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文獻
一、中文資料
(一) 、史料與方志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保甲》,臺北:成文出版社,1984。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纂,《伸港鄉志》,彰化:彰化縣伸港鄉公所,2003。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2。
吳德功著,《戴施兩案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47種,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92。
周 凱,《內自訟齋文選》,臺灣文獻叢刊第82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周 璽總編,《彰化縣志》,臺北:文建會,2006。
林豪著,《東瀛紀事》,臺北:大通書局,1984。
姚 瑩,《東槎紀略》,臺北:大通書局,1984。
連 橫撰,《臺灣通史》,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黃叔璥著,《臺海使槎錄》,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彰化縣政府主計處編,《彰化縣統計年鑑》,彰化:各年度,彰化縣主計處出版。
彰化縣政府主計處編,《彰化縣統計要覽》,彰化:各年度,彰化縣主計處出版。
翟 灝著,《臺陽筆記》,臺北:大通書局,198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治臺必告錄》,台北:大通書局,198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大通書局,198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福建通志臺灣府》,文叢第8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地輿全圖》,臺北:大通書局,198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大通書局,1984。
劉良璧,《重修臺灣府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
劉良璧等修,《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劉銘傳著,《劉壯肅公奏議》,臺北:大通書局,1984。
鄭用錫著,《北郭園詩鈔》,臺灣文獻叢刊第41種,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94。
(二) 、專書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1。
伸港福安宮管理委員會編印,《2009伸港福安宮農民曆》,彰化:2008,伸港福安宮管理委員會,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之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1996。
林朝棨,《臺灣地形(臺灣省通志稿‧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
洪英聖編,《話說乾隆臺灣輿圖》,南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1999。
洪敏齡編,《臺灣舊地名之沿革(二)下》,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二版。
洪敏麟主編,《日據初期之鴉片政策‧附錄:保甲制度(許錫專編譯)》,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
陳正祥,《臺灣地誌》,臺北:南天書局出版,1993。
臺灣省立中興大學農學院土壤學系,《彰化縣土壤調查報告》,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山地農牧局編印,196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河川》,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2。
劉澤民編,《平埔百社古文書》,南投:臺灣文獻館,2002。
潘朝成等合編,《臺灣平埔族》,臺北:前衛,2003。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1979。
(三) 、論文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等編譯,〈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頁1-38。
王世慶,〈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收入於氏著《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1994,聯經出版社,頁131-215。
林美容,〈一姓村、主姓村與雜姓村:臺灣漢人聚落型態的分類〉,《臺灣史田野調查》18,頁11-30。
林美容,〈台灣區域性祭典組織的社會空間與文化意涵〉,徐正林、林美容編,《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2000,頁69-88。
林美容,〈村庄史的建立〉,《臺灣史料研究》第5期,頁7-13。林美容,〈海洋宗教與民俗─從媽祖與王爺信仰說起〉,邱文彥主編,《海洋文化與歷史》,臺北:胡氏圖書,2003,頁71-90。
林修撤,〈平埔族的分布與人口〉,潘朝成等合編,《臺灣平埔族》,臺北:前衛,2003,頁25-41。
林偉盛,〈清代臺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臺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1996,玉山社,頁263-288。
林衡道,〈臺灣世居住民的祖籍與神明〉,國學文獻館主編,《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臺北:1996,聯經出版社,頁249-319。
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張炎憲等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玉山社,1996,頁157-220。
翁佳音,〈被遺忘的臺灣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臺灣風物》42:4,頁145-188。陳其南,〈宗族的形成與土著社會〉,收入其氏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1989,允晨,訂正版,頁127-150。
陳秋坤,〈十九世紀初期土著地權外流問題─以岸裡社的經營為例〉,陳秋坤、許雪姬主編,《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1992,頁29-56。
陳紹馨,〈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臺灣〉,氏著《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頁1-7。
黃富三,〈清代臺灣漢人之耕地取得問題〉,黃富三、曹永和主編,《臺灣史論叢‧第一輯》,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頁193-220。
劉枝萬,〈臺灣之瘟神信仰〉,氏著《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1983,頁225-234。
劉枝萬,〈臺灣之瘟神廟〉,氏著《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1983,頁235-284。
蔡相煇,〈王爺信仰的實地考察〉氏著《臺灣的王爺與媽祖》,臺北:1989,臺原出版社,頁65-118。
蔡相煇,〈近人對王爺信仰的研究〉氏著《臺灣的王爺與媽祖》,臺北:1989,臺原出版社,頁14-30。
賴進貴、葉高華,〈地圖概括化對環境變遷研究之影響─以台灣地圖資料為例〉《地理學報》,2005,第41期,頁01-23。謝熾昌〈彰化縣和美地區地下水資源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四) 、地圖
〈康熙臺灣輿圖〉,洪英聖編,《話說康熙臺灣輿圖》,南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1999。
〈乾隆臺灣輿圖〉,洪英聖編,《話說乾隆臺灣輿圖》,南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1999。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調製,《臺灣堡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
大日本陸軍測量隊,《臺灣地形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
內政部,經建一版地形圖94212-NE、95213-NW,臺北:1986
內政部,經建二版地形圖94212-NE、95213-NW,臺北:1991
內政部,經建三版地形圖94212-NE、95213-NW,臺北:2000
譚其驤主編之《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清時代)‧福建》,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7。
(五) 、網站
臺灣大學建置,「淡水河溯源資料搜尋區--台灣堡圖資料庫」http://ntudlm.csie.ntu.edu.tw/tamsui/taiwan_map.html
二、日文資料
(一) 、史料
臺中州役所,《臺中州統計書》,臺中:臺中州役所,各年度。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各年度。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明治四十四年)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印社,大正元年。
線西庄役場,《(昭和九年)彰化郡線西庄管內概況》,彰化市:線西庄役場,昭和十一年。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明治三十八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要計表》,臺北廳:臺灣日日新報社,明治四十年。
(二) 、專書
吉田東伍編,伊能嘉矩著,《大日本地名辭書‧第三臺灣》,東京:明治42年出版,富山房,增補五版六刷。
增田福太郎著,《臺灣の宗教》,臺北:南天書局,1996。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南天書局,1998。
(三) 、論文
石田浩,〈台湾の村廟について〉,《台湾漢人村落の社会経済構造》,日本大阪:關西大學,昭和60(1985),頁7-38。