. V., and Morgan, D.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Lippmann, W. (192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MacMillan.
Morales, A. T. , Sheafor B. W.& Scott, M. E.(2006).Social Work: A Profession of Many Face. (11th ed.). Boston, Mass. : Allyn and Bacon.
Whitaker, T., & Arrington, P. (2008). Social Work at Work. NASW Membership Workforce Stud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肆、網路文獻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2009)。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的立場。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1日,檢自:http://gsrat.net/about/ourstand.php
聯合知識庫(2009)。聯合知識庫主要展品介紹。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1日,檢自:http://www.udndata.com/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