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中文部分
1. 尤克熙,「記憶體產業的下一步?」,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2003年2月。
2. 王建華,「IC 產業研討會」,工業技術研究院,2003年3月。
3. 王興毅等,2002年半導體工業年鑑,工業技術研究院,2002年7月。
4. 李良學,「高科技產業智慧資本指標之實證研究-以LED產業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5. 李坤致,「智慧資本與價值動因對企業價值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6. 吳秀娟,「企業市場價值與淨值差異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我國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7. 吳福立,「DRAM價格變動模式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8. 吳啟銘,企業價值-個案實證分析,智勝文化,2002年10月。
9. 林大容譯,Edvinsson & Malone著,智慧資本:如何衡量資訊時代無形資產的價值,臉譜文化出版社,1999年2月。
10. 林燦螢,「智慧資本發展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11. 林勝結,「無形資產與企業價值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12. 林錦煌,「台灣IC製造業發展過程在技術、市場、資金三要素所具特點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13. 施汶秉,「DRAM產業景氣即將觸底反彈?」,元大京華投顧,2001年2月。
14. 張家富,「DRAM價格模式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15. 陳美純,「資訊科技投資與智慧資本對企業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16. 陳梧桐,「經營策略之創新管理-以IC企業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17. 紺野登,知識資產的經營,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98。
18. 黃三本,「科技產業廠商之國際競爭策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19. 黃則智,「專利、研發支出與廠商市值-半導體產業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20. 黃進發譯,Frances Horribe著,智慧資本,商智文化,2001年。
21. 黃德舜,企業財務分析-企業價值的創造及評估,華泰文化,1998年9月。
22. 許俊賢,「DRAM價格與DRAM個股股價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23. 彭茂榮,「DRAM應用分析」,工業技術研究院,2003年4月。
24. 董碧玫,「智能資本之衡量:以國內資訊電子產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25. 趙佑平,「運用DEA評型評比DRAM公司」,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26. 蔡政民,「DRAM 產業特性與架構發展趨勢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27. 蔡俊鵬,「台灣動態記憶體產業競爭優勢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28. 鄭丁旺,中級會計學上冊,1993年8月,頁577-578。
29. 謝東和,「我國IC產業全球地位」,工業技術研究院,2003年5月。
30. 簡志勝,「全球半導體區域市場發展趨勢」,工業技術研究院,2003年5月。
31. 蘇世界,「矽晶論壇,全球DRAM市場現況及展望」,電子時報,2002年7月。
l 英文部分
1. Brooking, Annie,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pp.13, 131.
2. Cercone, Louis J, Jr., cpa/abv, asa, cva, 2002, “The Excess Earnings Method”.
3. Edvinsson, L. & Malone, M.,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Realizing Your Company’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 Brainpower, NY: Happer Business, pp.43.
4. Handy, C., 1994, “The Age of Paradox”,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pp.303, ISBN 0-87584-643-2.
5. Howe, Harry & Lewis, Eric E., 1999, “Estimating Capitalization Rates for the Excess Earnings Method Using Publicly Traded Comparables.”
http://aaahq.org/NERegion/2000/q22.pdf
6. Kaplan, R.S. & Norton, D., 1997,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Boston: HBS Press.
7. LaPray, Joseph & Herber, William C., 1998,“The Excess Earnings Method Works in the Marketplace”
http://www.shenehon.com/Library/valuation_viewpoint/article.htm
8. Paschall, Michael A., ASA, CFA, 2001, Managing Director, “Kick the Habit: The Excess Earnings Method Must Go!”, Business Valuation Review. http://www.businessvalue.com/valarticles.htm
9. Pratt, Shannon P., Reilly, Robert F. & Schweihs, Robert P., 1996, “Valuing a business - the analysis and appraisal of losely held companies”, 4th Edition, McGraw Hill, New York.
10. Roos, J., Roos, G., Dragmetti, N.C. & Edvinsson, L.,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Navigating the new Business Landscape. London: MACMILAN PRESS LTD, pp.128.
11. Saint-Onge, H., 1996, Tacit Knowledge: The Key to the Strategic Align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Strategy & Leadership Vol. 24, No.2, pp.10-14.
12. Stewart, T. A.,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 Doubleday/Currency.
13. Stewart, T. A., 1994, Your Company’s Most Valuable Asset: Intellectual Capita, Fortune, Vol. 130, No. 7, pp.68-73.
14. Sullivan, P. H., 1998, “Profiting from Intellectual Capital - Extract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5. Sullivan, P. H., 1998, Profiting from Intellectual Capital - Extract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pp. 71.
16. Sveiby, K. E., 1997, The New Organizational Wealth: Managing and Measuring Knowledge Based Assets,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17. Sveiby, K. E., 2000, The Intangible Assets Monitor. http://www.sveiby.com.au/intangAss/CompanyMonitor.html.
18. Sveiby, K. E., 2000, Measuring Intangibles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 AnEmerging First Standard. http://www.sveiby.com.au/emerging standar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